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经济学讲义(二): 总供给与总需求

宏观经济学讲义(二): 总供给与总需求

来源:爱go旅游网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二讲 总供给与总需求1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是研究产量波动、以及决定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的基本宏观经济工具。

总供给(AS)曲线描述:对各个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由于价格愈高,厂商越愿意提供更多产量,因此AS曲线向上倾斜。

总需求(AD)曲线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AD曲线可由IS-LM模型推出,IS-LM模型是结合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个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因素,可以发展出IS-LM-BP分析框架。

AS 由于价格愈高,厂商越愿意供给更多的 P0 E

AD Y0 产量,因此AS曲线向上倾斜;AD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较高的价格降低货币供给的价值,从而降低对产出的需求。两线交点决定均衡产量水平和均衡价格水平。 其中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都会改变价格水平与产量水平。 Y AS P/ P0 E/ E AD Y0 Y/ AD/ 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移动,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上升。价格上涨的幅度,由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和总需求曲线移动幅度共同决定。 Y 1

本文稿如有错误,欢迎发信至cairx@mail.sysu.edu.cn指正。——编者蔡荣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

1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P/ E /AS/ 一次不利的总供给冲击(如 AS E P0 AD Y/ Y 01973年OPEC石油禁运)令A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减少产出和提高价格。同样,产出减少和价格提高的幅度取决于总需求曲线斜率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幅度。 Y

这一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推导出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并根据这个框架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章 总供给曲线

一、 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与古典:短期AS曲线是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长期AS曲线是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两种极端情形。 AS P

AD AD/ P /E//

P /

Y Y/ AS P0 E AD E/ AD/ Y Y*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意味着:在现有价格水平,厂商将愿意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其立论基础是:由于存在失业(闲置资源),厂商支付现行工资可以获得所需劳动。由于厂商平均生产成本不随产出水平而变化,他们愿意按现行价格水平提供所需求数量的产品。

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上,价格水平不取决于GDP。即在短期中,价格水平不受当前GDP水平影响。上左图显示财政扩张的效应。

垂直的古典供给曲线假定劳动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从而产量也总是处于相对应的Y*水平。无论价格水平怎样,厂商都将供给Y*水平的产量,因为厂商不能得到所需劳动力来扩大产量、以应对产品需求上升,市场均衡只能通过价格调整来实现,即通过价格上升,使得需求被抑制下去。现行价格水平不再是给定的,而是取决于供求的相互作用。上右图显示财政扩张的效应。

同理,可分析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如货币增发)将同比例提高价格水平,但不改变真实产量,即存在“货币中性”。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会影响产量。货币中性有着很强政策含义:只需降低货币存量增长率即可抑制通货膨胀。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Y0

Y3 Y2 Y1 Y0 t0P t1 t2AS3 t3AS0 AS1 AS2 时间跨度上的产量增长转化为总供给的移动。 对应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状态的产量水平称为潜在GDP。 经济积聚资源并出现技术进步时,潜在GDP将随时间推移而增长,因而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逐渐右移。 这种变动并不取决于价格水平。特定年份潜在GDP水平,主要是由我们研究过的增长理论所决定。 Y1 Y2 Y3 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供给学派经济学

AD P0 E AD/ AS AS/ E// E/

Y0 Y// 1、供给学派经济学认为低税率将使总供给产生极大地增长,以致税收收入会上升而非下降。建议取消不必要的管制,保持有效率的法律系统和鼓励技术进步。 2、左图:降低税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均有影响,AD曲线移动幅度相对较大;由于较低税率使人们更有积极性工作,厂商也原意多生产,AS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学派认为,只有供给方面的政策才能永久地提高产出,需求管理政策的效果只在短期内有效。 税收

二、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1、总供给曲线与价格调整机制 总供给曲线:

0 拉弗曲线 100 税率,% 1、中山市、镇对企业的政策。 2、一国或一地政府如何设计最优税制和税率? 3、开放经济下的税收政策。

Pt1Pt[1(YY*)]

Pt1是下期价格,Pt是本期价格水平,Y*是潜在产出,其思想

为:如果产出高于潜在产出,价格将上涨,而且下期价格高于本期;反之则相反。价格将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持续地上涨或下跌,直到产出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为止。只有当产出水平等于潜在产出

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时,下期价格水平才等于本期价格水平2。

随时间推移,总供给曲线从水平向垂直方向反时针旋转3。上左图表示价格调整的动态过程;上右图表明在某一给定时间消逝后的快照情况。

价格调整的速度由参数控制,调整速度快则对产出影响也大。如果大,总供给方的调整机制会令经济相当快地回到潜在产出水平;如果小,我们将寄希望于总需求政策来加快这一调整过程。

2

下文的分析将有助于读者理解此处结论。 3

此处假定短期和长期分别符合凯恩斯及古典情形。

5

P 价格 水平 与产 YSR 时间 出的 调整 路径 Y* 时间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2、菲利普斯曲线

THE ORIGINAL PHILLIPS CURVE FOR THE UNITED KINGDOMSource: A.W. Phillips, “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61-1957,” Economica, November 1958

RELATIONSHIP OF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UNITED STATES, 1961-1969

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间一种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工资膨胀率则越低。换言之,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权衡取舍关系。先看工资膨胀率的衡量,如下式:

gwWt1Wt Wt式中,Wt代表本期工资,Wt1代表下期工资,工资膨胀率为gw。 令u*为代表自然失业率,可以定义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为

gw(uu)

其中,0(音epsilon)衡量工资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上式表明: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即uu*时,工资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工资上升。据上式,易得:

*Wt1Wt[1(uu*)]

上式表明,为使工资上涨超过上期水平,失业率必须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要指出的是:工资和价格因应总需求变动的调整进行得相当缓慢(原因将在后文介绍)。

政策权衡:菲利普斯曲线迅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和通胀组合。

问题在于: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此永久性的失业-通胀权衡关系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价格预期的作用。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是已故的美国经济学家A·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的,用以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间关系的经验规律。

utut1agy,tgy,t1

式中,ut为t期失业率,ut1为t-1期失业率,utut1为失业率的变动;gy,t为t期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gy,t1为t-1期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gy,tgy,t1为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动。两者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率增加,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减少;失业率减少,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增加,故a前面加负号。a为表明失业率变动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动间关系的系数。

根据奥肯当时的研究:失业增加1%,会使GDP减少2%。a值随着制度变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有所变化。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增长间的关系

3、工资-失业关系

新古典供给理论中,工资在瞬间进行调整,以确保产量持续处于

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充分就业水平。然而,产量并不总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菲利普斯曲线也表明,工资对失业变动的反应调整缓慢。关键在于:为何名义工资对需求变动调整迟缓,即为何工资是粘性的。工资粘性:如果工资水平随时间而缓慢变化,并非充分和快速地加以伸缩以确保每一时刻均实现充分就业时,工资就是粘性的,或工资调整迟滞。

N*N*N定义:uu,表示充分就业下就业水平,N代表实际*N*就业水平4,可得到反映就业水平与工资变动率两者联系的菲利普斯

Wt1WtN*N曲线:gw() *WtN重写上式,可将菲利普斯曲线表示成本期工资、下期工资和实际就业水平间关系:Wt1

根据上式,可画图如下:

P 工 资 率 W WN/ WN WN// N*NWt[1()]

N*

N* 产量、收入,N

一、左式显示:在充分就业状态时,下期工资等于本期工资。如就业高于充分就业水平,下期工资将高过本期工资。反之则相反。在同一WN线上考察。 工资对就业的反应程度取决于参数,如很大,失业对工资(音epsilon)就有较大的影响,WN线将陡峭。 二、WN关系将随时间而移动。左图显示,如本期存在过度就业,在下期WN线将向上移动;即对应于每一就业水平,下期工资率均高于本期;反之则相反。原因在于工资存在粘性。 改变本期失业率的总需求变动,将在后继几个时期内对工资产生影响。对就业变动的调整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4

此式表明:在充分就业状态,即当N=N*时,失业率为零。事实上,即使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也有正的摩擦性失业存在。在此处我们隐含地定义了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概

N*N念,可用uu来代替。

N** 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引起本期失业率变动的总需求变动要影响下一期的货币工资水平。换言之,工资根据就业变动而做出的调整是动态的,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即本期就业水平影响下期货币工资水平,货币工资的变动对就业状况变动的反应有一个时滞,这也就是工资粘性。这种工资粘性根源之一是劳资间的长期契约关系

就业情况发生变动时,货币工资如何进行调整?假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就业量增加。在短期内,货币工资沿着WN线上升,随着就业量的增加,工人也会在下一轮工资谈判中要求提高基础工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资谈判都是同时进行的,即确定工资的时间是不同的。假设经济中有一半工人的工资在1月份确定,另一半工人的工资在7月份确定。再假设置9月份时由于总需求增加(例如,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就业量增加。当一半工人进行工资谈判的1月份到来时,劳资双方均知道,另一半工人的工资在以后6个月内(7月份之前)不会变动。这样,在1月份确定工资的这一半工人就无法根据就业量增加的情况来完全调整他们的工资。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在以后6个月内他们的工资就会高于另一半工人,厂商就要雇用工资仍没有上升的工人,从而他们会有失业的危险。因此,他们只是根据就业量增加的情况对于工资进行部分调整。到7月份另一半工人确定工资时,他们的工资也不能根据就业量增加的情况做出完全的调整,因为这样又会高于1月份调整了工资的工人。这样,7月份确定工资的工人工资的调整会高于1月份确定工资的工人,但也并不是完全的调整。这种调整过程会继续下去直至工资的变动对就业变动做出完全的调整。从而,工资对就业变动的反应存在时滞,对于工资与就业关系的分析也就必然是动态的。

10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工资粘性的若干解释

1、不完全信息----市场出清:工人未能区分真实工资已随价格上涨而降低,在此前,随名义工资提高而增加劳动,从而更少失业,直至认识到该变化。调整缓慢——弗里德曼等。

工人不知真实工资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本身真实工资上涨?),折衷处理,多工作一点,但不如确知真实工资已上涨情况下愿意工作的多。——卢卡斯

2、协调问题:厂商间难以协调一致消减工资以应对价格变化,率先行动的可能是利润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厂商,故工资下降缓慢。

3、效率工资和价格变动成本:厂商付给工人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激励工人努力工作以确保职位。

4、合同与长期关系:在一段时期内先期确定的工资与错开的工资调整结合在一起,导致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工资和产出渐进调整。

5、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失业者并不坐在谈判桌边,厂商有效地与在职工人协议。解雇须成本,内部人相对外部人有优

4、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YaN 生产函数

P(1z)W 厂商成本与价格5 a 5

dYdNa,厂商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雇佣工人数,即aPW。不考虑

a

11

加成时,一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为PW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NN1z11z1NN*Wt1Wt[1()]Pt1()Pt()[1()]*NaaN NNPt1Pt[1()]N分别以Ya和Ya替换N和N*,有

*

YY*Pt1Pt[1()] *Y定义Y*,则有总供给曲线如下:

