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雄;宋金龙
【摘 要】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increasing substantially and the improving of the enterprise funds and technical strength,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Yunnan hydropower enterprise, and finally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ry strategic mode of hydropower enterprises in Yunnan province is discussed deeply.%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企业资金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云南水电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对云南水电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2(031)034 【总页数】2页(P142-143)
【关键词】水电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 【作 者】杨增雄;宋金龙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昆明650221;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72 0 引言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是商品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因素跨国界流动配置的经济,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引进来”与“走出去”,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在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相互融和,适时实现“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化,这样才能实现国际资本流动的良性循环,避免被动接受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也才能实现由经济发展中的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企业作为“走出去”的微观主体,适时开展国际化经营,可以寻求和拓展更有利的发展经营空间,获取更为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占据更为广阔的市场,以不断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此外,西部地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地区尽快缩短省际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手段,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强调了西部地区的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向沿边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生产经营活动。在2010年6月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应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同时有序推进重点流域大型水电项目建设,适应西电东送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等政策举措。
水电企业是云南省的重点支柱产业,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水电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国际化进入战
略模式,努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已成为云南水电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 1 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的理论基础
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的理论基础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或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为什么要开展国际化经营;二是国际化进入区位选择和影响因素理论。针对云南水电企业的实际,在众多的国际化理论中较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有拉奥(Sanjaya 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和邓宁(John 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动机和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后,提出的较适合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拉奥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以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和标准化技术为主,利用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可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具体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特定优势:第一,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化环境不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知识地方化环境往往与该国的要素价格相联系;第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在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其在小规模条件下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三,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更适合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需求,东道国企业通过对进口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使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地或周边国家市场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竞争优势;第四,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开发出与高档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尤其是处于消费者的需求品位和购买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而国内市场较大的市场环境下,使产品形成不同于发达国家产品的竞争能力。
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著名学者邓宁(Dunning,1977)在《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和跨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内部化优
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和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这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企业只有同时具有这三个条件,才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活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的模式取决于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若只拥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选择出口进入模式,若三者具备,则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那只能选择技术转让模式。该理论为云南水电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 云南水电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
云南水电企业的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从企业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状况,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以下三种基本的进入战略模式可供选择:贸易型模式、契约协定模式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2.1 贸易型进入模式 贸易型进入模式主要指云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输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规避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同时还会逐步深化对要进入的目标国家市场的了解,为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发展作铺垫,该模式较受东道国政府的欢迎。这种进入战略模式的目标市场主要针对云南省周边的东盟国家和地区。
云南省从地理位置来看,具有明显的水电开发区位优势。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周边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云南省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打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历史发展机遇中,云南省以其先进的水电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将云南水电企业最重要的贸易与投资市场放在东南亚次区域国家上,在东南亚次区域市场中,以越南和泰国市场最具潜力。
通过贸易型进入模式,有效规避了国外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云电输出到东南亚各国,在当地电价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价格和服务竞争优势,深受东道国的欢迎。
2.2 契约协定进入模式 契约协定进入模式主要包括EPC工程总承包和资源技术输
出两种形式。EPC主要指对承包的国外水电工程负责设计、采购设备、运输、土建、安装、调试、试运行等,待符合要求和验收后,移交给东道国政府开展运营;而资源技术输出主要指通过技术协议、特许经营、许可证贸易、服务合同、生产合同等形式,向东道国输出设备、技术、管理方法和运营模式等,从而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契约协定模式正成为目前云南省水电企业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的主要形式。
此前,云南省所承建的国外水电工程,主要以大量劳务输出和不发达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工程承包为主,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取得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云南水电企业品牌和技术等竞争实力的不断加强,已经在一些国家的电力工程施工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开始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资源技术输出主要指向东道国输出技术、设备和品牌等,从而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体可采用特许经营、许可证贸易、技术协议以及服务合同等,资源技术输出方式的优越性首先在于既可以输出技术,占领部分国外同类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加深与邻国的传统友谊;既为国家、地区和行业争得了荣誉,又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云南水电企业可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人员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加大新产品在东道国市场的适用性,有利于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今后云南水电企业应积极参加世界有影响力的一些电力产品博览会,既可以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同时也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
2.3 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实物或货币对外直接投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投资可以在东道国实行本土化经营,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取得东道国消费者的认同,同时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等国际不利政治因素的影响。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要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先进的技术。随着云南省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云南水电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已经成功
开拓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电力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水电设备及配套产品的出口。这种模式主要包括:BOT(build-operate-transfer)、BOO(build-operate-own)以及 BOOT(build-operate-owntransfer)等具体运作模式。
能源紧张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水电作为清洁安全能源对云南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既有水能资源利用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适合的国际化进入战略模式,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威尔斯著.《第三世界跨国企业》[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6年.
[2][美]帕拉哈拉德,伊夫·多茨.《跨国公司使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能源局主编.《云南能源统计年鉴》[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年.
[4]云南省电力行业协会、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主编.《云南省电力企业现状》[M].昆明:云南省电力行业协会,2006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