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中学高二(上)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
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C. 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看出宋朝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不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故A项错误。
B项中的决定夸大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需要掌握宋朝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
本题考查对宋朝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
这说明( )
A. 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 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 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 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答案】B
【解析】A题干与无关,排除。
B北京百姓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说明昆曲不合北京百姓欣赏口味,日益脱离群众,正确。
C北京百姓的喜好不能决定艺术形式的价值,排除。
D秦声、罗、弋、吴骚、昆曲都是好的艺术形式,北京百姓喜好秦声、罗、弋,并不代表其品位低,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三才图会》“地理一卷”记载:“地与海本是圆形,而
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 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材料反映了( )
第1页,共12页
A. 西学传入受到旧有观念的解释与重构 B. 地圆学说“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C.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答案】A
【解析】“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表明西学传入受到旧有观念的解释与重构,故A正确;
“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开始“开眼看世界”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4. 观察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古代中国科技( ) 思想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传统科技思想 臣子研究天文历法是尽“忠” 子女从事医学等活动是尽“孝” 专心学习纺织技术,不好言笑是守“节” A. 体现了实用性这一特点 C. 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B.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是我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根据“臣子研究天文历法是尽‘忠’”“子女从事医学等活动是尽‘孝’”“专心学习纺织技术,不好言笑是守‘节’”,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忠孝节义,说明传统科技思想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特征和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搞清楚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搞清楚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阻碍因素。
5. 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B. 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D. 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可知,说明对于宇宙的探索很少,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实用性特征,故C项正确。 儒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神学和迷信色彩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天文,没有涉及算学,故D项错误。
第2页,共12页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6.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
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 C.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D.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答案】C
【解析】A.材料看不出封闭性强的特点。
B.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对科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不断的。
C.从材料中的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以看出科学理性的成分较少,这成为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而不是西方科技发展的原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其次要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准确把握,还要对中国古代社会整体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特点准确了解。
7. 中国数学家钱宝棕说:“《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所有具体问题得到解答已尽
‘算术’的能事,不讨论抽象的数学理论无害为‘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这一言论表明中国古代数学( ) A. 注重实用性 B. 涉及领域狭窄 C.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 服务于农业 【答案】A
【解析】A.依据材料可以得出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正确; B.材料中未体现古代数学涉及领域窄,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古代数学处于领先水平,排除; D.材料中未体现应用于农业,排除。 故选:A。
本题通过中国数学家钱宝棕的言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以得出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
本题以数学家钱宝棕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数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8.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
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B.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 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D. 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答案】B
第3页,共12页
【解析】依据材料“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可知B说法正确。 A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造纸术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9.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
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
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 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项“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说法证据不足。故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依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综合性著作”的信息。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价值。关键信息是:“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
本题依托文化常识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0.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
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 A. 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 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 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 D.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答案】D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可见,当时条件下古人并不将它视为封建迷信。
B.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相通,而不是超越自然。 C.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相通,而不是征服自然。
D.题干所给材料表明,中医理论受到古代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的内涵,并正确理解“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所反映了思想。
第4页,共12页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11.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唐代尚未使用雕版印刷 B. 宋代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 C. 宋代活字印刷日臻完善 D. 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答案】D 【解析】尚未使用雕版印刷与材料中“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是发明活字印刷,不能说明广泛使用,故B项错误。 材料“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是发明,但未涉及日臻完善,故C项错误。
冯瀛王是五代时期人,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与材料中“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2.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
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
A. 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C.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B. 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D. 印刷术已普遍应用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可知,说明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但是不能说明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西夏印刷技术落后以及印刷术已普遍应用,故ABD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解题的关键是对“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 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
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
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答案】B
第5页,共12页
【解析】根据所学,儒家思想自汉朝成为统治思想后,作为维护统治工具,极力宣扬通过自身的努力,树立忠君报国思想的志向,因此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明显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
道德观念开始依据于政治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起,故A排除; C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故排除;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从汉朝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开始的,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体现的“臣节”“忠良”“报明主”“为国殇”“宏伟之志”等,联系儒家思想的内容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辨析的能力。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受了法家、道家以及阴阳五行说等思想发展了新儒学,其思想进神化皇权,维护君主,适应了君主和大一统的需要,因而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封建官方哲学思想。从而使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各方面,并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14. 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
