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的精华,研究者不少,但从中悟出真道的不多,而且有不少人还歪着走,硬将康德当成现代哲学的祖宗供着。本文试着做一点研究与分析供有兴趣者参考,看能否将康德哲学的社会价值摆正些。全文分三个方面略论,其中最后一个为我个人的领悟,不知当否,盼指正。一、康德美学在他的哲学系统中的地位;二、康德美学的主要精华;三、我从中得到的启迪。
一、 康德美学在他的哲学系统中的地位
就康德早一些时的想法,他的哲学可分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目的论哲学等,由此构成一个他所独有的庞大哲学体系。我们说独有,是因为康德的哲学与他前面的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就是他的哲学不是从认识的角度去研究自然,或者说是围绕客观世界转,研究外部世界的问题,而是反过来围绕主观世界转,研究人的内心世界问题,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如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这些著作的中心内容都是在考察人的心理能力问题,其中有认识客观世界产生知识的能力;人的向善实践社会道德的能力;还有人鉴赏美和目的的判断能力等等问题。因此我们说,康德的自然哲学并非是一种对自然看法的自然观;道德哲学也不是一种对道德看法的道德观;目的论也不是真正讨论世界目的论的哲学著作。这三部哲学著作都是以批判的形式考察人的心理能力问题,即人的知性能力,理性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我们在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中,更多的是看不到“客观世界是什么”和“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而看到的主要问题是“人是什么”、“人能够做什么”、“人应该做什么”和“人的希望是什么”等等问题。围绕人的心灵探索才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内容。这就是说,康德的哲学研究视角由传统的考察客观世界物的理转向了考察主观世界人的心的方向,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哲学史上包括康德本人在内,都称此为一场“哥白尼式的
革命”,即类比哥白尼的“日心”说革了托密勒的“地心”说的命。
康德哲学的构成是以不同的领域、概念和对象来建立的。在康德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对象与概念,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即自然与自由两个不同领域。自然领域中客观现象为我们所熟悉的对象,这就是客观的感性世界。另一个自由领域,是一个为我们大家至今仍感到神秘的世界,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世界,或超感性的世界。其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就是上帝、灵魂与自由,而其中更接近于人类的就是自由世界中的道德。康德哲学的分类,就是根据这种不同领域、对象和概念来划分的。因为对象是在自然领域里,由此所形成的哲学,又因为它是由自然概念导出的理论,所以康德称它为自然哲学,其代表作为《纯粹理性批判》。而对象是在自由领域里所形成哲学,又因它是自由概念导出的实践,实践又与道德有关,所以康德称之为道德哲学,其代表作为《实践理性批判》。
在康德哲学体系中,本来自然与自由两个领域在人的认识范围内是彼此独立几乎毫无联系的领域。自然为现象界,是人类的可认识范围;自由为超现象界,也即“物自体”,是人类不可知的世界。因此,自然与自由这两个世界,在我们认识范围内是相互隔离的世界,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两者间彼此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康德在构成他的哲学体系中,又是如何将这样两个彼此隔开的领域在人的心灵世界中联系起来的,是如何将《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鸿沟填平,并由此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哲学系统的?这就要从康德的前两部哲学著作和他的美学代表作《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要分析《判断力批判》的粘合作用,联系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和“序”中都谈到了此书的“桥梁”或“过渡”作用,并进行了分析。康德之所以要写《判断力批判》一书,从他最初构思的目的论哲学思想,后变成为一部判断力批判的哲学著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自然哲学到他的道德哲学构成一体成为可能。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判断力批判》的存在,康德完整的哲学体系就不可能形成。
那么《判断力批判》一书又是如何起到“桥梁过渡”作用的呢?
