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与历史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怀着 营建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 的神仙思想在园林开创了“一池三 敬畏的心情加以崇拜有关。 2秦汉儒学礼制 先秦时期周公创立宗法制度, 纬乎阴阳”【6J。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 山”的秦汉典范。 下后,开始在近畿、关中地区兴建史 无前例的大规模宫苑——皇家园林, 实现其“大咸阳规划”设想。皇家宫 3魏晋山水玄道 魏晋时期三国鼎立,军阀割据, 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 苑的布局按天上星座布列,紫宫、天 战乱连绵。社会的动荡不安既激发 制和宗庙祭祀制度。春秋战国孑L子开 汉、牵牛都是星座的名称。咸阳宫作 了当时的学术思潮,促进艺术的发 创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孑L子 为“紫宫”星座的象征。统摄全局,展,又使社会普遍流行消极悲观的情 “甬道”的设 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 日: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 体现皇帝的至高至尊,进一步提出:“源泉混混,不舍昼 计参照天空星象,组成以咸阳宫为 实。玄学是当时崛起的一股新文化思 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以后 的人们都沿着孟子的方向,以山水为 媒介而将士大夫人格上升到宇宙本体 的高度 】。 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 心时代”【4】。诸子蜂起,竞相争霸,百 家争鸣,救时之弊。除儒家“天人合 ”一、道家“道法自然”以外,法家 “以法为教”、阴阳家“阴阳消长” 等思想亦在绘画和园林中造成深远影 响。直到汉代“罢黩百家,独尊儒 术”,才使儒学取得独尊一面的显赫 地位。 秦汉时期这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决 定了秦汉美术的基本格局:由以强盛 的大帝国为背景的大一统美术,以儒 家思想为背景的礼教美术和以人生享 乐为背景的神仙美术所建构起来的秦 汉美术【5】。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 包括宫殿和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 画等。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已出现体 现山水思想的“山出云雨”论。如东 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 水图》。秦汉绘画“非壮丽无以重 威”,考古学家在咸阳秦代故城遗址 发现的壁画色彩绚丽,风格雄健。 汉代绘画尤其是史载绘画中, “明劝成,著升沉”的教化题材代表 时代主流,主要体现在宫廷绘画中。 绘画题材有表现历代帝王、圣贤故 事、忠义故事、孝行故事等。汉墓壁 画以升天、避邪、祈福为主要内容, 加强了绘画的人文因素。如陕西西安 的墓室壁画《天象图》。西汉时期河 南洛阳的1-千秋墓壁画贯穿着升天的 主题,表现了生活美满以及死后升天 行乐的美好愿望。 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 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 6广东园林I 2008年第1期 中心、具有南北中轴线的庞大宫苑集 群,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帝都 规划上的具体表现。 阿房宫的建设也是模拟天体星 象。杜牧有《阿房宫赋》: “六王 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 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 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 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 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 不知乎几千万落。”可见皇家宫廷宏 大的规模、宏伟的气魄。上林苑是中 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据 《汉书》记载: “苑中养百兽,天子 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 七十所,客千骑万乘。”上林苑的建设 无不贯穿帝王祈求长生不死、向往神仙 境界的思想。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 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岛 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 东汉神仙方术思想与儒教神学进 一步合流, “天人感应”思想成为社 会主流,在绘画题材、建筑装饰上经 常见到。除了皇家园林外,西汉时期 还出现了私家园林。汉武帝时期茂陵 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竭力模仿自然界 的山形、水势、动植物,将园林造得 “有若自然”,开创了“模山范水” 的先河。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生产 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物质文化日益 丰富,人们对自然由敬畏、崇拜转 为向往、模仿。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 思想,在皇宫和汉墓壁画中均有所体 现。绘画寓有教化兴废之诫,在宫苑 上则以规模宏大、象天法地来体现帝 王至高无上的思想。儒家天人合一思 想占据社会主流,在天人感应思想下 潮。