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看电视”,也即电视节目。
二、电视艺术
(一)定义及其呈现方式
人类把艺术的宝座的位置留了一个给电视,于是观众们看到与其并列并且被人们所熟悉的:包括文学、音乐、浅析电视当中的“电视艺术”段婉宁1 门 斌2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71)
摘要:世界电视的发端诞生于1936年,在短短几十年当中,电视飞速发展。播出时间逐渐增多,节目日益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对许多人来说,每天看几个小时电视是常事。而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是否是一门艺术呢?或者说它其中有哪些艺术成分呢?本文将就电视当中的电视艺术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视;电视艺术
一、电视——电影的兄弟(一)发展历程
通常,人们将1985年12月28日看作是电影的诞生日。法国人奥古斯特•卢米埃尔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的14号的“大咖啡馆”首次以售票形式向公众展示了一些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拍摄的影片。当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电影短片《火车进站》时,座位中有的观众竟然吓得惊叫而离席逃跑。可想而知,人类在有史以来第一次面对银幕上活动起来的影像时产生了怎样的震撼感。毋庸置疑,电影这种艺术品,给我们带来了真实感,它那种逼真性、现场感,是多少人一直以来在追求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人在新片出炉后第一时间跑去电影院一睹它的风采。电影做的也越来越好,画面唯美细腻、特技特效的运用、投资上几百亿等。这一系列花大成本来制作的视觉上的饕餮大餐,让我们完全陶醉于视听艺术的审美当中。
把电视比喻为电影的兄弟。是因为它的诞生年代较之晚些。但电视更为突出它的大众媒介属性和审美艺术属性。电视机作为老百姓家中的“私有财产”,使得人们对影像的依赖没有像电影那么迫切,遥控器在手,观看时间随意,频道选择随意。电视让观众极早的看到各种新闻事件和信息资讯等。
电影是一门有艺术性、技术性、科学性的艺术门类。而电视同电影一样,都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同时又有技术含量。不同的是它们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电影是全部影片——传统意义上的长片、中片、短片、最多的是实验影片和录像短片、广告影片等等的集合(这些片子集合了很多领域,如经济、科技、社会、艺术等等)。除纪录片是真实的以外,其余大多与消遣娱乐以及商业挂钩。而电视覆盖的面就非常广了,它包括新闻节目,综艺晚会(戏曲、歌舞、杂技、小品、相声等),体育节目,电视剧等,其中每一类都可以继续细化,可见其内容的丰富多彩。但它们当中不全是娱乐消遣,有更多的涉及到国内外最新大事以及人们需要了解、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新闻类节目,这里与电影有明显的区别。这种新闻节目所具有的政治性,也正是电影只能是电影,电视只能是电视,二者永远不能混为一谈的根本属性。
(二)电视是什么
电视是西方发明的现代高科技产物,英文“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和拉丁文visio(观看)组成,意为“远距离传送图像”。深究电视,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物理层上的含义;二是媒介层上的电视;三是电视节目。首先,在物理层面上理解,电视作为运动影像的载体,它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电子系统的支持。国际电信联盟所属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在622号建议书中所下的定义是:“电视是电信的一种,用于传送代表景物的信号,在收到信号之际将它储存后,使景物的画面重现。”摄像师通过摄影镜头将外界景象纪录下来,转化为电子信号,经过加工编辑之后,通过无线电波或电缆传送到拥有电视机的千家万户。其次,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任务是传递着各种信息,同时也传播各种电视艺术节目。它既可以承载电视新闻、电视报道、电视专题性节目这一类新闻类节目;也可以承载电视纪录片、电视直播综艺性节目等纪录性节目;也可以承载电视剧和电视艺术片等艺术性节目。再次,电视就是人们所说的
舞蹈、建筑、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几大主流艺术种类。但电视与电视艺术不能完全画等号。首先,电视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信息传播媒介,更类似一种传播工具。再者,从电视照搬照抄的一系列在电视之外的艺术品种:如电视晚会、戏曲节目、舞蹈节目等等,都完全保留了艺术本来的表演式样,而不能将其称为“电视艺术”。像这样的在电视当中可以看到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例如电视综艺晚会等,它们保留了原有的艺术形态,保留了舞台或演播室的演出形式,仅仅是利用了电视的传播手段,因此也还算不上真正的电视艺术,资深电视理论家高鑫说:只能是电视艺术中的一种“亚艺术”。只能说电视当中有电视艺术的成分。
真正的电视艺术,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典型的、只为电视而存在的艺术式样。通过与电视技术及电视自身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能够独立支撑荧幕的一种艺术品种,例如:电视剧、电视动画片、MTV、电视广告艺术等。其实,电视当中的很多节目或者栏目形式都是电视艺术的代表,并且不断的在丰富我们的银幕。
电视是电视艺术的母体,电视艺术只是电视系统的一部分,电视当中包含有艺术的成份,但又不能认为电视完全就是电视艺术。二者关系密切,用中央电视台前副台长洪民生的话说:“电视艺术的含义:一是离不开电视,其作为媒介、载体和加工手段而存在;二是离不开艺术;三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把电视和艺术融合成新的形态并达到新的境界。”
