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不仅占有崇高的地位,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为后世诗人、作家提供了借鉴,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有一种继《诗经》之后出现的诗歌形式,它所代表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与《诗经》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并驾齐驱,在文学史上,它与《诗经》并称“风骚”。这种诗歌形式就是?(楚辞)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种继《诗经》之后出现的新诗体。
战国后期,在楚国出现了一批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代表的骚体诗人。他们吸收了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句式长短参差,灵活多变的骚体诗——“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在楚国的文化氛围里孕育出来,深受南方自然山水和巫术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想象,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传世名篇。稍后有宋玉,其代表作有《九辩》。“楚辞”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
二、 “楚辞”的概念和命名: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又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这一名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张汤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最晚也是汉初就有。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三、 影响“楚辞”产生的因素 1、 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2、 楚国的民歌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3、 楚国民间的巫歌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4、 楚国的地方音乐
春秋时期,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者不少。楚国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当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们所接受的音乐的影响也多半是楚国地方的。 5、 楚国的方言
与此有关,影响“楚辞”的是楚国的方言。楚国的方言有特殊的意义,也有特殊的音调。《楚辞》中的方言极多,如“扈”、“汩”、“凭”、“羌”、“婵媛”之类,参考古注及其他文献还可以理解。至于当时的音调的读法早已失传。但还可以看出方言的痕迹。
综上所述,楚国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又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二者融合为一,汇成文化的巨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的素材,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
件,就在这个优势的文化基础上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四、 楚辞特点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
五、 走进屈原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BC340—277),名平,是楚国的一个没落的贵族,他“博闻强识”,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曾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怀望起初很信任他,但当时楚国内外都有尖锐的斗争:在内政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也表现为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楚国贵族为代表,后者以屈原为代表。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正在起草之际,上官大夫为了探听宪令的内容,就想夺过来看,屈原不与,上官大夫反污蔑屈原泄露机密,怀王不察,遂疏远屈原。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进行挑拨离间的阴谋活动。张仪许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绝交于齐。怀王既绝齐,又不得地,大怒,发兵攻打秦国,先后皆大败,丧师失地。齐既不来救,韩魏复出兵攻楚,怀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齐,恢复邦交。局势暂时稳定下来。诗人洞察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秦。在政治上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相对立,坚决同他们做斗争。而怀王为群小所包围,终于还是走了亲秦道路。放逐了屈原。这时楚国内政,外交失策,又连年为秦所战败,怀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顷襄王即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诗人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复诋毁屈原,襄王怒而迁于江南。诗人在长期的流放中忧心国事,没有一刻忘了回去。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抒发忧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乃自投汨罗江而死。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作品主要包括《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1篇)、《卜居》(1篇)、《渔父》(1篇)。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 六、 屈原的主要作品 (一) 《九歌》
《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据传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九歌》共11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为了获取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写祭祀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有的写人们对神的热情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又有对神与神、人与神相爱的描写,这是原始宗教“人神杂糅”的一段遗留,如《湘夫人》、《湘君》、《山鬼》3篇都是十分优秀的恋歌;《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或写愿结相知、顷刻离别的抒情诗;此外,《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之情。 (二) 《九章》
《九章》是包括9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包括《惜诵》、《抽思》、《哀郢》、《橘颂》、《怀沙》、《涉江》、《惜往日》、《思美人》、《悲回风》。 (三) 《天问》
《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它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情所发出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者在篇中提出的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七、 赏析《山鬼》
题解: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 本篇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她只能在夜间出现,没有神的威仪,和《九歌》中所祀的其他神灵不同。歌辞全篇都是巫扮山鬼的自白。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①山之阿(e1):山隈,山的弯曲处。
若有人兮山之阿①, 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
被薜荔兮带女萝②。 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②被(pi1):同披。薜荔、女萝:皆蔓生植物。 既含睇兮又宜笑③,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 ③含睇:含情而视。睇(音dì),微视。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④。 你会羡慕我的姿态婀娜。
笑得很美。
④子:与下文的灵修、公子、君都是指山鬼,亦
美好,是形容窈窕的副词。
狸:狐一类的兽。文狸:毛色有花纹的狸。
桂为旗。
⑦石兰、杜蘅:皆香草名。
⑧遗:赠。 ⑨余:我。篁:竹。
⑩来:
⑾表:突出之貌。
⑿容容:即“溶溶”,水或烟气流动之貌。 ⒀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羌:语助词。
⒁神灵雨:神灵降下雨水。 ⒂灵修:指神女。憺(澹):安乐。
乘赤豹兮从文狸⑤, 驾乘赤豹后面跟着花狸, 即扮演山鬼的女巫所思念的人。慕:爱慕。 善:辛夷车兮结桂旗⑥。 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折芳馨兮遗所思⑧。 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⑨,
路险难兮独后来⑩。
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
被石兰兮带杜衡⑦,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 ⑤赤豹:皮毛呈褐的豹。从:跟从。文:花纹。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 ⑥辛夷车:以辛夷木为车。结:编结。桂旗,以
表兮山之上⑾, 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云容容兮而在下⑿。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 杳冥冥兮羌昼晦⒀, 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东风飘兮神灵雨⒁。 等待神女怡然忘却归去, 留灵修兮憺忘归⒂, 年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 岁既晏兮孰华予⒃?
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
采三秀兮于山间⒄, 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 ⒃晏:晚。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石磊磊兮葛蔓蔓⒅。 抱怨神女怅然忘却归去, ⒄三秀:芝草,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食了能延怨公子兮怅忘归⒆, 你想我吗难道没空来到。 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
年益寿。
⒅
⒆公子:也指神女。 ⒇杜若:香草。
(21)
(22)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
(23)靁:同“雷”。填填:雷声。
(24)猨:同“猿”。
(25) (26)离:遭受。
山中人兮芳杜若⒇, 石泉口中饮松柏头上遮, 饮石泉兮荫松柏(21), 你想我吗心中信疑交错。 君思我兮然疑作(22)。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濛濛,
靁填填兮雨冥冥(23), 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猨啾啾兮又夜鸣(24)。 风吹飕飕落叶萧萧坠落, 风飒飒兮木萧萧(25), 思念女神徒然烦恼横生。 思公子兮徒离忧(26)。
【注释】
①以此诗“采三秀兮于(於)山间”,“于”不该与“兮”相重,而断定“于山”为“巫山”,山鬼为“巫山神女”。其实,这种句式在本诗即有,如“云容容兮而在下”,“兮”与“而”亦不妨相重。则“于”不必读作“於(巫)”,此山鬼自是民间传说的女山神,而无证据必为“巫山神女“。 ②《史记·封禅书》记齐人少翁语日:“上(指武帝)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即环境、装扮)非象神,神物不至。”荆楚民间迎“紫姑”神,亦须“作其形(紫姑形貌)迎之”(《荆楚岁时记》)。都证明了巫风迎神、降神的这一特点。
八、 练习:根据《山鬼》内容,运用联想创作小型神话故事。 九、 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作业:
阅读屈原作品,体会“楚辞”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