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高考语用题日趋成熟稳健,对于语言的本质与功用的揭示日渐深刻。应该说,已经回归到语言的本体上了。我们估计,语文老师与学习语文的同学对此已经有所觉察。只是对于语用题的认知可能还有欠深入。为此我们分类整理了近五年以来的高考语用题,从中发现了三个大的基本走向。
其一、基础运用──以点带面的基本走向
五年之中的高考语言应用题,始终没有脱离语言基本技能的考查。所谓基本即是语言能力之中最原始的能力需求。比如标点符号的自由的合理的使用;比如关联词语的恰当的使用,实词使用中上下文的逻辑对接与恰当表达;比如基本的修辞技巧,还有比较原始的语言训练方式比如给词造句这样的类型等等。
从本质上看,这样的考题是深孚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的。因为语言既有如标点这样的外在的符号系统,也有其内在的比如实词虚词的联贯这样的符号系统。更有其他诸如修辞运用这类内外兼顾的系统。而这些系统正是语言学习的必须。假如学生对这些系统感到陌生,则显然语言能力可能还处于发展的状态。而高考题正是基于对考生的这方面的考查而存在的。如果我们合并18-18,18-10五年的语言应用类高考考题,则有如下的结果:
标点应用 句式转换 数据分析 综合修辞 关键词摘写 语意贯联(实词衔接,虚词应用) 给词造句 下定义 2次 1次 5次 3次 1次 24次 2次 1次 应该说这些考题无一不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考题。因为自从我们开始语言的学习之时,与语言应用有关的的练习类型不过如此。
其二、思维激发──拉开距离的不二法门
如果说以上考题更多地偏向于语言的原始记忆与积累,那么,考题的中级水平应该更偏向于对考生语言思维的考查了,偏向于对考生综合思考能力的一种考查。这里的每一道考题似乎都离不开思维的含量。我们试以18年和10年的考题为例,几乎所有考题的语言思维含量都非常高。
比如18年宁夏、重庆;10年安徽、福建、山东、重庆考的“语词修改”题,思维的含量高,题量也不小。这些与词语有关的修改的题型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相当复杂,如果考生没有相当的语言素养与实际运用能力,显然无法应对这样的考题。
其他相应的语言类考题,其思维的含量更是不可小看。如最近的两年之中,“对联应用”考了3次(18湖南、安徽、10天津)、“语句缩写”考5次(18重庆、江西、北京、10四川)、“语意演绎”考7次(18重庆、湖北、浙江、10湖北、四川、全国课标)、“语意概括”考7次(18安徽、福建、10浙江、江西、山东、全国1、福建)、“语句仿写”考10次(18辽宁、宁夏、18/10全国1、2/二年、10四川、全国课标卷/海南宁夏、山东)。
这里的每一道考题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非常成熟了,对于语言的内涵体会得非常深入。比如对联类的考题,既涉及语言的语义理解,也涉及语言的合理运用,还涉及语言修辞,涉及语言的文化内涵与个性化使用特色,还包括语言使用的特殊对象,其综合性是非常高的。或者正是由于对联的这一特色,它一直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训练方式。可惜这种方式在现代语文教学之中运用得非常少了。或许考官们对对联这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方式认识的回归,这种形式才有了新的考核内涵。
“语句缩写”更多强调的是语言的形式训练。而其中思维的整合与分解,语意的重合与解构,体现得都很典型。其实这种语言训练形式还包括语句的扩展与压缩两类。
仅仅从考题的数量来看,“语意概括”与“语意演绎”分别考的都是7次,其考查的比例不可谓不高。而其考试的意义也不可谓不大。而这二者与语言的内在思维关系也是最为密切的。“语意概括”考的是学习者从复杂多样的语意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且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而“语意演绎”恰恰与之相反,考的是考生的任意语言输出。这里可能是一个字,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概念,要求考生根据需求自由表达,成为完整的语段。
