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识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宦官专权 的史实,并对其分析评价。 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对比分析郑 和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 全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辟产生不同影 响的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知原因。 道南海诸岛、 及其包括 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 国版图一部分, 认识这一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 重要意义 分析“倭寇”及的海禁,认 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和反击外来侵略的 爱国精神。 识记明朝与蒙古、和东北地区的 关系,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意义; 概述清 朝建立的史实, 认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固的意义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元朝灭
区。
1351 年,元朝爆发农民,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
2.明朝建3.变革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 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 职
能部门。
(2) 建立内阁
① 明成祖时, 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 形成了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 称“内 阁”。
② 大学士职能: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③ 大学士权力增大: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微点拓展】
1.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2.明朝的内阁制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的区别
明朝的内阁制是皇权的产物,近代西方的内阁制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 制。
4.宦官专权
(1) 形成: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 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 控制
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特别说明】 中国古代宦官专权及外戚干政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皇权的存在, 一旦皇帝不能控制权力,就容易大权旁落,被宦官和外戚掌权。
【史料实证】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史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 比喻抗衡,不相 上下 )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史料二 人尝谓辅臣 (内阁大臣 ) 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 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 不符意,则谯让 (责问 )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 研读 ]
(1) 史料一中朱元璋阐述了废除丞相的理由。 (2) 史料二反映了明朝内阁并不掌握实权。 [ 思考 ]
(1) 根据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提示 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 含义:皇帝总揽大权。
(2) 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丞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 不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 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 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丞相制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丞相制度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内阁制 皇帝的信任 皇帝的侍从顾问 直接由皇帝决定 有票拟权, 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 决定 权力 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强化的产物, 不能制 约皇权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2) 过程: 15 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 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4) 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 大
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特别说明】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最终因财政难 以支持而停止。
2.戚继光抗倭
(1) 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
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 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 结果: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 上
贸易的,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特别说明】 农耕帝国观念保守,严重缺乏海洋观念,导致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海
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1) 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 表现
①16 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 败,退出。
史料实证】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影响
史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 命和及其侪 (ch ái) 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 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
——《明史·郑和传》 史料二 哥伦布以后, (西方 )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 (中国)则郑
和之后,竟无第二 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 研读 ]
(1) 史料一分析了当时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2) 史料二说明了我国的远洋航行的不足。 [ 思考 ]
(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提示 政治目的:寻找可能海外的建文帝;显示中国富强,扩大明朝政治影响;扬威 异域,宣扬明朝威德。经济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扩展贸易。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史料二中现象的原因。你对此有何认识?
提示 原因:统治,明朝海防松弛,国力渐衰。认识: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对外积极开放,而不能故步自封。
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 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郑和船队历时 28 年的航海活动中, 只
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 万邦”的人文传统。
(2) 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 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 体现了平等、 自
愿、 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
(3)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 人文
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关系 (1) 明蒙关系
①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 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②战争:明中期,瓦剌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③议
1571 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 明藏关系
①册封: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 管辖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微点拓展】 明代长城是在之前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在历史上,长城不仅抵御 了北方民族的入侵,同时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2.明清易代
(1) 女真族建金: 16、 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2) 清朝建立: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 1636 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 明朝的灭亡: 14 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 灭
亡。
(4) 清军入关: 14 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逐渐确 立
了对全国的统治。
【微点拓展】 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 14 年,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 权清朝的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
( 今中国北京 )、开始
成为统治中国的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史料实证】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史料
呼和浩特是“青色的城”的意思,所以一般也称为“青城”。明朝万历年间,俺答汗与 其妻三娘子建立城池。那时候由于三娘子极力主张与明朝友好来往,俺答汗也主张并且希望 与明朝互市。经过和谈,俺答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三娘子也被封为忠顺夫人,这座城也被 封为归化城。
[ 研读 ]
史料反映了明朝时期,蒙古与明之间的友好往来。
[ 思考 ]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明与蒙古关系的特点。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强化了君主统治。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一
级的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但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 来。
明朝时期设宣慰司管理事务,在黑龙江流域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等,巩 固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下图是同学们在探究课上做出的明朝机构设置简图。由此可以看出 ( )
A.宰相制度已被废除 B.锦衣卫仅对内阁负责 C.三省六部制开始设立 D.军机处失去了作用
解析:选 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可知, 这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故选 A 项。
2.明朝时“天子与阁臣不常见, 有所谕, 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 而顺治帝则“日
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且“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这说明清朝 ( )
A.内阁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B.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 C.内阁大学士有权参与中枢决策 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解析:选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故 A 项 错误;根据材料“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可知,清朝的阁臣缺乏自主票拟的权力,故 B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学士没有中枢决策权,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明朝“有所谕,则 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清朝“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 可知,清朝的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故
D项正确。
3.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 有无数之
达·伽 马。( 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解析: 选 A。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 属于朝贡贸易, 导致国家财政困
难,
难以为继,因此再无郑和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故选
A。
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年) ,
建
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 )
A.岳飞 C.戚继光
B.文天祥 D.郑成功
解析:选 C。明朝时期,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故 C 项正确。
5.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 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 (1380 年 )以左丞相胡
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
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丞相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
响。
解析: (1) 第一小问时间,由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可知,丞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 国。第二小问主要职权,由“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得出参议政事,由“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得出监察百官。 (2) 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罢中书省,废丞相制”“ ( 六部 ) 直接由皇帝指 挥”得出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第二小问直接影响,一方面彻底解 决君相矛盾,带来皇权高度集中,同时没有丞相的辅助,也使得皇帝政务繁杂。
答案: (1) 时期:战国时期。
职权:参议政事 (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 ,监察百官。
(2) 变化: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1.教材 P73“思考点”
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的变化?