Pt1Pt[1(YY*)] 据上式,有图如下: 1、ε(和λ)越大,Pt+1 工资对就业(价格价对产出)变化的调格 整越快速,AS曲线水越陡峭,越趋近古平 典情形。 2、产出冲击效应滞

后,换言之,价格调整不完全,对产 出反应滞后。 AS/ AS AS// Y* AS曲线随时间而变化。如本期产出高于充分就业水平Y*,则下一期的AS曲线将向上移动到AS/,即对应于每一产出水平,下期价格水平均高于本期价格水平;反之则相反。AS曲线的性质正是WN线所具有的。该结论源自:1、工资成本加成比例固定;2、产出与就业成比例。 在工资并非完全可伸缩的条件下,AS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价格随产出水平而增加是因为增加的产出意味着就业的增加、下降的失业及由此增加的劳动成本。 价格随产量上升的事实反映劳动市场调整过程,高就业提高了工资。 1、短期、中期与长期; 2、价格上升导致AS曲线上移; 3、价格上升降低真实余额,提高/ AS利率,从而降低均衡收入和支出; AS 4、调整过程中,产出一直高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持续上升。 5、达到长期均衡时,价格上升比例和货币存量上升的比例一样,真实货币存量又回到初始水平,总需求、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也同样回到其初始水平。 / AD6、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7、工资对就业变化调整越缓慢,中短期越接近凯恩斯情形。中短期是宏观经济学一个基本方面。 5、货币扩张的效应(充分就业情况下)

P/ E/ E P/// E// E/// AS///

P0 AD

12

Y*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考虑到人们都活在当下,若不能渡过中短期的困境,长期也就无从谈起,仅此而言,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显然有用武之地,或者讲当局仍然无法拒绝其诱惑。

6、供给冲击

劳动成本(及加成比例)并非决定产出价格的唯一因素,应将原材料价格纳入分析中。

PW(1z)Pm

表示每单位产出的原材料需要量,Pm为单位成本中来自原材

料投入的部分。由上式,仍然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在给定W的前提下,原材料价格的任何上涨都会引致价格上涨。因此,Pm的上升将导致AS曲线向上移动。令pm

Pm,则有 P其中1pm

PW(1z)PmPW(1z)pmPP1zW()1pma

上式表明,给定工资、利润边际和劳动生产率,原材料真实价格上涨,会导致pm上升;由于增加了成本,这将会引起产出价格上涨,因此,原材料真实价格变动令每一产出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6。

6

我们可据此式分析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比较优势所在,从而理解林毅夫教授等为何强调发挥中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

1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不利供给冲击及调整 WW'4、WW PP'P E/ E E* AS/ AS AD/ AD Y* WW'5、PP' PP 1、不利冲击令AS上移,提高价格,降低产量; 2、假定供给冲击不影响潜在产出水平; 3、在E/点的失业令工资及价格水平下降,但因工资调整缓慢,调整沿AD线进行,工资持续下降直至E点止。 4、E点处,经济回复冲击前,价格水平与冲击前一样,但名义工资率要降低,因为在失业时工资被迫下降,真实工资比冲击发生前低,换言之,不利供给冲击降低了真实工资。 5、应对冲击的适应性政策(AD到AD/,E到E*)。价格上升幅度与总供给曲线上移幅度一样,货币工资维持不变,真实工资降低。

1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5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THE RELATIVE PRICE OF COMPUTING, 1987-2000

7、滞胀、预期通胀以及通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超过预期的通胀值得额外关注,因此改写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如下

gwe(uu*)

假定真实工资不变,实际通胀率将等于工资膨胀率gw,则有

e(uu*)

结论:1、预期通胀是一个接着一个成为实际通胀;2、若实际通胀等于预期通胀,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上述结论可由下图阐释。

e(uu*)

1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移动菲利普斯曲线的作用,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增加了另一个自动调节机制。

2、当高涨的总需求推动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左移动时,

e结果是通胀发生。如通胀持续,人们开始预期未来通胀,上升从

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滞胀:高失业(停滞)与高通胀并存,上图S点即为一个滞胀点。

一旦经济处于高通胀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衰退将使实际通胀低于预期通胀,但通胀绝对水平仍保持高水平。

1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RELATIONSHIP OF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UNITED STATEES, 1961-1999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THE SHORT-RUN PHILLIPS CURVE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胀的螺旋型上升。

补充内容:Barro-Gordon模型:“贬值、时间一致性和政策可信度”

在这部分内容里,借助于Barro-Gordon模型,我们将更进一步运用刚学到的关于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等知识,探讨政府均衡通胀率与自然失业率、政府政策的时间一致性与可信度问题;此外,我们还将运用Barro-Gordon模型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间的均衡通胀率,以及在反通胀方面缺乏能力与信用的国家如何借助外国政府的信誉、实现本国反通胀目标。

1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上图中,三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失业率与预期通胀率间的替代关系。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维持同样的效用水平条件下,可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组合。

从左到右,切线斜率不断增大,表明在通胀率处于高位时,当局受到公众要求降低通胀率的压力,愿意以较大的失业率增幅为代价来

1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降低通胀率,而在持续地以失业率提高为代价来降低通胀率的过程中,公众对失业率攀升越来越不能容忍,相应地,日益走低的通胀率受关注的程度下降,此时,当局在考虑是否要继续通过失业率的提高而换取通胀率持续下降时,十分犹豫不决,除非等幅度的失业率下降,能够比此前换得更大的通胀率下降幅度。这样,当局会因持续成功地反通胀而赢得公众支持;而当局源自这方面的效用增加,也许可以弥补公众因失业率上升而对当局不满所带来的痛苦。

一国当局均偏好低通胀和低失业,因而无差异曲线越接近原点,当局效用水平越高。

“强硬派”政府只能容忍较低的通胀率,因此,为实现零通胀目标,当局愿以更大的失业率为代价。“温和派”政府则相反。

20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宣布一项零通胀政策是不可信的,因为对当局而言,点B优于点A。理性的个体了解当局上述偏好。因而,人们将对通胀的预期设定在这样的水平,在该水平上,当局再没有激励去以更高的通胀率来刺激各经济主体。

E点实现均衡,它是理性预期时间一致的均衡。

当局即使公开宣布执行零通胀政策,公众仍不会相信,因为政府绝对有激励偏离这一政策,如从A到B。对当局而言,A点只能实现较低的效用水平。

21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均衡通胀率取决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开放经济中Barro-Gordon模型

通过购买力平价条件,我们可以将两国(如德国和意大利)的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eI

G。当意大利通胀率超过德国时,

2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里拉贬值(直接标价法)。

如果意大利当局实现低通胀的能力和信誉已一再被证明值得怀疑,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实现令人向往的低通胀均衡?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是将两国汇率固定下来,此时e0IG,即为维持

与德国马克的固定汇率,意大利当局必须使本国通胀率与德国同步。而由于德国央行奉行严格的反通胀政策,这将迫使意大利当局在反通胀方面也必须旗帜鲜明且执行有力。

问题在于:仅仅固定两国双边汇率无法解决意大利通胀问题,因为固定汇率的规则与固定通货膨胀率的规则一样不可信。

只有通过取消中央银行,并采用德国马克,意大利才能摆脱高通胀均衡。这也是那些决定“美元化”的国家期望实现的目标。意大利政府从德国借入政策信誉,因其实施货币的“手脚”被死死地捆住了。

2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四章 总需求曲线:最初的几个模型

第一部分:收入与支出

一、消费与储蓄

事实:消费构成GDP的大部分并相对稳定。

1、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国民收入决定

CCcYD,其中1c0 C代表收入为零时的消费水平

ADY E AD0 ADAcYCCcY c为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与储蓄7

SYC

A C I SYCYCcYC(1c)Y

Y0 边际储蓄倾向sSY1c

消费总需求与自主支出

ADCIGNXCc(YTA)IGNX(CcTAIGNX)cYAcY 上式中,CCc(YTA)。而ACcTAIGNX,不取决于收入水平,是自主的8。但总需求决定于收入水平:

ADAcY

7

读者应注意到,此处隐含YYD的假定,实际上考虑的是两部门经济,暂未引入政府。 8

这里的消费函数中,括号内是可支配收入,涉及到政府税收,因而是三部门经济。

2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AD=Y 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

E IV=Y-AD

IV(inventory)非计划库存增加。如 产出大于总需求,就会形成非计划库存 投资。IV>0,有过量库存积累时,厂商 C 减少生产直到产出与总需求再度均衡时止。 反之则相反。

均衡产出公式

YAD 显示产出水平是边际 ADAcY ADAcYIGNXA IV<0 CCcY Y0 1YEA 1  c 消费倾向与自主支出的函数 11YA或dYdA 1c1c以上式子产出变动与自主支出变动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据之计算产出的变动,不必说明变动前后产出水平。

储蓄与投资

1、 没有政府及外贸的两部门经济情况下

YCS ADCI

CSCISI

25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2、 在分析中引入政府及外贸的四部门经济中

YCSTA CSTACIGNXIS(TAG)NXADCIGNX 以上式子的经济含义可从实物经济角度来考虑。读者不妨设想,上述方程描述的是一种“谷物经济”:投资是留存下来,作为来年耕种收获之用的谷物。谷物投资的来源是个人节省并储蓄起来的谷物;政府税收中除去政府支出后留下来的任何谷物;以及从国外输入的任何净进口谷物。

二、乘数

问题:增加一美元的自主支出能提高多少均衡收入水平?

乘数 轮次 需求的增加(本轮次) 生产的增加(本轮次) 收入的总增加(所有轮次) 1 2 3 4 … … … A A A cA cA (1c)A (1cc)A (1ccc)A … … 1A 1ccA cA … … … 32cA cA … … … 32223乘数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经济体存在闲置资源以及紧密畅通的传导机制。

12nA如何得来?由上图,知:AD(1cc...c)A 1c 2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AY 由上式,得:AD(1ccc...c)A1c23n由上式,有:总支出累积变动等于自主支出增加的倍数,倍数称乘数,衡量自主总需求增加1单位时,均衡产出的变动量。

11c11A,乘数均衡收入等式为YE,显然,乘数大小取决1c1c于边际消费倾向。以上分析可来解释波动原因及幅度。

三、政府领域

政府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均衡收入水平9:1、政府采购与服务G是总需求组成部分;2、税收TA与转移支付TR影响产出与收入Y,以及Y与可支配收入YD间的关系。当政府以上述方式参与经济活动时,可以将消费函数写成:

CCcYDCc(YTRTA)

财政政策:政府关于政府采购水平、转移水平与税收结构的政策

GG,TRTR,TAtY

将上式,代入消费函数,有:

CCc(YTRtY)CcTRc(1t)Y由ADCIGNX及以上各式,有 

ADCIGNX[CcTRc(1t)Y]IGNX(CcTRIGNX)c(1t)Y 由上式,有

ADAc(1t)Y

9

政府的制度选择与安排对经济增长、收入水平具有深刻影响,这一因素在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尤为突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有关新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2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AD AD=Y 问题: 1、两条AD线为何截ADCIcYNX 距不同?AD/引入政府支出G。 AD(CIcTRG)c(1t)YNX /2、两条AD线为何斜率不同?AD/考虑了政府税收因素。 Y 由YAD,得YAc(1t)Y,进而有

