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新课程的新体现是理念新、教材新、教学模式新。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标签:高中生物;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
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过于单一,课程实施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目前新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一、新课程中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新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核心任务)。对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最基本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2.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二)教材体系新
综观历次生物课程的改革,本次新课程的变动是最大的。教材结构由原来的单元式改为模块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生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模式新
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进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是单向的传输教育。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时因地制宜,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
二、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作导向,是不会有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的。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并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者。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行为
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反复强调,生物课程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多记住一个细胞结构,而是掌握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程要求教师“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备课时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动作、情态、语言等方面去激励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留出教学的“空白”,对探究问题的途径要做出适度的暗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持有独特的见解。
(三)加强师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标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
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