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来源:爱go旅游网
一 。管理・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口肖亚婷信阳市鲇鱼山水库管理局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本身的再控制,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以及作用发挥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评价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因此建立一套完 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评价指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管理机制,规范着企业 的经营管理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它不仅 反映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需要,而且将企业发展 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实施的。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最终要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这是比较理想的。 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 的战略目标以及业绩的评价和激励都纳入其中。建立科学严格 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 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 制评价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目标,都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因此建立 一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 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 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评价实务中,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是参 照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进行的,内容主要是 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注册 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缺陷 系势在必行。 一、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是参照《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进行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现行的《审计准则》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 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地对企业财 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 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内部化,而内部化的评 的。虽说审计署、财政部等各部门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 的规范,应该说,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 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相当多的企业或个人对 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些核心和 基本问题如“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各监管部 理结构的纵向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具体情况,本 文提出以下建议: 是少数股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高质量的信息 披露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节约投资者收集信 息的成本,并有助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治 理结构要求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一国际会计准则,提 高国家之间信息的可比性。 (四)充分重视人力资本价值,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竞争 性原则 (一)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建立问责 机制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与治理结构中其他组成部 分的协作与互动,是公司制度得以较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首 先要在理论上正确界定董事会的权力基础,使董事会真正成为 股东在公司内部的代表;其次要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结构,设置各 现在经济的发展已经向世人表明人力资本在公司经营发展 中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价值必须得到尊重和体 现。而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官员腐败或经理人经济不作为的一个 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我国公司的激励机制,一 种职能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合规委员会等;第 三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藉以促进董事尽心履职;第四是应建立 和完善董事提名与任免机制,使股东在董事会任免上起决定作 用。 方面要打破行政任命制,建立经理人市场。另一方面,要合理平 (二)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重塑法人治理主体,履行公平性 衡经理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探索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公 司业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原则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是造成 上市公司内外制衡机制失效,治理结构扭曲的直接原因。加之国 有股所有者缺位、小股东无力也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等原因,导 致公司控制权残缺不全,“用手投票”的监督约束机制失灵,从而 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完善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塑造既有能力又愿意行使股东权 [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I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1.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 利的大股东,必须优化我国国有股集中、法人股和流通股相对分 散的股权结构。 (三)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透明性原 则 [4]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Ⅲ.经济管 理,2001,(8). [5]赵增耀.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争论中的几个理论观点Ⅱ】.经 公司运行状况的透明度的高低, 决定着有关利益主体尤其 济学动态,1998,(1 O]. 0管理黪 ———— 囫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不仅要关心控制结果的好坏,而且要评 门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如采用何种评价标准进行评 价、评价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等尚不明确;各个企业之间,其 各自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究竟如何,无法进行相 互比较。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内部控制的评 价缺乏统一的标准。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国内部控制评价还存 在着评价方式单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估控制手段的优劣,这就产生了措施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选择 的问题。措施型指标是指与各种控制手段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如 岗位分离指标,而结果型指标是针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制定 的评价指标,如收入回收率。这两种类型的指标各有优缺点。措 施型指标比较直观,它直接指向“合理控制手段实施与否”,没有 (三)内部控制评价、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许多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了很多的内部控制条文, 但多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将已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 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 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严重忽略了 实施就有失控可能,企业内部控制必然存在漏洞,但是其缺乏综 合性,特别是由关键控制点产生的评价指标,它忽略了对次要控 制手段的评价,一旦次要手段失控,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结果型指标正相反,其综合性很强,评价结果良好,无论控制手 段实施如何,至少控制的目标达到了,但是不足点也很明显,一 方面,此结果往往并非与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一一对应,如收入回 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 差等,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 施,其结果是存在制度却得不到执行。另外,由于审计、会计人员 是单位经营者领导下的工作人员,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经营 者所掌握和决定,审计、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职权,如果 报率较低不仅取决于收费过程控制水平的高低,还会受到经济 形势、客户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评价结果良 好,也仅能证明现在未发生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 系,才能彻底保证以后也不会发生问题。因此,在评价指标设计 过程中,应将措施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结合使用。 (四)正确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他们坚持原则,对单位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抵制,往往受到经营 者和其他方面的阻力、刁难甚至打击报复,由于打击报复的手法 往往比较隐蔽,且多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政府部门很难有行之有 企业日益认识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但是要满足 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和披露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内控制 度要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的实现。应该 说内控制度的立足点之一是要通过制度化规范标准的构建来规 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加强行为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 效的措施保障会计人员的权益。为了保护自己,审计、会计人员 便不积极进行内容控制工作,内控的作用便无法发挥出来。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设计的对策 (一)构建内控评价体系 立论,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对内 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考核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目标实 在构建内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特征,制定一 套具有统一、公认和完善的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 现与否。在具体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时,不同的评价主体可能 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界定也不同,如监管部门推动实施的内 控评价,其目标可能更多地关注内控制度所达到的报告目标和 合规目标;而企业自身进行的内控评价,其目标就不应局限于报 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还应该包括内控对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 标实现的作用程度。 (五)全员参与内部控制评价过程 标准体系。可先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综 合考虑,既可以从企业管理与控制的目标人手,也可以从内部控 制要素人手。但无论怎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都可以分为一 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 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 整的评价体系。 (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和前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控制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 及监控组成,是一个覆盖整个经济实体的系统,所有部门岗位都 在其中充当着角色。董事会、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组织 中的每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与实施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对于增强员工内部控制的主动性、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等有着积极的 意义。作为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包含多重目标,涉及企业多 个层面和各项业务,可以说每一项作业和每一个员工都是控制 提。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采用何种评价 标准对内控整体乃至具体的内控项目进行评价。笔者认为,考虑 到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法合规性目标,内部控 制的评价标准可以选用结果评价标准和过程评价标准。结 果评价标准就是要考核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基于内控 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结果考核指标,可以针对内控的绩效 目标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并规定相应指标的合理标准来 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按照内控项目来进 行,按照风险管理思想,根据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要素来设 定控制标准。即按企业内部控制项目,分别设定评价标准, 每一个项目都设计有一系列的具体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该项业 务的内部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的对象,仅仅依靠个别部门实施评价工作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生 产技术、信息技术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发展,知识和信息在组 织中呈现出向一线集中的趋势,使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 评价的难度加大。企业的唯一选择就是转变思路,让更多 一 士 的员工参与到“以自身为控制对象”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 罨 0 中。员工的广泛参与,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 骂 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和监控方面,力争涵盖该项业务中可能存 在的风险控制点。 (三)选择、设计评价指标 和内部控制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对企业和业务层面的各 骂 类风险进行更透彻的分析和评估,对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完 善性进行有效评价。 至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