1AYE(CcTRIGNX)1c(1t)1c(1t)

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税收政策及相应的乘数。 四、预算

为何关注预算?预算平衡是对政府施政的一个约束。

在赤字预算情况下,人们预期政府在未来会削减支出(G或TR)、增税、发债或增发货币,这些均会影响宏观经济。

BSTAGTR

上式表明,预算盈余是政府岁入税收超过其总支出,负预算盈余是支出超过岁入。

 2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U.S.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AS A PERCENT OF GDP, 1901-2000

BStYGTR

(GTR)BStYGTR 

Y 1、在政府支出、转移支付、所得税率既定情况下,BS是收入水平的函数。 2、低收入水平与高收入水平。 政府采购与税收变化对BS的影响

t(1c)(1t)BSTAGtGGG[1]GG1c(1t)1c(1t) 上式中,GG政府支出增加所导致的产出增量,tGG是产出增量对政府税收的贡献。

2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平衡预算乘数

假定政府预算在期初是平衡的,则为保持平衡预算10,应有:

BSTAG0

ADCIGNX[CcTRc(YTA)]IGNX(CcTRcTAIGNX)cY由于YAD,故有

1Y(CcTRcTAIGNX)cYY(CcTRcTAIGNX)1c因政府支出改变及税收改变而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化,由以下式子反映

c1dYdTAdG 式1

1c1c由于BSTAG0,故有TAG,代入式1,有

c11cdYdTAdGdYdGdYdG

1c1c1c同理,我们可以推导稍为复杂的平衡预算11

YADCIGNX[CcTRc(YtY)]IGNX(CcTRIGNX)c(1t)Y11YE(CcTRIGNX)[Cc(TAGBS)IGNX]1c(1t)1c(1t) 上式的变换基于BSTAGTRTRTAGBS据上式 ,考虑平衡预算情况下,dBS0,TAtY,有:

dY11[cdTA(1c)dG][ctdY(1c)dG]

1c(1t)1c(1t)由上式,有

(1c)dYctdYctdY(1c)dG(1c)dY(1c)dGdYdG 10

假定政策转移支付是固定不变的。 11

课外阅读,不作要求。

30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上式显示,若政府支出和税收以相同数量增加,在新平衡状态下,预算盈余没有变动,产出提高等于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再多。政府试图扩张经济时,如果受制于预算平衡,可能不得不推出抵消扩张性政策效果的紧缩措施,如金融危机后,香港政府为达预算平衡而削减综援、征收离境税等;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扩大内需政策,通过发债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但迫于财政压力,又强化税收征集,为完成税收增收任务,政府层层加码,企业、居民实际税负增加。

思考:政府的目的是否仅是保持预算平衡?是年度的预算平衡,还是周期内的预算平衡?若后者成为共识,从而放松年度预算平衡约束,允许政府为刺激经济实行赤字财政,是否会发生下届政府为本届政府守摊子的局面?解决方法:任期与经济周期同步?

31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二部分:货币、利息与收入

迄今为止,本课程所讨论的基本上是商品市场的实际变量,排除了价格和利率的影响,换言之,我们此前的分析假定价格和利率既定,从而将货币市场排除在分析之外。这并不符合事实。

从现在起,我们将放松价格和利率不变的假定,设法同时研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及其相互作用,讨论两者如何同时实现均衡。这种分析主要借助于描述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以及反映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读者将会发现,两市场是相互联系和影响,而非分割和独立的;当然,读者也会发现,认识和把握这种联系和影响并非易事,但却值得投资时间,因为学习和掌握本部分内容后,读者也许能感觉像个“宏观经济学家”,多少能用相关理论来理解、分析或评判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12。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总需求取决于收入,但总需求的各项其实也受利率的影响,较为直接和明显的是投资,因此,通过引入投资函数,我们打通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的一条渠道,因为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市场的供求;其次,我们引入货币市场,由于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相关,因此,我们打通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联系的另一条渠道。

IS-LM模型体现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它是由希克斯在1937年建立,随后在美国,由莫迪利亚尼对该模型做出详尽的阐述,而汉森则在普及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接下来60

12

当然,读者应保持清醒和自谦,并对现实宏观经济运作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

3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多年,希克斯的IS-LM模型成了进行宏观经济理论推理的标准模型。

IS-LM模型的结构

资产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供求 收入 商品市场(总需求、产量)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利率 如果一国政策对利率实施管制,即利率未市场化,该国政府事实上能通过直接调整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当然,即使一国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当局也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经济,如美联储调息。

一、商品市场与IS曲线

IS曲线,描述能使商品市场出清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各个组合。 投资需求曲线

1、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利率

投资决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比较预期回报及投资成本,以求获得合意的收益率。

V0DnPnD1D2..... 1r(1r)2(1r)n其中,r为回报率,Dk,k1,n为项目存在期内第k年现金流,Pn为项目结束期回收的本金。将r与贷款或融资利率i比较,决定项目是否可行,即要满足合意的盈利率。

i利率上升,投资成本上升,从而只有更少的投资项目通过可行

3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性论证(盈利率检查),从而投资水平下降;反之则相反。

综上,计划投资与利率呈反比。

IIbi

上式中,i是利率;系数b0,度量投资支出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I表示自主投资支出,即不取决于收入与利率两者的投资支出。

经济含义:利率越低,计划投资越高;如果b大,则利率较小幅度的增加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大量下降;换言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对投资产生较大作用13。

2、投资曲线的斜率

I1由投资支出函数IIbi,有iI

bb从而

di11,是投资曲线的斜率,分析b变化对投资曲dIbb线斜率的影响

利率i

计划投资支出I I

b上升,投资曲线变平坦,斜率越小,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大;较

13

读者须注意,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投资者对利率并不敏感,这是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3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小的利率变动会令投资产生较大的变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换言之,当投资对利率变动十分敏感时,货币政策只需作较小调整,从而利率的较小变化即可引起投资、从而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货币政策对商品市场影响大,政策效应强。

b下降,投资曲线变陡峭,斜率越大,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小;较

大的利率变动只能引致较小的投资变动,从而较小的国民收入变动。换言之,货币政策即使作较大调整(从而利率的较大变化),也只能导致投资的较小变化、从而国民收入的较小变动。即当投资对利率变动并不敏感时,货币政策对商品市场影响小,政策效应弱14。

投资的利率弹性:单位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化的大小,度量利率变化的一个百分比导致百分几的投资变化。

IiIiiIidIi iIdiI

b0,投资曲线为平行纵轴的垂直线,因而无法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影响投资。b,投资曲线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极为显著。

14

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对利率不敏感,在国有银行主导的融资环境中,整体经济对利率的反应可能未如理想。

35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I i 利率(由货币政策决定)的影响减弱 b=0 b 3、利率与总需求

由前面所学可知:

ADCIGNX[CcTRc(1t)Y](Ibi)GNXAc(1t)Ybi其中,ACcTRIGNX,从而有

AY1ADAc(1t)YbiYYG(Abi)或i,GbGb1c(1t)

AD AD=Y Abi2 AcYbi2 AcYbi1 A bi1  Y i1

1、什么决定IS曲线的斜率? 2、什么决定IS曲线的位置? 3、什么引起该曲线移位。 4、左图显示利率下调的效应。 i2Y1 Y2 IS 3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4、IS曲线的斜率

YG(Abi)或iAY1,G bGb1c(1t)由上式,知:IS曲线斜率

didY1Gb,首先取决于投资

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其次取决于乘数。

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b越大时,IS曲线越平坦;反之则相反。 乘数越大,IS曲线越平坦,即由给定的利率变动产生的收入变动也越大。反之则相反。考虑到G1,则边际消费倾向越

1c(1t)大,税率越低,乘数越大;反之则相反。如何理解?

读者应注意到,消费者、厂商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则利率变动或调整的效果越明显;同时要留意,税率越高,漏出越大;而政策措施出台的目的正是要使经济主体(企业、居民)产生预期的反应,漏出越大表明经济主体在收入和支出中所占比重下降,这样会弱化政策调整的效果。因此,政府在推出扩张性政策时,若因平衡预算考虑加强税收征收,等于事实上提高税率,降低乘数。

AY1,G5、IS曲线的位置:YG(Abi)或i

bGb1c(1t)由上式,可知:IS曲线的位置由自主支出水平A决定,若自主支出增加,则IS曲线上移,反之则相反。自主支出移动的结果,使收入变动恰好是乘数与自主支出变动量的乘积,即IS曲线平行移动

3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的距离等于乘数乘自主支出的变动。请读者证明这一点。

由于ACcTRIGNX,因此有:政府采购或转移支付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位,距离取决于乘数大小;反之则相反。

6、IS曲线以外的点

利率i 

IS

收入Y

IS曲线右方,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ADY。如何理解15? 1、比较A和A2两点:两点均对应同一的国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均衡点A2,A点所对应的利率上升,导致投资需求下降,ADY。

2、比较A和A1两点:两点均对应同一利率水平。相对于均衡点A1,A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均衡状态下的收入水平,

ADY。

IS曲线左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ADY。如何理解?

15

读者应注意,IS线上任一点,均有相应的(Y, i, AD)以确保商品市场在该点处于均衡;同理,LM线上任一点,均有相应的(Y, i, L)以确保在该点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3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比较B和B2两点:两点均对应同一国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均衡点B2,B点所对应的利率下降,导致投资需求上升,ADY。

2、比较B和B1两点:两点均对应同一利率水平。相对于均衡点B1,B 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均衡状态下的收入水平,

ADY。

二、货币市场与LM曲线

LM曲线描述能使货币市场出清(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在学习如何推导LM曲线时,要注意:

1、理解为何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与收入,其原因是人们关心货币购买力,并且保持一个合意的资产组合;货币需求是一个真实的需求理论,而非名义需求理论。

2、理解如何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取决于央行),并发现能保持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与利率的各个组合。

1、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真实余额需求,取决于真实收入水平(购物付款等——交易需求)与利率(持有货币的成本——投机/资需求)。

LkYhi,k和h大于0

k和h分别反映真实余额需求对收入水平与利率的敏感程度。

上式表明:

3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收入水平既定时,货币需求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2、利率水平既定时,货币需求量是收入水平的递增函数,收入增加,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k1iYL或LkYhi hh1、此三图考察ME2 E3 P不变,而Y和i可 i i2

i1 E1 ② Y1Y2kY 货币需求L 利率i LM E2 E1 变时,为保持货币市场均衡,Y与i可以作何种调整。 2、经济不会在E3点实现均衡,Why? 3、左上图:LM线L1和L2所对应的Y不同,分别为Y1和Y2。与右下图相类似。 4、右下图:收入水平提高使各利率水平真实余额需求增加,真实余额需求曲线上移,利率必须提高以保持货币市场均衡。 i2

E2 ① E3 L2 L1 ③ E3 E1 i1 Y1 Y2 真实余额,Y 2、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线,显示能使真实余额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所有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沿着LM曲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LM曲线斜率为正。利率上升,会降低真实余额需求,为维持真