《宋书・谢灵运传》日: “有晋 中兴,玄风独振”。玄学是由老庄哲 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老 子《道德经》云: “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法自 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由两汉的 “天人感应”神学论转为个体情感的 本体论。老庄之学“重神理遗形骸” 的美学观铸就了士人玄、远、清、虚 的生活情趣,并在山水画和士人园中 尤为体现出来。与道教兴起的同时, 佛教也开始广为流传,由此社会形成 了儒玄二学、道佛二教相互颉颃、相 互融合的多元文化局面。 受社会玄学思潮影响的书画艺 术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道家出发点 是“道法自然”,因此游山玩水成为 体验道理的一种实践,应运而生的山 水诗、田园画促使山水画的生成。东 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 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 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 期才趋于完成。顾恺之在《论画》 中说: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 可以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开始从人 物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自成一体。 西晋卫协的《上林苑图》已是一幅纯 粹的山水画。谢赫云: “古画皆略, 至协始精”可见对卫协绘画的高度赞 赏。东晋的顾恺之撰述了《画云台山 记》,同时产生了《山水图》、《庐 山会图》。 山水画是隐逸之士理念的感性显 现,而对中国画特质的决定和理念的 规定起了至为重要作用的人物便是宗 炳和王微f7】。宗炳在《画山水序》主要 阐释了用画来释“道”理。他提出作 山水画是为了观道,观山水画是为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nd ̄capeArt&GardenHistory 体道。这和六朝时期玄学家们认为山 道;在园林上的体现是自然山水园的 现唐文化兼容的特点。 水通“道”是一致的。宗炳说“圣人 创造,追求精神寄托。“道法自然” 隋唐皇帝荒淫奢糜,皇家园林 含道映物”、 “山水以形媚道”。山 思想在绘画和园林创作中产生了深远 的建设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形成了 水林泉作为大自然的~部分,非常符 的影响,山水画的兴起也影响了文人 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宫 合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山水园的兴建。山水画论“以形写 廷御苑穷极豪华,设计也愈发精致。 “主人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 趣,大兴造园之风。如政治、经济中 士人以超世俗功的心理看待山水。追 神”理论促使园林由单纯摹仿自然进 封建帝王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能坐享 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山水诗、画也 而对山水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 成了悟道的工具。宗炳说: “至于山 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水,质有而趣灵……应会感神,神趣理 得。”用山水画来陶冶性情可谓奠定了 4隋唐宏大兼容 心洛阳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 聚集的地方。此时,造园活动比以前 后世绘画的精神基调,同时对园林的发 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造园活动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 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 美学思想。受隐逸思潮的影响,皇家 园林规模趋小,设计却日趋精致。北 方邺城、洛阳,南方建康为皇家园林 文献记载较多的地方。《水经注・漳 水》记载: “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 里”,全城规划体现封建礼制秩序。 铜雀园紧临宫城,贮藏军械粮食,是 一座兼有军事防御的皇家园林,比秦 汉时期宫苑更进一步。洛阳华林苑已 有全面缩移自然山水景观的意图。 私家园林成为官僚士人追求精神 乐园的最佳载体。人工山水园不再运 用汉代私园大幅度的单纯写实模拟方 法,而是注重写意。如官僚张伦宅园 “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 士人庄园别墅也独树一帜。陶 J明在 《归园田居》中这样描写自家庄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园林作 为世人与自然同乐的直接载体。 玄佛合流也促使了寺观园林的兴 盛。道教讲究养生之道、长生不死。 而佛教讲究因果轮回,不但迎合了统 治阶级的口味,对广大人民也颇有诱 惑,因此很快受到人民的信仰。《洛 阳伽蓝记》描述寺观园林“寺有三 池,水物生焉”; “寺西有园,多饶 奇果”。可见寺观园林并不直接代表 多少宗教意味,而是更多追求人间的 赏心悦目、畅情抒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士人寄情山水,道玄之说成为社会文 化的主导思潮,物质上在绘画领域 则体现为山水画的兴起,追求“畅 神”,画中“卧游”山水以感悟圣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状 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态,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唐统 唐长安宫殿的兴建延续象天法 治者推行“华夷如一”的文化政策使 地的手法,并开辟出不规整的宫苑, 中国文化进入气度恢宏、兼容宏大的 使之与中轴对称的宫殿形成对比,达 隆盛时期。