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器乐作品

器乐作品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一节 器乐作品  一、民族器乐作品安徽的器乐作品创作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年在新四军七师文工团工作的冯灿文于民国35年(1946年)就创作了民族器乐曲《凤阳花鼓组曲》,该曲一度曾在山东解放区演出。长期在安徽师范、艺术院校任教的刘北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一腔爱国热情,创作出二胡独奏曲《汉江潮》,《前进操》,《哀思》等一批作品,并由其本人公众演奏。

建国后,安徽的民族器乐曲的创作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安徽第一代民族器乐专家,象刘北茂、刘凤鸣、尹明山、张奎明等一批老艺术家,对安徽的民族器乐的教学、创作、研究及演奏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代表作有:刘北茂的《千里淮北赛江南》(作于1958年)、《送别》(作于1959年)、《小花鼓》(作于1959年)等一批二胡独奏曲;刘凤鸣改编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作于1953年)、《欢乐曲》(作于1952·324·

年)、《雁落沙滩》(作于1952年)等;张奎明的《吹萧引凤》(作于1952年)等;笛子演奏家尹明山的《百鸟音》(作于1951年)等。胡江非编著的《国乐作品集》,收录了当时流行于全国的民族器乐曲15首,(195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61年,全国民族乐队音乐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交流、总结了建国13年以来的民

乐创作和乐队建设的经验和成就。这对各地民族器乐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这时,安徽先后产生了一批民族器乐曲,并多由演奏者自行编写,乐曲以独奏、齐奏为主。如杨春的民乐合奏《五大莲池好风光》、马绍常的二胡独奏曲《春暖花开》、宫占新的二胡独奏曲《快乐的山区邮递员》、施文楠的二胡独奏曲《报喜》等。安徽器乐创作发展到这里,基本处于上升趋势。然而,极左路线的干扰,严重地影响了正在发展的音乐创作事业。

在“大跃进”年代,安徽音乐创作也受到影响,器乐作品创作出现了类似民乐合奏曲《早稻卫星上了天》等作品。

“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乐坛受到严重摧残。1971年后,由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音乐创作有所复苏。此后,安徽器乐创作出现了民乐合奏曲《送粮路上》、《月下渔歌》、小提琴二重奏《淮北新歌》等一些较好的作品。其中《送粮路上》由省歌舞团民乐队演奏,在1972年、1973年中演出了近200场。《淮北新歌》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并由上海唱片厂灌制了唱片。

粉碎“四人帮”后,党的文艺政策得到落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使音乐工作者的思想获得解放,创作热情尤为高涨,这给安徽的器乐作品创作带来了生机。经过培养,安徽已涌现了一批有作为的中青年作曲家,为器乐作品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这十几年来,安徽乐坛上出现了许多颇具新意、艺术质量较好的民族器乐作品;如:叶志强的《庐州春色》(民乐合奏)、尚廷文、王永龙的《梦九华》(广东音乐)、尚廷文的《跳龙门》(江南丝竹)、邱正旦的《淮北新歌》(小提琴二重奏),贺爱群、吴安明的《欢乐的茶乡》(唢呐独奏)、吴安明、尚廷文的《淮河行》(唢呐独奏)、李长士的《欢乐曲》(民乐合奏)、辛祥利的《山乡春早》(笛子独奏)、陈敬堂、范思正的《黄梅之花》(扬琴协奏曲)、金田丁的《灯会》(弹拨乐合奏)、徐楠的《牧归》(民族管弦乐曲)、陈惠龙的《茶山春》(笛子独奏)、何合浓的《春潮》(民族管弦曲)、盘龙的《巫风一为篪笛筝与乐队而作》等。

这些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繁多:除一般常见的乐器独奏、齐奏之外,还有为管子、巴乌、篪、笛、筝、口哨等写的作品。打击乐合奏、弹拨乐合奏,口哨与乐队,巴乌与乐队,笛子与弹拨乐等演奏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协奏曲形式的作品也有出现。

二是手法多样:作品不仅在运用我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上有显著的提高,不少作品还吸收外来的现代作曲技法。这批中青年音乐工作者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传统的民族乐器和长期积累的写作技巧,恰当地应用现代作曲技法。因此,所创作的作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是题材广泛:这些作品一反过去那些配合政治形势,宣传口号式的内容,出现了古代的、现代的、写景的、写人的、抒情的、娱乐的种种题材,十分广泛。