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 A. 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B. 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C.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 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书法刻意求工的特征与元代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相关,明末清初书法呈现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则与明末清初封建统治衰落相关,因而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故A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元朝书法与明末清初的书法呈现出不同特征,并非刻意求异求新,故B项错误。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相较于元代有不同特征,但不能说明明末清初的书法艺术较元代要完善,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元代与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不同特征,没有反映时代对书法艺术局限性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元朝和明清时期书法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元朝和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元朝和明清时期书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
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可以看出唐朝书法重视法度的特点,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即可。
第6页,共12页
本题考查对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6. 程朱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封建伦理纲
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東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符合材料的是( ) A. 青花瓷、珐琅彩呈现争奇斗艳 B.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意趣 C. 服饰风格夸张开放尽显华丽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青花瓷、珐琅彩呈现争奇斗艳是明清时期的特点,故A项错误;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意趣是元朝时期绘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 服饰风格夸张开放尽显华丽是唐朝时期服饰的特点,故C项错误; 宋朝时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像苏轼,其行书追求个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关键信息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
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笛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 注重写意传神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渴望俗世认可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绘画注重写意传神的特点,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古代绘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绘画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8. 明清时期,许多画家追随同时代的大家诸如董其昌、四王(指清初画坛正统派,即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而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该材料旨在说明( )
A. 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杂乱无章 C. 明清部分画家注重表面笔墨 B. 明清绘画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D. 文人画侧重强调画外的修养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可以看出明清部分画家注重表面笔墨,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大部分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多信笔涂抹之作,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第7页,共12页
19. 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
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
A. 时空自由的特点 C. 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B. 表演受于舞台 D. 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等明显可知戏曲的象征虚拟性较强,故D正确。 A牵强附会。故排除。 B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关键信息有: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20.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
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
A. 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C. 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B. 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D. 俸禄制导致的贪污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建立俸禄制,故A项正确。 BC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内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1.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推行三长制,改革宗主督护制,不是有利条件,故③错误。 ①②④⑤均是有利条件,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限定信息“有利条件”以及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第8页,共12页
22.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
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蔡京、梁启超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三人所处的背景不尽相同,故C正确。 A说法片面,排除。
B项“更具有”说法片面,排除。
D项“核心内容”说法不合史实,历史学研究是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相关方法。关键信息是: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3.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
青黄 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免役法 D. 均输法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市场管理,排除。 C项涉及的是徭役,排除。
D项涉及的物质调配问题,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需要掌握青苗法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对“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青苗法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4.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
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体系。这说明( )
A. 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 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 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A
【解析】“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表明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故A正确; BCD与“盛赞王安石”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
第9页,共12页
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25.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
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故D正确;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A排除;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B排除;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材料: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以宇文泰为首
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影响。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
【
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可以得出融合汉族礼制; 削
小
弱武将权力,加强皇权; 兵农合一。
题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
2
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增强了的战斗能
】
力;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兵农合一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为隋朝统一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第10页,共12页
(1)融合汉族礼制; 削弱武将权力,加强皇权; 兵农合一。
(2)增强了的战斗能力;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兵农合一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为隋朝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北魏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北魏府兵制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 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的教育改革涉及哪些领域? 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整顿太学。第二小问,“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小小小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 题题题(3)“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234竞”“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学习西方科学】 】 】 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 故答案为:
(1)措施:整顿太学。特点: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领域: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
第11页,共12页
(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亚历山大二世的教育改革、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对教育改革的认识,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
28.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因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此可谓纯有利而绝无病者也。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其的作用,可谓有利而无病,其成效亦已章章可睹。其寓兵于农的作用,则以当时募兵未能尽废,常备后备之区别不立,其稍扰民,固意中事。然为起宋之衰,势不得不尔也。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
--梁启超《王安石传》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 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 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即可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地主、农民减负、维护秩序、寓兵于农等方面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
(2)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即可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
【【
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性质的角度分析其理由。
小小
(3)本小问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潮流、人民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
题题
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23
故答案为:
】 】
(1)举措:免役法、保甲法。
作用:免疫法了官僚地主特权,减轻了农民负担保甲法起到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寓兵于农,增强军事力量。
(2):市易法。理由:市易法不适用于政体的国家。
(3)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王安石变法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和评价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页,共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