唐太宗奉行儒、道、佛三 到阴阳互补的艺术效果。建于骊山的 教并行政策,并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华清宫是历史上“宫”“苑”分置, “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超越前朝的 兼作政治活动的行宫御苑。宫苑本身 特有气派。广大知识分子改变了避世 仍沿袭了仙海神山的传统格局,但吸 和消极无为的态度,儒学重新获得正 收了私家园林诗画境界的构图,使人 统的地位 工美融入自然美之中。这时著名的 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 宫苑还有长安的“南内苑”、 “东内 社会推向兴旺发达的高峰。唐代不仅 苑”、“芙蓉苑”等。 在诗歌上达到全盛,绘画也呈现出空 唐开放的文化哺育了多元的宗教 前活跃的状态。人物画辉煌富丽,山 园林。佛教禅宗主张内向无为、空寂 水画金碧青绿之美与清秀雅淡的水墨 恬淡,给园林带来一股空灵的韵味。 之韵相交辉映,花鸟画也初具规模。同 私家园林较之南北朝更为兴盛,普及 时,大量兴建宫廷、台阁建筑。在设计 面更广。这时大批文人、画家真正参 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出大量山水 与造园,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 背景,促进了山水画的进步,山水画家 意境情趣引入园景创作,寓画于景, 辈出,开始有工笔和写意之分。 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 展子虔的《游春图》描绘精细, 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 设色鲜亮,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 阶段。如王维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 水画的面目。李思训父子以著色山水 川,将诗画禅理相互渗透,使得“空 场景画著称,开创金碧青绿的绘画手 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园内山风 法。唐代那种堂皇而刚健的一统雄 溪流、小桥亭台,无不浮动着空灵和 风,潜藏着对山水画那种“至广大” 恬静。王维创作的《辋川图》“意出 的深刻影响,使得唐代前期山水画的 尘外,怪生笔端”。 发展,走出一条以雄浑博大为主宰的 综上所述,唐代社会兴盛,国 道路,反映出一种精丽堂皇的普通面 力强盛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 貌来 J。除着色山水的“北宗”之外, 础,大量华丽宏大的宫殿建筑的兴建 “南宗”王维将诗、画、园三者结 促进了山水画和园林艺术的全面发 合,开创了园林诗情画意的局面。吴 展。和平盛年朝气蓬勃的精神使得山 门画家张璨在《绘境》中提出“外师 水画和园林得到很大的提升,达到成 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心悟”的 熟并进入全盛。开放的文化政策和三 心理体验。唐人将晋人在艺术实践中 教并行的社会启发了山水画和园林设 的“形似”发展为“畅神”指导下的 计,在兼容宏大的唐文化下诗画园相 “神似” 白此, “外师造化,中得 互结合渗透,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 心源”遂成为中国造园艺术创作所遵 融揉诗情画意,追求“神似”,注重 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艺术的互通性体 园林艺术灵魂的塑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林艺术与历史 5宋朝隐逸崇雅 最高水平。皇家园林受民间影响。规 6明清精俗集成 佛教传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 安史之乱爆发了潜藏已久的危 模变小,气派有所削弱,但规划设计 地主经济与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呼应。文化也从开放、外倾、热烈的 型文化。 机。中国封建社会均田制崩解,庶族 更加精致、细密。私家园林以“文人 期,日生、住、异、灭。文化的发展 园林”为主要特色。寺观园林由世俗 大体遵循这个规律。进入元、明、清 之际,中国社会文化已呈现出沉暮、 悍的草原游牧文化与汉文化产生激烈 在崇文尚雅的风气下宋代士人园 世俗和集大成的局面。元代蒙古族彪 将个人理想、境遇、审美情趣寄予其 碰撞,悲愤、苦闷、抗争是汉人在元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 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唐型文化转为内省、精致、高雅的宋 林多为“主题园”。通过园林题咏。 北宋理学家们提出天理遏制人 中。园林成为主要的抒情载体。 “洗 代时的主题。蒙古西征使外域文化传 欲.将传统儒学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 尽凡心,相忘尘世”的“归隐”成为 人中国。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登峰造 面的重义轻利.强化了中华民族的高 尚节气和道德情操。人们追求高雅精 致的艺术。宋词的高雅为历代称颂。 山水画也日趋成熟。当政王朝非常重 视绘画艺术.建朝之初就设立了“翰 林书画院”。 。画学”也被正式列入 科举之中。人们对绘画的要求不再 是。成教化,助人伦”,而是以怡情 养性为目的。北宋经济发达,汴京、 扬州等大城市的相继出现,使人们在 凡尘都市的喧嚣中更渴望大自然的山 水。山水画高度成熟。出现了荆浩开 创的北方山水画派和董源开创的江南 山水画派。北派创造了大山大水的雄 伟壮丽的全景式构图,南派则善于表 现平淡疏远的江南风光,反应出两地 迥异的地域文化和心理特征以及审美 情趣。北派水墨山水为时代主流。 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 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都是山 水画史上的丰碑式作品。 