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静结合的根本概念、作用
2、 掌握动静结合手法的根本分类
3、 能正确区分并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动静结合手法的根本分类
2、 能正确区分并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钢琴纯音乐、剪辑软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句子。我们总忘不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山静是所闻,莲动水幽是所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诗人王维巧妙运用了喧幽相衬,动与静如一对姐妹花,形影不离,相映成趣,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是文人圈流行的写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讲解
动静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二〕作用
它能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地视角,表现独特地情绪、情感;
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地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三、根本分类
〔一〕、动静组合
1、概念:是指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静态事物,有的是动态事物。
2、范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品析:在这首诗中,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晴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这种写作技巧,就是运用组合方式将动静结合起来。
〔二〕、以动写静
1、概念:就是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上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
2、范例:鲁迅先生的社戏经典段落: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3、品析:这是作者的错觉,山是不动的,这里山却运动了,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速之快和“我〞想看到社戏的急迫心情。
〔三〕、以静写动
1、概念: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到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是静态的。
2、范例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赏析:“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遥看瀑布的第一映像,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向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四、拓展延伸
〔一〕、小试牛刀
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以下诗歌没有运用到动静结合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A选项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B选项鸟“飞尽〞,云“去闲〞,是动态的景物,可表现的却是孤独之感。作者主要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写法。
C选工程“照〞“乱〞均为动词,两句只写动态,没有静态,不符合题干要求。
D将蝉噪与林静作比照,将鸟鸣与山的幽静作比照,以动衬静,更突出了树林的寂静和山的幽深。
〔二〕、拾阶而上
从动静结合角度赏析下面一段话: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们可以这样作答:这段景物既有对大地颜色、树上的嫩芽这些静态景物地描写,也有着对水泡的冬水的动态刻画,这一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突出了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从定义、作用、三种常见形式获得了认识上的提高,经过了小试牛刀,拾阶而上进行了实战演练对知识进行了稳固。
六、课下练习
依据老师屏幕上这张图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写一那么二百字左右的小作文,记得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美丽的景物,又展现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