40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实余额需求与固定货币供给相等,收入水平须提高。因此,固定货币供给前提下,货币市场均衡意味着:利率上升,收入水平应同时上升。

1M由MSMDkYhii(kY),该公式就是我们要推

hPP导的LM曲线。

3、LM曲线的斜率与位置

由LM

1Mi(kY)hP曲线

M知,以k衡量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

反应程度越大,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程度h越小,则LM曲线越陡峭;反之则相反。

经济含义:

1、给定k及货币供应量前提下,h越小,等量Y的增加所导致的货币市场失衡,必须有更大的利率上调,才能使投机/资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减少,以恢复货币市场平衡。这在图形上,意味着LM曲线更陡峭。反之则反。

2、k大意味着,随着收入水平Y的提高,货币需求增加幅度大,

M在货币供给

P和h不变的前提下,必须更大幅度提高利率,才能抑制

货币需求,保持货币市场平衡,因而LM曲线显得更为陡峭。反之则相反。

Mi沿着LM曲线,真实货币供给P保持不变。由

41

1M(kY)hP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M知,当P发生变化时,LM曲线将移动。

LM i1

Y1 E1 LM/ E1 i2E2 E2 L MP M/

P 上图显示,收入水平Y1不变时,真实货币供给由MM/P增加到

P时,为恢复货币市场均衡,利率必须由i1下降到i2。

MkYhiMkYhiMkYhi

PPP由

MPkYhi知,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给定收入水平,利率

均会降低,以诱导人们持有更多的真实货币量;给定利率水平,收入水平必须提高,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从而吸收更多的真实货币供给。

4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4、LM曲线以外的点16

利率 i B B2 A1 LM

B1 A2 A

LM曲线左方,LMP收入,产出Y ,即货币市场供过于求。如何理解?

1、在国民收入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利率上升,导致LkYhi下降。比较B和B1。

2、在利率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减少,导致LkYhi下降。比较B2和B。

LM曲线右方,LMP,即货币市场求过于供。如何理解?

1、在国民收入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利率下降,导致LkYhi上升。比较A和A1。

2、在利率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导致LkYhi增加。比较A2和A。

16

读者应回忆起:给定货币供给量,在LM线上任一点,均有相应的(Y, i, M/P)以确保在该点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4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6、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曲线:YG(Abi)或iIS

A11Y,G,bGb1c(1t)ACcTRIGNX

LM曲线:由

MPkYhi或i1M(kY) hP式

上

两:

bMbMGbkYG[A(kY)]1YGAGhhhPPbMYA,其中G(1kGb/h)hPGGbMY()A()1kbG/h1kbG/hhP

上式表明:均衡收入水平取决于自主支出A和真实货币存量MP两个外生变量,前者包括自主消费C和自主投资I,以及财政政策参数G和TR。自主支出水平A越高,真实余额存量M收入越高;反之则相反。音为“gamma”。

bMYA是总需求方程,概括了A与M水平既定前提hP越大,则均衡

P下,涉及Y与P的IS-LM关系式。由于P在分母中,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4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将上式,代入LM方程i1M(kY)中,有 hPk1MiA

hhkbGP上式详细推导如下17:

i1M(kY) (1) hPYAbM (2) hPG (3)

1kbG/h将(3)代入(2),再将(2)代入(1),有:

1bMMkkbM1Mk1kbMi[k(A)]A(2)A(2)hhPhhPhPhhhPPkhkbMkiA()A(2hhPhhkbGkbGh1kbG/hMkhkbGM)A()22hhPhPkA(h1kbGhkbGkbGMk1MhkbGMkhkbG)A()AhhhhhkbGPPP

上式表明,均衡利率取决于乘数与A项所获得的财政政策参数,以及取决于真实货币存量。由Y,i的函数可知,财政货币政策均能

17

读者无须为众多数学公式而烦恼,本课程并不要求大家进行类似的推导,在讲义中给出具体推导过程只是为了内容的完整性,并让有兴趣有同学了解来龙去脉。当然,如果有同学愿意挑战自己,尝试自行推导这些结果,这种努力显然值得鼓励。可以确信的是,这种努力总是有回报的。

45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施加影响,当然,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取决于b、k、h等参数的大小。

7、财政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表明在真实货币供给不变情况下,政府增加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

由YA1bMG, (1kGb/h),G1c(1t)hPYdY或 财政政策乘数 GdGG上式中(1kGb/h)。显然,小于G,表明财政扩张

引起的利率上涨对经济产生抑制效应。

特例:

1、h0,则0;h,则G。这些情况分别符合于垂直与水平LM曲线表达式。

MPkYhi,若h=0Y=1M,LM曲线垂直 kPi

1Mdik(kY),若h=0,LM曲线水平 hdYhP2、b或k数值大,其作用是降低政府支出对收入的效应。因为k数值大意味着收入提高时,货币需求增加得多,因此需要大幅提高利率,才能维持货币市场均衡。与数值大的b相结合,则意味着私人

4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需求大幅度下降。这是政府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重要机制。

GYkYib越大,I越多

8、货币政策乘数

货币政策乘数表示:保持财政政策不变时,增加真实货币供给,会增加多大的均衡收入水平。

由YAbM1G,,G,(1kb/h)GhP1c(1t)ACcTRIGNX,有

dYd(MP显然,h与k数值越小,b与G数值越大,增加真实余额对均衡收入水平的扩张性效应越大。h与k数值越小,由产出增长和利率降低引起的货币需求增长越小;b与G的数值大(投资对利率越敏感),表明IS曲线是非常平直的。

读者可从以下两式,体会上述结论:

)bbGbGhh(1kbG/h)hkbG 货币政策乘数

AY1,G1、IS曲线:YG(Abi)或ibGb1c(1t)

M2、LM曲线:

kYhiYP1Mh1Mi或i(kY) kPkhP 4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IS曲线中,ACcTR

三、推导总需求曲线

IGNX

通过前面的学习,读者已经对总供给-总需求的分析框架有所了解,并已知道总供给曲线的由来。

同时,我们已利用IS-LM函数推导出总需求函数,如下式:

bMYAhP1G其中,,ACcTRIGNX,此外G(1kbG/h)1c(1t)

为直观体现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我们用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主要是利用了保持自主支出与名义货币供给不变,但允许价格变化条件下,IS-LM的均衡。

4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回忆LM曲线i 2 i 1 P2

1M(kY) hPLM2(P2) LM1(P1) IS iE2 1、令P2P1MPMP,LM21曲线由LM1上移到LM2; 2、由IS-LM得对应的(P1,Y1)与(P2,Y2),在P-Y坐E1 Y2 Y1 标轴上画出对应点,不断重复该步骤,可得AD线。 P1 AD

Y2 Y1

i1Mk1M(kY)、iA hhhkbGPPGGbMY()A()

1kbG/h1kbG/hhP

至此,我们从IS-LM的推导,从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较为深入地介绍了商品、货币市场如何相互影响,对相关函数及其参数的讨论,让我们了解政策作用的空间及效果受何种因素影响和决定,这是进一步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4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三部分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首先,回顾上文所推导出的IS-LM曲线: IS

曲线:

YG(Abi)或iA11Y,GbGb1c(1t),

ACcTRIGNX;

LM

曲线:i1M(kY)hP,由上两式有:

bMbMGGbMYG[A(kY)]YA或Y()A()hhP1kbG/h1kbG/hhPPk1MG(1kb/h),iAGhhkbGP

IS曲线与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影响利率水平,利率 变化影响投资。但b越趋于零,利率对投资调节作用越小,货币 市场变化对产出Y的反作用越来越小。财政政策对产出作用越大, 宏观调控越依赖于财政政策。 2、极端地,b等于零时,财政政 策效力不会受到货币市场反作用的抵消,完全发挥作用——垂直 的IS曲线(凯恩斯); 3、h越小,LM曲线越陡,极端 情况下垂直。财政政策导致的货币市场失衡需要更大的利率来平 衡,利率调整幅度越大,通过影响投资对商品市场反作用越大, 对财政政策的抵消作用越显著,从而财政政策对产出影响越小— —趋向垂直的LM曲线(古典主义)。 扩张 财政政策 紧缩 A,t b?,c? A,t 商品市场:YG(Abi) 1货币市场:i(kYM) hPh?,k? M M LM曲线与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调整利率,并由利率影响投资,进而调节商品市场。h越大,货币政策主要由货币市场投资/机需求变化吸引,利率调整幅度不大,从而对投资,进而商品市场产出影响小;k越小,商品市场产出变化对货币市场影响越小。 2、极端地,k等于零、或h趋于无穷大时,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没有反作用,货币市场只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均衡。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基本无须调整,市场即可吸收增发的货币。由于利率保持原有水平,该货币政策对产出无影响。因而货币政策失效——水平的LM曲线(流动性陷阱、凯恩斯主义)。 3、b越大,商品市场产出对利率调整越敏感,货币政策越有效——趋于水平的IS曲线(古典主义)。 货币政策 扩张 50 紧缩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上图描述两市场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互动的渠道18。读者应在理解IS-LM模型相关函数及参数意义的前提下,认真体会上述宏观系统的运作,以及政策变量的作用机制。

IS、LM曲线的移动及其效果 LM

i LM/ IS/ IS LM Y LM/ 右图显示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请读者考虑: 1、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采取何种措施? 2、上述政策有何效果? 3、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呢? 一、货币政策

i0 i/ E bM() hP E1 E/ IS 1、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 2、货币市场调整速度快,增加货币供给后,人们调整资产组合;资产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 3、利率下降幅度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4、利率下降对投资有刺激作用,产出增加; 5、产出增加,货币需求上升,利率上升; 6、调整过程持续,直至两市场同时均衡; 7、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完全发挥效用,产出增加多少?LM垂直,而IS水平。 Y0 Y/ bMdYbbGhPhhkbGMd()PdYh=0即LM垂直,或b即IS水平时,最大Md()P YA18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主要体现为影响自主性支出的政策,由于当局难以影响货

币需求函数,货币政策体现为调节货币供应量,这些政策变动主要体现在IS、LM曲线的截距上。当曲线垂直时,等量政策变化令曲线平移距离最大,因此,政策效果越明显,从而该政策越有效。反之,曲线水平时,政策失效。

51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政策时滞

真实货币供给的变动 资产组合调整引起资产价格与利率的变动 根据利率变动调整支出 根据总需求的变动,调整产出 1、总需求中什么部分受利率影响? 2、如果总需求完全不受利率影响呢? 什么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 3、支出变动能否实现,取决需求的融资渠道是否畅通。若银行不愿贷款?为何会这样?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

1、金融体制问题:国企、民企的不同待遇。为何有区别待遇? 2、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问题: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开放。

政策时滞:

1、认识时滞:主要由于我们通常不能立即了解经济在任意时期所发生的事件。

2、行动时滞:其长短取决于制度和组织的行为。

3、作用时滞:受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中的制度、习惯、法律以及技术会影响作用时滞的长短。其时间长短取决于传导机制的特征,只有通过经济结构的变动才能导致作用时滞的缩短。