前面已经讲了,康德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机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的哲学有点像心理学。但是康德研究人的心理机能,又不同于他同时期的英国联想主义经验主义心理学。康德所研究的心理,不完全是认识论那样的感觉和知觉的心理,而是从先验哲学高度思考出来的先验心理学。主要内容是,他从人的一般心理能力出发,如从知、情、意等出发,考察了人的这些特有心理能力。考察人为什么在自然界中能够认识自然现象,形成各种知识;考察人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能自觉地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成为有文化和道德的人;考察了人为什么在面对自然与社会中会产生美感和目的感,会有艺术创造的行为。在考察中,他发现了人的这些心理能力中,本身就具有一种先天的心理结构。如在知性属人的认识活动中,就有先天的综合判断认识能力,在这个能力结构中,具有先验逻辑,其中包括有时空直觉;量、质、关系和样式等12个范畴,还有图型等,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书里所考察的主要内容。如在理性属人的意志所形成的实践活动中,就有先天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能力结构中,人都具有先验的善良意志、自律性和义务心等,也即有一种自觉地遵守道德律令,实践社会道德的行为能力,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主要考察的内容。而在判断力和情感活动中,也有先天的心理能力,其能力结构,就是人所共有的先验的主观合目的性和目的论、共通感等,由此又构成了《判断力批判》一书所主要考察的内容。
判断力是人的心理机能中与知性和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心理机能系统中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它不同于认识中的知性,可以产生概念,也不同于实践中的理性,有一个内在的道德理念。判断力只是一种没有任何概念和理性的纯经验的直觉活动,即在普遍与特殊之间寻找共有关系的直觉经验活动。另外,判断力又可分为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两种。前者是一种与认识有关的知性判断力,它可以用知性的普遍逻辑概念去规范特殊或个别事物,就如《纯粹理性批判》中用知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事物一样,用先验的时空直觉、12范畴等
去规范客观事物,使之成为人的知识。后者,反思判断力,则是另一种特殊的判断力,它是从特殊、个别去寻找一般或普遍。在反思判断力中,是完全地不依靠概念,不依靠理性的,完全靠纯粹的直觉经验活动进行判断,它所依靠的就是人的主观合目的性先验原理,使人的这种反思判断成为可能。也就是由这种直觉经验活动,使人类产生了审美的判断与审目的的判断,使人的意识由个别寻求到了一般,由特殊寻求到了普遍。康德认为,就是这种反思判断能力中的先验心理结构原理和直觉的判断经验相结合,使之人的心灵世界中由知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
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康德在书中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综合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理由:
一是康德的“根基”论。他认为人的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中的先验原理,都是超感性世界留在感性世界人心灵里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由自由世界规律中的目的所形成的。客观世界存在着目的;人也是目的;而且人的目的是具有高度文化和道德的人,由此形成宇宙的最高的目的。所以人类才具有各种先天的心理能力,所以人类才能去认识世界,产生知识;人类才能自律,凭义务去实践道德律令;人类才有主观合目的性,产生美的感受,产生艺术天才等等。由于这种“根基”都是来源于超感性的世界,三者合成为人类心理的机能体系,所以它们都是相通的,因而人的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之间,就有了勾通的可能。
二是判断力是人认识诸能力中的一项中项,前有知性,后有理性。它与人的其它的心理机能结构相对应,知性对认识;判断力对情感(快感);理性对意志(欲求)。而反思判断力的直觉判断经验是从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由于反思判断力这种个性,就极容易使它在知性的感性世界与理性的本体世界形成过渡的桥梁作用。因为个别与特殊接近知性,而普遍一般接近理性。反思判断由特殊到普遍,就等于是由知性到理性,这样,自然到自由的两个世界,在反思判断中就自然而然联结了起来。具体而言,康德认为,在自然和自
