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爱go旅游网


春节,登罗三妹山

(2011-02-05 15:05:36)

罗三妹山位于中山市三乡镇,海拔221米。该山的名字

源于当地传说中的一位名叫罗三妹的“孝女”。当地百姓为纪念她,遂命名为“罗三妹山”。1984年到中山时,曾亲自攀登过此山。27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山三乡镇罗三妹山蜿蜒的山径上,留下了“不走回头路”这句铿锵有力的言语。近日,坐落在中山市三乡镇,以纪念为主题的罗三妹山公园竣工并正式开门迎客。借着春节这个时机,我们在除夕这天带着女儿登上了罗三妹山。 公园以当年小平同志登山的路径为主线,依山势建造了小平同志经典语录碑刻、“摸着石头过河”景观桥、丰碑廊、仙池、高尔夫观景平台等多个景点。

与此同时,建设方还修缮了罗仙姑庙,增建孝德浮雕墙、三妹牧牛等情景雕塑。

而在罗三妹山当年驻足眺望三乡的地方,还矗立了一座崭新的青铜塑像。塑像由霍英东家族捐赠。霍英东的儿子霍震霆先生昨日出席了竣工典礼并为青铜塑像揭幕。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早就知道同志\"不走回头路\"这名话的,可是一直都

不知道是从何而来,为什么又会有如此的感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知了一切,那么今天就由我带大家走一走当年小平同志走过的路吧!

罗三妹山是中国第一座以女性名字命名的山, 当年从东南面上山,下山时就朝西南方面的路走去。当地人登罗三妹山,一般是从西南面上来,从东南面下去。因为西南面坡陡、路窄,上来时还可以,下山时就不太好走。随行人员有些担心,就向建议,从原路回去。摆了摆手,只说了语带双关的五个字:“不走回头路!”表达他坚决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登罗三妹山 不走回头路

作者:交建公司--梁雪萍日期:2012年1月21日 10:27

在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中,我司组织公司及中层干部去登罗三妹山,感受小平的“不走回头路”;接着到了五桂山的传统教育基地---古氏宗祠参观学习,听着90岁的古林秀老人为我们讲述那一段抗日历史,受益良多。

中秋未至,空气中炎热的气息尚在“侵扰”大地。雨后的山林,显得异常恬静,湿润的空气驱走了夏日的炎热。登山小径不过几米宽,呈曲折向上的“之”字形状,于是,脚下的石阶仿佛一下子充满了韵律感,走起来当然少了平时登山那份直来直往的沉重感。沿路,只见粗细不一、大小各异的桉树依山卓然而立,或疏或密,或聚或散,形成了层峦耸翠、参差错落的山林景致。

二十分钟之后,我们来到了小平同志雕像所在的平台,站在当年小平同志的位置向南眺望:五桂山横亘中山,气度非凡。那里出生一个孙中山,这里有一个伟人说话——不走回头路!

思想能走多远就能走多远,思想能爬多高就能爬多高。走在罗三妹山的山路上,看着语录碑刻,和着毛毛细雨,一边是改革开放不止步,一边是罗三妹美德永流传,两者在一座山中同辉映,别有一番韵味。

接着,大伙一行来到五桂山的古氏宗祠,珠江纵队司令部故地,走近一位近30年来一直义务地守护着古氏宗祠的老人—古林秀。

古伯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1941年就参加了欧初领导的珠江纵队,当时队里有不少十几岁的孩子,大家就叫他们“小鬼队”。跟随队伍走过血雨腥风,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组织要安排古林秀到当时的工作,但考虑到自己的文化水

平不高,老人谢绝了。回到老区担任南桥大队大队长。也正是这一选择,让老人成了古氏宗祠的忠实守护者。1982年退休后,古伯担务看守“古氏宗祠”的责任,一守就是二十多年。看着当年战友的遗像,古伯感觉他们好像从未离开过。