5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三、预期与货币政策效果

IS曲线:YG(Abi)或iA11Y,G bGb1c(1t)LM曲线:i1M(kY) hP如果预期价格上升将加速,投资者在每个名义利率下将愿意购买

5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更多的投资品,这是因为通过提高以货币衡量的收入,通胀将提高投资的名义收益。IS曲线向右外移以保持在同等实际利率水平下的同等实际投资水平。

如果预期价格上升将加速,在每个名义利率水平,人们对货币余额的需求将更大,因为人们预期更快的通胀将会减少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人们必须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才能与价格预期变化前的实际货币余额保持数量相当。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上人们愿贷出的货币将会更少。在银行储备并不增加的前提下,LM曲线向左内移。

最后的均衡利率可能高于、等于、低于最初的利率,这取决于曲线的斜率和对价格预期改变的调整程度。因此,当采取扩张性政策时经济越接近充分就业,价格效应和价格预期效应就越大,货币供给量每增加一美元引起的利率上升就越大。

政策行动对利率有三种效应。最初的流动性效应来自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且与货币供给量变化的方向相反。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则名义利率下降,反之则反。随着时间变化,新的利率会改变消费和投资支出以及价格和价格预期。这两种滞后的效应方向相反。利率变化

5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反转,最终的利率水平可能高于、低于或等于最初的利率,视乎总收入和价格预期对最初货币供给量变化作出反应的灵敏度而定,它们越灵敏,最初的利率就越高。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在后期既影响总收入也影响价格预期。 完整的货币——利率关系如下:

itf(Mt,Mtn)

利率与大约同期的货币供给量成负相关,但与前(t-n)期的货币变化成正相关。

四、流动性陷阱——水平的LM曲线

极端情形下的LM曲线,水平。表明既定利率情况下,货币供应多少,公众就打算持有多少。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令它移动。Why?

从函数表达

MPkYhii1M(kY)来看,当k等于零hP或h趋于无穷大时,LM曲线水平,这种情形下,利率只需有近于零的极微小调整,投机需求就会发生巨大变化,该变化足以消化任何货币供应的变动。货币市场的失衡迅速修正,与商品市场无涉。

五、古曲分析——垂直的LM曲线

LM曲线为

MP

55

kYhi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当h0时,该公式可简化为真实货币供给MMPkY,其含义是:相应于既定的

P,存在一个唯一的收入水平,即在该收入水平,

LM曲线是垂直的。由于货币增发所导致的货币市场失衡,要靠交易需求调整来调节。

MPkYMk(PY)

上式意味着,名义GDP,即PY,只取决于货币量——古典货币数量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与总交易量PY成比例,与利率无涉。

LM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产生最大效应,而财政政策对收入无影响。——只有货币最重要。

MP

kY,iIYYMPkY

六、挤出效应与李嘉图等价(Crowding Out Effect and Ricardian Equivalence Case)

LM/ i/

Y0 E E/ E// i0 GG IS Y0/ Y// IS/ 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 2、产出本应由Y0增加到Y//; 3、但E//只实现商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失衡,需求大于真实余额,利率上升 4、利率上升,在商品市场通过抑制投资需求,降低产出增幅,在货币市场抑制投机需求; 5、这一过程将持续到两市场同时实现均衡为止; 6、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利率上升减少私人投资和支出,发生挤出效应Y//-Y/; 7、什么因素决定挤出效应的大小? 5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GGbMY()A()1kbG/h1kbG/hhP

kbGdY当0时,即当k=0,b=0或h=时,没有挤出,G,hdA

换言之,当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支出(进而需求)增加后,产出增长,但这不会引起货币市场失衡(货币存量不变),从而利率不会发生变化,利率保持在原有水平则不会影响私人投资决策。

实际上,上述前提相当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间是相互分离,而非相互影响的。注意,此时LM曲线是水平,而IS曲线垂直。

两种特殊情况 垂直的LM曲线VS水平的LM曲线

Y0 i/ i IS IS/ E E/ LM LM Y E/ E/ i0 E IS IS/ E I I/ I0 I 前者导致财政政策完全失效,私人支出被挤出的部分刚好等于政府支出增加的部分;右下图中红色部分。假定初时财政政策确实促进了产出增加,但同时导致由垂直LM曲线描述的货币市场(供给既定、h为零)求大于供,利率上升,迫使商品市场私人投资减少,

5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从而Y减少,最终降低货币需求,此过程将持续到货币市场恢复均衡为止。其结果是,财政政策对产出的促进,刚好被由于利率上升引发的私人投资减少,以及后者导致的产出减少所抵消。

MPkYMPkYhi,LM垂直Y1M,若GYYkPMP

iIYYkY后者令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由于利率水平维持不变,故私人支出未受影响;右下图中蓝色部分。

M1MkYhi,或i=(kY),若h,k0,LM水平hPPMPGYYkY,hi应上升,但i只须极轻微上升,因而对I几乎没有影响

5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5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七、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

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中对利率敏感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投资,发挥作用;财政政策起作用的方式,取决于政府采购的商品种类、

60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变动何种税种以及何种转移支付。

政 策 配 合 E1 LM E i0 E2

IS Y* 当前经济处于E点,要实现充分就业产出,可采取的政策有: 1、扩张性财政政策,由E点到E1点; 2、扩张性货币政策,由E点到E2点; 3、扩张性的政策组合,由E点到E1- E2间任一点; 政策选择应考虑政策的速度与可测性,此外,政治偏好影响很大。 Y0 “民主”与程序:设想甲、乙、丙三人对A、B、C三种方具有不同偏好:甲:ABC;乙:BCA;丙:CAB。决策规则为一人一票,票高的方案通过。如果同时进行3个方案投票,无结果。因此三人决定,先就某两个方案进行投票,未被淘汰的方案再与余下的方案一起投票。新的规则下,不同的投票程序会产生不同结果。如三人先就B、C方案投票,B胜出,再就A、B投票,A胜出。

八、凯恩斯主义与货币流派的比较 1、给定IS曲线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IS(b0) LM LM' i i' IS'(b)

Y Y' 61

1、垂直的IS曲线: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货币市场的失衡通过利率下降而导致的货币需来的增加来恢复。(极端凯恩斯主义) 2、水平的IS曲线: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扩大产出有最大影响。(货币流派) 3、IS曲线由垂直向水平转变的过程,反映了经济思想由凯恩斯主义向货币流派转变。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2、给定LM曲线下的财政政策效果

LM(h0) IS i LM'(h) i

Y Y' 'IS' 1、垂直的LM曲线:此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初始产出的增加会引起货币市场的失衡,并通过利率上升来恢复货币市场均衡,而利率上升会抑制私人投资,最终对产出没有影响。(极端货币流派) 2、水平的LM曲线:此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扩大产出有最大影响。产出扩大虽然会引起货币市场失衡,但利率只须极轻微上调,即可恢复货币市场均衡,因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极端凯恩斯流派) 3、LM曲线由垂直向水平转变的过程,反映了经济思想由货币流派向凯恩斯主义流派转变。

第四部分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一国经济通过两种主要渠道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 1、贸易:进出口的影响;

2、金融:汇率、利率、国内外金融市场;

IS-LM模型必须作相应修改,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考虑在内。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汇率

一、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交易的记录,包括:

1、经常账户:记录商品与服务贸易以及转移支付;

2、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买卖诸如股票债券与土地等资产。 3、储备资产

6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4、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是一国对其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特性和经济分析的需要,分类设置科目和帐户(account),并按复式簿记的原理进行系统记录的报表。

IMF规定各会员国必须定期报送其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汇总后定期发表在《国际金融统计》上。IMF出版《国际收支手册》制订国际收支平衡表标准格式。

二、对外账户必须平衡

1、国际收支必须满足: 经常帐户赤字+净资产流入=0

若一国无资产可售,无外汇储备可用,无任何人愿借款给它,该国必须实现经常账户的平衡。

2、国际收支盈余=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经常账户盈余+净私人资本流入

三、资本外逃

在我国,资本外逃是指未经批准的、违法违规的资本外流,是超出政府实际控制范围的资本流出。

(一)资本外逃的原因

6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转移非法所得。如贪污、受贿、寻租等所得资金,侵吞的国有资产,从事走私、贩私、诈骗、偷漏税所攫取的巨额财富,都构成了资本外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现化公为私。由于我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国有和集体企业激励、约束和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境内母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向境外子公司或外商转移资产、利润,使少数人在境外获得了更大的公有资产支配权,或者直接化公为私。相当一部分人由此获得了投资移民身份,在境外购买房地产,将子女送出国外。

3、逃避管制。比较突出的是规避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由于我国对境外投资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一些企业或个人未经批准将资金转移或截留境外,企图投资获益。

4、趋利避险。较为突出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将外汇资金转移境外后又作为外资流回国内,以享受各种税收和其他优惠待遇,这也被称之为“过渡性”的资本外逃。同时,当存在利差、汇差、收益差的情况下,为获取高收益,也会引起违规资本外流。另外,当市场预期本币可能贬值时,为避免汇率风险,会形成资本外逃,出口推迟收汇、进口提前付汇就是企业比较常用的方法。

5、转移个人财产。由于担心私人合法资本被侵占,一些私营企业主采取抽逃资本或购买“绿卡”到国外的办法,将资本转向所谓“避风港”国家。同时,由于我国仍然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移民的财产只能汇出收益部分,而本金部分不能转移,也会引起变相抽逃。

(二) 资本外逃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6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以“价格转移”等方式通过进出口渠道进行资本外逃。“价格转移”是各国不法企业常用的转移资金和利润的方式,具有相当的隐蔽性。高报进口骗汇,低报出口逃汇,一直是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同时,以出口不收汇,进口不到货,通过假造贸易单证骗汇,或将外汇截留境外等违法行为,也是我国资本外逃的重要方式。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展的外汇大检查中,发现骗汇金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据分析,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已经外逃。

2、虚报外商直接投资形成事实上的外逃。较为典型的做法是:中、外方合谋,以高报外方实物投资价值或中方替外方垫付投资资金的方式,通过设立合资企业向境外转移境内资产或权益。同时,由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为外商投资企业虚假验资,产生外商直接投资高报。这些虚增投资最终都会以利润汇回或清盘形式要求换汇汇出,从而形成迂回的资本外逃。

3、通过“地下钱庄”和“手机银行”等境内外串通交割方式进行非法资本转移。所谓“地下钱庄”的做法是,换汇人在境内将人民币交给地下钱庄,地下钱庄则将外汇打入换汇人所指定的境外账户。有关部门曾查获的两个地下钱庄就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非法交易,涉嫌金额都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所谓“手机银行”,就是专做外汇非法交易的掮客,与境外机构或个人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只须打个电话,就可以做成一笔汇兑生意,境内是人民币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境外是外币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在我国沿海的个别地区,这些人几乎成为半公开的经纪人,并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此外,还

65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有一些境内企业与业务伙伴等较熟识的境外企业进行所谓的“货币互换”,境内企业直接在境内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进行各种支付,境外企业在境外以约定的汇率折成外币偿还。

