小组合作学习的分析
去年在中古友谊小学见习时听过一节公开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27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在这里希望可以具体分析其中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特别的青年,我们来回顾一下。可以借助你们的笔记本。”
二、 品“画鱼”感受“鱼游到了纸上”。
朗读课文
“鱼游到了你的纸上!”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a.提出你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
b.分角色朗读,体会其中的绘画技巧
女生读【工笔细描、一丝不苟】的段落、句子
男生读【挥笔速写】的段落、句子
老师:在谈感受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两个词,工笔和速写都是画的一种画法,工笔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速写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看看哪张是工笔,哪张是速写。
(学生回答)
老师:好的,那我们下面来找出课文中描写出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句子。
学生:请大家跟我看第5自然段第三行……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体现小组合作的互助共赢,带领同伴共同了解知识位置,分享交流思想,体现出积极的相互依赖,资源互换)
老师:看你们读的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但是老师希望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青年画的鱼都有哪些动态。待会告诉我,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
老师配乐范读句子。
老师:睁开眼睛,你看到了鱼的哪些动态?
学生发言。
老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来,带上你们的想象,把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记在心中,再读。
老师配乐。
老师:好的,我们现在分小组来讨论“鱼是怎么游到青年心里的?”
(在四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到是否有人落单,没有参与到讨论中的情况)
学生讨论环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和指导进行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找资料,记录成果。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倾听成员的发言,每个人参与其中,分享所得成果。充分运用合作技能,做到小组自治。
在汇报小组成果的时候,老师会选择一组上来汇报,下面的同学进行补充。
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的困扰:(推理)
刚开始两分种,学生热情高涨,讨论热烈。可几分钟过后,讨论的声音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最终“满座寂然”、鸦雀无声。
在老师让同学们把合作探究的结果交流一下,没想到没有几个同学举手,零星几个学生举手回答,但答的也是结结巴巴、三言两语,更多的同学面露难色,一言不发。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生讨论时间不够,导致讨论的不完善,准备时间匆促;合作者的不够充分参加到其中,没有合作的意识,认为小组合作只要有一个优秀的同学回答就可以;合作小组中优秀的成员会占据更多的讨论时间,和主权地位,让其他小组成员退让;合作中意见不统一导致小组合作无法继续;部分成员借用讨论时间聊天,打闹,不参入到合作活动中。
解决合作学习中产生的矛盾: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对组内人员进行科学分配,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科学分配”要体现三个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学生自愿原则、便于合作原则。
“优势互补原则”就是要考虑学生个性特长、思想状态、个人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
“学生自愿”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有时学生不愿在某组中学习,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或与学生商量,在情感上与之沟通,这样学生快乐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便于合作”的原则,就是说合作对象应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学习内容不太复杂的,人数可以少些,学习内容复杂的人数可以多些;由于学习内容的需要,小组成员也可“借调”而用,班级的座位在上语文课时可不固定。
小组学习还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必须遵从,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给组员打分。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当然,组内的成员的分工也并不是一陈不变的,有时也灵活变岗。
好的习惯是需要被人指导的,引领大家关注到课本第几自然段的同学是合作学习中的带动者,而这样的合作学习机制是由老师指导带动从而促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