·325·

  二、管弦乐作品管弦乐器(含键盘乐器)及其作品,是明代中叶西方资本主义渗入中国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逐步在安徽一些城市开始出现的。到了20世纪初,安徽相继在各地开设了教会学校,一批青少年开始接触到西方音乐文化。同时,一部分教会学校还建起了洋鼓、洋乐队,少数学校甚至配备了钢琴。

建国初期,皖北军区文工团,皖北实验文工团,皖南军区文工团均配有小型管弦乐队编制。56年以后,安徽省的师范、艺术院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开设了键盘、管弦的教育专业,一大批有志青年得到了系统的、科学的培养。随着省文工团及一些地(市)文艺团体也先后成立了管弦乐队(组),这给安徽的管弦作品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到了50年代后期。安徽的管弦乐作品才逐渐登上舞台;竹笛的管弦乐曲《猎人与金丝鸟》(作于1959年),是安徽省最早的管弦乐作品,当年由省文工团演出,并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陈凤祥的《儿童钢琴曲集》(作于195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安徽的第一部钢琴曲集。这一时期,还有张翼的钢琴曲《对花》、《小河淌水》,蒋小风、朱家红、汤先亮的交响诗《皖南一页》,朱家红的钢琴曲《河曲民歌五首》等。其中《河曲民歌五首》(作于1958年),获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奖,并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学大纲所列曲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安徽的管弦作品,相继创作出了一批新的管弦乐作品。

如:盘石的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万人坑》、小号协奏曲《台湾,祖国的宝岛》、交响诗《祭炉》、钢琴与弦乐《雨夜出诊》,李长士的管弦乐曲《花鼓灯随想》,银星的管弦乐曲《怀故》,金田丁、柯明德的管弦乐曲《月下渔歌》等。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安徽音乐创作的春天。刘敦南的管弦乐

《夺钢》是粉碎“四人帮”后安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1981年,为了迎接全国第一次交响音乐创作评奖活动,安徽省文化局,中国音乐家协会安徽分会联合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交响乐、管弦乐作品,应征作品多达200多首(部)。

经过评选,对8首作品进行了试奏,邓鸿的交响诗《台湾之歌》、晏成铮的交响诗《伟大的战士》、谢国华、尚廷文的交响诗《大别山,我的母亲》,李长士的交响诗《刘海戏金蟾》、韩永昌的管弦乐《淮河随想曲》、史林雨的管弦乐《青年随想曲》、陈礼旺的的管弦乐《天仙配随想曲》和王成瑞的管弦乐《闹花灯——安徽组曲之二》。这些作品取材较广;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有赞美爱情故事的,也有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的,还有描绘风土民情的。虽然这些都是单乐章的作品,但体裁有交响乐,也有随想曲以及组曲等。这是建国以来,安徽舞台上第一次演奏安徽音乐工作者创作的交响乐,管弦乐作品,演出受到一致好评。通过试奏,选出其中的《大别山,我的母亲》和《闹花灯-安徽组曲之二》报送北京,参加全国交响音乐创作评奖活动。

这次征集是安徽省管弦乐作品创作史上空前的举措,它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安徽管弦乐作品创作的令人鼓舞的成果,也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的音乐创作事业。但这只是一个新起点。这些年来,安徽的广大音乐工作者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管弦乐作品创作·326·

对于安徽来说,未能形成高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这样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社会背景,作曲家对历史和现实、对艺术和人生需要一个思考过程,对源源传入的国外20世纪作曲技法也需要一个从认识、吸收到消化、借鉴的过程。此外,音乐生活中通俗音乐“冲击波”的巨大能量以锐不可挡之势闯入了社会文化的底层,包围了严肃音乐的阵地。相形之下,处于严肃音乐顶端的交响音乐的圣殿则显得冷寂了许多。尽管如此,至1990年,出现了大量的作品。如:王成瑞的管弦乐小品《春风杨柳》及《在展览馆里》,时白林的管弦乐《刘海戏金蟾》、韩永昌的小提琴独奏《秧歌三首》,叶志强的管弦乐《安徽民歌组曲》,邱正旦、王国平的小提琴二重奏《白毛女组曲》,蔡正菁的钢琴曲《牛歌》、胡华清的双簧管独奏《淮河情歌》、盘龙的钢琴曲《序曲》,何合浓的管弦乐《总是朝着龙的故土》等。

