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一主题来编排.主要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文章组成.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情感.本单元的3篇文章都运用了具体的事件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慈母情深》中,通过介绍自己思想斗争、详细介绍母亲的工作环境以及母亲对别人的不理解的回答,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支持和爱;《父爱之舟》中,通过写父亲和“我”住店、带“我”逛庙会、背“我”上学、送“我”上学等事情,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通过介绍父亲在生活中用“糟糕透了”和母亲用“精彩极了”对孩子的不同评价方式,来体现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

(2)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内容 18慈母情深 教学要点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19父爱之舟 1.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2.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 1 / 30

课时 教学建议 2课时 把握课文内容,注重把握细节,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 2课时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话概括事件内容,从小事中领悟人物的情感.

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20*“精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1课时 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把握人物语言描写,体会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彩极了”脉络.通过对描写人物语言句子和“糟糕的体会,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透了” 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是以“父母之爱”1课为内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时 通过具体事例感受父母的爱. 勇于发言,清楚表达,做到文明有礼. 习作 会写题为“我想对您说”的书信.重点是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情感,培养爱父母的情感. 1课时 掌握书信的格式.用具体的生活实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语文园地 1.体会父母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2.学习文章的几种结尾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1课时 学习习作中几种结尾的方法.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 增加积累. 4.以“第一次”为主题,写片段. 2 / 30

4.积累名句. 18. 《慈母情深》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课标要求:

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做到较长时间的注意.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引发学生共鸣. 学习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通过品读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母爱的伟大感人.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学习重难点:

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学习准备:

3 / 30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关于母爱的诗歌,大家还记得吗?(师生共同背诵《游子吟》)

2.母爱是伟大的,是值得赞美的.梁晓声是怎样赞美自己母亲的?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慈母情深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引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 精读课文.

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1—4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对你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吗?可对于当时的梁晓声,买书容易吗? 板书:不容易

2.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

3.理解“失魂落魄”

4 / 30

(1)“失魂落魄”什么意思?(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要书,但苦于家境贫寒,得之很难.)

四、 入景融情,感悟情深

1.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照理说,梁晓声拿到钱,可以去买书了,心情应该是——高兴,开心.可是文中的“我”拿到钱,却是什么反应?(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2.为什么鼻子一酸呢?请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请用笔恭恭敬敬地画下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交流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1) 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环境很差)

(2)“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耳朵快要被震聋了.) (3)假如这样的噪音向你扑面而来是什么感觉?(很难以忍受) (4)可是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起读. 从“我”去到离开,这噪声停止过吗?读……

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前天的?明天?后天? 作为儿子看到这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滋味?(很心疼、很难过)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怎能不——鼻子一酸.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5 / 30

B.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 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极其瘦弱、弯曲、烤”)(母亲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母亲很辛苦)

(2) 母亲的背已经是极其得瘦弱了,当“我”看在眼里时,是什么感受?(心像被万根钢针扎了一样)

(3) 这样,“我”又怎能鼻子不酸了.

C.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 此刻,看到母亲你是什么感觉?(吃惊、心酸)

(2)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啊!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出现在句子后面)对比读.有什么不同?(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他从心底发出呼唤,所以“我的母亲”连续出现)请你带上这样的感觉,再读这个句子. (3)听老师范读,指名读.

(4) 如果“我”今天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读出母亲的辛苦;如果“我”不近距离观察母亲,“我”又怎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读出疲惫.这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一酸”.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如果说这句话是慢镜头的话,那你能找到一组快镜头吗?

D.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读完这句话,带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忙碌)

6 / 30

(2) 哪个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觉?(立刻又)你能给“立刻”找个近义词吗?(马上、立即等)

(3) 既然“立刻”有这么多的近义词,那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掉几个,让整个句子变得更丰富一些,更有变化一些,是吧?你把这些近义词放进去,读读,和我们课文上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同?(用四个立刻,母亲工作的节奏很强,很忙碌,一刻也不能停顿.)指名读

(4) 母亲你是如此的憔悴,你就不能停一停吗?母亲你是如此得瘦弱,你就不能歇一歇吗?母亲你是如此得疲惫不堪,你就不能喘口气吗?(不能,我还得养家糊口,还要供你们上学,还要……)

然而,当儿子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E、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母亲竟然是这样说的,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读.

