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穹顶蚕茧造型的日本馆、宛若流动沙丘的阿联酋馆、童话世界般的俄罗斯馆……穿行于各国展馆间,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文明之花在世博的大舞台上异彩纷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这里交相辉映。
由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襄盛举的上海世博会,正在将实验室里日新月异的科技梦想“转化”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活,在全球劲吹绿色风的今天,环保理念、节能技术、可再生材料运用成为很多国家世博展馆的展示亮点。
理念:从梦想到现实
荷兰馆是城市办公区、住宅区等各功能区的微缩,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舒适的需求,还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太阳能路灯、高效的节能炉等各个细节充分践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参与荷兰馆设计的工程师瑞克·布劳克说。
一届世界博览会究竟将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让本届世博会成为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一个平台。当绿色理念引领人们的生活,可持续的梦想必将成为现实。关注可持续发展,崇尚健康生活方式,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追求。各国的展馆或以“形”或以“意”,不同方式演绎同样的绿色理念。
罗马尼亚馆外形像“苹果”,表达了绿色城市、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由两部分组成:苹果的主体部分和切块部分。展示内容包括“千年回望”、“历史与自然推动的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活”三个部分。
美国馆则直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美国人眼中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故事。在美国馆的第三展示空间里是一部名为《花园》的影片。一个小女孩看到了一片废弃的空地,想像着一个繁茂的花园。她的激情和决心启发了她的邻居们,在共同的乐观、创新和合作精神的指引下,使曾经破败和灰暗的城市呈现出梦幻般的美好景象。美国馆设计公司创始人罗杰斯介绍说,“影片的最精彩之处在于,故事中没有任何语言对话,都是通过图像、音乐和音效来表达,不需要翻译,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个故事。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国家,拥有何种国籍,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
荷兰馆是“形”“意”结合的代表,以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理念诠释着绿色的追求。一条路沿高架桥盘旋而上,26个微型展馆错落有致地“悬挂”在桥上形成街道,色彩鲜艳、明快,远看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这就是名为“快乐街”的荷兰馆。它代表着一个理想化的城市,展现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充分展示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创新。漫步在“快乐街”上,参观者将经过一栋栋“小房子”,感受到从这些小型展馆里传递出来的信息,那就是创新、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科技:演绎绿色智慧
“印度馆的大部分建筑材料为可再利用材料,在世博会后可以循环利用,采用了先进的制冷与照明系统,实现低能耗高效率,经过工厂处理的再循环水和收集的雨水,将用于绿化灌溉,屋顶装有太阳能电池和小型风车,可以提供绿色电力。我们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实现零化学物质的设计理念。”印度馆设计师之一奈度说。
世博会是集纳世界智慧的大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正在积极贡献他们的“绿色智慧”。从各国展馆的建筑构造到馆内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参展国家的最新环保科技成果。
日本馆弧形的大穹顶呈淡紫色,像一个巨大的蚕茧,故名“紫蚕岛”。而包裹着整个建筑的那层淡紫色的膜不光是美丽外表而且极具高科技含量。这层透光的薄膜,可吸收太阳能发电并在夜间发光,弧形穹顶上“长着”三个洞和三个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引入阳光以减少照明用电,后者可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日本馆设计师彦坂裕说,“紫蚕岛”通过使用钢骨架与膜外壳结合、“无桩地基”设计等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而且“紫蚕岛”外壳朝向南面的约三分之一面积,使用了可以产生电能的非晶硅薄膜,体现了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的理念。
俄罗斯馆的外形既似花朵,又似“生命树”,12个“花瓣”形成环抱的塔楼群,在这个花朵般充满童趣的“城市”里,观众可以了解到用来解决多数城市存在的问题的高新科技和研究成果,展厅展示了俄罗斯利用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难、未来运输,以及示范在城市媒介和公共环境下的最新研究成果。而这些高深的新技术、新理念却用童话手法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占地4000平方米的印度馆,其古色古香的外表下内含众多高科技元素,环保节能设计是展馆的一大亮点。外墙开缝设计和围绕一楼中心区域的冷水池,能有效地调节馆内温度,从而避免大量能耗;用楠竹网格与钢筋混凝土为展馆织就了一个“吸音”天花板;采用了先进的制冷与照明系统,实现低能耗高效率;经过工厂处理的再循环水和收集的雨水,将用于绿化灌溉;屋顶装有太阳能电池和小型风车,可以提供绿色电力。同时,整座建筑将大量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各个细节的技术运用充分实现了“零化学物质”的设计理念。
材料:寻找绿色源头
“展馆以可持续使用的竹子为主要建材,彰显越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毛竹在越南建筑里常常用到,也是越南建筑特色的体现。”越南馆总工程师阮克坚说。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外国展馆建设中,可再生材料成为设计师们青睐的对象,这些材料有些是蕴含高科技含量的,有些则是我们身边的竹子、藤条。这些堪称人类文明和科技典范的建筑从材料着手寻找绿色的源头。
上海世博会上的西班牙馆,被亲切地称为一个用超过8500块藤板包覆的西班牙“大篮子”。纹路或直或曲的藤板,完全手工编制完成后,再加水煮沸,不同的温度产生深浅交替的自然色泽,经精心布局,覆上钢玻璃结构并形成代表自然元素的汉字,如“日”、“月”、“风”等。
