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
doi:10.3969/j.issn.1674 ̄6341.2019.04.046
JournalofHeilongjiangVocationalInstituteofEcologicalEngineering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32No.4
Jul.2019
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学习
效果评价研究方案初探
罗宇晓 周乐 廖志华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ꎬ广东中山528400)
摘 要:分析采用教学信息技术泛雅SPOC平台的必要性和国内外对学习效果评价研究的新趋势ꎬ对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学习效果评价研究方案进行初步探讨ꎮ
关键词:泛雅SPOC平台ꎻIT英语ꎻ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ꎻ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6341(2019)04 ̄0145 ̄03
APreliminaryExplorationofEvaluatingLearningEffectonITEnglish
basedonFanyaSPOCPlatform
(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ꎬZhongshanInstituteꎬZhongshan528400ꎬChina)
LUOYu-xiaoꎬZHOULeꎬLIAOZhi-hua
intheevaluationoflearningeffectsathomeandabroadꎬpreliminarilydiscusswhatlearningeffectofITEnglishisaboutbasedonFanyaSPOCplatform.0 引言
Keywords:SPOCplatforminFanyaꎻITEnglishꎻStudyonEvaluationofLearningEffect
Abstract:AnalysisofthenecessityofusingtheteachinginformationtechnologyFanyaSPOCPlatformandnewtrends
的能力ꎻ通过学习ESP课程ꎬ提升学生学术、职业素养ꎻ将学生的专业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ꎻ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解决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常涉及的语言问题ꎬ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相关英语能力[2]ꎮ
为响应«大学英语教学指南»ꎬ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积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EGP模式ꎬ重视构建语言的
整体水平ꎬ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ꎬ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共核(如语调、语音、流畅性、句法)ꎬ选用统一教材ꎬ设置一样课程内容ꎬ强调单纯英语语言学习ꎬ重理论轻实践ꎬ缺乏互动性、趣味性、综合性、多元性及专业性ꎬ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形成“三不高”局面ꎬ即“课前积极性不高、课堂满意度不高、课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ꎮ这样的高(高学分)投入、低(低综合应用率)回报大学英语学习模式与高校应用型转型要求严重脱节[1]ꎮ
2017年2月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ESP课程
极成立ESP课程教学组ꎬ历时近一年时间IT英语已完成内1 采用泛雅SPOC平台的必要性
2015年ꎬ“互联网+”这一概念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ꎮ报告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就是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使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ꎮ
美国新媒体联盟于2016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也强调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过程ꎬ并指出自带设备学习会为学生实现主动性、建构性学习提供便利[3]ꎮ
2017年ꎬ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引入了超星公司的泛雅容编辑部分且已初步完成泛雅SPOC平台课程资源建设ꎮ
要体现英语的工具性ꎬ提出要以英语使用领域为目标ꎬ增强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从事相关工作 收稿日期:2019 ̄04 ̄15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8年度教改项目
“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ESP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以IT英语为例”(JY201820)ꎻ广东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项目“IT英语在线开放课程”(S-ZXKC201802)ꎻ广东省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基于产出导向(POA)的大学英语校本教学资源建设”(S-JY201702)ꎮ
第一作者简介:罗宇晓(1989—)ꎬ女ꎬ河南偃师人ꎬ硕士ꎬ助教ꎮ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ꎮ
SPOC平台ꎮ该平台集成了课程建设、学习行为管理、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功能ꎮ在课程建设方面ꎬ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设计模板和强大的课程编辑功能ꎬ因而教师能将课程克隆或映射给他人ꎬ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共享ꎻ在学习行为管理、教学组织方面ꎬ平台提供了“任务直接发放、定时发放、闯关模式发放、课堂抢答、即时签到”等功能ꎻ在教学评价方面ꎬ该平台可以运用“云计算”ꎬ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如点
—145—
