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趋向于追求多领域、系统化学术研究、继承与弘扬新时代民主精神、打造现代大学制度、与时俱进的追求卓越,更好地适应 社会的变化发展需求。在理解与尊重、公益与自由、调控与沟通、全纳与包容餉多元状态下,我国大学文化表现出彳亍政化过程
冲突、功利化导向冲突、同质化结构冲突、庸俗化发展冲突等矛盾,需要以全方位育人为导向,积极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强化文 化制度建设,夯实文化内涵建设。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建设;新常态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13 - 2614(2019)04 - 0024 - 04大学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 地域和国家的大学制度为夯实学术研究的本质属性提供有效 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大学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传统的象
保障。无论是大学作为独立机构时期,还是主动为社会服务
牙塔中,而是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在新常态下,大学文化的
时期,其都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都是通过学术研究推动经济
现实冲突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外部社会环境及文化的变
社会的发展,这便赋予大学组织追求学术的重要使命。“任何
迁促使大学的组织结构、关系结构发生变化,学术文化与行
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只有符合规律,才能获得
政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教学文化与社会实践文化之 永续发展”⑴。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大学追求学术的本质属性
间的冲突显著,诱发我国大学文化重新塑造与选择。冲突是
未曾改变,但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进行学术研究的领域 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在冲突中认清大学文 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系统与细化,新常态下的大学学术组织团
化建设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具有时代精神特征,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衔接,
具有更强烈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这既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 一、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所要追求的发展目标,彰显了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在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应同中华民
2.继承与弘扬大学民主精神的本质属性族伟大复兴紧密地衔接,大学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第一
大学组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政府机关,大学 要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外来经典文化,进行创新
是充满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知识集散地,是追求真理、探索 与扬弃。另外,我国大学同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在
新知的文化潮头,崇尚先进的学术文化氛围.具有较强的民
文化建设上显得比较薄弱,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工具化与庸
主性,这是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必要基础。因此,大学作为
俗化倾向,对于理性的关切较为不足,这对我国大学文化建 探究知识与真理的主阵地,其有发扬民主精神的本质诉求。
设的属性及发展诉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大学里发扬艮主,就是要开展学术辩论的活动,就是要弘 1.追求多领域、系统化学术研究的本质属性扬学术批判的精神,通过不同的角度甚至相反的角度才能使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崇尚学术是大学作为特定
我们对事物或问题看得更加清楚,通过思想碰撞才能获得更
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大学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功能载 接近真理的学术,通过洗礼的学术才能弥久历新”⑵。大学
体,是研究髙深学问、进行高级人才培养的场所,是社会发展
民主化实际上就是解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保
的重要智库,这也决定了大学以学术研究为本质属性。从功 持学术的纯粹性与高水平,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授,让学生
能视角分析,大学始终伴随着科学研究,无论哪种教育模式都 更好地学习。在制度建设上,大学民主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教
是通过学术传播进行的,包括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演化,而不同
职工代表大会与学术委员会上,通过组织制度的构建发扬大
收稿日期:2019-01 -26作者简介噜欝蠶嬲蠶懿蠶豔鄴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少媛'辽宁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冲突与选择: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5学的民主精神,尤其是新常态下的时代民主精神,要求大学 融,多种文化形式相互碰撞,呈现岀复杂多变的现象。大学
作为社会子系统,面对社会文化的冲击,自身的文化体系存
要进行民主化管理,让大学回归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属性
中,让大学真正成为民主精神弘扬的阵地。民主既是大学的
在一定波动,应理性地看待多元化的文化冲突现象。精神追求,也体现了大学在工作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大学的
1 -理解与尊重诉求下的行政化过程冲突我们提了很多年的大学去行政化,又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弱化行政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但实际效果甚微,大学行
民主精神不仅能够体现大学的魅力,还能深深地感染接受过
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用民主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诠释现代
大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和,而且对 大学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实际上,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 封建专制主义及中央集权统治在观念及组织行为上给我国