(二)电视艺术的性状特征
1.电视艺术是一门技术支撑的艺术
艺术和技术是有渊源关系的。古希腊人认为,可以凭借专门知识都学会的叫做艺术,所以在古希腊人看来,音乐、舞蹈、绘画、骑射、烹调等都叫做艺术。包括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艺”字的形状也是像一个人蹲下来培植禾苗之状,可见艺术和技术从来没有分开过,只不过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加大,艺术逐渐从技术当中分离出来。科学技术对影视艺术产生的影响尤甚。艺术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技术某些方面的依赖,甚至技术决定了艺术的基本特征。而电视艺术同样是需要技术支撑的,比如摄影机的进步、电视机的进步,传输设备、数字设备的发明应用等都无疑体现出了对技术的依赖。
2.电视艺术是一门现代动态综合性艺术
电视艺术综合了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一切艺术之所长,都融入到电视艺术的创造之中。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从科学意义上来说画面是静止不动的,但给人的视听感受是运动的影像艺术。电视艺术又是声画兼具、时空兼容的动态综合艺术。
3.电视艺术是一门当代的通俗艺术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由它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电视艺术面向大众,以“受众”为服务对象,制作的各类电视节目都是以受众为切入点,贴近生活,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能有它的市场。
4.电视艺术具有家庭属性
首先,电视本身就是一项家用电器,联络沟通家人成员之间的关系。其次,电视播出的大多是关于家庭题材的节目。再次,电视的接受环境,和电影相比也更为轻松自由,电视把电视艺术请到家里,随时随意观看,随时调换频道。
(三)电视媒介功能的艺术体现
从影视两种媒介的异同能更看出引申出电视的媒介功能。首先它们都是以活动影像画面(声音)为对象,都是视听艺术的结合。它们对于观众的审美感和视觉接受方面应该是相同的。但它们却又各自的表达方法、自己的形式。
“电视台”作为政府的喉舌,其最主要的特征便是传播信息,以及传播电视艺术节目等。而电视是除报纸、广播之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它发挥的作用之大是其他任何一种
179
大大 众 文 艺影视与传媒浅谈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廖 纯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有关“性”的报道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传媒应该有更多的自律和改进。同时,家庭和学校的科学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甄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减少传媒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危害。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性心理
大众传媒是由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介质构筑信息载体,面向公众传播知识、张扬审美、诠释道德、引领时尚等公共话语体系,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娱乐等都深受电视、书刊、报纸、网络等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性生理、性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对性的话题非常的敏感和好奇,按照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中学生应该在中学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我们中学教育恰恰缺失了这样一个环节,所以广大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大众传媒。青少年一方面享受传媒带来的丰富的资讯、快捷的传播速度,一方面却因为媒体的负面效果而受到了影响。
一、大众传播关于性报道的负面内容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人们在享受着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青少年,虽然在性生理上已日趋成熟,而性心理还未脱离幼稚、盲目、冲动的摆布,因此他们对性变得敏感、富于幻想、易于激动、性心理不够稳定。因此,大众传媒对性的负面内容的报道会影响和左右青少年的性心理的发展,其具体的负面内容的报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体像的另类化
体像,是对自己身体意向的简称,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及机能所描述的意向。如性征方面的阴毛、体毛的多少,阴茎或者乳房的大小等;性形象方面如身材的高矮、身体的胖瘦、胡须毛发的浓密与色泽、皮肤与相貌等。[1]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为了获得异性的关注,变得开始特别重视自己的面孔及身材,也越来越注重于衣饰的打扮。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追逐流行的趋势,关注媒体报道或宣扬的方面,而不容易受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影响。Brown 认为,媒体有一种影响被称作教化(Cultivation),即,人们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且认为他们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看到的反映了在我们的文化中真正发生的事件的主流。而在商业利润的追逐和收视率的影响下,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性体像方面的传播,有所夸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电视上播的各种节目大部分是低成本的(它的耗资远不及电影),但无论如何,电视当中的传播新闻这一大众媒介属性永远处在“龙头老大”的地位,不容忽视,电视在诞生之初也是为了报道新闻才出现的产物。这也正是电视作为政府喉舌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并不意味着纯粹报道新闻或评论新闻的节目不具备艺术性,相反,此类节目也更是要求有艺术性的组织方式。报道者讲究报道的方式、出境人员讲究解说的技巧、新闻片头制作要求重在精致贴切、后期剪辑的流畅也是不容忽视……
