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三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研究固体受热膨胀后伸长量与其温度增加量的关系; 2.学习用光杠杆测微小位移量的原理; 3.掌握光杠杆和望远镜的调节方法;
实验器材
线胀系数测定仪(附光杠杆),尺读望远镜,钢卷尺,温度计(0~100℃,准确到0.1℃),游标卡尺,待测铜棒。
实验原理
1.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及其测量方法
固体的长度一般是温度的函数,在常温下,固体的长度L与温度t有如下关系:
2
L=L0(1+αt+βt+…) (13-1)
式中L0为固体在t=0℃时的长度,α、β…是和被测材料有关的常数,都是很小的数值。而β以下各系数和α相比甚小,所以在常温下可以忽略则(13-1)可写成
L=L0(1+αt) (13-2)
-
此处α就是通常所称的线胀系数,单位为℃1。
设物体在t1℃时的长度为L,温度升到t2℃时,其长度增加了ΔL。根据(13-2)式可以写出 L=L0(1+αt1) (13-3) L+ΔL=L0(1+αt2) (13-4) 从(13-3)、(13-4)式中消去L0后,再经简单运算得
LL(t2t1)Lt1 (13-5)
由于ΔL< LL(t2t1) (13-6) 显然,固体线胀系数的物理意义是当温度变化1℃时,固体长度的相对变化值。在(13-6)式中,L、t1、t2都比较容易测量,但ΔL很小,一般长度仪器不易测准,本实验中用光杠杆和尺读望远镜来对其进行测量。关于光杠杆和尺读望远镜测量微小长度变化原理可以参考实验五。 2.实验装置 待测金属棒直立在仪器的大圆筒中,光杠杆的后脚尖置于金属棒的上顶端,两个前脚尖置于固定平台的凹槽内。 设在温度t1时,通过望远镜和光杠杆的平面镜,看到标尺上的刻度d1恰好与目镜中十字横线重合,当温度升到t2时,与十字横线重合的是标尺的刻度d2,则根据光杠杆原理可得 (d2d1)h2D(t2t1) (13-7) 实验步骤 (一) 清理实验仪器 线胀系数测定仪 光杠杆 尺度望远镜 钢卷尺 游标卡尺 温度计 待测铜棒 (二)测量 1.在室温下,用米尺测量待测金属棒的长度L三次,取平均值。然后将其插入仪器的大圆柱形筒中。注意,棒的下端点要和基座紧密接触。 2.插入温度计,小心轻放,以免损坏。 3.将光杠杆放置到仪器平台上,其后脚尖踏到金属棒顶端,前两脚尖踏入凹槽内。平面镜要调到铅直方向。望远镜和标尺组要置于光杠杆前约1.5米距离处,标尺调到垂直方向。调节望远镜的目镜,使标尺的像最清晰并且与十字横线间无视差。记下标尺的读数d1。 4.记下初温t1后,给仪器通电加热,待温度升高10℃后,记下温度t2以及望远镜中标尺的相应读数d2。 5.继续加热,重复步骤4,记录六组数据。 6.停止加热。测出距离D。取下光杠杆放在白纸上轻轻压出三个足尖痕迹,用铅笔通过前两足迹联成一直线,再由后足迹引到此直线的垂线,用标尺测出垂线的距离h。 (三)数据记录: 室温t1= ℃ , h = ± mm , D = ± mm , L= ± mm 温度(℃) 标尺读数(cm) t1 t2 t3 t4 t5 t6 数据处理 1.把测得的数据代入(13-7)式,计算出α值; 2.将α的测量值与实验室给出的真值相比较,求出百分误差。 注意事项 1、 加热时仪器温度较高,切勿随意用手触碰,避免烫伤。实验完毕待自然冷却后再拆除实验装置整 理归位。 2、 棒的下端点要和基座紧密接触。 思考讨论 1.本实验所用仪器和用具有哪些?如何将仪器安装好?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调节光杠杆的程序是什么?在调节中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3.分析本实验中各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哪一个对实验误差影响较大? 4.根据实验室条件你还能设计一种测量ΔL的方案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