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证的研究及应用
李海燕 南阳市社旗中医院(473300)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脚挛急;酸甘化阴;敛肝柔肝;缓急止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
芍药甘草汤,又名甲乙化土汤,系张仲景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设,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功效。后世医家对本方极为推崇,十分重视此方的化裁运用。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本方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抗炎、止咳、平喘、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抗变态反应等作用。现对其渊源、临床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渊源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29条,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症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阴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谚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2 方解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芍药甘草汤方中记载:“芍药、甘草各四两,上两味以
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立法以甘酸为主,依据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具有养血滋阴、平肝抑木、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1]。
本方药味虽少,却具有多种作用:一是酸甘化阴。芍药味酸,甘草味甘,“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注解伤寒论》)。二是柔肝益脾。肝主筋,肝阴不足,风木无制,横乘脾土,筋系挛急。本方用芍药补肝柔筋,复用甘草补脾益气,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诚如《医方集解》所云:“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气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涩,能行营气;灸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又痛为木盛克土,白芍能泻肝,甘草能缓肝和脾也”。三是缓急止痛。芍药、甘草均有缓急止痛功效,两者相伍,可发挥协同作用,使缓急止痛作用更强,更持久。四是通顺血脉,破除血痹。《本经》谓芍药能“除血痹,破坚积,”《别录》玉其“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云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两者相伍,去瘀生新,治疗多种阴虚血滞,虚实夹杂的痉挛疼痛病症。
3 病症机理
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寒凝血痹,血脉不和引起。《伤寒论辩证广注》:“脚挛急者,血脉凝泣而缩急也”。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辩》:“脚未伸者,阴气未行下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引起。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明·赵嗣真:“脚挛急,乃血为汗夺,筋无以润养也。”故“脚挛急”的形成,既有阴血不足的一面,又有血滞脉络的一面,乃本虚标实之证。
《伤寒分经》云:“芍药甘草汤,甘酸合用,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阳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热,过汗伤阴,发汗不止,或误用辛热,扰其荣血,不受补益者,并宜
用之,真血虚挟热之神方也”。提出本方方证具有血虚夹热的特征,可供临床参考。
4用药特点
芍药甘草汤为阴虚血滞,筋脉、肌肉失于润养的痉挛、疼痛而设,其所治痉挛、疼痛性疾病具有突发性、阵发性的特点。以药测证,当有口干咽燥,舌红或淡,苔薄白少津,或舌质紫暗,脉弦、细、数或三脉相兼等伴随症状。
医家认为,阴虚阳亢多用白芍,淤热所致则用赤芍;气虚体弱用蜜灸甘草,偏火热则用生甘草。《伤寒论方解》云:此方腹痛及腿脚疼痛都可用。但腹挛痛不拒按者及腿脚挛痛不红肿者,用白芍药,灸甘草;腹满时痛拒按者及腿脚胀痛而红肿者,用赤芍药、生甘草。
药物用量方面,原方为芍药、甘草各四两,用量比为1:1。
后来芍药用量普遍比甘草大。如:
《传信适用方》中岳汤用赤芍六两,灸甘草半两;
《魏氏家藏方》六半汤用白芍六两,灸甘草半两用量比均为12:1;
《朱氏集验方》去杖汤用赤芍药六两,甘草一两,用量比为6:1;
《医门八法》白芍甘草汤用白芍一两,甘草三钱,用量比为3:1;
《朱氏验集方》神功散用白芍一两半,甘草一两,用量比为3:2。
5现代应用
5.1芍药甘草汤对中枢神经、末梢神经有良好镇痛作用。可使平滑肌松弛,而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无论对于体表的或内里的拘挛疼痛,均有良效。
5.2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解除胃肠平滑肌筋挛,又直接作用于胃粘膜上皮细胞,促进存活期延长保护或减轻胃粘膜受损作用。
5.3本方应用广泛,治疗高血压、急性乳腺炎颈椎病、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不安腿综合症、足跟痛、产后发痉、面积痉挛、小儿目眨、小儿遗尿、阴茎抽痛、呃逆、前列腺炎、阳痿、各种疝痛、农药中毒、痛经、胆管蛔虫等[2]。
5.4有解热、抗炎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医研究所,伤寒论方解[M].(第二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78.6
【2】李伟、杨铭、等芍药甘草汤的研究近况[J]中成药,1994.16(10):48-49
(本方校队:方文 收稿日期:2009-06-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