电视的出现是使影像艺术的直接性更进一步,也许是因为它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电视通过荧屏把观众与世界、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电视本身,影像本身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闻可见可触,我们观看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甚至很多时候,影像似乎比生活还真实。正所谓:“电视是一种最能反映生活的媒介,电影却是在生活之外的一种感悟”。同样电影的魅力也在一路飙升,它拥有将大批观众聚集在一起的强大功能。可是我们仍旧不能小觑电视的力量,电视把
张和失真,显得不负责任。例如片面强调瘦为美,并夸大减肥药的功效;大肆报道大中学校流行吃避孕药以治疗青春痘的新闻;宣传面部或胸部整形能迅速提高女性魅力的广告以及男生如何通过阴茎变大术增加自信的途径等等。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声像材料冲刺着青少年的眼球,让他们以为这些信息就是时代流行的趋势,就是他们应该追逐的主流。在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中,性体像的报道被另类化了。
(二)性题材的滥用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网络、电视、杂志等传播媒体对有关性的内容的传播越来越开放,关于性的相关报道在各种生活娱乐类报纸杂志上随处可见。在电视、电影节目中,涉及性题材越来越多,婚前同居、婚外性行为的内容已经逐渐甚至完全模糊了性道德的底线。网络上则更加凌乱,除了对错参半的性知识,网络上还充斥着各种色情文字、黄色图片以及影像视频,从原先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后来的大胆挑逗,再到现在许多时段加长或篇幅加大的亲吻、抚摩、器官展示,画面越来越大胆挑逗、裸露无遗,喘息声越来越大,时间越拉越长。另外,各电台的性医疗节目,各类报刊杂志的性药广告,其对性行为及性器官的描述,详尽而富有情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轻率地面对婚前性行为。
(三)性取向报道的歪曲
已有研究表明,在生物学的概念上,不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的差距,同性恋占总人口比例一般都在2%-5%。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同性恋群体倍受歧视,一直游离于整个社会的边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同性恋采取了不闻、不问、不理的“三不”政策。在此背景下,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几乎成为社会大众认识同性恋的唯一渠道,深刻影响着受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和看法。
20世纪80—90年代,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中,把同性恋等同于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90年代中后期,不管是期刊还是报纸把同性恋和艾滋病放在一起的关注程度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又呈现出“艾滋病化”的特点,2000年后,媒体开始从同性恋的情感、生活、文化甚至婚姻开始关注,影视作品如《蓝雨》、《断臂山》等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也表明大众对同性恋渐渐的包容和接纳。但是,有些媒体做同性恋报道时,由于猎奇心理和炒作心理作怪,给同性恋群体贴上了诸如艾滋病、抢劫、凶杀、淫乱、色情等负面标签。这些报道标题耸动,内容劲暴,甚至出现同性恋报道娱乐化倾向。这一系列负面标签给同艺术请到家里,给观者带来别具一格的审美欣赏方式,开放、没有距离感,电视机摆在自己家中,长年累月,貌似一件普通的家具一样,直接介入了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从而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任何与影视艺术有关的某种东西可能都是大海中浪潮激起的泡沫,也可能是汹涌澎湃的潮水,传媒人需要以理智的头脑去看问题。使从业者对于电视以及电视艺术有更深度的了解。参考文献:
[1]《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钟艺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电视导论》.何煜.刘如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电视艺术学》张凤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4]《电影电视艺术导论》张凤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5]《电视艺术学》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简介:
段婉宁,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师。 门斌,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设备管理员。
1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