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2叫年第t期一。:I『:釜黼稠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龙志云1陈飞燕2(1.z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本文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现状入手,指出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信用体系缺位、信息不对称、参与主体存在利益偏差、供应链自身风险以及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等主要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现状:再思考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1—83—09.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及发展现状善性与可持续性,必须发现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并予以解决或完善。概括而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几个问题: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一)完整信用体系的缺位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与传统的银行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在于其授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即银行信模式的改变。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授信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针对企业应收、预付、存货等各项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和融资等财务信息为基础,依据对受信主体自身状况的评价作出信贷安排,将多项金融创新产品有效地在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中有决策,而供应链金融则不然。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银行机组合,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供应链中各类企业的淡化了受信企业的财务分析,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固不同需求,在提供融资的同时帮助提升供应链的系统性,提高其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等,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效益与效率。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即银行评估的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源于深圳发展银行。1999年该行个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别分行在当地开展业务时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深圳发展银行首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商业银行重新先试推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简称“存活融资业务”)。之建立一套信用评级体系,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中小企业进后,经过了几年的尝试,深圳发展银行最终于2006年在国内银行信用评估。目前,我国社会信用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伴随着深发展供应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的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潜在的巨大市场和良好的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拓风险控制效果吸引了很多业内同行的介入。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展和信用风险管理。另外,失信惩戒等机制也尚未有效建立。商银行最先开始这方面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随(二)信息不对称问题后,不少中小型商业银行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供应链中存在的信息流使得如中信银行的“银贸通”。中国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上海浦东银行能够较容易的获取受信企业的相关信息;此外,掌握中小企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业存货商品价值、库存变动、销售前景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的第2008年下半年开始,因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带来企业经营环j方物流企业也参与其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企之境及业绩的不断恶化,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商业银行都在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然而,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I’口】题并未因实行信贷紧缩,但供应链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却呈现出逆势而上此得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对企业市场前景作出判的态势。根据2009年第一季报数据.六家上市银行(工行、交行、断,也无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企业作出判断;此外,中小招行、兴业、浦发和民生)第一季度新增贴现4558.25亿元,较企业在融资、结算、财务等方面作}H的信息隐藏行动也使得银行2008年年底增长66.4%,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中小企业对供应无法根据中小企业的决策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链金融的青睬以及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结算和融资问题的莺视。(三)供应链金融相关主体存在利益偏差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供应链金融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银行、核心企业、中下游中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和中下游中小企业都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可以成为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当事人——银行和融资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都是将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就银行自尽管供应链金融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为保证其发展的完身而言,尚未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性的风险管理理念,在一83—万方数据藩塌用邵;’理比研究譬;葡萄:理论研究文践中往往难以跳f}{传统授信业务中抵押手H保理念的藩篱。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通常考虑安全、流动和盈利三者的统一,收益对融资的程序、抵押或担保的方式、融资企业资信状况等都有较严格的要求,最终导致准入门槛较高,审批流程较长,服务效率偏低。就融资企业而言,在进行融资时只考虑需求、成本和效益之问的联系.当现金流出现困难时只考虑获得融资,追求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资本利用率。显然,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并未一致,这必然制约供应链金融作用的有效发挥。(四)供应链自身的风险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众多,因此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内生的混乱和不确定。如受销售促进、季节性刺激和再定货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将会产生混乱。与此同时,除了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以外,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所造成的影响都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自身的风险。再者,供应链风险还会产生“自我扩散”的效应。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核心企业,并以其信用为基础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在该融资模式下,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对融j;淦业本身的信用评价而对某笔交易授信。并尽量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的延伸。风险也会相应地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节点成员出现融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甚至最终引发金融危机或灾难。此外,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有待创新。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上下游中小企业,这很可能造成潜在的风险在产业链中的快速扩散。对于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的业务领域。信用的延伸无疑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又一挑战。三、推进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健伞信用体系与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战略相匹配。建立起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所具有的特点,必须对受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级方法由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级制度。其中,主体评级是指对融资者本身特点的评级;债项评级则是指评定特定债项内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交易对手资质、交易资产特征以及供应链运营情况。建立“主体+债项”评级体系不仅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贷款、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考核等组合管理的重要基础。在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避免指标互相涵盖;侧蕈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考察;注蘑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注重现金流分析;采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等。此外.还应建立一套失信惩戒机制,以此来辅助控制受信企业的信用风险。(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就信息不对称『nJ题而言,应该由主导,银行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一个金融信息共享的平台。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最权威、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应该建立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自信要案管理——84——万方数据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构,最终实现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充分合作,并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三)加强供应链金融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为了解决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偏差,增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需要在供应链中建立起统一的金融文化,构建相应的软环境。供应链金融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共享成果的氛围.可以使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维持供应链金融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与此同时,银行还应注重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为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四)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还是属于新兴业务,为了尽量降低供应链自身给银行所带来的风险,除了银行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核心企业的支持和协助。银行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的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应考虑建立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以使其有动力或压力同银行一起为降低供应链的风险而努力。(五)借助恰当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向投资机构购买信用利差看涨期权,以此来转移和对冲中小企业潜在的信用风险。信用利差期权是以具有违约风险的基准债券高于无风险债券的利差为支付依据的期权。金融衍生工具可以为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提供较好的风险控制手段。除此以外,还可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对供应链整体的的状况进行实时追踪监管等风险管控措施。总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将成为银行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和增加利润来源的新领域。国内物流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发展自身业务的需要、供应链成员扩大业务的需要以及我国经济不断持续迅猛增长将决定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将会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参考文献:【1】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Ⅱ】.上海金融,2007,(02):14-16.【2】张方立.供应链金融一i得关注的金融创新U1.金融纵横,2007。(20):30-32.【3】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I】.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81-83.【4】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对策建iXlJl.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9):199—202.作者简介:龙志云,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陈飞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