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产教融合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产教融合创新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DOI:10.16707/j.cnki.fjpc.2017.11.025

F福建电脑UJIANCOMPUTER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产教融合创新研究

2

李培丰1,

(1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2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技师分院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五年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显得很重要,文章分析了德国和英国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相关问题,从三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下产教融合创新研究。

模式;研究【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一、国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得比较早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下面重点介绍德国和英国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模式1援德国“双元制”

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被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的重要特征是企业和学校合认为是的一个成功典范。“双元制”

理论教学由学校实施,实习培作联办,双方共同制订教学目标,

两者齐头训由企业实施;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训练,

还可以并进。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学生不但可以拿到学位证书,

拿到职业资格证,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该教学模式是通过

共同去培养人国家法律来维护的,企业和学校的分工很明确,

才,从而达到社会需求。建立完善的职业法律法规是学习完德

使得“双元国教育模式重要意义,德国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

都有具体的要求制”的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对学校和企业来说,

来约束,使得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另外,认真建设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德国,如果有人想从事职业教育,首先要经过认真培训的,德国为了搞好职业教育,制订了对应的法律、法规,同时规定教师有义务参加新教师培训。德国重视职教教师

对于的培养,教师在正式上岗前,要经过认真选拔。与此同时,

教师考核,德国也是很严的,国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会

“双元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另外要注重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

学生大制”模式的含义,是学生需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互学习,

其他时间都是在在企约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学生能熟悉企业的人文环业进行实践学习。通过一定的实践,

境、工艺、产品设备,对于将来很好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培养模式2援英国的“三明治”

该模式的核心要求学生英国的教育模式是“三明治”模式,

在学校学习课程期间,务必要去实习场所进行很长时间的学

所习。“三明治”的外表形式上为两块面包中间夹着一块肉片,

以此教育模式被称为“三明治”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培养人才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教学质量。第二,工作实训

“三明治”教学模式规定工作纳入平常教学的重要一部分。英国

实训要确保学生的实训时间,保证工作和学习的一致性。第三,学生实训后有一定的薪酬,学生的实训课程会积极适应相应企

为企业新鲜资源添砖业的需求,企业将来可以录用此类人员,

加瓦。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相关问题描述1.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对相关企业缺乏吸引力,如果在合作中企业产生经济效益,需要多方协调。高职院校教师

但是在企业实践方面还需有理论教学经验绝大部分都很丰富,

待改善,高职院校教师在和社会接轨方面能力欠缺。这些因素都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影响很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本身条件的好坏对校企合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2.相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不能从中对于实践企业来说,它在参与校企合作中,

物力和财力投入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反而将大量的人力、中,必然会使得财富流失,这是我们参与实践的企业不愿意看

到的。

3.我国缺乏国家相应的立法保障

发现西方发将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系统学习后,

达国家健康的合作关系是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做为保障。而在我国,虽然有的地方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也比较关注,也积极提倡发展产教融合。可是现阶段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确保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一帆

法规都滞后,不便于顺风顺,就是有的地方有,相对应的法律、

校企合作资金不是利开展产教融合。不能充分发挥功能,

使得校企合作合作双方的关投入不到位,法律上没有很明确,

学校对于相关标准系未能表达明确,企业对合作不是很积极,

也很难制定。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要不断满足我们社会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坚持就业导向,

才能培养高技能、高素需求,要认真搞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产教融合、

对于企会对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对教师的素质也会提升,

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也会有所促进。那么高职学院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效果。

1.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

校企双方以“校2014年开始,徐工集团和学校深层次合作,

为合作基点,企合作、产教融合”3年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3000多人次,满足了徐州装配生产基地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

课题项目:1、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XHXS2017066);2、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2017年重点研究课题(2017004)

·48·

福建电脑2017年第11期

F福建电脑UJIANCOMPUTER才需求,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

(1)共同实施订单培养。针对徐工集团制造装配、营销服务、维护维修等岗位,校企双方共同探索新型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创新半工半读模重点构造基于岗位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式、顶岗实习模式,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量体裁衣,共同方案、现代学徒制手册、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

