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动脉栓塞为急重症,90%栓子来源于盆腔和股部深静脉血栓。创伤病人、各种疾病或大手术后长期卧床病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性贫血、抗凝血酶因子缺乏、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少数来源于肿瘤、气体、羊水和来自右心的血栓。肺动脉栓塞引起肺循环缺血,右心负荷明显增加,继发右心衰竭。 一、临床表现 肺栓塞常见为双侧多发,下肺多见,尤其右下肺约占到85%。分以下三类:
1、无肺梗塞的肺动脉栓塞 病人常表现为轻度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及低热等症状;
2、伴有肺梗塞的肺动脉栓塞 病人有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及发热症状; 3、巨大块肺动脉栓塞 病人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胸前部钝痛、奔马律、右心衰竭表现等征象。随之出现静脉压升高,低血压等心源性休克表现。血气分析提示酸中毒、低氧血症。 二、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 血沉增快、白血球总数增高,乳酸脱氢酶、血清胆红素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但均无特异性。
2、心电图改变 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房颤或不同程度的传度阻滞,电轴右偏及I导联出现Q波。ST段变化和T波倒置,有典型的SIQIIITIII波形,有时有肺性P波。
3、肺部X线检查 肺梗塞的典型X线征为楔形阴影,其基底部沿着胸膜表面,楔形部的尖端为栓子的位置,指向肺门。有时肺部X线可表现为正常。
4、肺核素扫描 吸入氖气进行肺通气扫描,可测定各部位之肺血流。在肺梗塞区域灌注异常而通气正常,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则表现为通气异常,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5、血管造影 选择性肺动脉血管造影,可现实充盈缺损。 三、急救措施
(一)、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止痛等,为防止反射性肺血管和冠状动脉痉挛,可静脉推注阿托品0.5—1mg,也可使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或苄胺唑啉;监测中心静脉压,补液治疗;抗休克治疗,积极使用多巴胺等升压药,控制收缩压在90mmHg以上;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作为首选扩容剂,具有抗凝、促进栓子溶解和降低血小板活性的作用;加强护理,避免过度用力;保持二遍通畅。
(二)、抗凝治疗
1、肝素疗法 当无抗凝治疗绝对禁忌症的肺栓塞病例,应在确诊后立即使用肝素。肝素使用一般7—10天,注意监测并发症。使用前必须测定凝血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使用肝素后时间延长1.5—2.5倍。
方法为:A、持续静脉输注:适用于巨大肺栓塞,首次应给予一个初始负荷剂量(10000—20000U)静脉内冲入,2—4小时后开始标准疗法,每小时滴入1000U,每日总量为25000U。
B、间歇静脉注射:每4小时5000U肝素或每6小时7500U肝素,每日总量为36000U。
C、间歇皮下注射:每4小时5000U/每8小时10000U/每12小时20000U皮下注射一次肝素,避免注射在肌肉内。
2、维生素K拮抗剂 一般在肝素治疗一周后开始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和新抗凝片,华法令等。口服抗凝剂起效需3—5天,所以口服抗凝剂3—5天后方可停用肝素,服药后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对照组1.5—2.5倍,服药时间6周—6月不等,据患者栓塞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调整抗凝时间。
新抗凝片:首次剂量2—4mg,维持剂量1—2mg/天,国内常用,起效快,口服36—48小时达高峰;
双香豆素或新双香豆素:首剂200mg,次日100mg,以后每天25--75mg维持;
华法令:首剂15—20mg,次日5--10mg,维持量为2.5--5mg.
3、纤维蛋白溶解剂 常规所说的溶栓治疗,在6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适用于:大块型肺栓塞、肺血管床阻塞50%以上,或伴有低血压病人。患者有活动性出血及颅内新生物、近二个月内有过中风或颅内手术病史者为溶栓绝对禁忌症。
A、链激酶:常规治疗方法:20—5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此后每小时10万U连续静滴12—72小时,使用前应肌注非那根(异丙嗪)25mg,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或静脉推注氟美松5mg。
B、尿激酶:该药物抗原性和药物毒性反应,常用方法:首次25
万IU加入100ml生理盐水30分钟内滴入,此后每小时4000IU/kg,连续使用12—24小时。
C、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rt—PA):100mg、2小时以上静
脉滴入。为选择性第二代溶栓制剂,不会耗尽纤维蛋白原,不会出现全身溶解状态,安全、无过敏。24小时后82%病例血块溶解,结果由于尿激酶,并发症明显降低。 (三)、外科治疗 极少部分患者可使用外科手段治疗,但手术效果不理想,且死亡率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