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导学案
课题: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主备:白瑜 课型:新课 审核(签字)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理解: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共同纲领”, 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学习重点】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学习难点】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梳理】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初步建立 1、新政协的召开
背景(1)南京国民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1949年4月23日。
(2)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工作。 召开:(1)时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代表:中国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
(3)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选举产生委员会。 ③决定首都、国旗、国歌等 意义: (二)发展
⑴19年,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⑵1956年新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探究1在中国“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探究2请问同学们,多党存在,应该怎样存在呢?是其他党派和党轮流执政吗? 探究3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的领导?
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一)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背景
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党据国情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届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1956年,北京。 第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第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的职权。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体现了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的几个问题》
探究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根据1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方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