3. 具有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的本质属性大学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
文化等。在新常态下,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革除传
统大学制度的弊端,建立符合现代大学价值属性与发展方向的 制度体系,而现代大学制度从广义上讲也是制度文化的内涵范
大学打上深刻的烙印,导致我国大学行政化倾向严重,即便
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规定了大学享用高度的自主权,在法律 上享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大学的经费拨款、行政审批等权限
畴,体现了当前大学文化的价值诉求与本质属性。现代大学制
度强调的是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同时还要在办学实践中落实教
都受政府严格管控,即便政府颁布了对大学“放、管、服”的系
列举措,实际上也没能彻底改变大学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大
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便是要营造良好 的教学与学习、生活氛围,养成教师良好的个人修为与归属感,
学是需要尊重知识、尊重学者、谋求高深学问的机构,需要形
成以知识和学者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并存在这方面的强烈诉
养成学生广博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风和学风,以 师风与学风促成良好的校风,而现代大学制度为此提供了有力
求,但浓重的行政化凸显了大学的行政权力,直接影响了学 术权力的落实,甚至直接干预了学术行为,在大学内部形成
以行政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对大 学多元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保障.也是新常态下的大学文化重要属性。4. 与时俱进地追求卓越的本质属性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必然要以追求卓越为价值
2. 公益与自由监控下的功利化导向冲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大学已由社会的边缘进入社
会的中心,大学的发展愈来愈引起社会、政府、民众以及大学
追求,以此永葆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与前沿性,这也是大学文
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别。追求卓越是大学发展过程 中不断传承的品质,其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极致发
自身的普遍关注”⑶。大学是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 等学府,具有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属性,从这方面讲是公益
挥的状态,这也是由大学的学术本质所决定。人类社会永无
停息地向前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对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
追求也在不断变化,而从不同角度与层面逼近真理是大学的
的,不同于市场内的企业与公司,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从
大学的本质上讲,自由也是重要属性,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内
重要职责与使命,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常态 容易产生思维与知识的碰撞,有利于大学引领时代的发展, 这又不同于政府机关。因此,在公益与自由的监控下,大学
才能保持作为高深学府的价值性与归属感,直接影响大学文
下,社会衍生出新的矛盾与新的形势,大学在追求卓越过程 中也要与时俱进,增强大学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寓于大学文
化的本质属性中,学术水平越高的大学更加具有追求卓越的
化的形成。“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它
品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是新常态的重要标志,快节奏与便 捷化的交互促进现代大学文化的融合,国际化也成为追求卓
越的重要手段,如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以
具有文化的所有共性,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又体现出对社会
文化的价值认同”⑷。随着大学各要素同社会的联系愈发
密切,新常态下我国大学受社会影响而诱发功利主义倾向。
追求卓越为文化本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追求卓越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文化的
大学主要表现为学术功利化现象,个别学术研究成为利益驱
使的手段,而不是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背离了大学的宗旨
重要追求,大学在追求卓越过程中所形成的向心力能够引领 与目标。大学要同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大学的灵魂与
本色,不能因此而降低办学的标准与要求,为了谋取利益而
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同时带动社会进步,并影响与之关联的 社会组织与个人,养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与个人修为,在社会 根植良好的文化基因,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二、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冲突表现采取了违背教育规律及大学本质的行为,拉赞助、搞盲目扩
招、学术造假、降低毕业门槛等,严重影响了大学在社会上的
公信力与信誉度,大学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在某些领域
甚至愈发边缘化,严重冲击了大学文化建设,注人不良的文
文化冲突是随着新的文化特质出现,而影响社会及个体
化要素,影响大学的文化风气。的行为,导致同旧文化模式产生新的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
3. 调控与沟通缺失下的同质化结构冲突大学是一个系统的组织,不同层次组织机构、相互关联的 若干个体共同构成了大学这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个体之间、个
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日益深化,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及新非主流文化水乳交
26冲突与选择: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体与组织之间需要依靠有效的沟通形成组织合力,而上级组 冲突现象,更应从培育人才的大学核心职能人手,探索以文
织也需要对下级组织进行有效的调控,而其背后隐藏着大学 化人的发展路径,强化大学文化建设。新常态带来的文化冲
的组织文化,支撑大学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实际操作中,
