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第28卷第20期 总第162期 中西酒文化差异对比 田 丽,唐 渠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摘541004) 要]酒自出现以后,就与文化密不可分。文章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文化维度对比中西酒文化,发现二者 在起源、种类、酒器、酒德、酒礼、酒功、酒诗以及酒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化主要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哲学思 想、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了解差异并追根溯源,是促进中西酒文化交流发展,推广中国酒文化的必要 环节。 [关键词]酒文化;酒德;酒礼;差异;根源 [中图分类号]GO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0.088 一、引言 酒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含酒精饮 料。广义上来说,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 光远教授在1987年首次提出“酒文化”一词,而萧家成补充了 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 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 现象总和”。中西酒文化是指以白酒为代表的中国酒文化和以 啤酒、红酒为代表的西方酒文化(欧美国家酒文化)。马林诺夫 斯基文化作为有机整体包括了物质、人群和精神三方面。马林 诺夫斯基进一步解释说人群就是组织化群体,这样的人类组织 单位称为制度。因此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 个层面比较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并更分析其根源,为跨文化交际 以及酒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西酒文化差异 (一)物质文化 1.酒的起源和种类 关于酒的起源,中国主要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猿猴造酒 和黄帝造酒等几种说法,即人创造了酒。《酒诰》中言:“酒之 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 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也就是认为,酒源 自人类无意识的一次创造,并由此流传。无论是记载还是传说 都将酒作为一种人造佳酿,并且以粮食酿造的白酒为主。西方 对于酒的起源则普遍认可“酒神造酒”说。古埃及认为酒是由 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的,希腊人则认为酒是由酒神狄奥 尼索斯带到人间。古希腊人为祈祷丰收和庆祝丰收,每年春秋 两季都举行祭奠酒神的狂欢仪式。在西方,狄奥尼索斯成为酒 或与酒有关的狂欢的代名词,而深受人们喜爱的则是以葡萄为 原材料的葡萄酒和白兰地,以及以麦子为原料的啤酒。 2.酒器差异 首先,中国酒器丰富多样,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制酒器,商周 时期的青铜酒器,汉代的玻璃杯、玉杯、海螺杯等。除了贮酒 器、盛酒器、卖酒器以外,常用的饮酒器还有:尊、豆、斗、爵、斛、 卮、角、钟等。其次,中国酒器自古时候就有等级之分,酒器的 设置从一开始就注重尊卑等级,如王公贵族以龙爵凤斛标明主 宰黎民的威严。但西方酒器相对单一,多是轻薄方便的玻璃和 水晶制品,无等级之分,只为饮酒之便。如高脚杯的设计就是 为了避免手碰到杯身而影响酒的温度。总之,中国的酒器讲究 收稿日期:2015—07—02 l86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186—0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形象优美,体现出对饮酒人的尊重,而西方酒器轻巧方便,一切 为享受美酒服务,显示出对酒的珍视。如今,中国传统酒器已 很少在餐桌上出现,酒器对于尊卑等级的体现力基本消失,主 要也是根据饮酒需要调整具体酒器,西方的酒器中国受到 欢迎。 (二)精神文化:酒文化的核心 1.酒德与酒礼 饮酒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套长幼有序,尊卑有 别的礼节。在古代,晚辈只能坐次序并要以跪拜的方式侍饮长 辈,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以举杯,并且不能在长辈饮完之 前喝光。古代饮酒的“拜、祭、啐,卒爵”礼仪发展到今天基本消 失,但饮酒时的座次安排、倒酒方式、敬酒顺序等都必遵“礼”。 如敬酒人的酒杯必须低过对方的杯子,并要“避席”起立,被敬 酒的人要回敬才算礼貌;敬酒还要讲究先后次序,主人先敬,并 且要先敬最尊贵的客人,酒杯要满,讲究先干为敬等。除了要 讲规矩之外,中国人的友善好客在酒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酒不成礼”,有酒就一定要喝好,而喝好几乎就等于“多 喝”,甚至“喝倒”。想尽办法劝对方多喝,俨然成为中国很多 地区的酒桌必备习俗,而行酒令、划拳等,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 得更尽兴。 而在西方的酒桌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如 感谢主人或者祝福某人时,才会在专门人的带领下共同举杯; 除此之外,就是各自品味美酒,不会出现觥筹交错的局面。他 们也有饮酒礼仪,如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 敬酒要将杯子高举齐眼注视对方,至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 但不一定要喝光,也从不劝酒。主人不会要求客人多喝,喝多 喝少全凭饮酒人个人意愿。中国人饮酒中不讲究酒类先后,配 菜没有特定的讲究。但是西方品鉴葡萄酒要观色、闻香、品味, 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喝酒颜色由浅及深,酒性由淡到浓,年 份由近及远,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 的变化。 2.酒功 酒功即酒的功能。适当饮酒对身体保健有益,并且中西饮 酒都具有借酒浇愁,借酒庆祝,以及享受美酒的目的,但是二者 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西方就在于 酒。