越南馆则以竹子为特色,波浪形的竹子外墙,使人联想起蜿蜒的河流,既美观大方,又能有效减少太阳光多余的热量。馆内采用竹子进行装饰,使人仿佛置身于竹屋,在参观中体验越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在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独特智慧。展馆以可持续使用的竹子为主要建材,世博会后越南馆的竹子将被重新利用,修建社会福利设施或改造校舍。
挪威馆由15棵高低不一的巨“树”组成,从5米到15米不等,每棵树均有固定在地下的树根和空中的四条树枝。以树枝的外端为附着点所支起的篷布,形成了外观高低起伏的屋面。模型树的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而且“巨树”的动力源是太阳和雨水,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步入展馆,迎接观众的第一道自然景观就是挪威的海岸,将着重体现对能源的合理应用,向观众显示怎样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阿联酋馆的外部呈现出沙丘特征:在向风的一面,呈“沙丘”弧形的不锈钢板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呈现出天然沙丘的瑰丽。由“无碳城市”设计公司承建的阿联酋馆,也延续了他们一向的环保理念,阿联酋馆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建材,在世博会结束以后,这座“沙丘”馆将被运回阿联酋,并在那里重新建造,成为一座永久的文化中心。
科技已成为环保的重要支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理念变成习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关注绿色世博开始,让绿色的智慧和理念也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本届世博会上,很多参展方都带来了本国最新的科技创造成果。比如,芬兰馆白色“鱼龄外墙”完全是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上海世博会将是这种新型环保建材的首次亮相;日本馆应用了最先进的循环式呼吸孔道技术,号称“会呼吸的展馆”;德国馆内有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内设感应装置,能对人群的动作及呼声做出回应;以色列馆将展示一种微型的胶囊,通过“人体漫游”的方式完成一次无痛苦的身体检查;意大利馆的外墙,可变幻透明度,还能随时感知内外部的温度和湿度。
世博园随处可见低碳环保指明产业发展方向(组图)
2010-4-15 来源: 作者:佚名 点击:1105
(世博轴:倾斜而上的自然光)
作为世博园区最大的景观轴线,世博轴是上海世博会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世博轴采用“阳光谷”自然采光、江水源热泵技术等多项生态技术。世博轴屋顶沿纵向设置了6个矩形圆锥玻璃幕墙,从屋顶贯通至地下二层,可以使自然光透过“阳光谷”倾泻而下,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实现主动采光、自然通风和雨水收集功能,有效节约能源,体现了绿色世博的理念。
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索膜结构。世博轴的屋顶采用跨度为98米、长度为833米的膜材覆盖,达到了遮阳、节能、造型自由的效果。在阳光的照射下,由膜覆盖的世博轴内部充满自然漫射光,无强反差的着光面与阴影区分,内部空间视觉环境开阔和谐。夜晚内部的灯光透过屋盖的膜照亮夜空,使得世博轴的体型显现出梦幻般的效果。这里的空调系统完全采用江水源、地源热泵系统,实现空调冷热源100%%采用可再生能源。世博轴体现了绿色、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中国馆:东道主技术的体现)
在中国馆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从建筑设计方面来说,中国馆斗冠部分为层层出挑的造型,这种自遮阳体型能大幅减少进入室内的热量,减少降温所需的能耗。采用超白透明玻璃,加大透光率,减少玻璃对周边环境的反射污染。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节能技术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地区馆屋顶的中国馆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此外,中国馆的冰蓄冰空调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用电负荷,建筑节能系统将使其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馆里的屋面装新型太阳能光电板,装机容量达0.302兆瓦,年发电量30万度,用电节能约相当于107万吨标准煤,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5吨。在景观设计方面加入环境自节要素。中国馆屋顶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收集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中国馆总体绿化布置分为多个层面,包括地面绿化及13米平台地区馆屋顶绿化。同时,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
(主题馆:映照城市的肌理)
主题馆的设计方案既突出反映了上海城市肌理的特征、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和上海令人陶醉的城市意象,还考虑了外墙与屋面的保温与隔热、屋面通风与采光等各项建筑要素。
据了解,主题馆在造型上运用了独具上海特色的“弄堂”、“老虎窗”等元素,在屋面上设计了一定比例的天窗作为展厅中部的自然采光。展馆布置南北通透,侧采光天窗上还设计部分开启窗,增加自然通风的作用,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主题馆展览空间体量巨大,根据使用需求和功能分区采用不同的空调系统设计,对常年使用的部分设置独立冷热源的小系统。同时,主题馆大尺度的挑檐,用于遮挡夏季阳光的直射,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主题馆屋面安装大面积太阳能发电装置。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太阳能屋面,总装机容量约2.825兆瓦。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250万度,用电节能约相当于893吨标准煤,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75吨。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
馆内的屋面造型特殊,便于汇水。“老虎窗”的屋面造型变化将原本大尺度的屋面划分成中等尺度的汇水面积,每个向下弯折的屋面形成坡屋顶。屋顶引导雨水进入多斗制排水天沟,经雨水收集和处理设备过滤、沉淀,可用于场地绿化的灌溉或水景观,也可用于冲洗便器。
除南北广场上超过3万平方米的平面绿化外,东西两侧外墙上在墙体材料外侧安装了约4000平方米立体生态绿化墙面,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墙。夏季,生态墙可阻隔热辐射,并使外墙附近的温度降低。而到冬天,生态墙既不影响墙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周围的风速降低,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世博中心: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
