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灶学校 姜龙华
岁月如歌,光阴荏苒,历史的车轮碾过了70年,从1949到2019,时光的车轮转了整整70圈。年复一年,特别是1978到现在,这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也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的40多年。从蹒跚学步到人到中年,我与祖国一起经历风雨,作为共和国发展壮大的亲历者,我满怀欣慰豪情万丈感慨万千。
我是共和国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连绵不断。
依稀记得是1979年,我和一群小伙伴带着小板凳跟着邻家的姑姑去上学,大约有四五十个小孩子挤在小河畔的一间草房子里,大多孩子明显比我大好多,后来才知道他们普遍比我大二三岁,我算是小的了,还好仗着姑姑的名头没受欺负。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坐在那只是下巴比桌面高了一点,害的我总是要站起来才能趴到桌上睡觉。还有那教室隔壁就是卫生室,有几位“赤脚医生”,却一次也没见他们赤过脚,那儿是我们下课最喜欢去的地方了。每天总能看到医生用个小盒子架在火上煮针筒等玩意儿,感觉甚是有趣。
当我凭着小聪明和大我二三岁的伙伴读小学时,只记得学校有两排大点的房子,还有些小房子,总之那时的孩子多,教室里总是挤挤的。那时的一年级要交学费5元,反正是挺
大的一笔钱吧,因为我把第一笔5元弄没了,后来家人又凑了5元,要不是曾祖父那时还健在的话,我的屁股肯定会开花的。1981年我们这建乡了,学校就也渐渐的有了变化。校外那天然的“护校河”因灭螺被填了,也陆续建了几排瓦房,直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才有了围墙。那时读小学是特别自在的,开放的校园,朴实的老师和家长,自由自在的我们。不管是民办教师还是代课教师,只要我们有过分调皮的时候,得到的肯定有脆饼(打嘴巴)或者冷锅饼(打屁股),要是让家长知道了,家长还会“加餐”的,棍棒出孝子呗,多么朴实的老师和家长。教室前的空地是不能浪费的,谁种?老师是大劳力,我们是小劳力,不好好干,回家就等着“加餐”吧。上学放学当然没家长接送了,哪怕是大风大雨,记得五年级刚学会骑车就骑车上学,结果从桥上掉下,人和车悬在半空,幸好有人路过。在学校我们也是野惯了,直径4米的露天粪坑,五六年级的我们总是从上面跳过去。那时的我们也许是太结实了,除了不许单独下河,从没见过“安全问题”,兴许是那时的我们是放养的缘故吧。
1988年,来到了天天可以见到的一河之隔的初中,除了操场(也能算草场)很大,与小学也没啥感觉不一样的,直到1991年起才向学生借资,建了2栋3层的教学楼,总算是“高”起来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镜头转到1997年,我回到了母
校参加工作,儿时的民办教师早已成为过去,学校新的一页陆续开启,政府出资,教学楼有了,场地硬化了,校园美化了,教学设备现代化了。2008年中小学合并了,搬到了原初中,伴着国家的高速发展,学校也更“高”了。高标准的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高标准的食堂,高标准的操场,高标准的教学设施,高标准的安全设施,高标准的教师机制……
每到延时辅导结束放学时,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领着学生来到校门,儿时自行回家的一幕已不复存在。各式的家长皆有,立马回家的,与老师交流的,陪孩子购物的……但他们的眼神中无一不透出幸福与希望。是啊,上学早已不要学杂费了,困难的还有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放学了还有免费的延时辅导……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与祖国息息相关,我们深爱着我们的祖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