古伯手拿扩音器,精神抖擞,声音响亮地讲解着发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历次战斗,某某地方激战后牺牲了战友多少名;某某地方遭遇战后战死了战友多少名......。老人的声音略带沙哑,穿越了历史的眼睛里,已有泪光。也许年老了,古伯的手一直在颤抖,看得我们心生怜惜,但不忍心打断老人的回忆,我们都默默地认真地聆听着。

告别老人,走出古氏宗祠,狼烟肆虐的战场似乎犹在眼前,不禁感慨万千:和平是多么的美好而又来之不易呀!没有烈士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继承发扬他们的精神,为国家的建设、为社会的美好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径上,留下不走回头路!”27年前的今天,中国改革开

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山三乡镇罗三妹山蜿蜒的山了这句铿锵有力的世纪强音。

这座以孝德育人的山至今流传着一位贫苦人家小女孩的感人故事,今天又被赋予了新涵义。找一个周末登罗三妹山,一边是改革开放不止步,一边是罗三妹美德永流传,两者在一座山中同辉映,别有一番韵味。

山以人名传百代

罗三妹山原名锣鼓岗,又名锣鼓山、罗仙姑山,位于中山市三乡镇的雍陌村,面积0.22平方公里,海拔98.8米。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建于山之南麓,北麓为我国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从中山温泉的大门进去,闲步不远处,就可见到郁郁葱葱的景致,尤其是下着小雨时,景色格外秀丽。山上天然林300余亩,生长着土沉香、大叶相思等岭南特有树种,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山的得名源于当地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传说在锣鼓岗下雍陌村,有一个叫罗三妹的女孩,自小失去了父亲,家境十分贫寒。她的母亲一直生病,长年卧床不起,而罗三妹非常孝顺,侍奉无倦。在罗三妹14岁那年,母亲病逝,她悲痛欲绝,连续十天粒米未进,哀伤而死。百姓为纪念这位孝女,把这座山命名为“罗三妹山”。

沿着曲折的山路拾级而上,绿草滴翠,流水潺潺,行至山顶,有座一丈见方的小石庙——— 罗仙姑庙,重建于光绪年间。这原是一座晚清的石建筑,1921年才从旧址迁移到这里。据《迁建孝女罗仙姑庙碑记》记述,罗三妹离世之后,村里人为罗三妹孝德所感动,四时祭祀,尊为“仙姑”。当时出远洋谋生的人离家前必到此拜祭,祈求保佑一路平安。

庙后有巨石,有依有叠,危如累卵,拿石块撞敲巨石中点,声如击鼓。巨石之间,只留下一线罅隙,翘首上望,惟见一线蓝天,故称“一线天”。左侧山腰有一巨石,酷似一只躺伏的黄牛,相传这牛原是罗三妹牧放的,罗三妹成仙后,牛也变成巨石了。1982年,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游览罗三妹山之后,题写了“鼓鼎仙台”四字。

上个世纪70年代,风气比较盛行,有不少准备去、的人,出发前都来这里烧炷香,祈求罗仙姑保佑他们顺风顺水到达目的地。现在早已经没有人了,但是出差旅游的多了起来。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万里,总也走不出母亲的挂念。因此不少人在出门远行之前,都来这里祭拜,免得母亲担忧。

孝感动天罗三妹

罗三妹是谁?为什么山以之名?而庙亦以之名?外人也许不知道,在三乡一带,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罗三妹的故事。罗三妹是三乡锣鼓岗下的雍陌乡一户穷苦人家的女儿,自小就承受了丧父、贫穷等种种磨难,但是苦难没有压倒罗三妹,她总是乐观地面对现实。母亲卧病之后,不到十四岁的她更是勇敢地挑起了当家的重担。她不知疲倦地照顾母亲,真心实意帮助邻里,意外之财毫厘不取,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个永续传颂的美好故事。

罗三妹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的她已十分懂事。母亲早出晚归外出耕作,三妹每天都到村外放牛,回家后就生火做饭,把家务做得妥妥当当,站在门口等妈妈回来。母亲收工回来了,三妹就把热茶热饭端到妈妈面前。空闲时三妹更常常帮助邻居照顾老幼,担水劈柴,但从来不要人家的酬谢。乡里的人一提起罗三妹的为人品德,都赞口不绝。罗三妹十四岁那年,母亲不幸染上疾病,卧床不起。三妹心里虽然十分担心,经常独自哭泣,但从不在妈妈面前流露出半点哀伤。为了让妈妈的病快点好起来,三妹总是好言安慰,侍奉汤药茶水于左右。