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期间运营管理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使命。场馆采用全钢结构,施工速度快、能耗小,施工作业对周边污染小。建筑材料选择的是新型环保的组合幕墙、呼吸式玻璃幕墙系统和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新一代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室内对充足阳光和清新空气的追求。其建筑外墙设有遮阳系统,减少能耗,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大空间会议厅利用玻璃采光系统引入自然光,起到自然光照明、隔热效果。
2008年8月,世博中心率先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认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书,以及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其总耗能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的80%,建筑节能率达到62.8%,预计每年可节约2160吨标准煤,屋顶绿化面积比例可达52%以上,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使用率大于5%。低温送风系统、冰蓄冷系统等设计,降低了空调的运行能量,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世博中心采用了大量新能源、新技术,正如设计总负责人傅海聪所说:“在世博中心的设计中,„绿色、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宗旨。我们通过朴素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能源、水消耗、室内空气质量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多方面进行控制,使世博中心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
在建筑设计上,世博演艺中心采用了江水源冷却系统、气动垃圾回收系统、空调凝结水与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注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目标是成为一座“绿色生态建筑”。
演艺中心的蝶形外观,立面简洁、体型系数小,从设计体型上减少了空调的负荷与能耗,从而降低了整个建筑的能耗。主体部分悬挑结构,实现外遮阳效果。采用性能优良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即屋面采用铝板及保温层,外墙采用外保温,玻璃幕墙采用中空玻璃。上壳局部采用玻璃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演艺中心还大面积采用LED新型光源进行屋盖照明,耗电量少,节能环保。
此外,世博演艺中心利用就近的江水源热泵机组,冬季制热比一般燃油燃气方式能效高,节约运行费用30%左右。夏季用江水作为冷却水,由于水温一般低2~3度,可以使制冷效率提高约7%。
上海世博:生态的智慧 环保的盛宴
更新时间:4-26 11:26
上海世博会渐行渐近,我们在翘首期盼中欣喜地看到,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即将到来的运营展示,以及世博会结束后的后续利用,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始终坚持通过实践“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展示未来城市“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
(一)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更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走进上海世博会园区,亮点随处可见———
在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世博轴上绽放的6朵“喇叭花”,既能将倾泻而下的自然光、流动的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又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园内植物;以LED等为代表的绿色照明组合,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也为包括照明、建筑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可借鉴之处;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等都应用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其中仅世博中心1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就可实现年发电100万千瓦时、年二氧化碳减排900余吨„„
其实,从开始筹备,上海世博会就确立了“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并将之贯穿到世博会选址、规划、建设、运营和后续利用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
从选址上看,上海世博园区不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而是建在黄浦江两岸急需改造的旧厂区、旧居住区。这片区域内共有272家企事业单位,涉及钢铁、化工、发电、港口机械、造船等各个门类,同时还居住着约1.8万户居民。
“上海世博园区是上海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像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这些老厂房、老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当我们提出要利用老建筑举办世博会时,国际展览局曾怀有一些疑虑。”上海
世博园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回忆说,“最终,我们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老建筑改造效果图,让国际展览局官员站起来鼓掌。”
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规划之初,就将二三十幢历史建筑和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列入了有效保护和积极利用的范围,约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创下了历届世博会利用、保护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面积之最。吴志强表示,上海世博园的规划建设实践,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城市不一定要全部拆掉来办世博会,可以留下大量的遗产,通过利用保留建筑反而更增添了世博会的节能、环保特色。 在规划中,上海世博园还践行了“正生态城市”的理念。所谓“正生态城市”,就是不仅能够节能,而且还能采能、产能,实现负的排放。
