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科目: 语文 课题: 兰亭集序 编号:14、15、16 课型: 新授 使用时间:2018.03 批阅时间:2018.04 学习目标:
1.梳理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2.理解作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作者对生与死的认识及感慨。
【预习案】
本课话题 ——人生价值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这本身就是对生命个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当我们“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处于一种“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兴奋状态中,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察觉。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怏然自足中孕育的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鉴真和尚刚剃度皈依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做的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鉴真问为什么。鉴真说:“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个光大佛法的名僧吗?我还是为庙里节省些芒鞋吧!”住持一听,明白了,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昨天夜里刚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住持捻须一笑:“你能否找到
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2.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3.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4.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5.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癸.丑(ɡuǐ) 会稽..
(kuài)(jī) 修禊.(xì)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游目骋.怀(chěnɡ) 管弦.(xián) 晤.
言(wù) 万殊.(shū) 嗟悼..(jiē)(dào) 彭殇.
(shānɡ) 形骸.
(há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通“故”,所以,因此)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一
晤言一.室之内数词,表数量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用作动词,将…视为一体.
其致一.也副词,相同(2)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生命长.
乃重修.
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
足以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仰观宇宙之.
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知老之.
将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3)之 立性,不译及其所之.
既倦动词,得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它.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2)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3)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驰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列坐其次.. 古义:曲水的一旁。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指万物。 今义: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抱负,志向。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4)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古义:一低头、一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译文: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译文: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译文: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
(4)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译文: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5)晤言一室之内。(状语后置) 译文: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6)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译文:死和生是人生的大事。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书圣——王羲之
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
恰与钟繇书法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主要作品 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探背景]
兰亭,为东晋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城西南郊名胜。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遂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年),51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聚于兰亭,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此序即《兰亭集序》。
[知文体]
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兰亭集序》通过写兰亭盛会表明自己对死生问题的基本观点。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性观点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魏晋时期的士族们,受到了老庄虚无思想的影响,崇尚玄学,自命清高,厌弃世俗生活,以至感慨生悲。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与会者精神的睿智明达。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 ①死生亦大矣 ②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面选项中,全都属于兰亭聚会盛况之喜的一项是( )
①惠风和畅②群贤毕至③茂林修竹④岁在癸丑⑤一觞一咏⑥无丝竹管弦之盛 A.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⑤⑥
【解析】 ④只点名时间,⑥并非乐的内容。 【答案】 C
2.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作者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再写近低处,然后总写一笔。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是正面烘托之笔,以加强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D.此时的良辰美景,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解析】 应为反面衬托之笔。 【答案】 C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先用两个“或”字,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
B.“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的感受,正是针对文中“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的。
C.作者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进而发出“终期于尽”的慨叹,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D.文章第二段,紧承上文的“乐”字,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并引发出种种感慨。
【解析】 应为正反对比的角度。 【答案】 A
三、阅读文章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4.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从亲身感受谈起,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指出昔人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
B.作者认为老庄“一生死”“齐彭殇”的论调是“虚诞”和“妄作”的。
C.正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所以作者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交代了整理《兰亭集》的原因。
D.文章末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解析】 应为交代写《兰亭集》的目的。 【答案】 D
四、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解析】 没有规定必须在“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答案】 D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在暮春之初,作者与友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仰看,世界阔大,宇宙浩渺;俯视,自然万物繁茂昌盛,生机盎然。在这良辰美景之中,作者王羲之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不由地感叹,“信可乐也”。文章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自然真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写法指导
情景交融四注意
(1)选取和自己心情协调一致的景物。 (2)选取本身带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景物。 (3)借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4)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迁移应用
运用景物描写,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50字左右) “这次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我呆坐在窗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飘来了一团乌云,将太阳也遮去了半边,天地间忽然变得阴沉起来,一阵旋风刮过,小树狂舞起来,地上的枯叶被风卷起又飘落下来。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生命永恒
“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
【应用角度】 “生死观”“人生真谛”“感悟人生” 2.精彩运用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
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个“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唯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个“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 A.信.可乐也 信:相信 B.临.文嗟悼 临:面对着 C.终期.于尽 期:期限
D.修短..
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解析】 A项,信,应为“实在”。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099】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深藏) 感慨系.之(附着) 喻.
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
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期限) 列.
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相交)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致,情趣) D.清流激湍.
(急流的水)
暂.
得于己(暂时)
向.
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
叙时人(一个个地) 【解析】 A项,喻:晓,明白。C项,修:长、高。化:自然。D项,向:过去,从前。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怏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解析】 A项,以为,今义为“认为”,古义为“以之为”。B项,其次,今义为“第二的顺序”,古义为“它的旁边”。C项,所以,今义为“关联词,表结果”,古义为“……的原因”。D项,“自足”古今都表示“满足”意思。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齐.彭殇为妄作 B.群贤.毕至 C.少长..
咸集 D.死生亦大.
矣 【解析】 A项,形容词作动词,把……等同起来;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A
5.从句式的角度考虑,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100】
A.当其欣于所遇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解析】 A、B、C三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省略句。 【答案】 D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而君幸于.
赵王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为.陈迹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夫人之.
相与
耳得之.
而为声 【解析】 B介词,因。A项前句介词“对于”,后句介词“被”;C项前句动词“成为”,后句介词“替”;D项前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代词“它”。【答案】 B
7.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文字中,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文章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解析】 “旷达”不正确,最后一句无此意。 【答案】 D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2)(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101】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解析】 A项,“固”通“故”,如、像;B项,“说”通“脱”,往、取;C项,“倍”通“背”,背叛。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 或:或者,也许 D.向.
之所欣 向:从前 【解析】 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B项,“毕”,“都、全”的
意思;C项,“或”,指有的人。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102】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解析】 D项“游目骋怀”的“骋”是使动用法,可解为“使……抒发”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35750103】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解析】 A项,“夫人”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该与主语“人”分开使用,改为“夫/人之相与”。
【答案】 A
5.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 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解析】 C项应为判断句。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
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解析】 “遂”意思是“于是”,用在句首,前面要断开,排除A、D两项。“养一鹅善鸣”为省略句,补足就是“(姥)养一鹅(鹅)善鸣”,这是两个主谓句,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答案】 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床”就是女婿,源于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文中的“东床”即为此意。
B.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阴”,因此文中的“山阴”即在会稽山的北面。 C.《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名著之一。
D.“从子”,旧义为伯父或叔父之孙;“从子”新义为对兄弟之子的称谓。文中的“从子”为后者。
【解析】 文中的东床为“东边的坐具”。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解析】 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
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深为怨恨”应为“深深遗憾”。
【答案】 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3)如果天下人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
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
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
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语言运用层]
10.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导学号:35750104】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跟从卫夫人学书,
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压缩语段与运用修辞的能力。学生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贡献”的要点。相关信息主要是:“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应注意材料用分号所分隔成的三个方面。
【答案】 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1.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画面内容,注意所写内容“围绕‘早春’”这一限制条件;鲜明生动,写成小诗或短文,也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通过使用恰
当的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文采;最后,注意所写字数不能超过80。
【答案】 示例一: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示例二: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①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②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③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下文的内容很容易看出①处应填阅读的两种类型:记忆型和批判型。②处应填的是批判型阅读与记忆型阅读相比的优点:不追求盲从书本知识。③处与上下句之间形成递进关系的排比句。
【答案】 (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