4、金融机构和外汇管理部门内部违法违规操作形成的资本外逃。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外汇管理部门在办理结售付汇业务或有关审批手续时,可能放宽真实性审核标准,为客户违规划汇资金,或者内部个别工作人员与不法分子串通,为资本非法转移提供方便。同时,金融机构也存在违法违规资金划拨的可能。一些金融机构无单证或单证不全售汇,乱放外汇贷款,滥开信用证等,也造成了国家资产和外汇损失。

5、通过直接携带的方式进行资本外逃。目前,我国允许境内居民个人携带2000美元外币(超过的需要银行或外汇局开具外汇携带证),或6000元人民币现钞出境,用于境外经常项目支付。但是,如果当事人使用这笔资金购买证券或转存银行,那就成为资本项目支出。对于那些频繁出入境的人员来说,多次合法携带的资金就可能是一个较大的数目。实际操作中,违规超限额携钞出境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另外,旅行支票和外币信用卡理应用作境外个人消费,但也可能转成资本,形成资本外逃。

(三)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

1、 “直接法”是国外早期用于测算资本外逃规模的方法,就是把在官方国际收支统计中未能记录的资本流出视为资本外逃。在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中未能记录的资本外流主要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6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隐藏在“净误差与遗漏”和“贸易信贷”项目下的资本外逃,以及未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记录的进出口高低报(即价格转移)形式的资本外逃。测算的结果是,1997—1999年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分别为128、233和122亿美元,三年合计483亿美元。

2、“间接法”又称“余额法”,由世界银行首创。这种方法是在一国正常的资金流动中扣除合法的、正常的资金运用,剩余部分即视为资本外逃。由于此法比较直观,为世界各国学者所普遍使用。有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按世界银行的基础测算公式,对资金来源和运用项目分别进行了调整,测算得出1997—1999年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分别为141、317和130亿美元,三年累计588亿美元。

3、运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计算的资本外逃规模之所以有一定差异,主要是由于计算方法不同。一般来讲,“直接法”属于抓坏人的方法,由于“坏人”难以抓尽,造成测算规模低估;“间接法”属于挑好人的方法,由于“好人”难以挑全,导致测算规模高估。因此,实际的资本外逃规模应在这两种方法测算的结果之间。有学者估计中国1997—1999年三年资本外逃规模约为530亿美元,这大致能反映我国的资本外逃状况。

4、上述两种方法测算的结果显示,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在1998年达到高峰,1999年明显下降。原因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利率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当时境外资金混入我国套取利差、汇差,或进入A股市场炒作。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形势发生变化,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导致境外“热钱”在1998年大量抽逃,国内

6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资本也有一部分避险性质的资本逃逸。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日趋成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加之加大打击走私、逃骗汇和出口骗退税的市场整顿力度,1999年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大幅下降。

2005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下达了《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即“11号文”,规定,以个人名义在境外设立公司要到各地外汇管理局报批,以境外公司并购境内资产,要经过国家商务部、发改委与外管局的三道审批。这种限制性政策显然给资本外逃带来了较大阻碍。

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外逃数据与其他数据的联合比较。从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公布的数据来看,来自部分自由港的FDI在2005年的增长势头同样受到了些许抑制。2005年1到11月,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萨摩亚的FDI总值为111.55亿美元,同比增长24.78%,而2004年全年12个月度数据的同比增长率大多接近40%。 可以看出,资本外逃和来自部分自由港的FDI的绝对数据变化趋势惊人的类似。实际上,这两个数据都是受到了民企外资化发展的较大影响。现有的理论研究表明,中国的资本外逃大多属于过渡性资本外逃,具有较强的回流倾向,这正是民企外资化“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特点的反映;而部分自由港一直是民企外资化的重要中转地。

在“11号文”的抑制之下,民企外资化较快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放缓,但总量、增幅依旧较大,政策的抑制作用并不十分明显。相比之下,FDI总量的同比增长率却出现了大幅下降,2005年1到

6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1月数值为-1.9%,在2005年5到11月的连续7个月中呈现出了少有的负增长,这部分表明抑制性政策成本较为高昂。

因此,从三种数据的联合比较来看,2005年11月1日《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即“75号文”)正式实施是适时有效的,毕竟限制性政策不仅效果不太明显、成本较高,而且对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带来了阻碍。该文件明确允许境内居民可以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设立境外融资平台,无须经过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但须进行备案。

6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理论上讲,由于我国实行外汇管制和结售汇制度,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误差与遗漏”这一项目的数值应该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动。IMF 的经验研究认为,如果该项目的数值大到超过商品项目借贷方总计(即贸易额)的5%,或大于外汇支出的2%时,就表明国际收支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这一数字为负数,就进一步表明有来历不明的外汇支出,换句话说,即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四、汇率与汇率制度

1、汇率:一种通货的价格,以另一种通货表示

70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通常以本国通货表示一单位外币的价格,如在美国看来,1德国马克值0.67美元;在中国看来,1美元现钞买入价为7.850人民币等

19

。因此,如汇率下跌,则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所谓“升、贬值”,

通常是从本国角度考虑,如人民币贬值,指汇率上升。

美元兑日元汇率, 1957-1999

2、固定汇率制

中央银行准备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固定价格,满足对外币的所有需求,通过减少或增加外币储蓄,按钉住的汇率,对外币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分别对应国际收支赤字或国际收支盈余)提供资金。

一国中央银行必须拥有必要的储备,以便干预外汇市场,保持汇

19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是8.2765,有兴趣了解中国人民币汇率历史数据的同学可以中国人民银行(www.pbc.gov.cn)或国家外汇管理局(www.safe.gov.cn)网站。

71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率不变;如果国际收支赤字持续,央行最终会用尽储备,无法继续干预。调整汇率可能成为政策选择。

在固定汇率制下,官方提高外国通货的汇价称为本国货币的法定贬值,反之称为法定升值。

3、可变汇率

在可变汇率制下,通过汇率的变动,外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在清洁浮动制下,中央银行不予干预,国际收支为零;但在浮动汇率制下,有时中央银行会进行干预,从事所谓“肮脏浮动”。

4、长期汇率

在长期中,两国间汇率决定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Purchase Power Parity, PPP)理论:当一单位本国货币能在本国或国外购买到同样的一篮子商品时,则两国货币处于购买力平价20。

真实汇率测定两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

RePfP

若R=1,则各种货币处于购买力平价;

若R大于1,则国外商品比本国商品贵,本国商品竞争力加强,

20

有学者基于购买力平价,对90年代中期的中外经济实力进行了比较,其研究发现,当时中国实际GDP水平比按当年汇率折算的结果要高(后者约为前者的55%),1996年,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74,中国的经济总量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但超过法国、英国等国家.

7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相对需求增加,国内价格上升,同时汇率e下降,不断接近于购买力平价21。

若R小于1,其分析及结论与上文相反。 综之,市场力量防止汇率离开PPP太远。

在国际上通常认为,汇率只反映对比国间贸易品部分的价格比例关系,而没有完全反映GDP综合价格水平的比例关系,以汇率作为货币转换因子,转换后的GDP仍包含着价格因素的影响,不是真正物量意义上的比较,其比较结果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各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购买力平价被认为是一个更为反映真实情况的换算方法,然而,学界在如何估算购买力上并没有共识,采取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也相去甚远。

以中国为例,如果按世界银行以购买力平价法对中国经济规模的测算,显然将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幸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仍然保留着足够的清醒。

21

这里是指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即一单位外币与本币的兑换比率。

7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二节、商品贸易、市场均衡与贸易余额

开放经济下,本国产出不再由本国支出决定,而是取决于对本国商品的支出。

本国居民支出ACIG

支出于国内商品ANXCIGXM

假设:AAY,i,以及NXXYf,RMY,RNXY,Yf,R

其中,R为真实汇率,R的提高或真实贬值会改善本国贸易余额,因为需求会从国外生产的商品转移到本国生产的商品。

7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几点结论:

1、若其他情况不变,国外收入增加将会改善本国贸易余额,从而提高总需求;

2、本国真实贬值将会改善贸易余额,从而提高总需求; 3、本国收入提高将会增加进口支出,并因此恶化贸易余额;

1、商品市场的均衡:开放经济下的IS曲线

开放经济的IS曲线 假设:出口函数为XX0xYf,进口函数为MM0mY

ADCIGNX[CcTRc(1t)Y](Ibi)G[e(X0xYf)(M0mY)]从而有:YADY[CcTRc(1t)Y](Ibi)G[e(X0xYf)(M0mY)]

上式假定,出口以进口国货币计价,进口以本国货币计价。 从而得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为22:

AbiYAbi,ACcTRIGe(X0xYf)M0,1c(1t)m1A1或iY

1c(1t)mbb

1回顾封闭经济下IS曲线:YG(Abi),G1c(1t),

ACcTRIGNX,或iAb显然有:

Yb

22

这里的推导是假设出口以外币计算,因而要乘上汇率,换算成本币值。

75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G开放经济IS曲线斜率1b1b封闭经济IS曲线斜率G

因此,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比封闭条件下要陡峭,这是因为:部分收入用于进口品而非本国商品,从而在既定幅度的利率下降时,本国产出(从而收入)只需增加较少即可恢复商品市场均衡,余者可由进口品来满足。

此外,由于在开放经济IS曲线中,引入了与国外收入相关的出口Xe(X0xYf),汇率及国外收入变动将影响对本国商品需求,从

而影响本国收入。具体而言,真实汇率贬值及国外收入增加,将使IS曲线向外向右移动。这可由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公式直接得出。

我们可以将开放经济条件下各种扰动对收入、净出口的影响简单归纳如下表。

扰动对收入、净出口的影响 收入 净出口

要指出的是,汇率贬值并不必然改善国际贸易收支,只有当马歇尔-勒纳条件得到满足时,结论才成立。其简单推导如下:假设一国

国内收入增加 + - 国外收入增加 + + 真实贬值 + + 7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经济初时处于贸易平衡状态,不考虑资本流动,此时有

BPXeM0,设进出口的价格弹性分别为m,x23。现假定该

国政府寄望于通过汇率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比如贬值1%,该汇率政策效应分析如下:

1、出口增加

xX;

2、进口减少,共emM,但同时,汇率贬值1%意味着进口品价格上升,则对原来进口须多支付eM;

考虑到初始时国际收支账户平衡,即BPXeM0,有

XeM,从而汇率贬值1%对BP的影响如下:

dBPxX(emMeM)(xm1)eM

要令dBP0,必须满足

xm10xm1

上式的经济含义是:一国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至少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当局才能寄望于通过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24。

严格地说,马歇尔—勒纳条件只适用于小国,对于大国而言,如果考虑到贬值对本国收入水平的影响以及国外的回响效应,贬值要能改善国际收支,必须符合更严格的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国际经济学》或《国际金融》的相关内容。

23

这里假定出口以本币计算,进口以外币计算,因而以本币计算国际收支时,进口额要乘上汇率。当采用直接标价法,即一单位外币等于多少单位本币,汇率贬值表现为e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弹性为正,而进口弹性为负。

24

由BP(e)X(e)eM(e)dBPe(xXeMmeM)0可以更严格地证明上述结

论。

7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三节、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性及其影响

资本完全流动性:投资者能在其选定的任何国家、以低交易成本、迅速且无限制地购买资产。资本完全流动时,资产持有人愿意并能够调动大量资金,越过边界寻找最大回报或最低借贷成本。

1、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

BPNX(Y,Yf,R)CF(iif)

各变量对BP的影响

政策的两难困境: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本国利率i

E4盈余/失业 E BP=0 E1赤字/失业 E2赤字/过分就业 E3盈余/过分就业 ifY* 本国收入、产出Y 为何BP线是水平?为何只有E点才唯一满足内外部平衡?