由的两个世界中,自然世界肯定不能影响自由世界,但自由世界对自然却有影响,如自由中的规律所形成的目的就会作用于自然。康德还认为,虽然自由规律所形成的目的对自然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在人类的认识范围内是认识不到的,但却能感觉得到。这种感觉就是反思判断中直觉到的内容,即既有特殊性感性的内容,又有普遍性本质的东西。这种从特殊到普遍,感性到理性联结,就是实现从自然与自由的跨越。
另外,在审美判断中,有“美的分析”,其内容更接近于知性;又有“崇高的分析”,其内容更接近于理性。在审目的判断中,有主观合目的性、外在形式合目的性、客观合目的性、内在实质合目的性之分,前面两个就更接近知性,后面两个就更接近于理性等等。
基于以上一些事实,康德认定反思判断力,也完全可以作为他批判哲学中勾通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中的桥梁。
三是从反思判断力所产生的愉快情感与利欲意志关系上来看。人的利欲有低、高级之别,低等级的利欲与感官有关,因而是现实世界内的事,而高等级的利欲则与自由意志有关,因而是理性本体世界的事。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康德也认定,反思判断力使得自然与自由两个世界在批判的哲学中联系起来成为可能。
《判断力批判》一书在康德的心目中,并非是作为美学著作而出版的,而是作为他的哲学系统著作出版的。美学研究,康德是有些关注,如在早期就曾有过关于美与崇高的研究,但不是他的主要研究内容。康德一生的学术研究中,所涉及的方面较多,除上面所说的美学外,还有天文地理的、人文历史和宗教等,只有哲学才是他的研究主项。《判断力批判》一书,单从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来看,主要应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放在整个哲学系统的构成中,它又是一部有份量的哲学著作,它是构成康德哲学体系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另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所讲的两个审美和审目的的判断能力,是人的两个直觉能力,
它的直觉性,和康德一生最为关注的两件大事___ 无穷的宇宙和道德律,还有他亲身感受到的,或者说直觉到神秘的宇宙的美妙和目的感直接有关。基于这样一些原因,所以康德才说,《判断力批判》一书是学好他的哲学的入门书。
二、康德美学的主要精华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也可以说是康德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全书分三部分,最前面是导论和序,紧接着是审美判断力批判,最后为审目的判断力批判。导论和序,如前面已说到的,主要是表述作者写此部书的根本原因,以及本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再重复。审美判断力批判,其实不是对美的认识的考察,而是对美感的能力考察,换言之,也即对鉴赏能力的考察。主要讲了美感原理,美感形式的类别,艺术的分析等。审目的判断力批判,主要讲的是目的论和目的的判断。仅从表面上看,目的论似乎是与审美关系不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实质上是构成康德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面审美判断力批判结合,其实就是蕴含着前面所说的美感能力形成的客观重要依据,也即鉴赏判断力的心理依据。在早期的哲学理论系统构思中,康德曾将《判断力批判》部分简称为目的论。但在最后成书时,并没有将目的论突显出来,而是将审美更为突显出来,其原因就是在康德的心目中,目的论在客观就是一种完善和理智的美,只是这一思想康德还未思考成熟,其中的原因就是美在康德的心目中,它和目的本身一样,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主观的东西,即它是受反思判断力所判断,它不具有客观的知识性,也不能成为像道德样的实践,它完全是直观的经验感受。另外,美感的概念在康德的认识中是无功利和无概念的,所以康德没有将目的的完美性将其纳入自己的美学中。
“审美”和“审目的”两大部分的写作结构大致相似,都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分析论”、“辩证论”和“方法论”,只是“审美”中的“方法论”较短,而“审目的”中
的“方法论”较长。这是因为,目的论相比审美来说,更加接近于人的认识思维方法,要说的东西也多些。康德在后部分审目的中,虽然没有更多美的议论,但从各个方面论述大自然目的的完美性却给人印象深刻。如康德始终认为在大自然中,存在一个不可否认的“目的王国”,在这个王国中存在一个非神、非上帝的、最原始的、全智全能的目的“设计者”或“创造者”。由于这一根源,所以宇宙自然才显得如此有序、规则、完善或完美。康德认为,宇宙的目的性体现在有外在形式的目的性,内在实质的目的性;有客观的目的性,主观的目的性;有自然的目的,还有“人是目的”等。宇宙的目的不仅有现有的目的,而且还有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人,就是有文化和有道德的的人。在通篇的审目的判断中,完善性与完美性就等于是目的性,宇宙自然的真与善和美是统一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宇宙的目的性就是人类审美的根源,而康德的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先验原理,就是他所断定的人类形成美感的心理根源。
