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的变革
1.梁启超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2.陈独秀与戏剧观念的更新 3.晚清的白话文运动
4.林传甲、黄人与《中国文学史》 5.王国维的文学观念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名词,故被用来命名。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五虎将:徐亚枕、李涵秋、包笑天、周瘦鹃、张恨水
一、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思潮 (倡导人:陈独秀和胡适。杂志:《新青年》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在上海创刊,是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进击的主要阵地。
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作品《人的文学》明确了新文学的核心内容:人的文学,即平民文学。 新文学社团和流派(那个作家是那个文学社的)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 (2)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 先后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3)湖畔诗社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 出版合出诗集《湖畔》。 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诗发展上占有一定位置。 (5)南国社
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1924年即有《南国半月刊》,田汉20年代的剧本代表作都在上面发表。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 (6)语丝社
1924年11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注了现实关注意识。 “语丝文体”。 (7)莽原社、未名社
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未名社有同人团体的性质,出书二三十种。主要人物有高长虹、尚钺、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等乡土文学作家和翻译家。 (8)新月社
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 1924年4月,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创办《晨报副刊·诗刊》,由此形成新月诗派,聚集了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等诗人。倡导新格律诗,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第二章鲁迅 (中国小说之父)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经历了“呐喊”到“彷徨”的精神历程。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堪称中国小说的典范)、《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五本杂文集。
最后十年(1927年底-1936):完成了《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鲁迅论《狂人日记》 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首先理解封建礼教“吃人”。 其次理解为什么说礼教“吃人”。
总之,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个人性缺席的文化。那么,鲁迅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中就把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抓住,从根本上彻底否定封建文化。这是《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理性精神。《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狂人日记>的艺术手法:
《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狂人日记》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
二、阿Q形象分析
(一)、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1、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深受封建观念毒害,狭隘保守,落后不觉悟。 3、对待革命的态度:恨——喜——梦,阿Q式的革命。
(二)、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是:
1、妄自尊大。 2、化丑陋为荣耀。3、化痛苦为幸福。 4、惧强凌弱。
(名词解释)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一、小说的主题
• 从鲁迅那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主要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 • (一)反封建的主题。
• (二)对农民的思考:通过对中国现实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民思想、命运的观照和反思,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如《阿Q正传》、《故乡》、《祝福》 • (三)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 (四)对知识分子的思索:处于新旧文化和时代交替中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处境的
揭示。如《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是封建思想和礼教的代表;《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诚,是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和迫害但又向往作统治者的代表;《肥皂》中的四铭等。 第三章:郁达夫
日本留学期间,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和《沉沦》、《南迁》,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27年发表的《过去》与1928年发表的《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30年代初移家杭州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使隐逸思想有所抬头,在《迟桂花》、《东梓关》等作品中流露较浓,艺术上则有较高的成就。其中《迟桂花》折射出作者人生跌宕中的身心疲惫和对自然纯净境界的神往,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
二、现代“自我小说”的书写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抒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人生哀怨。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小说中的色欲成分常作反判封建道德,抨击封建礼教的表现,具有挑战和宣战性质。
郁达夫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形成了一时风气,还
影响了后代不少作家,俨然自成一种小说流派。
(自我小说的概念)受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受到20年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心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作为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第四章周作人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周作人最早是作为翻译家出现的。著名的《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20年代写作的重点转向散文,并一发不可收,相继出版《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十几部散文集,成为中国新文学散文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周作人的散文分为“浮躁凌厉”(政论文)和“冲淡平和”(美文,周作人的艺术特色从美文中体现)两体。他最擅长的为“冲淡平和”的闲谈体,意蕴深远、风格独到、造诣极高。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闲话体”的基本体式