(2) 你的目光定格在哪个词呢?把“塞”字圈出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母亲是怎样塞的?(毫不犹豫、使劲、坚定……) (3) 你说这是怎样的一塞?放进去,读一读.

是的,不要小看这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说明母亲在塞钱的那一刻,她想过吗?(没有)是啊,这是迅速地塞,这是使劲地塞,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啊?是什么?(母爱)

是的,是爱,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 五、 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母爱的古诗词,感受母爱的伟大.

7 / 30

作业布置 1、小学语文. 2、预习. 板书设计

买书---不贵

穷 两个 “从来没有” 衬托 铺垫

慈母情深 录音机---进肚子 母爱伟大 工作环境

母亲 动作、神态、语言 善良 勤劳 辛苦 “我”的心理 教学反思

19. 《父爱之舟》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父爱之舟》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几个场景,表达父亲了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 课标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学情分析:

8 / 30

五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文章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浓烈,从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 学习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

9 / 30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 汇报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10 / 30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11 / 30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12 / 30

4.品读第四个场景.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六、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七、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作业布置 小学语文,预习. 板书设计

第一个场景

13 / 30

第二个场景

场景描写 第三个场景 以小见大 第四个场景 第五个场景 教学反思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讲了两种评价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告诉我们,这两种评价都饱含了父母对自己的爱. 课标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14 / 30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学习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

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

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

15 / 30

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 层次.

第一部分(1-14):写“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力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立刻 自豪 满怀信心 紧张极了 湿润 沉重 失声痛哭

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 表扬与批评共存

(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 矛盾 不解 困惑 不知所措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速浏览1-14自然段,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16 / 30

(2)找出文中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儿般的赞扬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4.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几年后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解“不得不承认”.

板书:长大感悟 母亲鼓励,父亲严格 慈母与严父同在

(3)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10)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17 / 30

③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四、拓展延伸

师: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师长鼓励、赞扬、批评、训斥,甚至责骂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名说) 五、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我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正是他们的爱让巴迪成为了大作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的爱.)

师:有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作业布置 小学语文. 预习. 板书设计

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 表扬批评共存 “精彩极了” 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慈母严父同在 和 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

18 / 30

“糟糕透了” 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主题为父母之爱,与本单元主题一致,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体会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课标要求: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学情分析:

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以及自身生活实际的体会,有助于引起学生共鸣. 学习目标: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学习重难点: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19 / 30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父母的爱有时候是和风细雨,有时候却又是狂风暴雨.无论哪一种,都是他们对我们真情的付出.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 板书:父母之爱

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

1.把父母爱自己的生活片段和大家分享.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交际要求: ①认真倾听; ②表达清楚; ③文明有礼; 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做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20 / 30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出示三个小故事:

故事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1.谈谈自己对这三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2.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3.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

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五、走进生活,分享体会

1.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2.小结.听了这么多的见解,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回去以后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用哪种方式沟通,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谅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做到吗?

21 / 30

六、诉说心语,升华情感 1.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2.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作业布置

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 板书设计

认真倾听 父母之爱 表达清楚 文明有礼 大胆发言 教学反思

《习作六》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主题为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课标要求:

22 / 30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想法和判断力,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本次习作,让学生学会倾诉和交流,让父母倾听自己的想法,接受自己的建议.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写法,用书信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2.联系生活实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情感,培养爱父母的情感. 3.学习第一人称来写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学习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写法,用书信的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2.联系生活实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有培育你的老师,有与你相处了整整四年多的小伙伴,可唯独缺少了每一位同学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他们是谁呢? (爸爸妈妈)

23 / 30

尽管爸爸妈妈未能来到我们今天的课堂,但老师知道他们深深地装在你的心中.假如你朝夕相处的父母此刻就在你眼前,渴望与你沟通,你最想对他们倾诉什么呢?