舞蹈音乐有:金田丁的《东渡》,李剑肖的《双回门》,李长士的《江南春早》,叶志强、竹笛的《夜渡》,竹笛的《赶集》,谢国华的《女娲》,方家连的《算盘声声》和《牧鹅少女》,段继抒的《妈妈在玩灯》,贺爰群的《花鼓女》,柯明德的《划龙船》,庄润深的《惊梦》等。  三、作品选介〔《汉江潮》〕

作者刘北茂(1919~1981年),作于1940年,这是他在陕西城固写下了他的首创作品,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二胡曲。全曲古朴深沉,激越悲愤,势如潮水,真情动人,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27·

·328·

·329·

·330·

〔《欢乐曲》〕

作者刘凤鸣(1912~1983年),作于1951年。为管子独奏曲。该曲根据流行于淮河两岸的民间乐曲《报妆台》的曲调改编而成。乐曲描写喜庆日子的热闹景象,表现了一种喜气洋洋的愉悦心情。该曲曲调高亢时,则豪放嘹亮,细腻时,则似涓涓细流,柔情似水。由小快板转入快板,结束在激烈的快板,这时乐队奏出花鼓灯音型,营造出一个火爆的、红火的节日气氛。该曲于1954年在华东地区音乐、舞蹈会演及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中获得二等奖。

·331·

·332·

·333·

·334·

  〔《腾飞》〕

作者李长士。作于1959年,为民乐合奏曲。该曲根据安徽芜湖、繁昌、当涂一带三种《划龙船》的民歌音乐为素材改编、扩充变化而成。基本上属于变奏曲式。全曲音调昂扬、旋律奔放,节奏欢快、铿锵有力。表现万马奔腾、勇往直前的气势。象征着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景象。特别在高潮部分,管弦与打击乐合鸣,听后让人振奋,激动。该曲由省歌舞团排练演出达200余场。为该团保留曲目。196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该乐曲的总谱单行本。

·335·

  〔《欢乐的茶乡》〕

作者贺爱群,吴安明,作于1973年。为喷呐独奏曲。该曲在主题的选择上一反常人

2i惯用的以淮北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做法,而是采用了皖南花鼓戏非常有特点的音乐动机燏65·燏·燏发展而成。在华彩乐段鸟叫的处理上,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强调音乐性。在

演奏时,把皖派唢呐的方法融于其中,使该曲既有北方风格的热情明快,又有江南风格的秀美清新。

1989年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该曲197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共和国建国卅周年优秀器乐曲选》。并定为全国音乐院校唢呐专业教材。

·336·

·337·

·338·

〔《梦九华》〕

作者尚廷文、王永龙,作于1981年。

乐曲采用了潮州音乐传统名曲《寒鸦戏水》为主题,经作曲家运用了一些现代手法重新创作之后,丰富和发展了广东音乐的表现力。乐曲表现了佛教圣地九华山古刹幽林,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如仙似梦的奇妙境界。演奏时运用广乐音乐独特润饰技巧,使得该曲极具广东音乐之风韵,所以能在八七年首届全国广东音乐演奏邀请赛中荣获演奏二等奖与创作奖;后经修改参加九

年全国广东音乐新作品比赛(寄录音),又荣获最高奖。

·339·

·340·

  〔《巫风——为篪笛筝与打击乐而作》〕

作者盘龙。作于1986年,是安徽省舞台上演奏的第一部现代派技法的民族器乐作品。这首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民族乐器音响上的特色,在注重民族音调和音乐发展的同时,又采用了现代西方音乐作曲技术,在既保持了民族音乐风格的同时,又体现了当代音乐气质和新的思想内容。乐曲较好的表现了人类原始的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在心理上对蓬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刻意追求。该曲由安徽省歌舞团民族乐队首演于1986年“安徽山水音画”民族音乐会。谱例:(略)

〔《女娲》〕

作者谢国华,作于1980年,作者有感于祖国经过十年浩劫后的“补天”之难,“补天”之伟。乐曲中部通过一百小节的一个主题、一个音型,一个速度,一个低音而作和声,与织体变奏。和声上以

