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来源:爱go旅游网
初中语文上册听课记录

篇一:人教版初二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 1

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老王 讲课人:张玲辉 班级:八二 听课时间:下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2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3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 4

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

5

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篇二:七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9月7日 星期三授课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6 一, 导语

1, 让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导语”部分。

2, 教师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 默读 :看完后要会复述故事情节。 1, 就故事情节要素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费城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5个,内德,杰利。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 由此,故事可分为“冒险”与“脱险”两部分,指名学生分别复述两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

3,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解决阅读障碍。

补充:耸立(高高地直立);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回旋,环绕)屡次(每一次); 凝视(集中注意力看)

4,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 研讨主旨 7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 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 多角度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阅读文章,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关键在于确定角度。

1, 评论父亲的做法:

2, 作为孩子,路要自己走,不能老师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3, 杰利的做法:富于友情。 五, 课堂小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善于感悟,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的。

《白兔和月亮》 8

一、名言激趣导入:

英国科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不知大家是否赞同,(学生讨论)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一起来探讨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板书《白兔与月亮》)

二、自由朗读

由学生自由朗读《白兔与月亮》,初步感受课文,准备复述课文。 三、故事重现 1(复述故事。

2(用一句话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探讨研究

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拥有月亮不仅她失去了原有的赏月的闲适心情,同时带来的更多的是不安与痛苦。

3. 试想一下,假如白兔拥有的是萝卜、白菜、它还会患得患失吗,(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从白兔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你能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 9

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拥有巨大财富,或其不配拥有的财富就会患得患失。

五、一显身手

作家严文井是这样描述寓言的:“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同学们一起归纳了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那么你还能从《白兔与月亮》这则人生寓言中取出什么东西呢,请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来。 比如:

(1)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 (2)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享受生命的乐趣。 (3)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4)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5)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

六、奇思妙想

本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其中“终于”一词可见白兔是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才下定决心的,请发挥你的想象,描摹一下白兔复杂的心理活动,完成一篇练笔。

七、布置作业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请将你喜欢的优美词句积累下 10 来。

《我的信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出示居里夫人的照片让学生说说“我”知道的居里夫人。(学生交流)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你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人格魅力? 可用这样的句式:“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或者你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如果交流研读所得,请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语句,然后谈体会。 交流探讨

1. 你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人格魅力? 你认为居里夫人有哪些人格魅力? 可用这样的句式:“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或者你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如果交流研读所得,请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语句,然后谈体会。

讨论后明确: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11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 我们谈了那么多,现在来总结一下,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明确:

3. 从《我的信念》一文中,我们领略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们联系课文,讨论:我们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能获取哪些启示,

4.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5.说了这么多,你打算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谈)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布置作业:

向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名人,及他们的事迹。 篇三: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初中语文课堂听课记录和评述 【听课记录节选一】 12

执教者:张芳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教学内容:《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课时间:2014年3月12日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习任务:

1、能够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文段。能从文中勾画字词、重点句,并自主进行识记、积累和理解。

2、速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读,能说出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和感情。能依据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将《在烈日和暴雨下》和《骆驼祥子》进行对比阅读,能比较出《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进行了哪些修改,这样修改对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作用;并借鉴作家写作和修改文章的方法。

4、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仿写、改写的尝试。 关于老舍:

1、与老舍有关的文章: 2、老舍的名言名句:

3、在你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课时的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

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进行预习情况检测与指导,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把握,引入“比较阅读”,对活动要求和方法进行

13 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活动,学习成果的汇报,写作指导,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完成)预习

1、制定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我们要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2、教师把自学提示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示提前预习文本。

【课后评述一】

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先自学文本,教师发给学生自学提示,从字词句及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前自学给了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学习针对性会更强,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思考,更会提出新的质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勾一勾,画一画,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好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上课不再茫然,不再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引导,不再一切围着老师转,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学到的学习方

法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展示时必然有话可说,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14

【听课记录节选二】 片段一、预习情况简单检测

内容包括字词、正音、选词填空、修辞、文章内容梗概等 过程: 1、学生独自填写预习检测 2、对证正误,并由学生讲解 【课后评述二】

让学生填写并讲解预习检测我认为很有必要。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学生就不会在意,教师也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预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对于预习的完成情况,老师是理所当然的检查人,利用课上检查,重点是生字词的读音及书写,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课文中是否有针对性的圈点批注。深入预习和自学后,因为有反馈,所以,老师就能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会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能很容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听课记录节选三】

片段二:比较阅读,探讨文章表达的妙处。

师:1、《骆驼祥子》中的内容分别在《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哪些部分有所体现,

15

2、《在烈日和暴雨下》对《骆驼祥子》做了怎样的修改,这样修改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生:1、开始小组学习。(教师参与讨论) 2、生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片段三:

师:谁愿意做老舍的代言人回答提问, 4名学生主动担任

生问:除了同学们,你还希望读者有哪些,

答?:希望有“90后和00后”,让他们读后能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热爱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答?:希望有公务员,他们读后能了解平民百姓生活的艰难,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答:…… 【课后评述三】

此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

辩:《骆驼祥子》是原著,而《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节选修 16

改后的片段,从这些的确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总评】

新课改后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探讨得更深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从字词的理解入手,让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感悟作者情感,从而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从中习得阅读的方法,领略阅读的技巧,锻炼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每节课、对每篇文章的学习都有意对孩子们进行阅读模式的而那时、阅读策略的指导,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掌握阅读的技巧、还能上升到模仿写作的高度,他们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干什么,也知道怎样去干了,他们不用老师管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文章了。我们还怕学生们课上答非所问吗,我们还怕孩子们无的放矢吗,我们还担心考试时学生为阅读和写作发愁吗,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是为了不教吗,总而言之,我们理想种的课堂就是: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提高,课课有生成。

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听课 初中语文 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

17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