周作人是“闲话”散文的第一家,他的散文大都是以“闲话”风格为旨趣。“闲话体”散文当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闲谈话题轻松随便,一是闲谈的风格亲切平和。“闲话”体式之平和自然,正与“平和冲淡”的思想内容相统一。
二、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周作人文章之涩,主要是“文词”的因素。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实验了一种“文抄公体”的形式,文章的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是周作人的评点,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或两者兼而有之。 周作人对“涩”及与之相关的“苦”都情有独钟。周作人文章之”涩”,又是心绪之“涩”。
三、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影响之一,是创造了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如《苍蝇》、《入厕读书》。
四、周作人的散文很讲究节奏感。
五、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的一般特征。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周作人这一流派。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感觉派小说(奠基人:刘呐鸥)1935年新感觉派小说流派解体。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新感觉派小说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下出现的。它滥觞于20年代后期,1932年《现代》创刊,为它提供了发表阵地,标志着它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正式形成。该派作家主要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等。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揭示了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精神的疲倦和心灵的孤独。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
穆时英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一个周末夜总会为场景,描写了五个人生的失意者 。 2、运用弗氏的学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作为创作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以回忆、联想、闪念、梦境、幻觉等方式,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刻画人物的性格分裂和变态心理。
施蛰存 《梅雨之夕》 。
3、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派手法,突出“感觉”,把客观对象主观化,进行主观感情的投射,使对象生命化和个性化。在结构、形式、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大量使用夸张、变形、魔幻、荒诞、蒙太奇、意识流、心理分析等手法进行现实创作;结构上多线并进,跳越性大,常常使用内在视角进行叙述《上海的狐步舞》 4、女人——作为都市的象征
城市,常常被看作欲望的孽海,而女人则是表现欲望的符号。
女人与大街与城市混为一体,城市被人格化、女性化,也色情化了。 男主人公只是这个城市的“看客” 。 新感觉派小说的地位:
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出现; 另一方面,从海派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它上承张资平、叶灵凤等初期海派都市小说之余绪,下开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之先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中文学成就中最高的一位擅长于用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以及现代大都市文明的快节奏对人心理带来的扭曲。早期小说主要收录在《江干集》、《娟子姑娘》、《追》等集中,艺术上比较幼稚。艺术成就较高的是《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小说集中的作品。小说带有明显的心理分析色彩。
刘呐鸥:新感觉派的开山作家,1928年创办文学月刊《无轨电车》。代表作《都市风景线》是新感觉派的第一本小说集。
穆时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他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情和死亡的主题。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写十里洋场上海畸形的“战栗和肉的沉醉”的风景。 巴金(他的第一篇小说是《灭亡》) 巴金小说创作分类
1前期又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
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
为其代表。
短篇小说:出版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一)(二)、《沉落集》、《神·鬼·人》和《长生塔》十个短篇小说集。 按题材来划分,大致可归为四类 。
第一类作品以反映外国人的生活为主,数量较多又颇具特色 第二类作品,以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为主要内容。 第三类是童话,它们收在《长生塔》中 。
第四类短篇小说则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作品,它收在《沉默集(二)》中。 2.巴金的后期小说
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 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家》、《秋》、《春》)
三《家》的基本内容和人物
1、通过高老太爷形象揭露了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2、通过描绘高家第二代的腐败和第三代的叛逆展示了宗法大家族崩散的图景。 3、“家”的守墓人——高觉新式的长子形象 一个封建专制重压下灵魂扭曲、病态的形象 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软弱、屈从、忍让、 “愚忠、愚孝”
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专制和礼教杀人不见血的罪恶本质,并让人进一步反思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4、通过觉慧的形象歌颂青年一代的叛逆精神 “家”的第一个掘墓人
觉慧的叛逆性 ,性格热情、大胆、倔强,充分体现了“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反抗性格和斗争精神。
觉慧在文本中的作用:揭示主题,成为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 5、通过女性形象控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
三类悲剧女性形象:
鸣凤、婉儿代表的丫环
梅、瑞珏代表的小姐、少奶奶
周氏、沈氏等代表的太太、姨太太老一辈女性。 鸣凤
聪明美丽、纯洁善良 ,外柔内刚 ,是封建礼教牺牲品。 四、《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我国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时代的一幅杰出的社会生活的插图。
2、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说。 3、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茅盾的作品就常常偏重于客观的描绘,而巴金的作品却常常偏重于情感的抒发。 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简介(1905——1950)
