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语文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语文教学质量,其地位之重显而易见。因此,合理地布置一点课外作业是必要的。针对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低效高耗的实际问题,我针对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作业 有效性 提高 探索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语文作业是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消化、巩固和运用的的有效检测手段。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实有效的语文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因此,布置作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1、从“质”的方面来说:目标要求不够明确,作业对课文的针对性不强,只是单纯为防止学生沉溺于玩耍而随意布置作业,目标要求过高,或仅考虑思想可比性忽视语言文字迁移,导致同一篇阅读短文出现在不同年级练习中的不合理现象出现。
2、从“量”的方面来说:对语文作业数量的控制没有尺度,机械练习太多,学生实际收益却并不多,长此以往,反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布置形式多样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作业。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呢?
一、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讲,作业要从形式的新颖有趣转向内容的的质变,要从多元智能的展示转向立足学科本位,要从大量机械重复转向思维含量递增。根据新课改要求,语文作业应设计自主性作业。要把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体,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语文,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
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做到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1、基本技能性作业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应增强目标意识,提高作业与目标的相关度,使课后作业成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检验途径。三年级是第2学段的起点,应该十分重视的语段学习、主要内容概括等阅读能力的训练、写作的训练。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哪吒闹海》一课,在学习课文之后,我设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填写:这件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学生能按要求分清了内容,在完成课后练习试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就有了清晰的脉络和提纲。
许多教师选择教材配套的《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作为布置作业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中的大部分作业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程度并不是太紧密,甚至有些题目偏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例如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有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上这三课的作业目标都重点集中在检查字词以及熟悉课文内容上。应重视的语段能力训练并没能体现出来。因此,布置作业要考虑作业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针对《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根据教学目标,可增设以下作业题目:
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采用总分的构段结构,通过对大豆、高粱、榛树等具体描写,运用了打比方、拟人手法,写出了原野热闹非凡。请你也用这种方法来写写校园一角。
2、创设情境性做业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在虚拟的情境中,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情操,从而完成趣味性较强的作业,这样的情境类作业,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积极心态,而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和《九寨沟》时可以让学生扮小记者或小导游来介绍
景点风光,学生不仅喜闻更是乐见。在学习了《荷花》之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画荷花的姿态。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还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学了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让学生自愿组织排演课本剧。
再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理解第六自然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上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然而这种理解往往停留于字面.属浅表性的。要想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与感受。于是在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渲染: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厚厚的冰面留下了他片片白羽,斑斑血迹;血肉之躯忍受着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老天鹅头晕了,眼冒金星了,但它还是拍拍翅膀,艰难地站起来,第三次——(生接读)老天鹅的翅膀受伤了,腹部流出了殷红的鲜血,但它还是坚持着,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第四次——(生接读),在一次又一次的扑打中,老天鹅会想些什么?由于教师的引导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又有比较规范生动的语言作为学生语言的范本,学生的想像与写作并不困难。从学生写下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想像的画面真实可感,学生被老天鹅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这些作业内容多样化,加强了综合性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作业设计面向了全体,使每人通向不同层面各有收获交流收获可以相互影响,达到取长补短的成效。学生学得乐在其中,从课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素材再现,展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而且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综合。
3、积累性作业。
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新课程目标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我们通常让学生准备几个本子,用来摘抄一些优美词句,名人名言,以及古诗佳句。老师在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同时还可举行一些成语接龙、阅读汇报,佳作品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这样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了文化底蕴,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4、练笔性作业。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句话,写一段话,逐渐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老师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如此才能“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二、作业的合理评价
教师设计了高质量的作业,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评价,那么设计再好也是纸上谈兵。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教师的评价。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所以我们教师的评价要有弹性,以鼓励为主。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它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作业时,要改变这种单一的形式,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麦媛:《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探索》,《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9期。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