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等奖教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等奖教案

教材分析:

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经典演讲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在仅仅1300余字的篇幅里,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抒发了无限崇敬之情。

文章感情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给人以激励。我们学生平日里很少接触悼文这一应用文体,较为陌生,且马恩距离青年学生很远,他们的理论博大深奥,值得仔细揣摩和认真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文体特点,提纲挈领,认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

2、揣摩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育学生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定位自己的职业取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找出全篇行文的总纲,了解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2、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用具;本文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请问同学们你印象中马克思是什么样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大屏幕显示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伟人肖像)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马克思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臧克家语)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世,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整体把握,交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

1、悼词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头——述其哀,主体——赞其功,结尾——颂其德。现在,大家能不能划分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呢?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第2—7段)评价。 评述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第8—9段)怀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全篇行文的总纲,了解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明确:第二小节是全篇行文的总纲。“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引出下文,对马克思一生为人类所作的伟大贡献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评价。

三、品读语言。(设计意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语言是理解思想情感的抓手)

1、第1段中,哪些词语表明马克思逝世了?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逝世了?

明确:“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是使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而又含蓄地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表达出来。

2、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明确: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

3、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明确: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

4、“空白”、“不久”的含义如何?

明确:“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5、“豁然开朗”与“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怎样?

明确:构成鲜明对照,衬托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和无限敬仰的感情。

6、“而我敢……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怎样理解?

明确: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品质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四、问题探究。(设计意图: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

有人认为从第6自然段开始文章已正式转入评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阐述理由。

明确:不同意。首先应当承认这段具有过渡性质。此段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

命家马克思。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的联系,是本段内容的重点,因此说第6自然段属上文比较稳妥。

其次,第6自然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乍一看,这句很像是对上文3、4、5段的总结,那么下文自然也就是开启了另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但一推敲则不然。3、4段具体写两大发现。5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等,而此句的“这样”两字是直承第5段所述的共同特点来说的,不是对于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

五、拓展讨论。(设计意图:情感熏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定位自己的职业取向)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从马克思的科学精神、革命实践的事迹中得到了什么,你准备如何定位你的人生价值观,你的职业追求目标是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分组讨论小组推选班级交流)

老师补充: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思考一切。

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

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 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

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结束语:愿同学们能从人类伟人们的身上学到东西,做一个新世纪的真正成功者!

六、课堂总结。(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讲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七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第三部分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此外,本文在表达情感上,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沉痛而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较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写一篇马克思人物小记(不少于600字)。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一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二评价 评说(2—7) ↗ →敬仰

↓ ↘ 实践——思想家↗

三怀念 颂扬(8—9) 敌人忌恨、人民爱戴 ——怀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