工匠精神”。近三年,双方共培养学生的“工匠技能、工匠意识、

建订单班20余个,定向培养学生1200余人,践行现代学徒制近10批次,参与学生600余人。

产品(2)大力实施提升培训。为适应徐工集团技术发展快、大更新快、服务标准高的要求,双方在做好订单培养的基础上,

校企双方共同招聘、力实施提升培训。一是加强入职培训合作。企业每年有计划的将新招聘培训企业组长、班长及技术骨干;

学的员工、已在岗的员工派送到学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升,

院年均累计培训徐工新员工600余人次,在岗员工200余人

学院有计划、次。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合作。在每款新车上市前,

分批次的培训企业的相关销售人员、技术维修人员、4S经理,提升新车的技术支持能力,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实施基础培训40期,提高培训15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

“万众创新,大众创(3)着重实施创新教育。为积极响应国家

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业”的号召,提升企业员工创新的能力、

识,双方着重突出创新教育。一是双方围绕加工产业链共建双

创建了10个汽车创新创业团创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

由企业队,孵化了8个创新创业项目。二是双方共建创客基地,

支持员工和学生开展技能培出资金、出场地、出设备、出专家,

训。三是由企业创新能手组建培训团队,每学期在学校开展3

近距离聆听创新事次创新沙龙,让学生面对面接触创新人物,

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共同开发标准,着力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发展

双方深刻认识学校和企业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

培养体系标准、技术流程标准等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组建团队完成了一系列标准的开发,切实支撑了学校人才培养规范化和企业工作流程标准化。

(1)共同开发培训标准。双方基于徐工重型机械厂的实际需

的思路,共同开发培训标准求,按照“宽基础、分层次、活模块”

近20个,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维修人才和营销服务人才的

培养培训,其中《汽车服务人员职业素养》、《新车检查与双人快

等3个校本培训教材,并在重型机械保》、《汽车售后服务管理》厂的5个培训中心推广使用,且已作为其他汽车品牌人才培养

基地的参考用书,使得不同品牌的汽车技术在我校实现了共享与融合,拓展了产教融合的内涵。

制造及维(2)共同开发技术标准:双方共同开发汽车设计、

汽车设计标准、汽车装配工艺修过程的一系列标准,主要包括:

汽车售后技术维修标准。标准、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标准、3.共同组织技术研发,促进职业教育引领产业发展

产学研协同”的思路,丰学校与企业,按照“政校行企联动,

特别强化了新产品开发、技术富了合作内容,深化了合作内涵,

革新、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合作。

共建徐州重型汽车技术服务中心。学院与徐工集团共建汽车技术中心,共同开发了汽车快速诊断系统。共建新能源研发

共同跟踪新能中心,学校、徐工双方共同组建新能源研发中心,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共同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前沿技术,共同开

发新能源汽车的新产品,利用的扶持、技师高职院的人才优势、徐工集团的技术及资金优势引领产业发展,目前,该中心承担了3个科研项目。

大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产教融合不可分开,

发展高职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04).[J][2]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4(02).

[J][3]徐冰莹.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

[4]何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广州农工商职业学院学报.2014(4).

作者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李培丰(1981-),男,江苏建湖人,硕士,讲师,自动控制。教育,计算机应用,算法研究,

(上接第37页)

云计算相关的操作和应用技能;在此平台上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计算机其它专业的课程实训,自由的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和实训,培养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宏.基于云计算高校计算机实验机房管理模式的应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洪文圳等.开源虚拟化桌面在实验环境中部署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5年第2期

[3]袁梅等.云计算下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5年第3期

[4]李荣.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第23期

吴春兰.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私有云平台的搭建[5]田红,[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女,实验室建设与管陈玉琴,1967年生,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理、云计算。

2017年第11期福建电脑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