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云
杜 牧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①去,枯苗待作霖②。
【注】①高唐:台观名。②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那有碍”和“岂虚心”表现了云的缥缈不定、桀骜不驯,“出处”一句,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
B.颔联从空间和时间入手,用“阔”和“深”表现云的悠游无阻滞,动作拟人化,生动简明。
C.颈联用了“鸟”和“猿”两个意象,从多层面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万千姿态和丰富的情趣。
D.尾联与李白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旨趣上有相同之处。
16.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6分)
答:
。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把握情感的能力,要从分析手法入手概括出景物特征,并从中体悟作者蕴含的情感。
【解答】(1)A.“则表明诗人出身高贵”错,应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云的飘逸和奔放。故选A。
(2)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明确手法,托物言志,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的大诗人,虽然仕途坎坷,却曾经志向崇高。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加上自己到处寻找机遇,也曾经四处漂泊。作者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天上的云,所以感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诗文的前两句写出了云的缥缈不定和桀骜不驯的特点,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不隐晦;诗的最后两句“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用了典故,表示云的重要,用这句“枯苗待作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所以写云实则写自己。
第二问,“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诗经里便有;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中借白云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还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望云思友”是很常见的手法。所以本题围绕着古诗词作家作品,凡是有“云”这个意象的词句都可以,然后分析其效果。
答案:
(1)A
(2)一问:诗人写云即在写自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云的自由东西、飘于湖山之间、可化而为雨等特点,展现诗人的自由不羁、自信洒脱,表达渴望得到重用济世的愿望。
二问答案示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隐喻蒙蔽圣君的奸邪。“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象征了历史变迁。“荡胸生曾云”中“曾云”代表空旷浩荡的胸襟。学生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赏析:
杜牧是晚唐的大诗人,虽然仕途坎坷,却曾经志向崇高。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加上自己到处寻找机遇,也曾经四处漂泊。作者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天上的云,所以感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诗文的前两句写出了云的缥缈不定和桀骜不驯的特点,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毫不隐晦,所以作者用“那有碍”和“岂虚心”的反问句,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云的飘逸和奔放。“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跨度上,为我们展现了云的来去无踪和神秘莫测,再用“深”和“阔”表现云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很对仗,而且动作描绘拟人化,刻画生动,简明扼要。“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这两句用了鸟和猿两个动作敏捷的动物,再加上两个动态的词汇“随”和“隔”,更加表现了云的虚幻、隐逸的特点,为我们从多层面和立体的视角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和丰富的情趣,让读者的思维也跟着作者的画笔上下高低、前后左右地跳跃。“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这两句里用了典故,高唐是楚国台观名。宋玉在《高唐赋 序》记载,自己与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霖:甘雨,相传殷高宗曾任命贤臣傅说为相,表扬他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这里用此典故,表示云的重要,李白曾有诗写云的作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杜牧多才多艺,见识广博,引经据典,同时也用这句“枯苗待作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
【点评】理解诗歌的关键:
1.对于诗歌来讲,特别是诗词曲,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不管现代文还是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的指引作用特别大,有助于很快很好地理解诗歌。
2.注意意象。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意象去传达情感,不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整体情感就不会把握了。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
3.注意诗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对于没有干扰的一些信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借助它理解诗和词。
4.把握诗歌的整体。把握句间关系,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出来,这也是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画家将一位女子有意隐藏不露面、男子徘徊不前急挠头的场景画出来,我们可以用《诗经·静女》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其配文。
(2)《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
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重点字:蹰)
(2)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重点字:勇)
(3)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重点字:德)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