戴望舒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1929年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30年代的诗歌现代派的名词解释)30年代的诗歌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吸收了象征派的象征手法,去掉了新月派的音乐美,吸收其抒写苦闷、哀叹和意境创造的特点)。现代派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施蛰存、废名、卞之琳、金克木等,因《现代》刊物得名。 现代派的创作特点:
首先是“纯诗”的艺术观;
其次是病态心灵和虚无的观念; 三是诗艺的突破与创新;
四是对诗的散文化追求,回应早期白话新诗“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但更重视诗意的追求。 有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共存诗90余首。 《戴望舒诗选》(1957) 戴望舒诗歌风格(包括内容和风格)
内容上
1.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如《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烦忧》 《寻梦者》《雨巷》等。
2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如《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萧红墓畔口占》《白蝴蝶》等。戴望舒的诗歌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苦闷的孤独者和飘忽的少女是他诗歌中重要的形象;忧郁感伤的情绪是主要的精神状态;诗歌忧伤的律动中始终徘徊着一个寻梦者倔强的灵魂。 风格上
民族化的象征主义。
1、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
2、追求意象。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3、从音乐性到非音乐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
艾青
《透明的夜》是艾青入狱后写的第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早期的成名作何代表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收入诗集《大堰河》和《旷野》集中的《马槽集》内。 抗日战争时期,可称“向太阳”时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 艾青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32年至1937年上半年为准备期,也是成名期。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河”,代表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2、1937年至1941年抗战初期,是其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和诗歌美学风格的成熟期,从“吹芦笛”转为“吹号角”。表达出对笼罩在黑暗和痛苦之中的“土地”及人民的深切同情,代表诗作有《北方》《向太阳》等。
3、1941年至1948年为延安时期,创作上呈现出亮色,代表诗作有《黎明的通知》等。 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
1、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农民的忧郁”、“流浪汉的心态”是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征。 2、独特的创作风格: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
3、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语言中。
艾青的诗歌意象:土地、太阳、雪、雾。
土地:首先,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及其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献给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民的赞歌。其次,这组意象还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再次,这组意象还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太阳:首先,寄托着诗人对光明、理想热切追求的信念。其次,饱含着诗人对革命者英勇战斗精神的无比崇敬之情。再次,它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的象征。 雪和雾: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艾青的作品中。雪,寒气逼人;雾,压抑窒息。在反映旧中国内有黑暗势力的压迫,外有强敌的入侵的水深火热的作品中,这一意象体现得特别明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愿春天早点来》、《秋》、《旷野》和《雾》等作品,以雪境、雾境喻人境,富有诗意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夏衍
夏衍的剧作
(一)历史剧 最初两个剧本《赛金花》和《自由魂》。
(二)现实题材剧本《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记》、《法西斯细菌》、《离离草》和《芳草天涯》。其中《上海屋檐下》是代表作,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 (三)夏衍于40年代创作的《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都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正剧。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征(见317页)
1.真实性是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选取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来展示时代的风貌。
2.善于创造和人物心境相契合的氛围,这种氛围带有明显的象征性《上海屋檐下》的黄梅时节。
3.夏衍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与淡化情节相一致,其戏剧结构往往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五户人家故事同时展开,五线并进,纵横连接,主次分明。 4、淡化人物之间的矛盾。
5、夏衍剧作下的人物形象采用白描的手法。
成熟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了解)
截取上海一幢普通弄堂里一天的生活,共时地展开了五个家庭的灰暗生活场景。 戏剧的重心是杨彩玉与林志成、匡复之间的戏剧关系。
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大学毕业生黄家楣夫妇 。海员的妻子施小宝 。老报贩李陵碑 。 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人的爱情纠葛为结构主线,另外四条线索交错相辅。 50年代、6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党代会
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
意义:
1、第一次文代会后来被当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2、第一次文代会指定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潮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第一次文代会成立了专管文化艺术部门的组织机构: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 全国文联下属的各协会,也都先后成立。
中国作家协会(矛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段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领域,需要发扬民主,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学生产力。
2、时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内容: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积极意义: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