2、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斯旺曲线

在现代经济体制中,国际收支调节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的相互关系问题。一国宏观经济在努力维持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和高就业率(即内部均衡)同时,还必须保持其国际收支地位,即外部平衡的长期稳定。众所周知,内部和外部平

7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衡目标间存在矛盾,不易同时实现。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当局采取的扩张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政策,可能导致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和支出过多,于是会恶化国际收支经常账户。

政策当局如何采取措施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目标,曾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195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revor Swan)在研究这个问题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斯旺曲线。

贬值 R Ⅳ:顺差 通货膨胀 B Ⅲ:顺差 失业 E Ⅰ:逆差 通货膨胀 A EB 升值 C Ⅱ:逆差 失业

0 IB 国内支出A=C+I+G 在下图中,图中纵轴表示实际汇率,定义为RePfP。式中,R

为实际汇率,e为直接标价法的名义汇率,Pf为国外价格水平,P为国内价格水平。R上升意味着实际汇率贬值,可以由名义汇率贬值、国内价格水平下降,或国外价格水平上升造成。R也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R上升意味着国际竞争力增强,将改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

图中横轴为国内经济的总支出水平,以A表示,也可称为总吸

7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收,即:

YCIG(XM)令ACIG,则:YAXM超过出口,于是出现经常账户逆差。

图中的EB曲线为外部平衡曲线,表示所有能够令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保持平衡的实际汇率R和国内支出水平A的组合点。其斜率为正,因为当实际汇率上升或贬值(国际竞争力提高)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为维持平衡,国内吸收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以便增加出口。所有EB曲线以下的点,均为经常账户逆差,即在现有的国内吸收水平下,相应的实际汇率水平不足以保持经常账户的平衡。所有EB曲线以上的点均为经常账户顺差,即相应的实际汇率水平已经超过了保持经常账户平衡需要的水平。只要国家的经济状态是在EB曲线以上或以下,就会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图中的IB曲线为内部平衡曲线,即能维持国内充分就业的所有实际汇率和国内吸收水平的组合。IB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如果实际汇率下降或升值,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于是要维持充分就业就必须增加国内支出水平。所有IB曲线以上的点均为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的点,即在现有的国际竞争力或实际汇率水平,国内总支出水平已经超过了创造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水平,而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所有IB曲线以下的点均为经济中存在通货紧缩或失业的点,即总支出水平不足以形成充分就业。

80

上式表明:当国内吸收水平过高,超过总收入水平Y时,进口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斯旺曲线由EB和IB划分出4个区域:Ⅰ区存在逆差和通货膨胀;Ⅱ区存在逆差和失业;Ⅲ区存在顺差和失业;Ⅳ区存在顺差和通膨胀。

内部和外部总体平衡状态是IB和EB线相交的E点,即与E点相应的国内支出或吸收水平和实际汇率R的组合,能够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同时保持经常账户平衡。

假设一国经济由于某种原因陷入Ⅰ区的状态A点,即承受着通胀压力,又存在经常账户逆差。如果政策当局试图在维持汇率固定的前提下减少经常账户逆差,可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国内支出,于是使经济状态向C点移动,这样的政策结果是形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造成大量失业。

此外,政策当局也可以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解决逆差问题,这样经济状态会向B点移动,其结果是离IB曲线越来越远,即经常账户逆差的解决要以国内更严重的通胀为代价。

斯旺曲线模型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明确地说明:仅使用一种政策工具,比如紧缩总支出水平或货币贬值,要同时解决内部和外部均衡问题是不可能的。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最早分析了这一政策现象,提出了著名的“米德冲突”(Meade Conflict):即使用一种政策工具要同时解决两个目标,结果必然使决策者面临着两难处境。在上图中,要使经济状态由A点向E点运动,政策当局必须同时紧缩经济

81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并实施一定程度的货币贬值25。

195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继续分析这一现象,并指出要实现N个目标,需要有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这就是所谓的“丁伯根原则”。

然而,斯旺曲线虽然明确地从概念上展示了上述政策问题,但是对所涉及的基本政策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没有给予深入分析,甚至并没有区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调节的不同方式。另外,对二次大战后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冲击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

3、芒德尔—弗莱明模型

3.1 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完全流动性

在固定汇率制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一国无法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利率无法背离在世界市场上通行的利率。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任何尝试都导致资本流动并影响汇率稳定,需要当局干预(然而,这种干预导致的结果与原政策出发点背道而驰),直到利率重新与世界市场上的利率一致。

例:紧缩通货→提高利率→资本流入→货币面临升值压力→当局卖出本国货币、买进外币→当局的干预扩张了货币,从而降低了利率→恢复原来的利率、货币存量与国际收支

盈余意味着货币的自动扩张,赤字意味着货币收缩。请读者自行

25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国当局显然有必要维护货币、财政政策主权。

8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分析以下两图中货币扩张和财政扩张的作用。

货币扩张:LMLM/,最终均衡点仍为E,货币政策失效。

本国利率i

E LM LM/ ifE/ BP=0 IS Y* 本国收入、产出Y 财政扩张: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ISIS/)导致内生货币供给(LMLM/),均衡点由E调整到E/。 本国利率i

ISISY,iCF本币升值当局抛本币,买外币货币扩张Y* E LM LM/ E/ BP=0 IS/ IS if本国收入、产出Y 由于维护固定汇率制的承诺,一国中央银行不能主动控制货币供应量,相反,货币供应量必须被动地调节,以恢复货币市场(调节利率)、外汇市场(调节汇率)均衡。在资本完全流动以及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局丧失货币政策主动权,而财政政策有效。

8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3.2 可变汇率制下的资本完全流动性

完全可变汇率制下,汇率必须调整得使市场出清,外汇供求得以平衡。无须中央银行干预,国际收支必然等于零。

中央银行能按其意愿确定货币供给。由于无干预任务,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间不再有联系。

真实汇率变动使IS曲线移位。给定国内外价格,贬值使本国更具竞争力,改善净出口,e(X0xYf)(M0mY)因而使IS曲线向右移位;反之,真实升值意味着本国商品变得相对更为昂贵,因此恶化贸易余额且本国商品需求下降,IS曲线向左移动。

A11YG(Abi)或iY,GbGb1c(1t)ACcTRIGe(X0xYf)M0



本国利率i

上图显示汇率对总需求的影响

84

←升值 if→贬值 IS BP=0 Y* 本国收入、产出Y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3.3 适应于真实干扰的调整(财政政策): 本国利率i

E点为初始均衡点。国外需求增加,IS线向外向右移动到IS/,并与LM线交于E/点,此时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产出与利率均提高。但E/点并非均衡点,因国际收支未处于均衡。

事实上,调整过程并不会令经济到达E/点。因为国外需求导致的产出与收入增加,会令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利率提高,引致资本流入,本国通货升值,净出口萎缩,IS曲线从IS/移回到左边。此过程一直持续到经济IS曲线回到实初始位置。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可变汇率制下,对需求的真实干扰,不影响均衡产出。财政政策并不改变均衡产出,因而失效,它产生抵消性的汇率升值,导致本国需求结构的变动,放弃本国商品转向于国外商品。

85

LM E/ E BP=0 IS/ IS 本国收入、产出Y if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3.4 适应于货币存量变动的调整(货币政策) 本国利率i

E LM/ E// BP=0 E/ IS 本国收入、产出Y IS/ if以扩张性货币存量变动为例,在价格给定时,真实货币存量增加,利率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在E/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在初始汇率水平)处于均衡,但外部失衡;利率低于世界水平,资本流出,汇率贬值,净出口增加,IS曲线向右向外移动。这一调整过程将持续到E//点,在该点,内外均衡。

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不能控制名义货币存量,企图扩大货币仅仅导致储备损失,逆转货币增加的局面;反之,在可变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因此在外汇市场上,货币存量增加不会逆转。在给定固定价格下,发生贬值与产出扩张。

可变汇率制下,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存量,采用货币政策。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均可有用武之地。

4、芒德尔的政策分派原理

前文提及的“丁伯根原则”指出:必须有两个政策工具来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均衡。然而,该原则并没有说明用何种工具来实现何种

8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目标。

1968年,芒德尔教授提出“政策分派”(Policy Assignment)理论,认为应将有效市场划分理论与丁伯根原则相结合,即政策工具应与其最能发挥作用的目标相匹配。芒德尔认为:货币政策用来解决外部平衡问题最有效,而财政政策则更适用来解决内部平衡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如果匹配错误,则会导致更大的经济波动。

芒德尔的政策分派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纵轴表示货币政策,Nm为政策中性,向下为货币紧缩,向上为货币扩张。横轴表示财政政策,Nf为政策中性,向右为财政扩张,向左为财政紧缩。

IB曲线(内部均衡线)表示能维持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曲线为负斜率,即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必须相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才能保持国内充分就业的均衡。IB曲线右边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会产生通货膨胀,曲线左边的政策搭配则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

EB曲线(外部均衡线)表示能够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曲线的斜率可正可负,因为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有两方面:财政扩张可导致收入提高从而恶化经常账户,但同时又因提高利率水平可以吸引外部资金流入而改善资本账户。图中的EB曲线为负斜率是假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总体的净影响是负的,即经常账户的恶化程度超过资本账户的改善程度;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恶化国际收支,则货币政策就必须紧缩,提高利率以吸收资金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8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IB曲线比EB曲线更陡峭,这在国际利差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总是成立。这是因为财政政策导致收入提高一定比例对国际收支的恶化作用要比货币政策扩张形成同样比例收入提高所导致的国际收支恶化作用弱。因为财政政策扩张会导致利率水平提高,由此引致的资本流入会部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货币政策的扩张导致利率水平下降,只会加重收入提高导致的国际收支恶化,所以货币政策对保持外部平衡更有效,而财政政策对保持内部平衡更有效,因而EB曲线比IB曲线平坦。

综上分析,货币政策对保持外部平衡更有效,而财政政策对保持内部平衡更有效。

货币政策

F

扩 张 Ⅱ区 A Ⅰ区 Ⅰ:通货膨胀、逆差 Ⅱ:失业、逆差 Ⅲ:失业、顺差 Ⅳ:通货膨胀、顺差

Nm D B Ⅲ区 C E 紧缩 EB Ⅳ区 IB 0 紧缩 Nf 扩张 财政政策 IB和EB曲线将图形划分为四个区域:Ⅰ区为通货膨胀、逆差;Ⅱ区为失业、逆差;Ⅲ区为失业、顺差;Ⅳ区为通货膨胀、顺差。