避三和弦为原则,以紧张度的差别为逻辑,使中部的动力

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收得再现部感人至深的效果,并取得“拙中见巧”的审美趣味。该曲获全国首届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三等奖。

·341·

  〔《闹花灯——安徽组曲之二》〕

作者王成瑞,作于1981年。为管弦乐曲。

该乐曲是一首形式活泼、内容清新、富有安徽民间风情特色的作品。作者选用了黄梅戏音乐为基调。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A、B、A)。在18小节的热烈欢快的“引子”之后,黄梅戏《夫妻观灯》中优美流畅的“彩腔”曲调作为主题首先呈示。接着对该主题进行不断裂变,发展为欢快的锣鼓音调和如歌的旋律。继而就是双主题的对比,调式转换,调性变法等手段,把全曲推向高潮。进入再现部之前,又出现了较为熟悉的黄梅戏主调中常用的“对板”旋律,从各个侧面勾描出一幅安徽民间节日“闹花灯”的热闹场面。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序曲》〕

作者盘龙,作于1982年。为钢琴独奏曲《小溪漫步》中的第一段(呈示部),是一首独立的乐曲,作品表现大自然秀丽旖旎的田园风景和优美的湖光山色。发表在人民音乐出版的1982年第4期《音乐创作》。

·351·

·352·

·353·

安徽省主要民族器乐作品统计表

表3—3—1作 品 名 称

国乐作品集刘北茂二胡曲集

五大莲池好风光(民乐合奏)春暖花开(二胡独奏)

快乐的山区邮递员(二胡独奏)欢乐曲(民乐合奏)欢腾的节日(民乐合奏)悠悠组曲(口哨与乐队)黄山秧歌(巴乌与乐队)滴溜溜(笛子与弹拨乐)月下渔歌(民乐合奏)灯会(弹拨乐合奏)欢乐的茶乡(唢呐与乐队)迎风激浪(二胡独奏)报喜(二胡独奏)普天同庆(吹打乐)

凤阳花鼓随想曲(民乐合奏)江淮新曲(民乐合奏)黄梅之花(扬琴协奏曲)春歌(二胡独奏)

我是公社小社员(扬琴独奏)送粮路上(民乐合奏)花鼓灯(民乐合奏)

作 者创作时间发表或演出单位

获奖情况

刘江非195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北茂195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杨 春

1959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马绍常196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二胡曲集》宫占新196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二胡曲集》李长士1966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李长士1967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李长士1969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李长士1970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李长士1971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金田丁

陈敬堂1973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柯明德

金田丁1974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

贺爰群1975人民音乐出版社《建国三十周年优秀

吴安明器乐曲选》汪宽礼1975年参加全国器乐单项选拨调演

柯明德

施文楠1975年浙江广播电台录播李长士1976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李长士1976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蒋栋梁1976年安徽省音乐舞蹈会演陈敬堂1976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

范思正

陈敬堂1976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李 音

1976年

获省单项调演优秀奖

全国民族器乐调演、人民音乐出版社《少儿民乐专辑》

金田丁1978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

常锦章

陈敬堂1978年安徽省歌舞团演出

·354·

(续表)

作 品 名 称

安徽器乐作品选进军号(二胡独奏)丰收乐(民乐合奏)锔大缸(唢呐独奏)百鸟音(笛子独奏)闹花堂(笛子独奏)思乡(唢呐独奏)梦九华(广东音乐)山乡春早(笛子独奏)敲起锣鼓庆丰收(二胡独奏)八板(闷子曲)

山歌越唱越欢畅(民乐合奏)淮河行(唢呐独奏)牧归(民乐合奏)观灯(民乐合奏)

小扁担三尺三(民乐合奏)炉台畅想曲(扬琴协奏曲)淮河魂(唢呐独奏)幸福路(唢呐独奏)家乡好(唢呐独奏)故园春色(江南丝竹)茶山春(笛子独奏)春耕忙(笛子独奏)跳龙门(江南丝竹)节日的山寨(巴乌独奏)

作 者创作时间发表或演出单位

获奖情况

吴彦琳1978年安徽人民出版社

(责编)

李子贤1978年《中国音乐》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安徽省歌舞

辛祥利1978年

团演出吴安明1979年省内外演出

(改编)

黄锡麟1979年《安徽音乐》

(整理)

