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来源:爱go旅游网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 JOURNAL OF NANNING TEACHERS COLI—EGE 第26卷(总第67期1 职业教育研 困 闭剑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物理与信息技术系,广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对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几个方面提出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就业形势 分析教育与就业指导;调整毕业生就业心态;建立完善的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6X(2009)04—0117—03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地农民已无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预计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毕业生就业发生 2009年春节过后他们还将集巾进城寻找新的就业机 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问 会。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 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近 新的办法增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从整体上看, 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压力空前增强,尤其是2008 2009年的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人保部就业促进司 年到2009年,国内国际形势复杂的变化,金融危机 司长于法鸣2008年12月23 Et称.2009年至少2400 冲击,我国已经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失业人数高 万人待就业,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 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农民T, 2008年虽然是奥运年,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增加 一其次是大学毕业生 定的就业机会,但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毕业大学生 下面图表是2001年到2009年全国高校招生、毕 实际就业率不到70%。几年来普通大学生就业率平均 业生变化人数统计表和变化图. 可以看出高校招生人 在70%左有。就是说每年都有三成大学生没有就业。 数逐年提高,但增幅有所放缓: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 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 幅增大,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峰。2009年至2010年 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 又遇到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的影响,就业压力之大可 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健表示,2009年底到2010年的 想而知。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51。 全国高校一招生一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途径 年份 招生人数 逐年增加教 毕业生人数 逐年增加敷 2001生 260万 1145- (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根 2002血 32(}5- 6()75- 14 万 31 7)- 本途径 2003生 382万 62万 21 2万 675- 2004虫 420万 38万 28(35- 68万 实践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它是知识化为物质 2005丘 504万 84万 3385- 585- 力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就业竞争力。调查发现,现代 2006. 530万 265-5 4135- 755- 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 2007卑 567 5- 375- 4955- 82 5- 2008血 599 5- 325- 559万 64 5- 力”,其次是“潜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给大学 2009. 629万 30万 610万 j(}万 生的建议巾,“眼高手低”是大学生的一个缺陷。 2008年12月23日.在由全国政协举办的“巾国 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指 将到来 已经表现为教育的质量、结构以及高校的体制机制。 的2009年将是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一年。由于企业 高校人才培养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裁减人员的现象还在蔓延.就业转失业人员和零就 人才要求。以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主要强调的是 业家庭将进一步增加.长期失业者、各类困难人员和 学科标准、教师主导和静态评估,课程设置偏重于传 残疾人就业将更加困难。因下岗失业导致提前返乡 授“高深学问”,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 的农民工已超过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失 新能力的培养不足,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 基金项目:2007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资助项目(辅导员专项),项目文号:桂党高工宣[2007]82号 收稿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闭剑锋(1974一),男,广西宾F ̄-A-,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系讲师,从事物理实验、辅导员工作 ・117・ 闭剑锋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要求。 根据多年工作了解,“就业难”的原因大部分是 学生实践能力差。首先.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存 在弊端,从中学开始,就强调课本上知识,以分数来 衡量学生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忽视, 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进入高校后.学生也 很难改变传统观念,造成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差、实际 操作能力低、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也有不少学生在高考后,选择了与A己兴趣特 这些地方拥有良好的社会条件,也有利于个人事业 的追求,所以人才济济。造成社会“就业难”的假现 象。而西部的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少人问津,小城 市、西部小县、边远地区和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的思想陈旧,工资又相对低,导致大学生毕业 生不愿意前往,本地大学生又不愿意留下发展。随着 改革开放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展,这些地方对人 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另外,经济发展不平衡,工 资水平的差异,造成人才流动失调,有的地区人才富 足。有的地区人才短缺.形成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 长不符、不喜欢的专业.也有的是父母帮自己选择的 专业.这样的大学生通常只能应付式地学完课程,因 此毕业后可能难以胜任所学专业的工作。第三,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大学毕业 生选择的那些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毕业生 就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另外.一些高校教学内容陈 旧、教学设备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不能适应现代 企业发展的人才要求。几年来各种中等职业技术学 校、技术培训学校的就业率高和就业去向非常好,比 如2007年北大青鸟APTECH学员毕业三个月就业 率就达到95%以上.这是因为这部分学校注重毕业 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订 单办学的模式,符合社会需求[61。 纵观就业率高的高校,其原因就是他们校企合 作办学好,或是学校在实训方面加大力度,每一个学 期都安排有相当时间让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参加实 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 足,及时自我调节,自动磨合与社会的节点。 高校必需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增 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 课程,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这才 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有效解决大学 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结构的矛盾。在课程改革中加 大就业指导课程,这才能把大学生从一个学校人培养 成一个社会人,这才符合高校的办学基本宗旨。在教 学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增加在校大学生实训、实 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二)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是做好就业工作 的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大城市 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走在了前列,大中城市、发达 地区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而且国内外的著名公司、 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机构等比较多。对高校毕业生需 求量大.而且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相对好,就业政策 较灵活,就业机会也多。这些条件恰好与毕业生的就 业标准吻合(大学生毕业生都倾向于去工作环境好、 地理位置好、生活条件优越的发达地区和大城市)。 ・118・ 怪现象。