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声势渐起。 苏轼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强 调绘画要追求。萧散筒淡”的诗境,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主 张即兴创作.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形 刻画。要求达到“以形写神、诗画 一体、画以理贯”。苏轼的山水画尚 有《枯木怪石图》流传至今,反映其 坎坷的一生,以绘画舒解结郁。倪云 林曾云: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 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南 宋。马远、夏圭一派开创出以少胜 多、以偏概全的绘图手法。采用精炼 的画面构图。留出大片空白,使人产 生无数遐想。 我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数量 多、分布广,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 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来的 8广东园林l 2008年第1期 宋人园林的主题。如苏舜钦的沧浪 亭、蒋堂的隐圃等。司马光建园取名 “独乐”,园中质朴秀野。此时造园 寓情干景,寓意干形.以情立意,以 形传神。楹联、诗词与园林建筑相结 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北宋御苑规模建制远逊干唐, 但艺术和技法则过之。著名园林“寿 山艮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艮岳是 “按图度地”,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 称的宋徽宗赵估。艮岳以山、池作 为园林的骨干,因地制宜、依山就 势。艮岳掇山,使游人“若在重山大 壑,幽谷深岩之底”;艮岳理水,可 谓“穿凿景物。摆布高低”。造园意 境富有情趣。使之如“天造地设”, “自然生成”。艮岳的营建突破了传 统以来“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集 中反映了山水特色,使得十里之山而 具千里之势。日后官苑营造主要借鉴 这种“以小观大”、 “壶中天地”的 造园手法。 宋代建筑雕廊画栋,美轮美奂。 小木作普遍流行,室内各种隔扇、 罩、屏、博古架雕刻精美,施与彩 绘,由此可见宋人追求婉约、精丽的 普遍心理。 综上所述。宋代社会潜藏的危 机和矛盾使世人反省。理学的构建导 致社会重义而轻利。文人的独善其身 成为流行的处世之道。绘画和园林则 是“壶中天地”的一种手法。脱离了 “助教”义务的山水画更注重自身笔 法的表现。力求形神兼备,山水比德 思想使山水画流行干社会各阶层。园林 融入诗画艺术,成为文人抒情的载体, 掇山理水技法愈发精细高超,使得以形 写神得以充分表现,通过意境塑造反映 出宋人内省、细腻的心理特征。 极的时代,文字狱使学术创新思想几 乎窒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开阔了国 人的视野,可是好景不长。随着雍正 年间耶稣教会被逐出国门。中国又陷 入闭关锁国、抱残守旧的局面。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文化进入了 水生火热的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 史阶段。 绘画和园林在这一时期也随着 社会的变迁而相应出现不同的文化面 貌。元代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致使部分汉族士大夫有才难施。抑郁 成疾。只得寄情山水。这种渗透着奴 隶制因素和带有鲜明的民族压迫色彩 的社会。造就了当时政治和文化的特 殊性。元代不设画院。科举制度又被 废除,对人民思想控制松弛造就了中 国山水画继五代后的又一高峰。而园 林的创作则由于统治者政治上的压抑 和民族歧视。使得整个造园活动陷入 迟滞的低潮状态。 元代的山水画面貌多变,广收古 法。赵孟燎倡导“书画同源”,并主 张师法自然。由于社会的特殊性。山 水画淡于教化而重自娱.尊阴柔而拙 刚阳,喜平淡弃绚烂。明初大兴文字 狱,思想桎梏使整个社会处于人性压 抑状态,山水画也受到巨大的摧残。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绘画也逐渐商 品化。画家靠卖画为生。出现了浙 派、吴门派、华亭派等,流派纷繁。 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 封建社会至明清已步入垂暮之 年。山水画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的反 射,也显示出这种征兆。清代的绘 画艺术。沿袭着元、明以来的发展趋 势。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家 更多的关注笔墨情趣。清代山水画可 分为三股大的势力:遗民派、自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andscapeArt&Gardell 。 派、仿古派。遗民派画流露出与世无 光辉灿烂的古典时期。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园林和绘画创 求的情绪;自我派表现出强烈的求功 总的来说,中国进入元明清之 作已经不再专属于文人画家.而是流 心切;仿古派则力追古法。清代画坛 际,统治者的转变使得多民族文化并 于大众。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和吸收中 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 存,西学东渐又使中国与世界文明产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加强自身的 的。可以说,中国绘画史上曾经出现 生短暂的碰撞。明清高度专制使得艺 艺术修养.