康德在前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中,他借用了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和样式等四个大的范畴对美感(优美部分)的特性、产生根源和必然性进行了分析,紧接着是美的崇高论述,最后为艺术的分析。归纳起来为三部分内容,即美感原理,美的类别,艺术分析等。
1、美感原理
康德认为人的美感发生的最主要特征有两大点:其一就是它不是知识判断,而是情感判断,它不具有知识概念性,只有情感的感受与态度。如“花是美的”,在美感中,并不去追求它是何种花等知识性问题,只有一种觉得对象给人美的愉悦感受,是一种纯情感和感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思维概念运动。如概念一经产生,去考究它是什么花和花的特性等,美感活动也就不存在了,审美判断就成了知性判断了。其次,审美判断也不等于是价值判断,它不具有任何功利的性质,与审美者本人利害无关。这种功利包括有与感官需要的功利,还有与人的安全有关和其它意欲利益有关的功利等。从快感和不快感的几种不同心理
态度出发,康德严格地区分开了感官的愉快、善的愉快和审美的愉快的差异。他认为:感官的愉快是属于只有感性毫无理性的动物的;善的愉快只适合于完全理性化的人的;美的愉快则属于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人的。
人的美感是如何形成的,康德也有他的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的美感心理先天就具有的,即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的先验原理,人的主观形式合目的性。这就是说,客观外在形式多样有序等的合目的性,恰恰符合人的主观对形式需要,即客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与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是统一的。这种主观人与客观自然有目的的安排,就是宇宙中最为原始的又是非神的智者的安排,是整个自然目的论的结果。由于人都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先验原理,客观自然又是合目的性的,所以人的美感的发生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必然的。
2、美感的类别
还是目的论的原因。在人的美感心理发生过程中,无目的又合目的性情况的发生,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更多的情况下,其鉴赏判断是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前者就是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所说的一类的美感心理,后者为现实生活里的普遍现象。康德将这二者从理论上加以区别,前者为自由的美,也可叫纯粹的美;后者为依存的美。所谓纯粹的美是指对象本身,如外在的形式给鉴赏者带来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纯粹的情感判断,因而是无任何的功利、目的和概念的。而依存美则是指对象依靠一定的目的和概念,才给鉴赏者带来的美感。因为在康德的哲学和美学中,“人是目的”,而且是有文化和道德的人才是这个宇宙的最终目的,所以宇宙的目的性,就给宇宙的美妙的特性注入了善的概念,善的内容。因而宇宙给人类带来的美感就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由的形式,而是有充实的内容,这就是以善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人性化的功利性,美与善,还包括真在内是统一的。因此康德才认为,依存美才是理想中的美。
康德在人类的美感类别分析中,还有优美与崇高之分。优美就是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所谈到的一些内容,而崇高康德则专门分出一个章节来阐述,并与优美对比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康德认为优美与崇高的美感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都是对象本身给带给鉴赏者的愉快。并指出过种愉快与感官剌激带来的官能快感不同,也与逻辑认识带来的理性快感不一样,两者都是反思判断力带来的直觉愉快。从逻辑范畴的质、量、关系、样式来看,也同样都是无利害关系、美感效应普遍都有效、都符合主观合目的性、美感产生都具有必然性。