88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芒德尔认为,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应该运用货币政策解决外部均衡,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内部均衡。根据芒德尔的分析,如果起点为A点,对内是充分就业均衡,但存在国际收支逆差。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状态运动到B点,于是外部取得平衡,但又出现了失业。再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之达到C点。这消除了失业,但又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然后再紧缩货币克服逆差,调节幅度会越来越小,最后收缩到实现内外均衡的E点。

如果政策当局将政策工具错误分派,使用财政政策对付国际收支失衡,使用货币政策解决失业。于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经济状态从A点运动到D点,外部均衡得以解决,但是其代价是更为严重的经济萧条和失业。如果决策者继之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对应萧条和失业,经济状态则从D点运动到F点。显然,经济状态距离稳定的均衡点E越来越远,可见错误的政策分派相当危险。

芒德尔的政策分派理论将运用政策搭配实现内外均衡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仍未能完全解决米德冲突。在模型中从A点运动到E点的调节过程中,虽然是交替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总的过程是紧货币和松财政。然而对于小型开放经济国家来说,如果要维持汇率的固定,这样的政策搭配未必行得通。比如固定汇率、资本流动较为自由的条件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货币政策完全是被动的,因为利息率水平决定于国际金融市场,有效的只有财政政策。即使这一理论成立,其政策搭配取得内外均衡的效果也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国家的边际进口倾向、边际消费(储蓄)和投资倾向、国内货币需求的

89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利率和收入弹性,以及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等,而这些因素往往是难以确定的,所以政策搭配实施的效果也难以预料。实际上,实现内部和外部均衡问题的关键是:维持汇率稳定与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目标间的相互矛盾问题。而对于这一点,芒德尔的政策分派原则并未提供确切的政策依据。

5、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执行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内部和外部均衡问题。由于国家间相互依存,一国采取的政策行动可能会对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因而对方必然会采取对应措施。而这些对应措施又可能会加强、弱化或抵消某国最初采取的政策所产生的效果。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政策当局必须考虑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后,其贸易伙伴国会采取何种对应性措施。各国政策当局间的协调与合作就十分必要,因为协调可以避免政策冲突,并增进政策实施的效果,从而增进双方的经济福利。

5.1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模型:浜田模型

由于各国经济间相互依存,政策不协调必然降低各国总体的经济福利,而政策协调与合作则必然增进潜在的经济福利。

日本经济学家浜田(Hamada,1974)建立的政策协调模型,展示了国际政策协调对双方的潜在利益。浜田模型如下图所示,横轴表

90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示欧洲的宏观经济组合,向右表示其政策更为扩张。纵轴表示美国的宏观经济组合,向上表示其政策更为扩张。由于两者间经济相互依存,所以欧洲的最佳政策选择取决于美国的政策取向,反之亦然。

美国宏观 政策组合 扩张 UA1 UA2 RE RA A2 A* A1 E1 扩张 UE2E* UE1 欧洲宏观政策组合 E1 从理论上讲,在图中总可以找到一个表示欧洲的政策状态和美国的政策状态组合的点,而该点对欧洲而言是最优的,比如E*点;同样,在图中也可以找到另一个表示美国自身的政策状态与欧洲的政策状态组合的点,而该点对美国来讲是最优的,比如A*点。

图中UE和UA分别为欧洲和美国的无差异曲线或等效用曲线族,每条无差异曲线表示能够产生同等效用的欧洲和美国的政策组合。对欧洲来说,离E*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提供的效用水平越高,比如UE1代表的政策组合在整体上优于UE2;对美国来说,离A*点越近的无差

91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比如UA1代表的政策组合整体上优于

UA2。考虑极端的情况,如果美国和欧洲经济完全独立,则欧洲的无

差异曲线为重直线,而美国的无差异曲线为水平线。这样美国和欧洲双方各自要取得最大经济福利,只需通过调整其自身的政策组合即可实现,而不必考虑其对手采取什么措施。

对于双方而言,问题是:如何根据对方采取的政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最优政策选择。我们可以建立欧洲和美国各自的政策反应线。

我们可以考虑欧洲的政策反应线。给定美国采取的政策行动,然后找到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UE来确定欧洲应采取的政策行动,该曲线就是与E*最近的无差异曲线。这意味着当美国采取的政策为A1时,欧洲相应采取的政策为E1,由UE1与A1虚线的切点决定。同理,可以继续找到其他以美国采取不同的政策行动为前提,欧洲所相应采取的最优政策措施,并将所有切点用线段相连,即得到欧洲的政策反应线RE。

美国的政策反应线也以同样的方式建立,如果欧洲采取的政策行动为E1,则找到与垂直虚线E1相切的无差异曲线UA2,此即在欧洲的政策一定的条件下距离A*最近的无差异曲线,这意味着美国的最优政策组合为A2。同理,可以继线性找到其他以欧洲采取的一系列不同政策行动为前提,美国所相应采取的最优政策措施,并将各点以线段相连,即得到美国的政策反应线RA。

在E*点和A*点间的连线,为所有美国和欧洲的无差异曲线UA和(Pareto)契约线。由于在契约UE相切之点的连线,此即“帕累托”

92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线上所有的点都是UE和UA的切点,则一国只有在另一国利益受损的条件下才能获益。比如在E*和A*间的契约线上,距E*点越近,则意味着欧洲的利益越加改善,同时意味着美国的利益越加受损,反之则相反。

下面运用浜田模型分析双方之间的宏观政策协调的潜在利益。

美国宏观 政策组合 UA REA2

A* N RA A1 0

E1 S UE AS UESUASa b E* 欧洲宏观政策组合 E2在分析国际宏观经济协调的潜在利益之前,有必要将采取政策协调和不采取政策协调的情形做一下比较。事实上可以有一系列政策协调的状况,同样,政策不相互协调的状态也可以有许多。上图只比较可能的政策协调状态与两种典型的非协调状态:纳什(Nash)与斯塔克尔伯格(Stackleberg)状态。

纳什非合作状态的特征是双方均独立地采取各自最优的政策,而认为已方的政策行动不会影响对手方的经济状态。如果欧洲先行采取

93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的政策(横轴表示)是E1,则美国的最优政策选择(纵轴表示)为A1;但如果美国选择A1,则欧洲的最优政策选择为E2;在欧洲选择E2的情况下,美国的最优选择又变为A2,如此不断继续选择。双方政策当局以此方式不断变换选择,即使已方的政策行动会影响到对方,但是双方均独立地执行政策而不加以协调。当双方在对方的政策行为已定的情况下,均没有继续调整已方政策选择的意愿时,即最终实现纳什均衡。在上图中,当欧洲的政策反应线RE与美国的政策反应线RA相交时,即实现纳什均衡,图中由N点表示。在N点,欧洲和美国双方均没有继续调整政策行为的意愿,无差异曲线分别为美国和欧洲的政策等效用曲线。

斯塔克尔伯格非合作状态的特征是双方中一方为先行者,先行者意识到已方的政策行为会影响到对手方的政策选择,而模型中的另一方,即跟从者却忽视已方的政策行为对先行者方政策选择的影响。于是先行者在做出政策选择时,会考虑对方理性的政策反应。在上图中,假定美国为先行者,斯塔克尔伯格均衡由点S表示。在点S,美国的政策等效用线UAS与欧洲的政策反应线RE相切。对美国来说,当了解到对手的一系列可能的反应后,UAS是可以实现的距A*最近的无差异曲线。在美国选择斯塔克尔伯格均衡的政策行动AS的情况下,欧洲的最佳政策选择为横轴上的E1。

将纳什均衡和斯塔克尔伯格均衡比较,可知:首先,斯塔克尔伯格均衡中先行者的效用肯定优于纳什均衡中的先行者,而对于跟从者,斯塔克尔伯格均衡的效用不能证明肯定优于纳什均衡。其次,两

94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个非合作均衡状态均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N点和S点均不在E*和A*之间的契约线上。

从理论上说,模型中的双方均会同意进行政策协调与合作,因为无论与纳什均衡或斯塔克尔伯格均衡相比,协调均可以增进双方的经济福利。协调可以达致契约线A*E*上的帕累托改进区间——ab区间。在该区间,与斯塔克尔伯格均衡相比,双方的无差异曲线均可以提高,这表示与非政策合作相比,政策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双方的政策效用和福利水平。如果双方同意进行政策协调,则可以调整到模型中的契约线上。当然,双方进行协调后所处的具体位置取决于双方协调与谈判能力。若欧洲的谈判能力很强,则政策组合的均衡点更靠近E*;反之,若美国的谈判能力很强,则更靠近A*。

阻碍国际政策协调的障碍:

1、政策协调的结果可能使政策当局丧失一部分政策主权及政策灵活性。政策协调可以增进各国的经济福利,所以各国之间达成宏观政策合作的意向比较容易。但是要在多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协调采取政策的时间等方面形成具体协议相当困难。此外,协议一旦达成,各国均会发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单独执行宏观政策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所以即使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具体实施也不会十分顺利。

2、在选择合适的政策目标和工具方面也存在障碍。各国间的国内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因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在各国可能形

95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成的效果也会有一定差别。因而不仅在选择适当的政策方式方面,而且在政策的实施力度方面,达成一致意向也不容易。

3、政策协调不一定使所有的协定参与国均获得利益。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政策协调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有好处,但在现实中,所有的协议参与国却不一定在每次政策协调中都能获得利益,至少不能获得均等利益。于是政策协调必然涉及对一些受损国如何补偿的问题,这也使协议不容易实现。

4、部分协议参加国可能违约,以从其他参加国身上获得已方的利益。

6、关于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改革的探讨

在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特别是东南亚(1997-1998)、俄罗斯(1998)和巴西金融危机(1999)发生后,发展中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的汇率制度安排。当前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26。

发展中国家根据其经济特征,倾向于在保持经济政策自主性的基础上,采用一种“灵活而又足够稳定的汇率制度”。但是,这种观点显然难以付诸实施。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着无法解决的“三难困境”,也称为汇率制度选择中不可实现的“三位一体”(Impossible Trinity),即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

26

读者如有有兴趣了解这些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可以参阅:[美]保罗•布卢斯坦,2003:惩戒: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信出版社。有兴趣了解日本金融危机的读者可以阅读:[英]吉莲•泰特,2004: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上海远东出版社。

96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中,一国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不得不放弃第三者。其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汇率稳定 C 资本自由流动 A B 货币政策独立性 克鲁格曼认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模式都可以被概括进这个三角形之中。A是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我国是这种政策选择的代表;B是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目前美国和部分亚洲的金融危机发生国家和地区选择这一模式;C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实行货币局制度的中国香港、南美洲的部分国家采用此模式。

克鲁格曼建议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资本自由流动实现汇率稳定和保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背景下发生的汇率稳定目标与经济独立目标的冲突,但他没有说明为何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浮动汇率并没有造成类似发展中国家那样的“恶性循环”。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管理浮动汇率制。中国政府为何仍

97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对资本账户实施管制?

中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和信心较大,而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方面未如理想。

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