这里的“演绎”,指的是一种思维的顺延与发挥。比如18年湖北卷,给出了两个书名,任选一个,写出其喜欢的理由。因为书名已经确定《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其喜欢的理由,自然只能演绎“杜撰”了。
18年重庆卷,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重庆“水”与“火”的寓意。这是考演绎类思维的一种典型方式。再如江西卷,要求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写一段话,没有没有 演绎的能力休想完成此题。
2018年湖北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如果学生不会“演绎”,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演绎”,做这道题就难了。而当年的四川卷要求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年,江苏卷要求以安徒生“小美人鱼”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纯粹是一道“演绎推理”的考题。而重庆卷则重复了上一年的考法,以任意文字为引首,要求考生写出一段语句。“请你以‘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浙江卷则用了仿照拆拼汉字的方法将“尘”字和“舒”演绎成一段文字。可谓别开生面。
在我们所理解的中等难度考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语句仿写题,18/10全国1、2(二年)、18辽宁、18辽宁、18宁夏、10四川、10全国课标卷(海南宁夏)、10山东,总共出
现了10次。为所有语言考题之最。而这道考题中,几种情况几乎都全出现了,比如仿写一句,仿写二句,仿写三句,乃至数句,都成为考查的必选内容。
而仿写题也自然应当归入思维的模式之一。因为它很清楚地包含了对思维的有序类比。 总其大要,我们发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这一颠朴不破的道理正在加强。如果考生的思维顺序是混乱的,则表达也不会清晰到哪里去,这也是语言类考题的应有之义。只是没有直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考查而已。
其三、提高运用──创造考查的必然归宿
语言类的考题还有一个致命的考法,那就是用“无中生有”的方法考查考生对于全新的事物的语言表达。这里的“无中生有”指的是任意提供一个场景,规定一个文体形式,由考生在有限的字数内加以表达。写什么与怎么写,大体都属于创造性的范畴了。
我们分别统计了18年到18年,18年到10年的考题,这样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且有越来越突出的趋势。虽然近5年以来考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类考题,但“小型实用文体”无疑是其中的重点。其实,小型实用文体本身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还是在于能不能用“语言”表述任何需要表述的对象:
18-18考点分析 项目 写介绍词 看图写话 拟写标题 广告写作 歌词创作 应用短文 18题例 1 2 1 7 5 18题例 2 1 1 4 12 18题例 1 2 1 1 1 7 总计 4 5 3 12 1 24 尤其是近两来的语言类考题,更加突出了“小型实用文体”的考查,如下表:
18-10考点分析 18-10年 考题题型 拟写串词 拟写短评 拟写广告与心得 拟写留言 拟写致词 拟写海报 10广东 10湖南 18天津 18江苏 18广东 10浙江 1 1 1 1 1 1 年份及分布地区 所见考试次数 拟写漫画标题 拟写祝词 拟新闻标题 拟写解说词 10天津 10江苏 10天津 18浙江、18北京、10湖北 18广东、18四川、18全国1、18山东、10江西、10湖北 1 1 1 3 看图写文 6 2018年江苏、广东、天津分别考的是拟写留言、致辞、广告语与心得,每题高达5分之多。2018年广东、湖南、浙江、天津、江苏分别考了拟写串词、拟写短评、拟写海报、拟写漫画标题、拟写祝词、拟新闻标题几个类别,最高的6分,最低的3分。两年之中,18浙江、18北京、10湖北考的是“拟写解说词”4分共3次(各考一次)。18广东、18全国1、18山东、18四川、10湖北、10江西6个地区考的是“看图写文”共见6次!!