所不同的是,优美是人的想象力与知性运动的和谐结合,而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运动的和谐结合。前者的知性是无概念的知性,是直觉或悟性中的知,而后者的理性,则是康德实践道德哲学中的理性,因此难免含有一定程度的概念与目的。所以康德说优美的判断与质有关,而崇高则与量有关。所谓与质有关,就是在优美判断中,引发美感产生的根源在于对象的有规定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而且与人心理中的利害功利和概念无关。而崇高中与量有关,是因为崇高的形式是无规定的、狂野、混乱的无形式,因而这种自然无形式是不合主观目的性的。但是,这种自然无形式是从感性和量上而言的。仅从表面上看,这种感性上的无形式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却是无任何利害关系,同时这种伟大和力量却符合着我们人的理性观念。就是因为人的这种理性观念转移到了自然的无形式的上面,这种带有理性观念的无形式的表象,就会由不符合主观目的形式,在理性的作用下转而又符合主观目的了,崇高的美感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外,崇高与优美相比,其产生的方式也有些不同,优美是在对象直接剌激下,直接地促进生命产生魅力的快感,而崇高则是间接地产生的。崇高感的产生,首先在对象的作用下,有一个瞬间的生命力受阻感,继而才会有生命力的强烈的喷射,崇高感才得以产生。从以上的分析看,无可争辩,崇高与依存美是同一种类型,也是理想中的美。
在崇高的美感中,又分有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两类。康德认为,所谓数量的崇高
是指人的心灵里的一种伟大的感觉,它与真正数量上的大小是不一样的。由崇高所产生的壮美、伟大的感觉,这种数量关系不是客观自然中感性的数量关系,而是主观心灵中理性的,用康德的话来说是“超感性”的数量关系,它是人直观到的一种伟大、壮美,没有具体的尺度。它的大小不可用客观自然的尺度来衡量,而是用超感性的心灵的尺度来衡量。想象力不是和知性相结合,而是和理性相结合,由此产生一种心灵内主观人的审美评判情调,这就是数量上的崇高。而力量上的崇高则是指大自然的威力给人带来的恐惧,但对人又不构成威胁,转而还形成人的一种能克服一切自然力的的精神力量,其中包括有人的人格力量、道德情操坚守力量、不掘不挠的顽强意志力量等等。因此,康德说,力的崇高不在自然感性中,而在人的理性情感中。
3、艺术的分析
康德的艺术理论精华,主要在美的艺术和艺术的美上,还有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天才等几个主要方面。请参阅掘著的《试论康德谈艺术》一文,这里不再重述。
三、我从中得到的启迪
在德国的古典美学中,我最看中的还是康德的美学研究。黑格尔虽然写了《美学》三大卷书,但他的美学,主要还是艺术的哲学和美学,而且还只是他的“绝对精神”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纯粹客观唯心主义的内容。而康德的先验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尽管主观的成份较浓,但有感性和理性(超感性);自然与心灵两个方面的内容的结合。因此,黑格尔的美学完全不如康德美学那样更加切近美学研究的实际。
我在学习康德的美学中,发现有以下几点受到启发:
1、 客观宇宙自然中存在着美和美的规律
康德的美学主要研究的是美感的问题,即《判断力批判》中所说的鉴赏判断问题,有的人翻译成为趣味判断。而且研究美感也更局限于美感的性质、发生和人的美感天生能力的问题。康德并没有谈客观存在着美和美的规律的问题,因为康德认为美学问题不属逻辑判断,不产生知识问题,而且客观也没有它存在的范围,为什么说在学习康德美学中受到的启发有客观存在着美和美的规律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当然这只是我的分析和推断。
康德的哲学只有两个领域,一是自然的领域,有自然的哲学,二是自由的领域,有实践的哲学。前者为知识的范围,后者为道德实践的范围,就是没有美的领域和美的哲学。但是在自然认识和自由实践所形成的心灵领域之间,有一个地盘,这就人的判断力,由判断力的决定,就形成了目的论的哲学。目的论的形成,就为康德的美学种下了根基。
在康德一生的思考中,有两件大事始终围绕着,一是自然中浩翰的星空,二是自由中的道德律令。在他细心地观察中,他又是直觉到客观宇宙的目的性和美妙两种心理效应。所谓目的性,是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安排是如此和谐、有序、完善,因而似是有目的性的。所谓美妙是指这种完善的目的性的结果,而令人感到的愉悦心情。因此美妙和目的性是相关的,一致的,在目的性中就有美的本质含义。这就是说,一个非神性的全智全能的宇宙,把自己安排得如此和谐有序,完美完善,是什么在起作用?这只能说是美好的目的支配的结果,而其中起作用的就应是美的规律。宇宙自然有规律的运动,就是在美的规律的支配下,才能形成自然中如此的和谐有序,自由中的道德至善。康德因受他先验唯心主义思想的局限,他没能从这方面去想,只局限于人的审美和审目的先天性和可能性,而没有去追究美和目的的最终根源。按康德的学识,其实他在天文地理、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只可惜他没有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而是完全地陷入形而上学的哲学沉思,
