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练习课教学反思

来源:爱go旅游网
练习课教学反思

1. 1 2. 2 3. 3

其次我设计了任务二分别列出一道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教学时突出知识的整理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

练习课教学反思2017-09-07 23:03:17 | #1楼 练习课教学反思 杨秋云

今天的教学任务是练习十的第1-5题。这是一堂练习课,我课前认真地看教科书和教参,心里直发愁:怎么上呢?我最怕上练习课了,每次练习课都是做一题讲一题,十分单调枯燥,我没有激情,更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新课程要求练习形式要多样化,练习的程度要延伸化,但只有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才能得心应手,不同程度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等同的练习的。那如何才能上好计算练习课呢?我上网阅读了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在第二天的练习课中做了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突出主体

在课堂上我通过竞赛、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进位加计算的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的想象、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堂练习课不那么枯燥无味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突出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查漏补缺,巧用错例

学生计算错误叫他一改了之,当然他们当中有人可能是由于粗心或不认真造成的,但大多数应该是由于不理解算法或理解出错造成的。例如我这堂课中45+9=?有学生这样算:先算5+9=14,再算4+14=54.在评析学生的错误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怎么再算的4+14会等于54的?学生恍然大悟,别的孩子也大声说:“不是4是40,4在十位上埃”所以我觉得在平时练习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收集学生的典

型错例,以后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三、精心设计,多样练习

练习应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现在每节计算练习课中都有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今后我将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上好每节练习课。

《100以内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2017-09-07 23:02:51 | #2楼

《100以内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彭亚利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的笔算加减法(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解决问题。

从以上内容上看,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把10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掌握熟练了,这里的学习应该不成问题,实际上孩子的计算,不但速度慢,而且错误率非常高,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进位,不退位和退位,个别孩子的计算不是把加法看成减法,就是不该进位的进位,不该退位的退位,怎么办?我思考再三,设计了一节这样的练习课,效果不错。

首先,我设计了任务一:让学生整理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会很快的回答如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退位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等知识。但是缺乏逻辑性与顺序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学习顺序去回忆和复习,在此基础上学会了整理学习的方法。

其次,我设计了任务二:分别列出一道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由本单元最基础的计算让学生去分辨什么情况下进位,什么情况下退位,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任务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解决问题。让学生计算以后总结笔算顺序,带小括

号的式子的计算法则。任务三中的解决问题是个难点,由于低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高,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因此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是加法,什么情况下是减法。因此,我指导学生,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要在题中去找跟这个题有关的条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弱势学生我要求加强练习,多区别题中的多和少来补充不足。

为了提高做题的效率,我设计了达标检测,包括本单元的各种题型,还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竞争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同样可以调动它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求欲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的区别不同的题型适用不同的做题方法。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是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配合整理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归纳总结等能力。教学时突出知识的整理,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希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分类整理能力。

彭亚利《100以内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2017-09-07 23:02:53 | #3楼

《100以内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的笔算加减法(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解决问题。

从以上内容上看,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把10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掌握熟练了,这里的学习应该不成问题,实际上孩子的计算,不但速度慢,而且错误率非常高,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进位,不退位和退位,个别孩子的计算不是把加法看成减法,就是不该进位的进位,不该退位的退位,怎么办?我思考再三,设计了一节这样的练习课,效果不错。

首先,我设计了任务一:让学生整理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会很快的回答如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退位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等知识。但是缺乏逻辑性与顺序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学习顺序去回忆和复习,在此基础上学会了整理学习的方法。

其次,我设计了任务二:分别列出一道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由本单元最基础的计算让学生去分辨什么情况下进位,什么情况下退位,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任务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解决问题。让学生计算以后总结笔算顺序,带小括

号的式子的计算法则。任务三中的解决问题是个难点,由于低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高,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因此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是加法,什么情况下是减法。因此,我指导学生,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要在题中去找跟这个题有关的条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弱势学生我要求加强练习,多区别题中的多和少来补充不足。

为了提高做题的效率,我设计了达标检测,包括本单元的各种题型,还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竞争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同样可以调动它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求欲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的区别不同的题型适用不同的做题方法。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是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配合整理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归纳总结等能力。教学时突出知识的整理,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希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分类整理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