击,促使大学更应做到选择性包容,排斥不利于大学发展的
大学组织的调控与沟通效果并不好,存在缺失的情况,导致大
因素•囊括大学所要承担的多样化的责任及使命.尤其是面
学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趋同,诱发同质化结构冲突,影响大
对办学主体多样化的现实状态,吸纳到全方位育人的过程
学文化的有效建设。首先,在精神文化方面,各大学的同质化 中。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融合大学教育教
现象严重,文化建设内容相近,缺乏特色文化与有效引领,且
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尤其要把育人放到文化建设 在一定领域内存在思维固化现象。“多样性和特色是大学的
目标导向的核心位置,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特色大学的专业
魅力之处,国际、国内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特
需要,将专业文化、社团文化、实践文化等进行有效融入,尊
色”⑸。其次,组织文化的互融互通性较差,大学以培养具有
重与保障教师与学生的权益,遵循教育教学及学术的身心发
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人才为重任,这一过程需要大学内部的 展规律,不断优化大学文化资源配置,突出教师与学生在全 各层次组织进行有力支撑,而组织的衔接与运行需要文化进
方位育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面对新常态的诸多问题,
行调和,这在大学文化建设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缺失,不良文化
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培养,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
的侵扰以及组织文化的孱弱是冲突的主要症结。学生全面发展,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扰,增强学生的免疫
4.全纳与包容泛化下的庸俗化发展冲突力与抵抗力,通过文化建设抓牢全方位育人工作。大学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会通过组织的作用对冲突
2. 全面搭建校园文化服务平台,探索政府与大学协同共
进行有效化解,克服不利的、负面的因素影响,大学的精神也
建文化功能机制的发展之路提倡有容乃大。这既是大学对待外部世界所持有的本质观
在新常态下,面对大学文化式微的局面,必须引发各方
念,也反映岀大学文化的内在品质,直接影响了大学处理冲 的警醒,大学文化阵地的失陷,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先进性,
突的立场、方式及方法。大学文化的理解与包容源于大学自
甚至会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政府与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
我定义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学术探究上具有面对挫折的宽
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需要双方通力合作,
容,对不同性格与特点的教师与学生具有包容的态度,允许 增强大学文化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一方面,政府作为大学文
学者在学术问题上有自由的争论与探讨,在这种宽容的环境
化建设的宏观管理者,需要有效地指导大学文化建设,给予
下,大学致力于培养宽容且有修养的人。在新常态背景下, 必要的政策支持,不能只重硬件投入与效益产出,但又不能 大学文化的包容属性发生偏离,对于应该给予包容的事物受
过于干预大学文化建设,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诱发大学
到行政等因素的干预而变得愈发“严苛”,而在面对社会功利
文化的同质化。政府的功能是引导与扶持,在新常态的政治
化、庸俗化等问题上显得过于泛化,对于学术造假、抄袭、剽 与精神文明背景下,指明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为大学
窃等现象较为姑息,学术评审潜规则现象有之,造成大学的 搭建文化建设平台,有效地融入社会文化要素,促使大学形
诚信危机,衍生出背离大学文化特质的矛盾。同时,受到庸 成个性与特色文化,并加大对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评
俗文化的巨大冲击,大学文化冲突现象严重,圈子文化、拜金 估,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
文化、功利文化泛滥,成为新常态大学文化的孱弱之处,不利
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文 于大学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化建设,利用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及政策支持,创新文化建 设机制,制定合理规划与保障性措施,尤其是借助政府之力
三、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吸纳社会优秀的文化要素及资源,充盈大学文化建设内容,
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既 并结合自身的先进性,促成大学文化的繁荣。有来自外部社会文化土壤的侵蚀,也有来自内部文化系统的
3. 全面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探索以制度设计牵引文脉相
紊乱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因此,大学需要加快进行有效的资
承机制构建的发展之路源整合,发挥各要素的联动作用,加快推进文化建设,选择恰 新常态下,大学文化建设面临内外部因素的困扰与冲 当的建设路径,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同时大学文化建设这一
突,文化保障体系较为脆弱,极易造成文化失陷现象。制度
系统工程也需要外部政府与社会的强力支撑。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良好的制度能够促使大学文化建设良性
1•全面坚持以文化人的目标导向,探索全方位育人同文
运行机制的形成,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同优秀文化结合,实现 化建设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文脉的承接。因此,大学亟须加强文化的制度建设,提供文
大学文化既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本质特征直接体 化发展的有力支撑,积极纳入大学发展的重点工作中,建立 现。“一般说,大学文化由学校治理架构文化、师生言行文
强化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等情况的发
化、物态环境文化等板块有机构成,,[6]0从功能角度讲,大
生。大学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制度的有效搭建,及
学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在新常态下,面对大学文化的异化及
时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凝练文化建设的理念,并在实践中
冲突与选择:新常态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7予以执行与落实。从这个方面讲,大学文化制度建设的内容
是多维度的,要贯彻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过