脱离了客观现实实际,因而走入主观的唯心主义道路,这是十分遗憾的。
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人的任何观念都应是物质的反映和反应,都应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借用康德的“内部自然和外部自然”的概念,应是这两类自然物质运动的结果。人的心灵,思维观念,离开物质就不会有任何产生。美的观念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客观物质美的存在,人的美的观念难道它会出自心灵自己而生成吗?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从这一段话中,很明显是说客观存在着一种美的规律,从实践、生产等行为角度来说,又可叫尺度,冠以形容词,也可叫美的尺度。这就是说,在康德的目的论中,总是在猜想,宇宙自然如此的有序、完善、完美,是一个什么样的全能全智者在安排。其实这种安排的目的性,并非是一个什么全能全智者的作用,而是宇宙物质运动中的美的规律在起作用。
客观美的规律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它应该是一个有不同层次的体系,其中包括有低层次的无机物世界发展规律的体系;有有机物世界发展规律的体系;还有高层次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系等,这些都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结果。时至今日,我们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观察世界,人类已经认识到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就应是美的规律在自然界作用结果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美的规律在社会中作用结果的反映。人类所拥有的艺术创造,人类所推动的社会文明进步,又是美的规律在人类社会精神领域作用结果的反映和反应。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按美的规律发展,其更高的阶段应该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文明,它有点像康德所空想的至善的道德文化王国一样。今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高阶段发展,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思想、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等,这些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在指导着中国精神文化
和社会的物质实践。这样做,无疑都是正确的,其结果,也无疑是美好的。
2、人类审美需要与能力都是天生的。
人类先天的美感意识心理,包括它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的能力等,都是生命运动长期进化积累的结果。从简单生命到动物;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这一级级的进化、发展到今日,经历了自然的和社会法则的长期铸造、积淀,使人类的生理、心理机制中已形成了美感的本能机制和发展机制,这些先天的生理、心理机制,在生命的发育阶段中,从胎儿中就已有可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只要是人类,东西南北中,无论是那种人都会有的,只要从小开始实践,在实践中就可开发出来,由本能的变成为自觉的审美需要和能力。后天的社会原因,因而形成为各种不同文化的审美需要和能力,那又是另一回事。
为什么这样推断,这是因为现在世界上一切多样性的物质的东西,都是自然自身进化的结果。而且至今多数人已认识到宇宙较早的原始状态就是康德假想中的星云物质。宇宙的进化就是从星云物质运动开始的,大家都是在统一的物理力学,物理场的规律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今日这样的。按现已知的自然运动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普遍相互联系的发展规律,还包括有自然科学中的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多样统一的系统化规律,还有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等。这些哲学的、自然科学的有关宇宙物质运动的规律提醒我们,今日的世界就是由大统一的物质世界,按照这些规律有序地发展出来的,而且还在继续朝着未来发展着,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的开放性的系统。这个系统按发展的次序、层级,又有不同大小的子系统。既然是系统,物质中的任何部分、层级间的任何关系,都彼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互之间互为一体是不可分割的。而生命和人类就是这个大的系统中一个部分。