击次数、发言频率、作业提交、在线观看教学资源时间等ꎬ通过记录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大数据发挥”ꎬ平台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了“支持互联网ꎮ
+”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优势ꎬ推进我
校应用型大学英语新型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发展ꎮ引进泛雅SPOC平台实现ESP课程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混合式学习ꎬ达到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突出“以学为中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的ꎮ借助泛雅SPOC平台及其同步移动终端(学习通)内容编辑、课程映射功能ꎬ为学生上传图片、课件、视频、电子书、PPT、视频穿插文字、测试题等资源ꎬ构建一种真实性、互动性、智能性、沉浸性学习情境ꎬ实现学生5A学习ꎬ即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任意对象(anyone)、任意方法(anyꎬdevice)、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应任意内容(any ̄用thing)ꎬ[4]2 开展学习效果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ꎮ
发挥学习者内在学习驱动力为顺利高效推进ESP模式ꎬ改进教学方法是重要措施之一ꎮ高校需响应«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号召ꎬ推进新型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展ꎬ包括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等ꎻ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ꎬ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ꎬ学教并重ꎬ发挥教师主导作用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ꎬ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ꎮ
进入21世纪以来ꎬ重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国外高等教育评价发展新趋势ꎬ我国高等教育评价重心也转移到与学生培养质量更为相关的学习效果评价ꎮ教学的“效果”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首要考核对象ꎬ而“效果”首先要看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ꎮ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ꎬ新一轮的教学评估将学生的“学”作为关注重心ꎬ从考核学生对资源的占有量转移到考核学生的资源使用效率和学习效果[5]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AHE)指出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ꎮ
ꎮ
学生不仅要学到东西ꎬ更应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ꎮ学习效果既包含知识和能力ꎬ也包括影响专业学习和社会化行为的价值、态度和心理习惯ꎮ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信息反馈ꎬ并基于反馈思考学生在什么状态、什么条件下学得最好ꎬ以此来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ꎮ
学习效果评估是持续性、综合性的ꎬ不能用一次性评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考量ꎮ传统书面考试(如校内英语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无法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信息ꎬ更无法体现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ꎮ
泛雅SPOC平台颠覆了传统以考测学、以考验学的终结性评价机制ꎬ注重过程追踪、过程分析的形成性评价机制ꎬ对3 学生学习进度方案实施的具体阶段、学习水平、学习质量予以科学判断和分析ꎮ
阶段一:基于泛雅SPOC平台前期IT英语课程资源建
设ꎮ
目前IT英语已完成内容编辑部分ꎬ包括课程描述、课程目标PPT、、教学大纲、单元框架、电子版教材、自学任务单、教学拓展资源测评试题ꎮ除此之外、学术文献ꎬ本课程将进一步克隆或映射其他名校、音频资源、视频资源等基础资源和—146—
有关IT英语精品公开课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ꎮ
图1 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课程建设模式图
由图1可知ꎬ该模式主要包括课前教师进行任务分层ꎬ课前学生进行相应任务自学ꎬ课中师生角色转换和课后师生、生生多维交流、协作、提升ꎬ所有环节均是基于泛雅SPOC平台进行设计和操作的ꎮ
阶段二:基于泛雅SPOC平台学习过程IT英语学习效果大数据挖掘ꎮ
本研究除借助泛雅SPOC平台进行IT英语课程建设外ꎬ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学习行为组织、管理、互动功能ꎮ教师在该平台以“发放、定时发放、闯关模式发放”几种模式进行资源发放ꎬ学生根据教师教学进度ꎬ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ꎬ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讨论、互动测评ꎮ
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如课程学习过程中泛雅平台使用频率、作业提交情况、微视频播放时长及频数、讨论区发言要点、课堂抢答次数等)都被该平台的大数据功能进行统计ꎬ实现学生学习过程“非量化”到“可量化”、学习组织“不可见”到“可视化”、学习管理“大众化”到“个性化”重大改革ꎬ形成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学生个性化IT英语学习报表ꎮ
图2 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大数据设想雷达图
挖掘学生在IT英语课程中的学习大数据ꎬ通过分析学生具体学习行为ꎬ制作大数据雷达图ꎬ以此来量化评价学生学习效果ꎮ图2是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大数据设想雷达图ꎬ通过该图辐射点可对学生在平台完成任务的详情进行直观了解ꎮ
阶段三:基于泛雅SPOC平台学习过程中ESP课程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双定”分析ꎮ