中国看重酒的社会功能,西方则掘取酒的自然功能。在中 国,酒常被当做交际工具,注重饮用后带来的其他社会作用。 第28卷第2O期总第162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 ̄espondence University Vo1.28.NO.20(Gen.NO.162) 2015年l0月(下) Oct.(1ast ha ̄f)2015 中国人喜欢借助饮酒过程中的尊重、礼待等达到人际感情的升 华,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西方把酒看做圣血,是耶稣救世净胜的化身。饮酒是疲惫 后的放松,是忧愁时的欢乐剂,因此西方人饮酒之意就在于酒 宗教信仰。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强调的“三纲五 常”等级尊卑观念孕育出中国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 饮酒礼仪。西方酒文化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耶稣基督在 最后的晚餐上把葡萄酒分给门徒,并告诉他们,葡萄酒是自己 的血,让人们记住他是为了替人们赎罪而死。因此葡萄酒是生 命的一部分,是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在西方人眼中,酒能通 往上帝,是拥有独特魅力和生命的艺术品。因此西方人就更加 在意美酒本身。 (三)哲学精神 本身,就是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并不把过多的社会交际目的 和感情抒发同酒这种客观的物质捆绑在一起。他们出于对酒 的尊敬,重视葡萄种植、美酒酿造以及酒杯分类。即使在很普 通的家庭,喝不同的酒也会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杯子。从西 方街头巷尾遍布的酒吧就能一窥西方人对酒本身纯粹地喜爱。 总之,中国酒文化是“为人而酒”,西方则是“为酒而酒”。 3.酒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国文化是飘着酒 香的文化。据郭沫若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与酒有关的 占170首,占据16%;杜甫现存诗文1400首,提到酒的就有300 首,高占21%。而西方,没有“斗酒百篇”的酒仙李白,也不见 多少和酒有关的经典诗句或文学作品,因为西方人更关注酒本 身。东方人含蓄,喜欢借笔抒情;而西方人则奔放浪漫,更喜欢 用歌舞和音乐来表达感情。 (三)制度文化:酒政 出于节约粮食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国历代都有禁酒 令。然而现代以后,酒驾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杀手”。中国每 年交通致死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近几年酒 驾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大,酒驾已经成为不能碰的高压线。而西 方各国在历史上也都曾有过禁酒运动和相关法律,却屡禁不 止,反而激起了反禁酒运动的发展,这和西方人爱酒、追求自由 权利的民族特性不无关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酒德和酒 礼,因此酗酒现象并没有西方社会那么普遍,并且随着酒驾安 全性被更多人重视,酒桌上的强劝行为已明显减少。 中国重道德轻法律,西方讲权利和法律。体现在饮酒上, 中国靠酒德文化约束个人饮酒行为。在禁止未成年人喝酒方 面,中国的法律比较含糊,没有规定最低饮酒年龄,只是限定经 营者的义务,不追究未成年人责任。因此在中国,未成人饮酒, 主要靠监护人监督和民间道德教化。因此青少年随时随地都 能够接触到酒,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酗酒滋事提供了物质条 件。这一点,美国就有明确法律条文规定,21岁以下的人购买、 饮用酒精饮料是非法的。如果商家向21岁以下顾客销售酒精 饮料,一旦被查出很可能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店主还可能吃 官司。 三、中西酒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酒的偏好不同。华夏文 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米类,黄河流域以种植抗旱耐瘠 薄土壤的小米、谷子为主,而长江流域多栽培性喜高温多湿的 稻,因此米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一直用小米、大米等谷 物制造米酒,因此,中国盛行的是“米酒文化”。而西方文明源 于古希腊,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 长,却对葡萄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 品质都首屈一指。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人们可以大量地用 葡萄酿制葡萄酒,所以西方盛行“葡萄酒文化”。 (二)宗教信仰 方方面面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人的 参考文献: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在儒家文化中体现为“克己复 礼”,就是要用“礼”的规范来修身养性。因此中国酒桌处处体 现着尊老和守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精神追求,关注 人自身,因此中国是人酒不分,酒的自然属性被淡化,社会功能 极大提升。西方哲学讲究“主客二分”,即“物我分离”,重在认 识和研究对立于人的自然。体现对酒的认识上就是人酒相分, 酒是个人愉悦感官、舒缓精神的一种物质。他们不会把过多的 人文情怀和社会交际赋之于酒。 (四)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农耕性文明,滋养出勤恳耕种则衣食无 忧的静态文明,世代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产生家族团体文化模 式,而亲情血缘关系,利他主义价值取向自然形成,凡事以“集 体”为本位。因此中国人饮酒大多具有一定交际目的,看重同 饮的人,讲究喝酒时欢乐和谐的气氛。西方文化源于沿海商业 性文明,具有动态、外向和竞争性质。人际关系是发散性而非 抱团的集体性,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 涉和强迫别人。 (五)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趋向于整体性思维,反映在酒礼上就是集体 主义价值观;同时,整体性思维强调将主体意向、个人感情与描 写客体融合为一,即“景中生情、情中生景”。在这种寓情于景 的思维习惯影响下,中国历代文人多借酒抒情,因此酒诗文化 繁荣。西方则以分析性思维为主,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精神 与物质,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区别分析研究。在这种严格区分精 神与物质的思维模式下,西方的酒就是物质的酒,而非融进精 神的酒。因此酒桌上喝酒就行,不涉及等级尊卑、人情世故以 及和面子有关的事;同时,这种缺乏联想性的分析性思维,使得 饮酒过程中较难融入人文气息,因此与酒有关的文学创作寥寥 无几。 结语 中西方文明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中国喜白酒, 西方则偏爱啤酒和葡萄酒;中国封建礼教下的酒器在很长一段 时期内都体现着封建专制的阶级之分,而西方酒器则简单通 透,只为美酒;中国深受儒家“仁”与“礼”的熏陶,酒中处处体 现“酒德”和“酒礼”,喝的是人品和人脉;而西方把酒看做圣洁 的艺术品,喝酒只为个人喜好和身心放松,喝的是口感和享受; 中国人在意向性和整体性思维影响下,善于把酒和感情融为一 体,因此酒诗文化昌盛,而西方则在理性和分析性思维主导下 只见物质的酒,不见酒中的情。追根溯源,了解酒文化现象背 后的本质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酒文化的特点,方向性地 传播中国酒文化,尤其是那些飘着酒香的中国文学。 187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第28卷第20期 总第162期 [1]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12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3]邓玉梅.千年酒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56.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2.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Wine Culture TIAN Li,TANG Q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Liquor has had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cuhure since it was invented.The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in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terial culture,spiritual culture and system cultur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wineg origin,type,vessel,custom,literature and poll— cy,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those underlying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religions,philosophy,val— ues and modes of thinking.Knowing the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themselves is an essen. tial and vital part to enhance the cross—cuhural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nd Chinese wine culture. Key words:wine culture;drinking manner;drinking customs;differences;causes (责任编辑:封丽萍) (上接第157页) 参考文献: [1]Corder,P.Error An&lysis&nd Interlangu&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王仃仃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J].夕 语研究,2006(2). [3]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宽平,阁业芳,薄小燕.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夕 语教学,2013(6) [5]曾纪伟.英语互动教学的模式及要求[J].教育评论,2004(6). [6]蔡龙权,戴炜栋.错误分类的整合[J].夕 语界,2001(4). Study on and the Common Mistakes Made in CET——4 Writing U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uhai Camp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 Gangdong 519088,China) Abstract:English WI’i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measur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From the CET4 tests over the years,English writing is obviously a part that students are not good at.Based on the a— nalysis of the conlmon mistakes in English writ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suggests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 as to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English writing;common mistakes;solutions (责任编辑:桂杉杉)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