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来源:爱go旅游网
荷塘月色 说课稿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他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本单元是着重学习散文,而《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很重要的一片写景抒情散文。下面我介绍一下我说课的设计。

我的说课主要分为5部分,1、说教材2、学情分析3、教学要点4、说教法学法5、教学设计。重点是要讲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作者借清华园月夜荷塘的美景抒发情怀,他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不断发生着变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教本课时我将一方面,披文以入情,另一方面散文是一个开放的审美结构,因此我会强调学生们自主学习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

二、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目前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写景抒情的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由于年龄和基础的原因,他们认识问题较肤浅,阅读水平还停留在泛读和粗读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融情于景的手法还认识不够.

三、 教学要点

披文入情,体味散文的意境美。

1、展开想象,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四、 教法学法

教法:1、诵读之,涵咏之,陶醉之,习作之。

2、讨论法,引导归纳法

3、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1、主体思维法 2、小组讨论法 3、反馈练习法

五、 教学设计

㈠创设情景,歌诗导入 歌:《春江花月夜》

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

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非常优美的美文,如何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进入一个欣赏美景的心灵佳境,这是关键。

所以从课间开始我就会放一段和本节课有关的一首名曲《春江花月夜》,古朴典雅的曲调,能够营造一种诗一样的境界。在这样一个背景音乐下以月和荷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回想起吟荷咏月的诗句这样既自然贴切,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活跃的氛围。

㈡整体感知,函咏品味 1、意读课文

朗读设计很重要,因为朗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品味体验这篇文章的最好的办法。因此我的朗读设计如下:

①播放音频,让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在听的过程中,整体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③学生朗读比赛,来调动一下学生的积极性。抽取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最后进行师生点评

2、展开想象,初步感受荷塘月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前面的听读朗读之后呢,从情感上和整个的认知上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所以这个时候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就尤为重要了。我们将在这一环节展开想象,来描绘心中的那一片荷塘。

首先是感性上,找到展开想象的“触发点”。所以我会问学生你最喜欢文章当中的哪些语句或者是语段,说说为什么会这么喜欢。

可能有的学生就会说了我最爱的是荷塘上的月色,那么我就会让学生说说,荷塘上的月色是什么特点,按照预设,可能同学们就会说荷塘上的月色是非常柔美的朦胧的,那么我就会接着追问我们的荷塘上的月色文章当中是怎样具体来描述的,并且让学生把相关的描写月色的语句读一遍。通过讨论,我们重点反复诵读比喻句,通过这些精彩的比喻,来让学生初步的感知整个景物的形象。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能够不断的提醒学生,紧靠文本,展开想象的这个环节具有方向性。

其次创设情景,描绘心中的月下荷塘。我会提供一些比较漂亮的图文,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朱自清推开门来到荷塘,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那么从理性上,让学生从无疑处找疑问。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每一个人都会感叹朱自清笔下的景色是多么的美。那一“淡淡”的月光,那“亭亭的舞女的裙”的荷花,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那“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一个蒙胧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象征着他此刻的心情。

㈢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前面我们已经欣赏了同学们各自心中的荷塘月色,那么这个时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非常关键了,因此我的设计如下:

在这个时候我会问,①作者观赏景色的心情是怎样的,那么同学们就回各抒己见,那么文中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有的人就会说是喜悦的,有的人就会说是忧愁的,那么我就会问,既然你们的观点是有分歧的,那么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是矛盾的?小组讨论,全班来交流。同学们就会互相讨论,在讨论当中,学生可能就会谈及“这几天颇不宁静”,那么我就会让学生来朗读前三段,读完来思考回答这样一个问题:②“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同学们在讨论中就会得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作者认为今晚的荷塘别有一番样子。

那么文章的文眼是那一句。文眼是要能够起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的,通过讨论就会发现原来这篇文章的文眼就是这几天颇不宁静。所以文章的结构就是想起荷塘——夜游荷塘——离开荷塘

第三个问题③,作者想起的荷塘和今晚的荷塘一样吗?学生会回答不一样。

那么作者心里到底有几个荷塘,他喜欢那个荷塘?原因是什么?

通过讨论得出,有两个荷塘

平时的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今晚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我们说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是内情和外物的一个高度的统一,自然的融合,包含作者情感的艺术画面。那么④荷塘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偏偏喜欢今晚的荷塘。同学们互相讨论之后就会发现,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作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心中泛起了“淡淡的喜悦”,但是这眼前的美景“只是暂得偷闲而已”最后我什么也没有。因此暂时排遣,但不能完全排遣的忧愁始终缠在胸中。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就正和今晚月下荷塘的环境丝丝入扣吗。

⑤可见围绕夜游荷塘,作者心境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心中有两个自己如何理解呢?通过讨论

有两个自己,分别是:

一个是平常的自己:说话做事都由不得自己。

一个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在这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暂时摆脱了平常的不宁静获得难得的心灵自由,也就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对矛盾,展开讨论,因为这是以后融情与景的一个重点。 ⑥当作者在荷塘并没有彻底排遣了自己的不宁静,作者又做了什么? 作者又想起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两首诗歌表现的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幸福、快乐、纯真的生活。这正是朱自清所向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没法实现的,于是他把自己暂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

㈣拓展延伸

通过前面的讨论,不由得就会发现,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然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对荷塘月色有所感,有所悟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

㈤阅读与写作

课后,布置作业,仿照荷塘月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