尽孝道的罗三妹不仅孝顺,还遇财不贪。传说有一天中午,罗三妹干完农活从地里回来,就忙着熬粥煎药给卧病在床的妈妈吃。喂完妈妈后,自己只喝了两碗清水充饥,后太疲倦倒在厨房的禾草堆上就睡着了。朦胧中出现了一个老公公,老公公感动于三妹的孝顺,告诉三妹只要背熟口诀,上山敲开巨石门就能拿到珠宝。醒后的三妹半信半疑地登上位于村西北的锣鼓岗。按照老公公的吩咐,三妹面向巨石,口念秘诀,然后用手拍打巨石,石缝后面果然

露出了一个石洞口,从未沾过金子的三妹惊叫起来,但想起母亲的教诲,非分之财不能要,三妹最终把已经拿起的金子又放回了原处,走出石洞。

此后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凭着三妹的勤劳,家里倒也没有断过粮食,但三妹母亲在她刚满十四岁不久便病逝了。此后的日子里,三妹始终无法平伏悲痛的心,最终在母亲的坟墓旁边死去。据说,罗三妹死了之后,她的勤劳孝顺,感动了上天,羽化成仙。而乡亲们都传颂着她的品德,怀念着她,称她为孝女。为纪念罗三妹,人们把锣鼓岗改名为罗三妹山,在山上建起了罗仙姑庙,四时祭祀,香火不断。

小平的“不走回头路”

罗三妹山又怎会与有关联?这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3年前后,创办不久的经济特区遭遇到巨大困难,经济特区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质疑之声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84年1月,开始到南方视察。1984年1月26日下午,在结束对珠海的视察后,来到中山三乡,傍晚下榻于中山温泉宾馆。27日晚饭前,杨尚昆到下榻的一号别墅小坐,提到宾馆后面的罗三妹山,风景不错。听后决定第二天去罗三妹山走一走。

登罗三妹山,可以从东南坡上,也可以在西南坡上山。当地村民习惯从西南面上山,东南面下山。从东南坡登顶,要经过653级石阶,山径相对平缓,西南坡只有427级,但比较陡峭。一行选择了靠近宾馆北后门的东南坡上山。

9时15分,小平同志一行到达罗三妹山峰顶。站在靠近山顶的平台上,小平同志眺望着山脚下的温泉宾馆和远处的田园、村庄,陷入了沉思。随同人员见时间差不多了,就提醒小平同志回去休息。当地的陪同人员知道,罗三妹山西南坡下山的路狭窄曲折,有人就进一步提议说:“往回走比较好走,刚才上来的那条路。往前面呢,也可以走,但是很难走。”笑了笑,坚定地说:“往前走,我不走回头路!”一行人沿着西南坡下了山。

纪念改革开放最强音

就在登了罗三妹山后次日,即在广州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是正确的。”一时起,“不走回头路”成为了表达对坚持改革开放发出的最强音,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从此中国坚定地走上改革开放的富民强国之路。也正是他在罗三妹山上发出“不走回头路”的世纪强音,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道路不断开拓进取。

为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乡镇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以“不走回头路”为主题,兴建了罗三妹山公园。2011年1月28日落成,对公众开放。公园以当年登山的路径为主线,依山势布置了众多经典语录碑刻,新建了“摸着石头过河”景观桥、丰碑廊、仙池等多个景点。在当年驻足眺望三乡的地方,矗立了青铜塑像。

罗三妹山因为孝感动天的罗三妹成为三乡人民心目中的圣山,更因为“不走回头路”警世诤言在此发出而被载入共和国光辉的史册。

走在罗三妹山的山路上,看着语录碑刻,和着毛毛细雨,一边是改革开放不止步,一边是罗三妹美德永流传,两者在一座山中同辉映,别有一番韵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