如果我们将五年以来的“小型应用文体”考题合并,则又有以下几点发现: 18/18/18/18/10五年中,“拟写广告与心得”达到13次(18年7次、18年4次、18年1次、18天津1次)18年至18年的各种应用短文就达到24次之多(18年5次,18年12次,18年7次),
以上对于拟写简短用语一类的考题,如果我们将其合并,则显然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即考语言的自由写作!即从留言条开始,几乎无所不写。如果我们将这一结论与前三年的考题比较,我们又发现一个铁定的事实,即这类考题的比重比前三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看图写话,自由的空间更大,发挥的可能性也更大,相反考题本身的难度不是低了而是更高。因为这一类的考题本身大致有一个范围即可,并不那么机械,考生写什么与怎么写,都容易解决,而难的则是考生写什么与怎么写都不敏感,也不容易写出好的作品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考生语言的自由应用考查,已经成为“语文”考题的不二法门。语言应用的“无所不用其极”,显然是得到此类考题高分的唯一标准。5年之中,拟写留言、拟写致词、拟写广告与心得、拟写串词、拟写短评、拟写海报、拟写漫画标题、拟写祝词、拟新闻标题、拟写解说词、“看图写文”这本类的考题层出不穷,充分说明,“运用语言”实则上是对“语文”考题的回归。
几个基本的结论
通过对5年来的高考语言类考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考题的要点只在于“应用”二字。在这里考题的形式本身不再是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这些年的语言考题已经走上正规化,常规化,考题的形式不不会再有大的变化,考生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理解一定的形式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思维或相关的内涵完成这一类的考题,充分认识到语言原来是拿来使用的,是用来表达人的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工具。谁用得好,谁的语文能力就高。
总结以上考题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要应对来年的语言类高考题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知彼知己的复习策略
研究近几年高考语言题的考题类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考题既给我们呈现了考题的类型,又给我们提供了考查的趋势。从类型上看虽然比较广泛,但也不是无边无际。始终在围绕“语言”二字作文章。再者,其“运用”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正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考查方向。
比如其中的两个考查重点“语句仿写”与“小型实用文体拟写”,正是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核心所在。前者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的模拟训练能力。后者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与表达能力。其能力层级又略高一筹。在仿句训练中,传统的“对句”训练可能要引起老师们的注意。这是传统的语言训练方式,也是有效的语言训练方式。而表达的训练方面,我们建议还是以思维带动语言的方式为佳。即先由学生想清楚了,引导学生交流与表达,则事半功倍。
而一定的规范模仿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做一定程度上的高考表达题。 (二)基础落实的巩固策略
语言类考题的考分最高的达10分之多。不要因为考题难度大就放弃,这很不明智。其实分级训练不妨为一种有效的策略。低级的如多记忆一些基本的词汇、语汇。以及这些词汇的组词游戏。中级的如用对排比句的方式进行练习。
或者模仿一些经典的语句,表达不同的含义。或者用替换词句的方式做语言的细化练习。高级的则是自由的表达,精微的表达。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精确的文字表达相应的内容,进行语言的训练。
(三)应用完善的提高策略
从某种角度上讲,在课堂上真正落实语言的本体训练的并不多。笔者的建议是在老师充分研究高考语言类考题的前提下,不求贪多,而只求融会贯通。不妨以高考语言题为模板,强化练习,深入体会语言考题的本质是什么。在这样的练习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考生感受到,原来“语言就是拿来用的”这样一个铁的规律。
(四)个性发展的完善策略
高考复习班上学生的学习差异总是难免。比如有的学生会对字词感兴趣,有的学生会对成语感兴趣;有的考生的语言悟性较好,有的考生的文史知识比较丰富;有的考生的记忆比较强,而有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比较好等等。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对每一个同学进行细致的观察。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训练策略,攻其所长,避其所短,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力争使每一个同学都学有所得。
(五)开拓视野的发展策略
高考语文题与其他学科的考题一样,虽然已经注意到兼顾城区与农村地区考生的不同视野,但毕竟高考题还是由城区老师出的。考题所涉及的内容或多或少地偏向于城区的生活内涵,偏向于社会发展的内涵。我们光做故纸堆中的考题也是会受到限制的。况且,社会发展本身,只有创新才有活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当地融入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等等各方面的信息。一者激发同学的兴趣。二者开发思维,三者提供语言素材,防而不备。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语言类考题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急于求成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带领同学,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完成每一项必须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见子打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