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已成为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出示问题来联系师生思想、引起师生互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一堂课的新旧过渡,直观演示、分析归纳、课堂练习、总结谈话等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法。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具有深远意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它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思考力。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
题。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
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通过一些课堂实践、探究,从三个方面来加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提问层次
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是目的性要强,这就需要提问前要对学生有充分的研究。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充分准备适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经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好提问层次。
比如有教师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将圆的模型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接着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整个转化过程很流畅,学生也观察的比较仔细。紧跟着教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个个都耷拉着脑袋。显然这个问题过大,要求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我们课堂教学中欣赏大气的问题,强调问题的开放性与思维深度。但也要适度,我们面临的毕竟是小学生。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两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后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②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
这样的提问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水平,采取的是层层递进方式,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才能促进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是有效的。
二、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科学地设计问题
科学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而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引。
1、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在导入环节的问题,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强。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向学生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答不上来。这位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这样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