有的毕业生工作宁愿专业不对口也不愿意 去西部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形成这些不发达地区的 一些公司和企业求贤若渴。所以近90%的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目标主要以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为首 选,使这些地区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出现了严重的人 才浪费现象,造成社会就业假性饱和。 (三)强化就业教育,调整毕业生心态,促进扎实 就业 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表现:(1)都有 “人往高处走”的心态.希望到那些有名气、国有的、 经济条件好、收入高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盲目追求大 单位、大公司。比如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2)毕 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主要还是集中沿海发达地区。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选 择外企的达到了35.8%.选择政府机关的达到18.1 8%, 选择国企的达到15.690/0,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0/8。大 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几年来“公务员热”升 温可见一斑。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 集中在1000 2000元及2000元~3000元之间,所占比 例分别为40.45%和37.52%.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 然有近40%的企业管理者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 偏高。(今年受到影响,薪酬普遍下降400-500元)。 毕业生对待遇的“眼界”很高,无可厚非。但过高 的不切实际地评价自己的才能是求职的大忌。有些 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素质、能力等评价过高,自我感觉 良好,这与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整体素质的评价不能 一致。就使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居高临下,对工 作的选择犹疑不定。导致过分看重经济收入高、工作 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大企业、政府机关的那些工作岗 位,而这些部门出现求职堆积。毕业生求职的期望值 太高,人为地提高了就业的门槛,加大了求职的难 度,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求职处处碰壁,无形之中 也增大了求职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只有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 能力才能在就业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 学校加大毕业生就业教育,转变观念以适应劳动力 闭剑锋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 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能促进扎实就业。 (四)加大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就业指导教育是一门新学问。我国对高校毕业生 (五)完善并有效实施毕业生就业体制、社会保 障体制等制度,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为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早 长时问实行分配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就业指导教 育还不是制度化,就业教育制度还在不断探索阶段。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师资不足、不稳定. 还没有达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尤其是在就业制 度改革步伐加快、竞争激烈、人们就业观念需要发生 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一需求更加迫切。就业指导的 方法、手段和条件还相当缺乏,教材欠缺,内容不一. 就业指导教育还不能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就业心 理咨询也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毕业生 就业过程中,迫切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决择业中的出 已制订了一些特殊政策规定,就业促进法,新的劳动 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 保险,养老保险等。但现实中,真正得到彻底落实的 相当难,有的制度在一些企业形同虚设,这就很难 稳定毕业生的的就业,造成就业后又失业。要解决 毕业生的“就业后勤”保障,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 工作力度。比如:在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职 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没有有效实施.导 致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拼命往国有企业、事业、政府 部门单位挤。所以,要使毕业生安心在城市基层、西 部、私营企业等领域就业,政府要加强服务职能.在 制度执行上还加大推行力度。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 现的种种问题,以保持应有的平常心态。 就业指导力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就业指导教育过于粗放。有的高校只是在每学期 开设几节相关的就业形势教育讲座,或是由有关领导 在学生毕业前进行一次总动员,导致学生对就业选择 无所适从。就业指导的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也只能 不相适应的地方,满足人才人才流通需求,使“先就 业,后择业”的现代就业观念深入人心。总体来说. 毕业生就业体制还不够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配套.有待进一步深化 和完善。毕业生待业、失业方面的保障体系也有待 进一步完善。打破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 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的区域保护等。只有建立和 完善各种就业制度并有效实施.才能促进人才合理 流通。稳定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计. 传达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对于毕业生的职业期 望了解甚少,无法达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作用。第二,就 业指导的信息供给不足。有的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缺 乏、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毕业生第一次 就业很希望能够以学校为“娘家”,在背后支撑,才可 以放心跨进社会的第一步。加上人才市场、劳动力市 场还需要进一步的相互贯通.需要进一步规范用人单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 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同时它需要政府、社会、就 业单位、高等学校以及毕业生本人共同努力。因此,构 建和完善我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与机制 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位的招聘行为,一些就业中介机构乱立名目收取上岗 费、押金,有的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不给上保险等。影 响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可信度。这就增 加毕业生对学校的信赖和依赖。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 时都问,学校是否推荐就业信息。 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动态教育.贯穿着大学生的 大学生活.有时候因时因人而异。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必 须定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要求。了解就业形势,就业状 [1]http://www.gzstats.gov.cn/(fx/gnfjdt/2OO903/t20090306—5255.htm [2]http://sunjinping-blshe.corn/post/1214/230717. 【3]http://zhu9028.blog.163.com/blog/static/6293511320097117211769/#. [4]http://news.qq.com/a/20081224/000619.hun. [5]http://yjbys.com/jiuyezhidao/zhiyeguihua/2009/0802/65698.htm1. 【6]http://www.czbdqn.tom. [7]http://www.chinahrd net. [8】于曼,李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Ⅱ】.国家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07(4). f91章成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Ⅱ1.中国大学生就 业.2004(8). 况,做到就业指导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所以高校必须加 大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就业指导能力。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BI Jian——fe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I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itonaliites,Chongzuo,Guangxi 5322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graduates employment,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skills,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upport- ing system can be seen a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transfer;college;graduate;employment;measure (责任编辑:罗瑞宁 责任校对:赵美斌)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