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知识结构:
自主预习: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部分。
2. 神经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元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及功能。如何区分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4. 缩手反射中如传入神经受损,针刺后______(能、不能)缩手,______(有、无)痛觉;如传出神经受损,针刺后______(能、不能)缩手,______(有、无)痛觉。针刺手指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痛?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了,膝跳反射______(能、不能)进行,针刺足部______(有、无)痛觉。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6.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原因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膜外侧聚集较多的_______,膜内侧含有较多的______,形成了膜电位差。当某部位受到一定的刺激时,兴奋部位对______的通透性增大,使之迅速内流,结果形成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____(内、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7. 在上神经纤维剖面图中标出: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内和膜外局部电流方向、兴奋传导的方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8. 神经元的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部分膨大呈球形状,称为____________,该结构与另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相接触而形成____________。 9. 填写下左图中各标号的结构名称。
10. 突触前膜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膜,在此部位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突触后膜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膜,在此部位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11. 递质存在于______________内,通过________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该过程说明了膜具有____________。
12. 递质通过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____________。递质发挥完作用后就被__________。
1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递质如果使后膜上的Cl-通道或Na+通道打开,则后膜分别发生______________。
15. 在突触中信号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突触小体中信号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
1. 神经元 突起 细胞体
2.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并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付出神经元
3. 反射 反射弧 E:感受器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D: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具有分析、综合各种变化,并以此调节机体的各项活动 B:传出神经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 不能 无 不能 有 先缩手 5. 能 无
6. 外正内负 K+外流 正离子 负离子 Na+ 外负内正 内 7. 见右图
8. 突触小体 树突膜 胞体膜 突触
9. 1.轴突 2.线粒体 3.突触小泡 4.突触前膜 5.突触间隙(组织液) 6.突触后膜
10. 突触小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化学信号→电信号 11. 突触小泡 胞吐 流动性
12. 扩散 相应受体 兴奋或抑制 灭活
13. 单向的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14. 抑制、兴奋
15.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典型例题:
16. 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⑴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____电位。 ⑵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段。 ⑶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刺激后,上右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 17.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⑴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 _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⑵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 _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⑶若在离肌肉5mm和50mm的神经纤维上分别给予电刺激,肌肉将分别在3.5ms和5.0ms后收缩,则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____mm/ms。 ⑷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免疫。 18. 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
⑴右表是哺乳动物神经元内外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
离子 神经元内 神经元外 度。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__和___。从细
a 5-15mmol/L 145 mmol/L 胞膜的结构分析,维持这种离子浓度不均匀分布
b 140 mmol/L 5 mmol/L 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某些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当这类药物作用时,右图中[ ]___内的神经递质因不被分解而浓度持续升高,并与[ ]____持续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⑶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中毒后肌肉一直________(松弛、僵直)
⑷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
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Cl)大量进入细胞内,使突触后膜发生________(兴奋、抑制)。 课后作业
A必做题
19. 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11江苏) [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0. 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 [ ] 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的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内环境 D.⑥处的神经冲动会引起神经元a的兴奋
21. 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多选) [ ]
B选做题
+
22. 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
++
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12安徽[) ]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23. 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左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左下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09上海) [ ]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21)参考答案
16.⑴A 静息 C 动作 ⑵通透 钠 内 B ⑶D
17.⑴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⑵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⑶30 ⑷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18.⑴Na+ K+ Na+、K+通过细胞膜上的Na+、K+运输载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⑵[2]突触间隙 [6]受体 ⑶松弛 ⑷抑制 19.A 20.B 21.AC 22.A 23.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