信息技术虽可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归纳学生的学习规律、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ꎬ但学习是一个综合性过程ꎬ是外化
文科“双定”(定量+定性)研究分析学生学习效果ꎮ
+内化过程ꎬ除借助理工科思维从外量化学习效果ꎬ还应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制定“基于泛雅SPOC平台学习过
应高校应用型转型时代潮流ꎬ响应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使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号召ꎬ将教学评价重心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移且试图发挥学习者内在学习驱动力ꎬ以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ꎮ通过大数据挖掘ꎬ定量问卷统计和定性采访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学习效果予以科学判断、分析、评价ꎮ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更新教学资源ꎬ调整教学策略ꎬ改进教学管理ꎬ充分发挥学习效果评价倒逼教学改革功能ꎬ对ESP课程的周期进行再建设ꎬ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ꎬ为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ꎮ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ht ̄
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203/133322.html.[2019-4-7].c15142a197508/pagem.htm.[2019-4-7]
程ESP课程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定量问卷调查表并质性采访问题ꎬ根据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和采访回答情况进一步综合评价学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学习效果ꎮ表1是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指标框架ꎮ
表1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指标框架
指标内拟涉及项
学习者是否完成课程学习ꎻ完成课程具体各项频数
(1)按时完成作业情况ꎻ
作业
(2)组长评价作业情况ꎻ(3)教师评价作业情况ꎻ(4)自我评价作业情况在线讨论积极性ꎻ
活动
搭档面对面讨论热情ꎻ小组项目调查统计汇报情况ꎻ课堂活动整体参与度
满意度
平台对学习支持和服务评价ꎻ使用平台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在线数据反馈ꎻ
反馈
教师现场反馈ꎻ
同伴课下反馈v自我深度反思
评价指标类别
课程
[2]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EB/
OL].(2017-02-23)http://sfs.ahu.edu.cn/03/84/[3]李新房ꎬ李静ꎬ刘名卓.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趋势与挑战研究:«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ꎬ2017(4):3-11.[4]搜狐教育.2017地平线报告解读:技术触发挑战ꎬ趋势尚
存转变[EB/OL].(2017-02-23)http://www.sohu.com/a/[5]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ꎬ
2016(3).
责任编辑:富春凯
127037013_103936.[2019-4-7].
4 结语
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IT英语学习效果评价研究是顺
(上接第29页)参考文献:
[1]张廷克ꎬ李闽榕ꎬ潘启龙ꎬ等.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8)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18:3.
[2]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年)[EB/OL].英国石油公
司ꎬ2018:41[2019-2-15].https://www.bp.com/content/[3]曾庆雄.美国核电发展理念转变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
电力企业管理ꎬ2018(16):76-79.
[4]张焰ꎬ伍浩松.美能源部宣布为核能相关研究资助9150
万美元[J].国外核新闻ꎬ2018(7):1-2.
[5]赵松ꎬ许春阳ꎬ宋岳ꎬ等.2018年国外核领域十大事件[J].
国外核新闻ꎬ2019(1):21-23.
[6]伍浩松ꎬ张焰.美能源部签署支持首个小堆项目的备忘录
[J].国外核新闻ꎬ2019(1):9.
[7]伍浩松ꎬ戴定ꎬ王树.英国支持核电技术发展[J].国外核
新闻ꎬ2017(12):1-2.
[8]伍浩松ꎬ王树.英国开展核电厂无线控制系统研究[J].国
外核新闻ꎬ2018(2):5
[9]刘建.俄罗斯核能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ꎬ2017.
[10]张莉ꎬ孙晓飞.2018年国外核科技工业发展纵览[J].国
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2018SRbook.pdf
防科技工业ꎬ2018(12):45-48.
[11]朱晓中.浅谈主要大国在中东欧的利益格局及对16+1
合作的影响[J].区域与全球发展ꎬ2017ꎬ1(2):38-53+[12]伍浩松ꎬ戴定.2018年世界核电工业发展回顾[J].国外
核新闻ꎬ2019(2):14-21.
[13]王晓峰.日本重启核电之路带来哪些启示?[N].中国
环境报ꎬ2019-03-18(6).
[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R].2018.
[15]国家能源局ꎬ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能源规划[R].2016.[16]张露ꎬ熊小伟ꎬ汪萍ꎬ魏国良.我国核电厂规划限制区设
置现状分析[J].辐射防护ꎬ2019ꎬ39(2):105-110.[17]武云龙.我国核乏燃料处置法律问题研究[D].保定:河
北大学ꎬ2018.
[18]张乐ꎬ童星.公众的“核邻避情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社会科学研究ꎬ2014(1):105-111.
[19]史永谦.核能发电的优点及世界核电发展动向[J].能源
工程ꎬ2007(1):1-6.
责任编辑:李增华
155-156.
—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