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思维训练】1-6年级数学拓展题

思维训练】1-6年级数学拓展题

来源:爱go旅游网


【思维训练】1-6年级数学拓展题精选(含答案解析)

一年级

1.

【解析】根据差的十位是7,假设○就是7,但是没有一个一位数减去7等于3的,所以说明被减数的十位只能是8,也就是○是8,那么△就是1了,所以算式是81-8=73。

2、一本童话书共90页,小红打算用6天时间读完。前5天她读了85页,第6天需要读多少页?

【解析】5页。

3、植树节,一(1)班植树30棵,一(2)班植树34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解析】30+34=64(棵)

二年级

1、小明和小红看同一本46页的故事书,小红看了26页,小明看了13页,谁还剩的页数少?他们分别还剩多少页呢?

【解析】

小红还剩:46-26=20(页)

小明还剩:46-13=33(页)

2、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要一起做纸花迎接“六一儿童节”,二年级要比一年级多做12朵,两节课后,一年级和二年级做的纸花一样多,哪个年级完成的快呢?

【解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年级需要完成的朵数比一年级多,当他们完成同样多的朵数之后,二年级剩下的比一年级多,反之,一年级剩下的任务比二年级少,所以一年级完成的快。

3、甲、乙和丙三人看同样一本100页的书,甲已经看了43页,乙比甲多看12页,丙比甲少看23页,乙比丙多看多少页?

【解析】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乙比丙多看的页数,其实就是乙比甲多看的加上丙比甲少看的页数,所以乙比丙多看12+23=35页。

三年级

1、二年级3个班的学生一起去植树,一班和二班一共植树84棵,二班和三班一共植树70棵,一班比三班多植树多少棵?

【解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由于一班和三班都是和二班放在一起,所以他们相差的棵数就是一班和三班相差的棵数。所以一班比三班多植树84-70=14棵。

2、

【解析】

①根据第一次乘得的积末尾是2,可以知道第一个乘数的末尾可能是2,也可能是7,

如果是7,那么37乘6得222,不符合题意,所以第一个乘数的末尾只能是2。

②根据第二次乘得的积前两位是12,可以知道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是4。

③所以,本题的答案是

3、甜甜看一场电影,下午3:20分放映结束,电影一共放映了1小时40分钟。你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电影开始放映的时间吗?

【解析】

下午3:20分=15:20

15:20-1小时40分=13:40

答:电影开始放映的时间是13:40。

四年级

1、【巧算】19×27+190×5+19×23=

【解析】

分析:190是19的10倍,我们可以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恒等变形,190×5=19×10×5=19×50,使原来的算式转化为19×27+19×50+19×23,此时有相同乘数,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解答:19×27+190×5+19×23

=19×27+19×50+19×23

=19×(27+50+23)

=19×100

=1900

2、999×11+333×67

【解析】

分析:999是333的3倍,我们可以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恒等变形,999×11=333×3×11=333×33,使原来的算式转化为333×33+333×67,此时有相同乘

数,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解答:999×11+333×67

=333×33+333×67

=333×(33+67)

=333×100

=33300

3、

【解析】

40的因数有:1、2、4、5、8、10、20、40;

其中5的倍数有:5、10、20、40;

所以一个数既是40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5、五年级

1、

、20、40。10

【解析】分析:通过寻找线段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发现:27与19的和其实就是最大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

解答:(27+19)×2=46×2=92(cm)

2、

【解析】

根据“鸡比鸭多30只”和“后来又买来30只鸡”,我们可以知道此时如果不买鸭的话,鸡一共比鸭多了30+30=60只(如下图)。

然而现在“又买来45只鸭”,60>45,因此我们知道鸡还是比鸭多。

鸡比鸭多了60-45=15只。

3、用2,3,4,5,6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相乘?要使乘积最小,应该是哪两个数相乘?

【解析】

根据乘法的性质及数位知识可知,6>5>4>3>2,所以用2、3、4、5、6组成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542×63=34146;要想使乘积最小应该是:24×356=8544。

故答案为:542×63=34146,24×356=8544。

分割线 gif 动图

六年级

1、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将其截成两段同样的圆柱,两段表面积的和为7536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表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7536-π×(20÷2)2×2

=7536-200π

=6908(平方厘米)

答:原来圆柱的表面积为6908平方厘米。

2、小明从学校出发,先向东走了31米,再向西走66米,又向东走了23米,向西走13米,然后停下来。这时小明在学校的东面还是西面,离学校多少米?

【解析】

向东:31+23=54(米)

向西:66+13=79(米)

54<79,所以小明在学校的西面

79-54=25(米)

答:小明在学校西面25米处。

3、a和b都是大于0的整数

若a=b+1,则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若a=5b,则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解析】根据题意,若a=b+1,则说明a和b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a和b肯定是互质数,因此,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ab);若a=5b,则说明a和b是存在倍数关系的,因为当两个自然数存在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其中较小的那个数,最小公倍数就是其中较大的那个数,所以,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b),最小公倍数是(a)。

趣味数学故事题

阿凡提分铜币

这天,阿凡提骑着他那心爱的小毛驴从外面回来,远远就看见家门口站着一高一矮两个人。

“阿凡提回来了!”高个子和矮个子都迫不及待地迎上去,请阿凡提为他们算算五个铜币该怎么分。阿凡提笑着说:“啊,两位先生,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怎么为你们算呢?”这两人说了一阵子,阿凡提把事情弄清楚了。原来这两人今天合伙做饭吃,高个子拿出了200克大米,矮个子拿出了300克大米。

饭做好后,两人正准备吃,忽然来了一个过路人,这个过路人向他们提出了把煮的饭让三个人吃的请求。结果三人一起把饭吃完。过路人临走时,向高个子和矮个子道谢,还留下了5个铜币作饭钱。可5个铜币两人怎么分呢?矮个子说,他出了300克大米,就拿3个铜币,高个子出了200克大米,就拿两个铜币。可高个子说,这5个铜币是过路人给他俩的,应该平分,每人拿两个半铜币。两个人算过来算过去,都不知怎样算才对。

阿凡提告诉高个子和矮个子说:“好办。依我看,应当这样分。”阿凡提说出了他的分法:高个子得1个铜币,矮个子得4个铜币。两人听了非常吃惊,后来在阿凡提讲了这样分法的道理后,他们都很信服,高高兴兴地走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要这样分吗?原来是这样的:

因为5个铜币是一个人的饭钱,吃饭的是三个人,所以三个人的饭钱应为15个铜币。这顿饭共用500克大米,那么100克大米的价钱应为3个铜币。高个子出了200克大米,按钱算是6个铜币,他一起吃饭的,应扣饭钱5个铜币,所以他只应得1个铜币。矮个子

出了300克大米,按钱算是9个铜币,他也一起吃饭的,也应扣饭钱5个铜币,所以他应得4个铜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