隋景山1980年《百鸟音》隋景山1980年《百鸟音》

尚廷文1980年首届“广东音乐邀请赛”(中国音协)二等奖

王永龙辛祥利

1981年

安徽省器乐作品赛85年赴蒙古国参加第七届亚洲音乐节

二等奖

李子贤1982年安徽人民出版社隋景山1982年《万年红》

(改编)

吴葆华1982年安徽人民出版社

吴安明1984安徽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

尚廷文全国民族器乐调演徐 楠1984年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徐 楠1984年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吴安明1984年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撒世斌1984年安徽省“建设者之歌”会演马长贵1985年铁道部汇演(西南片)田 斌1985年安徽省歌舞团田 斌1985年安徽省歌舞团陈敬堂1986年安徽省歌舞团陈惠龙1987年上海唱片社陈惠龙1987年安徽省歌舞团

尚廷文1987年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演奏比赛陈惠龙1988年安徽省歌舞团

二等奖二等奖

优秀奖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一等奖

·355·

(续表)

作 品 名 称

花鼓灯会(民乐合奏)欢腾的骡马行(吹打乐)

作 者创作时间发表或演出单位

获奖情况

卢声安1989年安徽省歌舞团王 勇1989年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

优秀创作三等奖

安徽省主要管弦乐(键盘)作品统计表

表3—3—2作 品 名 称

对花(钢琴)小河淌水(钢琴)河曲民歌(钢琴曲五首)

作 者创作时间发表或演出单位

获奖情况

张 翼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张 翼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朱家红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丛刊

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奖

皖南一页(交响诗)

蒋小风

朱家红1959年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汤先亮

万人坑(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盘 石1972年马鞍山市歌舞团祭炉(交响诗)

盘 石1973年马鞍山市歌舞团

台湾,祖国的宝鸟(小号协奏曲)盘 石1973年安徽省文艺调演雨夜出诊(钢琴与弦乐)淮河随想曲(管弦乐)春风杨柳(管弦乐小品)在展览馆(管弦乐小品)

盘 石1974年马鞍山市歌舞团安徽省歌舞团

韩永昌1978年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播王成瑞197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成瑞1978年中央电视台

安徽省文艺会演

方家连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

陈广岐

上海唱片公司出版(1980年)方家连1979安徽省文艺会演

贺爰群全国艺术节

韩永昌1980年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播《乐坛》杂志谢国华1980年全国首届舞蹈比赛

谢国华1980年安徽省“江淮之秋”艺术节

作曲三等奖音乐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优秀个人奖优秀创作奖二等奖

摸花轿(歌舞音乐)

玩灯人的婚礼(歌舞音乐)秧歌三首(小提琴独奏)女娲(管弦乐)冬兰(管弦乐)

闹花灯一安徽组曲之二(管弦乐)王成瑞1981年安徽省管弦乐作品征集送京参评

·356·

(续表)

作 品 名 称

序曲(钢琴独奏)安徽民歌组曲(管弦乐)算盘声声(舞蹈音乐)冰湖上的篝火(歌剧)渔光曲(舞蹈音乐)牧鹅少女(舞蹈音乐)牛歌(钢琴)东渡(舞蹈音乐)矿工的眼睛(舞蹈音乐)爰(音乐话剧)迷乱的星空(音乐剧)孔雀东南飞(舞剧音乐)召唤(小号二重奏)

作 者创作时间发表或演出单位

获奖情况

盘 龙1982年《音乐创作》人民出版社叶志强1982年《乐坛》杂志安徽省文艺会演

方家连1982年

华东地区文艺会演

谢国华1984年安徽省“江淮之秋”艺术节

于 兵

首届“江淮之秋”文艺会演

任 璋1984年

华东地区文艺会演安徽省文艺会演

方家连1984年

华东地区文艺会演朱家红1986年《乐坛》杂志金田丁1986年第五届全国舞蹈会演王 斌1987年煤炭部“乌金奖”谢国华1988年安徽省首届艺术节

王怀坚1989年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优秀剧目中国艺术节

谢国华1989年

安徽第二届艺术节孙中生1991年安徽首届企业艺术节

优秀作曲奖音乐奖一等奖作曲三等奖(前七名)一等奖作曲奖一等奖二等奖音乐二等奖作曲二等奖一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