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课堂问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课堂观察报告----学生课堂问题

课堂观察报告

----学生课堂问题

【地 点】104小学学前班数学课

【时 间】2012年3月12日和2012年3月15日 【观察说明】 【观察结果】

1、整节课学生发生课堂问题频率较高,共发生课堂问题173次。 2、各种课堂问题中,做小动作,和别人说话,做大动作的频率较高,而睡

觉的频率较小。

3、各个时间段中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变化的频率不是太大,在课堂中后期和

接近下课的时间段中,学生发生课堂问题的频率较;而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学生发生课堂问题的频率较小。

【观察分析】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数据、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总结了出现上述观察结果的原因,如下:

1、

学生课堂问题发生频率高的原因是,学前儿童处于五六岁的年龄阶段,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2、

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些学生已经提前学习过了的,学生已经熟知,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出无所谓,发呆等不听讲的课堂问题。

3、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最好动机,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比如当全班集体看动画片时,学生们眼睛几乎是一动不动得盯着电视屏幕看,没有什么可以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

4、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教学内容过于难,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纯粹知识的灌输,但老师讲授的内容已经

- 1 -

课堂观察报告----学生课堂问题

跨越到了小学二年级,并且老师也以学前学生能学懂高年级的知识为傲,但这对学前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5、

课堂睡觉现象比较少,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本来就精力很旺盛,再加上教师经常在教师里走动,提问学生,学生当然很少在课堂上犯困。

6、

刚上课时教师会先整理一下课堂纪律,学生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所以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的现象也比较少。

7、

五六岁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在课堂中后期,学生听讲已经疲倦了,在加上即将下课,学生比较兴奋,所以发生课堂问题的频率也比较高。

8、

教师讲课声调单一,不富于变化。

【结论建议】

1、 2、

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学生行动创造最好的动力。 在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的时间段,用多种提问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紧张气氛,如轮流回答的方式。

3、

适当原谅学生的课堂问题,因为爱玩儿,好动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天性。

4、

练习使声音富于节奏感 ,不要整节课声音都很高或者声音一直很平缓,这样都不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5、

在一节课快结束时,尽量少安排些教学内容,因为这个时间学生的心已经很涣散了。

附表:

课堂观察量表

时间段 类型 和别人说话 发呆 做小动作 做大动作 睡觉 次数 - 2 -

课堂观察报告----学生课堂问题

0~10 11~20 21~30 31~40 次数

(合计) 注:1、以上学生课堂问题均是学生上课没有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做与课堂活

动无关的问题类型。

2、发呆指走神,也就是呆呆得看别的地方比如窗户外面,地板,天花板等,总之就是不看老师,不看书本,也包括有些即使在看课本其实是在想起他。 3、做小动作指身体没有大幅度的做作,手上玩儿着笔,尺子等,有些干脆

就在玩儿手指等现象。

4、做大动作是相对于做小动作而言,就是身体有较大幅度的动作,比如,

站起来,侧身或者背后和同学说话,擅自离位等。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