这种宇宙的系统化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就有萌芽,黑格尔将其归纳成为“存在与合理的关系”学说。黑格尔认为:在宇宙中,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必然为存在。所谓合理,就是讲,某事物的存在,它是在现实的法则或规律之中,是现实不可缺少的东西。康德将其归纳为目的论。认为宇宙所显现的秩序关系,就是互为有用,或互为适应。虽然理论上各有差异,但其主要思想是相近的。
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从进化论和系统论的学术看,我们人类今日身上存有的各种需要和能力,包括审美的需要和能力等,它们都是一种天性,其后天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和补充。如马克思所说的“形式美的眼睛”,“音乐的耳朵”,这些都是感觉历史长期形成的。说长一点,可说是从动物阶段就开始在逐步形成中,是长期进化积淀的结晶。由于这样,人类才有今日的各种共有的形式美的需要和能力,如和谐、变化、统一、有序、节奏、对称、对比、均衡等等,才有今日的美术与音乐的表现,从形式上看,全世界的美术与音乐大致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理,还有艺术中的天才论的观点,这些天生的理论都是值得我们去肯定的。康德的先验原理在知性中也有,如先天的综合判断能力,先天的时空直觉能力等。虽然这些天生的能力学说只是哲学的抽象,而且他自己也承认为先验的唯心主义的,但是,他能看到这一点,并没有在唯心路上过份地夸大,过于神化,而是处于二元论中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3、美的本质与主观合目的性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定人类具有鉴赏能力,是因为在人的主体中具有先验的主观合目的性原理。所谓主观合目的性原理,就是指客观外在的形式原理先天就合乎主观愿望的要求,人的主观为自然的美立法,所以人能感觉到客观形式中那些园、三角等几何形,
还有抛物线,曲线等等的各种造型是美的,因为这种美的形式在人的心灵中先天就具有对这种喜爱的根基,所以感觉到了就会令心灵愉快,产生美感。而客观中的有序、有规则的各种形式又是由客观的合目的性造成的,是客观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在人的审目的判断中,同样是用先验的主观合目的性原理,但不是外在的形式合目的性,而是内在实质合目的性原理所直观到。
前面已讲到,所谓客观合目的性,是指客观世界似乎是由一个不是神的、原初的、全智全能者的有意安排。这种安排是有序的,合乎规律法则的。这种规律与法则,用康德的话来说,是由人主体中的先验的综合判断能力给它们立的法,因而这些法则体现在人的心灵中就成为人的一种先验知识和能力。由于这些法则既体现在内部的质料中,也体现在外部的形式中,如果人们摆脱知识的判断,变成为情感的判断,由先验的综合判断变成为先验的主观合目的性原理判断,随即也就可形成上面已说过的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由此看来,康德的目的性与规律性是统一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在康德的鉴赏判断中,主观合目的性,也应该包含有合规律性在内。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再加上愉快的感受,就应该是康德所认为的美的本质,但是康没有这样去分析。
为什么康德没有对美的本质进行分析,原因就是康德哲学理念的局限。他认为美和目的都不是哲学应有的研究范围,它们都不是他所认为的知识判断,而只是情感判断,所以,自然就无所谓的本质的研究。今天我们看来,美和美感问题,严格地讲,尽管不属于知识判断,属情感判断,但还是与人的认识思维有关,美的问题也是人们所需要认识的问题,美的本质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来探讨的。
我认为从康德的主观合目的性原理中,分析出来的合规律、合目的、又能令主体产生愉快的性质就是美的本质,这一分析是有道理,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去分析一切人类所认为的美的现象。不过这合规律、合目的、又能令主体产生愉快的美感性质的美,必须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上来分析,不能以个体为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