(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畅所欲言,述说心里话) 板书:我想对您说 二、心事谁能解

1.小调查:平时与父母交流的同学有多少?

2.老师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深入体会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 三、回忆生活,体验真情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爸爸妈妈,那天我真的很开心…… 2.选择自己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选择具体事例说清楚 板书:说事例,要具体

师总结:刚刚说了一句话,如果只有这句话让爸爸妈妈听见了,他们能明白你为什么会开心吗?所以交流应该要把具体事例说清楚. 四、明确要求,疏导倾吐 1.出示习作要求.

2.小组活动,互相说说心里话. 3.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把事例说清楚,要讲具体.

24 / 30

语气要委婉.

五、写法指导,懂得表达.1.抓细节打动人 A展示例文.

B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板书:抓细节,打动人心 2.写真情,露真情

对比品读,明确写真事,露真情. 板书:写真事,露真情 3.明确书信的形式.

称呼 问候语 正文 祝福语作业布置 完成习作,预习. 板书设计

说事例,要具体 我想对您说 抓细节,打动人心 写真事,露真情

教学反思

署名和日期 25 / 30

《语文园地六》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含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是学生习作的良好素材. 课标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本次习作主要锻炼学生能够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写好自己成长路上的“第一次”. 学习目标:

1.学习习作中如何结尾的方法以及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2.学习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 3.积累名句. 学习重难点:

学习习作中如何结尾的方法以及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接近尾声.现在,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26 / 30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了本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完成下列填空.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往往通过场景、细节等的描写来表达感情.如《父爱之舟》通过描写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的__________,流露出父子间的温情;《慈母情深》通过掏皱皱的毛票这个________描写,点明母亲工作的辛苦以及“我”的羞愧和自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通过“我”热切盼望父亲回来的_________描写,表达出了“我”当时紧张的心情. 板书:场景 细节 心理 2.词句段运用.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 ①大声朗读这几段文字. ②说说结尾有什么特点. ③请你也写一段结尾吧. 生总结,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好.这三段文字都是文章的结尾.但是,我们发现,结尾的方式不一样.第一段文字是顺着故事发展的顺序,自然而然地结尾;第二段文字以回忆过去,表达感情来结尾;第三段文字则以议论、抒情结尾,表达出浓烈而深沉的感情.不同的结尾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结尾方法. 板书:结尾的方法

(2)体会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大声朗读这两段话.

27 / 30

②概括这两段话的大意.

③思考:这两段话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总结,汇报

师:第一段描写了母亲工作的场景.场景描写突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母亲挣钱的不易,反衬出母亲对“我”学习的支持,从而更能表达出母亲对孩子的爱;第二段场面描写,详细描写了庙会上热闹的景象,重点突出了卖小吃的场面,表现出“我”当时对吃的渴望,从而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很多文章都会用到场景描写,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主要意思,来把握场景描写的作用. (3)读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写. ①大声朗读这两段文字.

②说说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③仿照文中的句子,我们也来写一写吧. 生总结、汇报

师: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由“第一次”而发出的感慨,点明“第一次”给我们带来的特殊体验,体现出人生中“第一次”的重要性. 生自由展示成果. 3.日积月累. 板书:日积月累

这几则名言以“勤俭”为主题,告诉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大声朗读这几则名言,争取做到当堂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理解每句名言的意思.

28 / 30

(3)谁知道类似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总结,汇报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几种结尾方式,知道了场景描写的作用,还学会了写一写自己“第一次”的独特体验,背诵了有关勤俭的名言,可以说受益匪浅. 作业布置

写一写自己“第一次”的独特体验,预习. 板书设计

场景 细节 心理

语文园地 结尾的方法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29 / 30

30 /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