上海世博园区从净水、增绿、采能、降温四个方面展示了这个理念。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说:“建设中我们主要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新型建材的使用,加强世博园区空气质量的保护、水环境的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后续利用保留的建筑将突出环保的时代主题,凸显绿色、环保、健康和节能特色。”
(二)“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不仅体现于上海世博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更体现在上海世博会的无数细节之中。
在可供300名记者同时工作的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记者公共工作区,我们看到许多桌子上都印有祥云等奥运标志。上海世博局后勤保障部主管金声浚说:“它们都曾服务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市场上采购,这样一个工位要1000到2000元。仅记者席位这一项,我们就省下了300万元到400万元。”
同样,放置在上海世博园中的 1000条“世博环保长椅”,也为世博增添了一道绿色风景线。这些长椅的主要材料是上海市民回收的113吨、1000多万个牛奶饮料纸包装,经过再生加工形成的环保板材。通过牛奶饮料纸包装社区回收行动,许多上海市民都为“绿色世博”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筹办,“绿色世博”理念已融入到上海的建设发展之中。不久前,投资近10亿元的亚洲最大生活垃圾内河集运系统在上海正式开通,并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投入运营,这将改变上海垃圾车船散运的方式,彻底杜绝了垃圾转运中的“二次污染”。这项民生工程也为上海建设美好城市,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同时,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上海市徐汇区外环林带也已经正式开建,这是国内首个为降低大型活动碳排放而设立的林地项目。此外,我国首个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也在世博园区亮相,一个个外表普通的垃圾桶可以通过装在顶部和底部的容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自动感应桶内垃圾容量,当桶内垃圾快要装满时,即以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将信息反馈到园区里的垃圾处理控制系统,“请”运输车辆前往收集。
除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向我们展示城市生态、环保的美好未来,上海世博会还通过筹备建设中的一次次“绿色实践”,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启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世博园区内,有一个新建的湿地公园,从黄浦江引入的江水在这里成了潺潺小溪,淌过很多生物配置的植物后,水体开始修复,江水变得洁净,最后重新流入黄浦江。设计者希望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时,明白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江水在流进我们城市后,可以不用变成污水流出去。
(三)上海世博会是集纳世界智慧的大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通过贡献他们的“绿色智慧”,将为这届世博会奉上一场丰盛的环保“盛宴”。
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通过使用钢骨架与膜外壳结合、“无桩地基”设计等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紫蚕岛”外壳朝向南面的约三分之一面积,使用了可以产生电能的非晶硅薄膜,体现了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的理念。
从外表看好似冰川时期被磨蚀后自然形成的“壶穴”一样的芬兰馆,外立面采用了生态回收材料。据上海世博会芬兰展区总代表胡毅督介绍,这种材料由塑料、泡沫和纸张构成,经过特殊处理以保证坚固性。他表示,芬兰馆的建造采用拼装,在世博会后可根据计划拆解,在异地原样重建。
外墙覆盖着8000多块藤条的西班牙馆,像一个复古又创新的“藤条篮子”。该馆的建筑材料以环保材料为主,有弧度的钢梁相交形成像篮子一样的结构,外墙覆盖着编织的藤条,室内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作
为材料,顶部则使用太阳能板。据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日后的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随意地透过钢管和藤条射进室内,使参观者在不同的位置欣赏到不同的建筑效果。
无论是建筑材料、构造,还是馆内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国外自建馆鲜明地折射出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最新环保理念。而上海世博园区里的“绿色智慧”,当然也少不了东道主的奇思妙想。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市的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是我国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利用屋顶上巨大的太阳能光热设备为整幢楼提供能源,综合节能水平超过 60%。百叶窗、落地玻璃外的卷帘门、阳台外的屈臂式遮阳篷等“外遮阳系统”,随时阻挡阳光进入,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铺满墙体的蓝色小管中流动的溶液,则可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
在拥有特大跨度“无柱空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顶部,如“马赛克”般密密麻麻的光伏片在此“列队”,组成18个菱形、12个三角形的巨大光伏组件群,亦如“宝石”般在屋顶闪耀。中国馆“东方之冠”高达68米的屋顶平台上也安装了光伏组件。这些与建筑相融合的太阳能设施,令两座永久性场馆成为“绿色世博”理念的直接展示者。
正如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所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荟萃全球“绿色智慧”、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一个平台。可以预见,绿色、环保的话题有望出现在上海世博会的一系列论坛上,并引发人们开启全球环保领域的对话与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