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练习一
一、基础知识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2)师者, 。
(3)是故无贵无贱, , , 。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叹 B.疑问 C.悲哀 D.愤慨
7.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0.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他自身”“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1.请翻译下列句子
1.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3.抄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并为其加上标点符号。
14.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 ①仆道不笃 ②人益不事师 ③因抗颜而为师 ④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2
⑥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6.本语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 的社会现象。
《师说》练习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而耻学于师 C.吾从而师之 D.小学而大遗 7、下列句内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二、填空与翻译
8.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
3
“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课外阅读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①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②者,早暮
咈③吾耳,騒吾心 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④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⑤,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 ”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注)①挈(qiè)挈:急迫的样子 ;②呶呶:哗闹的样子;③咈:违背,违逆。④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⑤荐笏:古代做官者,插笏于绅带。荐,插。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书云,欲相师 相:(xiāng)诽谤 B.好为人师 好,(hǎo)美好 C.虽常好言论,为文章 为:(wéi)写作 D.如是者数矣 数:(shù)多次 1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B.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4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惑而不从师
C.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D.应之者咸怃然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 13、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⑤今之世,不闻有师 ⑥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4.翻译:
(1)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3)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15、断句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练习三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2.选出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3.选出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 云霞明灭或可睹 而或长烟一空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 蜀山兀,阿房出 农不出则乏其食 公拆袄,出珠授之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 D.不拘于时学于余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16.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高考热点
17.2009年是中国传统的牛年,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词语中,有许多与“牛”相关的熟语,如:“________”可以用来形容藏书或著述丰富,“________”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我们还可以用“________”来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用“____________”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重要信息并加以整合,给“3G”下一个定义。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G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补写文段中空缺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连贯。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即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例如后人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若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__①__,而变成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失落,__②__,李清照丧夫之后的凄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示例: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辛弃疾被迫隐居的绝望(举例时要注意文段中的“后人”)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