提示 由积极对外、宣扬国威,到实行“海禁”;郑和下西洋,一方面加强了中外文化交 流,另一方面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海禁”一方面维护了海疆安全,另一方面抑 制了中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教材 P75“学思之窗”
《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 清朝在建立之初,一些人主张建立自己的法典,而不是仍实行明朝的典章制度,说 明当时清朝希望改变明朝统治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的主张。
3.教材 P76“问题探究” 请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
解。你认为明太祖所 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提示 (1) 明太祖认为宰相“乱政”,无相则政令通顺,政局稳定;黄宗羲则认为宰相能 更好地辅佐皇帝,减少政令失误。
(2) 不充分。明太祖认为丞相中有小人乱政,不利于统治,其说法并未揭示他的根本目的 是
加强皇权。黄宗羲认为废除宰相,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官僚体系遭到破坏,导致明 朝开始走向衰落。
4.教材 P76“学习拓展”
提示 略。
( 建议用时: 30 分钟 )
一、选择题
1.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 《臣诚录》 记录了 212 名违背君命的亲王、 、皇族和宦者的名氏, 《相鉴》记录了历史上 82 名“贤” 相和 26 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震慑 C.罢除丞相
B.整治朝纲 D.强化君权
解析:选 D。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的确有震慑的作用, 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 故 A 项错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是他为了达到根本目的的手段,故 B 项错误;罢除丞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不是根本目的,故 C 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及 编撰一系列皇谕钦训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
D 项正确。
2.《明史》载:“ (内阁 ) 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
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 ”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 )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解析:选 C。材料“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但是明代内阁不是 法定的一级的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故选 C 项。
3.自嘉靖至万历初, 内阁权势如日中天, 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
“朝 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 ( )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的不断加强 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解析:选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 A 项错误;内阁本来就 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 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
D 项错误;
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不断加强, 故
B 项正确。
4.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 败
坏的时期,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 ,甚至成了真“皇帝” 。其根本原因是 ( )
A.政治 B.宦官专政
C.君主 D.集权
解析:选 C。由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监是 协助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司礼监太监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君主,故 C 项正 确;政治是司礼监太监干政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 A 项错误;材料“司礼监太监却 成了真‘宰相' ”是宦官专政的表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 和地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5.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 禁止子孙对朝鲜、 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 宣德三年 (1428 年) ,明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表明明朝 ( )
A.开始实行“海禁”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
解析:选 D。“海禁”是明朝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 易,故 A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 B 项错 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 C 项错误;材料“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 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大明对周边国家的怀柔,故 D 项正 确。
6.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
波 ),
(宁
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 137 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 249 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解析:选 D。题干材料说的是明初的造船业的发达,这些船只用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 大,故 D 项正确。 A、 B、 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 不
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 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
A.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
解析:选 A。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
夺沿海居民”可知,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 组成的”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完全在”的说法不合题意,故 D项错误。
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
B 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 C 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
但蒙古多次南下掳掠, 甚至俘虏皇帝,
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 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
8.明朝前期, 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解析:选 D。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 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 D 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 A 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 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 B 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 时间段采取的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故 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 ( 立) ;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 ( 群臣)乃立,元乃 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 )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 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演
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 概
括其趋势。
解析:第 (1) 问,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
括,并分析其本质。第 (2) 问,结合三个时期丞相的具体职责,回答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 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其趋势。
答案: (1) 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 ( 相迎 ) ;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 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反映的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 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 ( 中朝 )
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 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