设需要养成大学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包容意识,重塑大学
的人文精神,真正在大学文化中彰显对教师与学生的人文关 怀。“创新大学文化需要人文精神作为价值基础,人文精神 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个性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存在
程中,保障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费投入、项目执行、监督评价
等,提高文化建设成效。“大学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是比
较抽象的,其培育、传播和继承、创新需要借助特定的社会服
的终极关怀\"Wo大学文化内涵的提升需要在理解与包容
的基础上,提供多元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
务活动,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产力,并担任学校与社会服务 的重要推手,,[,1o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不同的载体为支撑,而
在载体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则需要合理的规则,制度的作用便 在于规范与保障行为,制定文化载体运行的保障制度,促进
克服观念与组织机制上的弊端,畅通供给渠道,提高大学文
化的辐射度与感染力。大学文化能够有效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要素,形成文脉相 承机制。这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参考文献:[1] 柳礼泉,胡港云.新常态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基于
4.全面夯实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探索文化价值的多元供
给机制构建的发展之路文化自觉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4) :10 - 14.[2] 汪明义.论大学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属性[J].中国高教研
“所谓大学文化,就是激励学生精神成人的文化,就是激
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心智、努力发掘自我潜能、全面提升自
究,2014(2) :31 -34.[3] 韩延明,栾兆云.我国现代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J].高等
我人格的文化”⑷。大学文化具有感染与净化的作用,影响 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具有更髙的人文素养
与文化品位,这便涉及文化供给的问题。在新常态下,大学 文化供给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文化产品价值,探索文
教育研究,2010(4):9-14.[4] 董泽芳.社会学视域中的大学文化[J].现代大学教育,
2013(1) :1 -9.[5] 许士荣.大学文化:追求、冲突与引领[J].中国高教研究,
2007(9) :91 -93.化价值的多元供给机制,尤其是要强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6] 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
这才能够保证大学文化的质量。基于价值属性划分,文化具 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属性。在多元价值诉求的时代 背景下,大学文化内涵建设首先要解决文化属性问题,努力
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180 - 185.[7] 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
将大学文化从工具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复归文化的价值
属性,将我国传统的文化同西方外来文化相结合,“取其精
学院学报,2010(9):14-18.[8] 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
华,去其糟粕”,融入到大学文化中,尤其在全球化、“互联网 + ”与大数据的环境下,削减大学文化中的功利化、实用化的
研究,2014(1) :11 -16.[9] 吴立保.中国大学的文化困境与文化创新[J].中国高教
研究,2013(6) :43 -47.要素,降低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十分必要。大学文化内涵建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flicts and ChoicesYANG Zhi - qiu1 , WANG Shao - yuan2(1.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Shenyang 110035 ,China;2.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Abstract: Univers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guide to advanced culture and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radi
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culture tend to pursue multi - field, systematic academic research,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democratic spirit of the new era, build a modem university system,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pursue excellence, so a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society. Under the pluralistic conditions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public welfare and freedom, regu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clusiveness and inclusiveness, Chi
nese university culture displays contradictions such as conflicts in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 conflicts in the direction of utilitarianism, conflicts in homogenous structures, and conflicts in vulgar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ll - round education as the guide, ac
tively build the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system, and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
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 cultural construction ; new normalit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