这样才不至于在新旧文化 过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和流派在清代都 术难有新的突破,停留在对前人创作 的激烈碰撞中和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 有各自的继承者,是山水画发展的全 的总结继承之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击下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面总结。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在明 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商人地位有所提 清文人画中不断张扬,在园林中亦得 升,绘画和造园不再是文人雅事,而 以拓展。 中国皇家园林在元代打破了“大 统”的局面.主要形式有禁苑、御 苑和后苑。元大都的规划以琼华岛海 子为中心,太液池上珑石峰峦相映, 与宋徽宗的摹写自然山水相比,显示 出游牧自由的文化特征。 明代集权更甚,皇家园林规模又 复宏大,色彩浓重。清代离宫御苑融 揉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 气派、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于一体, 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 地名胜,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 的风格。 “三山五园”成为园林设计 的典范。圆明园被称作万园之园,集 南北中外园林风格于一身。避暑山庄 以自然风景融于园林景观,力求保持 大自然的原始、粗扩风貌的原则,开 创了一种特殊的园林规划——园林化 的风景名胜 】。 私家园林的发展受到明代商业 经济和新兴的社会阶层商人的影响, 逐渐市俗化、普遍化、精湛化。商人 附庸风雅,京城私园大多追求奢华。 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最终形成了 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的局 面。园林在创作思想上,沿袭唐宋时期 的创作源泉,以“须弥芥子”、 “壶中 天地”等为造园手法。明末著名的造 园家计成的《园 台》是中国历史上最 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是中国古 典园林创作和实践的重要总结。《园 冶》把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征概括 为“虽由人作,宛白天开”,造园 “Ij于因借,精在体宜”,对日后的 造园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由 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 经济的崩溃等原因,园林创作走向衰 落。自此,中国古典园林由盛趋衰, 并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结束了它的 是走向世俗化、平民化,派别林立, 雅俗并存。文人不再追求隐逸高尚的 品格,而是追求享乐和个性的解放, 文人、专业造园家和工匠的分工使园林 创作更加系统化,掇山理水已趋定型。 在创作手法上,两者皆过于追求技法而 忽略了思想上的探求。诗、画、园三者 结合得更加紧密,题款、景题的运用频 繁出现在山水画和园林中。 7小结 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创作 是文人热爱山水、寄情山水、追求 山水的情怀反映和现实载体。两者 的起源和发展皆受到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社会意识形态 的反映。远古先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产生了带有宗教神化意识的图腾、岩 参考文献: 画,陶器饰纹,而囿、苑的产生也是 [11张家骥中国造医史 M 哈尔滨黑龙江入 伴随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天的敬畏产 民出版社.1987 2 李教远吉至先秦绘画史 M 北京 入民美 生了祭祀的台;秦统一中国,建立封 术出版社。2000 建王朝,推崇儒学礼制,绘画寓有兴 3 王毅中国医林文化史EM 上海上海入民 废之戒,园林则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 出版社 2。。5 制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道家思 E4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E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想得到尊崇,山水玄学促使山水画萌 5 顾森秦汉绘画史 M 北京 入民美术出版 发,园林开始融入隐逸思想;盛唐 社 20oo “有容乃大”的气度将山水画和园林 6 曹赫娣中国园林文化 M 北京 中国建筑 I监出圾社 2oo5 推至全盛,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 E7 陈传蓐 宴IJ庆华精神的折射——中国 揉诗情画意:宋代内省、精致的文化 山水画与隐逸文化 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 特征体现在山水画和园林上则是以形 社,1998 写神、寓情于境的创作手法;明清社 .E8 睬绶祥畴唐绘画史EM 北京人民美术出 版往.2000 会的沉暮反映在山水画和园林上尽管 f9 两维权中国吉典医栋史 M 北京清华大 派别林立,但停留在对前人的总结。 学出版社,2004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文化在每个朝 代呈现的不同特征均与当时社会、经 ■审稿编辑:王绍增王缺 济、体制密切相关,与文人志趣和统 治者的喜好紧密联系,物质文化不断 积累,制度文化的不断改良,精神文 作者简介: 罗瑜斌(1979一 ,女,江西樟树人,华南理工大 化的不断创新,使山水画和古典园林 学建翁学院博士研究生 经久不衰,日臻成熟完善。随着时代 E-mai I:1uoyubn@s na 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