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巍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12期
摘要:在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对桥梁墩柱自身的结构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更加危害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究竟应该怎么样在最大限度上将混凝土质量通病消除,进而保证桥梁墩柱混凝土工程自身的结构安全,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本文对桥梁墩柱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通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在的工程施工中,对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一个混凝土构件,最后反映给大家的就是表面,至于其内部如何?质量怎样?只能通过直观感觉进行猜测。尤其是桥梁墩柱的工程施工更是如此,其外观质量的好坏经常作为人们判断整体质量的首要。所以在桥梁柱式墩的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做到内实外光显得非常重要。 一、桥梁墩柱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原理
桥梁墩柱混凝土的施工,取决于两大因素,首先是原材料品质,再则是施以两次加工的施工质量, 可用一个直观的模拟方程来表示:混凝土施工质量=(水泥、砂、石、水等合格原材料混凝土拌和物)×工艺技术=(混凝土配比质量+搅拌质量+运送质量)+(浇铺质量+振捣质量+养护质量)=混凝土拌和物材料质量+混凝土浇筑成型质量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基理, 关键在于控制混凝土的均匀密实性,施工中,只要控制好灰浆成分、灰浆含量、灰浆分布的均匀性,基本可控制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二、控制桥梁墩柱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措施 1. 模板质量的控制
桥梁墩柱结构混凝土的施工,能否达到工程整体美观的要求,首先取决于模板质量的控制。混凝土的平整度、光洁度、色差度都于模板质量直接相关。因此,在模板工程的设计、制作时,首先应满足模板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确保模板拼缝严密、不变形、拆卸方便;其次,要选择好板面材质,并使其同混凝土脱模剂相匹配。 2. 桥梁墩柱浇筑工艺质量的控制 2.1 混凝土配比
桥梁墩柱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必须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开始。总的原则是:较通常情况下的混凝土配合比作细微调整,即维持一定数量的水泥用量,略增加砂率,稍减用水量。 2.2 水泥用量
根据经验,延长桥梁墩柱混凝土的模内养护期或加大水泥用量,是有利于混凝土表面的自然光洁度的。但施工现场模板的周转一般是根据进度确定的,延长混凝土模内养护期较难做到,因此,掺加减水剂,相对增加水泥用量是较为普遍的做法。 2.3 砂率
砂率除与级配、空隙率有关外,还与砂子的粗细程度(细度模数)有关。最佳含砂率是指在砂石骨料颗粒级配的规定条件下, 选择能同时满足混凝土质量和工作和易性要求的砂子最佳含量。为了促使混凝土达到均匀密实度质量和充分改善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 使混凝土中细骨料含量较通常稍微增大一点。 2.4 塌落度
对桥梁墩柱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 最重要的环节是混凝土塌落度的控制,所以,恰当控制塌落度很有必要。
3. 桥梁墩柱混凝土浇铺和振捣
强调浇铺与振捣,必须克服重视振捣、轻视浇铺的习惯。浇铺无序或振捣无方,都是混凝土产生各种不均匀性的根源。唯一的克服板缝是注意把握浇铺与振捣的“火候”。混凝土的浇振方法:⑴分段分层、限时接茬。混凝土的浇筑,无论是从一端开始向另一端,或是从中间开始向两端对称,呈斜面层次、全断面推进的浇筑,还是从下向上一层层的、呈水平层次的浇筑方法,都必须分段、分层地进行浇筑作业。一般确定分段长度的原则:a.在混凝土拌和物未初凝的可塑时间内,完成混凝土的分层接茬和分段接茬,同时混凝土的搅拌、运输能力供料及时。b.根据混凝土浇筑时的气温条件,防止混凝土浇筑面上水分挥发过多造成接茬不良。⑵浇前振后、切莫早振。混凝土振捣基理,一是液化,二是捣实,为达到混凝土均匀密实性,浇与振需
协调配合,切忌早振。对于混凝土浇与振,前后应相差一定的距离, 前沿一段至少相当于振捣棒作用半径二倍的范围内的混凝土,不要急于振捣,待下一接段混凝土浇铺接茬后再振。⑶过振时混凝土易产生离析、泌水,离析较重的,骨料分离,显露砂石或出现水波纹状的云斑或鳞状色斑。
三、桥梁墩柱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防治
桥梁墩柱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 按其产生的原因, 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由于混凝土浇铺振捣工艺不妥产生的外观质量问题;另一种是由于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外观质量问题。
1. 克服桥梁墩柱混凝土浇筑振捣通病
桥梁墩柱混凝土振捣不当产生的质量通病类型为:⑴漏振(局部未振捣到位)———蜂窝、空洞;⑵欠振(振捣时间不够)———麻面;⑶过振(振捣时间过长)———砂斑、砂线;⑷早振(浇铺未到位、未摊平)———色差(水泥浆不匀);⑸快振(振捣棒上提过快)——气泡;⑹早振+过振———轻度———云斑、水波纹;重度———鳞斑;⑺迟振———冷缝;
2. 桥梁墩柱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防治 2.1 墩柱混凝土外表气泡多且密集
外观现象:除个别大气泡外,细小气泡多,呈片状密集;防治措施:混凝土拌和均匀,搅拌时间不少于2 分钟;塌落度不宜过大,如塌落度为5-7cm,下部宜按高限控制,上部按低限控制;振捣棒要快插慢拔, 每一振点累计振捣时间不少于25 秒,柱子愈往上浇筑要放慢浇筑速度,并使塌落度适当减小、振捣时间适当延长;混凝土振捣顺序,先从外圈开始,螺旋型振到内心,然后再从内到外,反螺旋振捣。 2.2 墩柱混凝土表面有钢筋显隐
外观现象:当立柱混凝土拆模后,混凝土保护层里显出钢筋隐形, 主要是显出一道道箍筋形影。显隐出混凝土颜色浅淡,柱子下部比上部明显;高柱比低柱明显;净保护层薄的比厚的明显。防治措施:箍筋缠绕主筋必须绕紧,不留空隙;钢筋笼骨架力求竖直提拔,为增强刚性,加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主筋直径,当立柱高度≥15 米时,加强箍筋内的临时支撑筋宜采用三角形或正方形。加密保护层垫块(最好采用塑料垫块),并使钢筋骨架顶端与模板之间有撑有拉,固定坚牢。
2.3 墩柱混凝土表面显见模板缝痕或缝口处不规则色斑、砂线
外观现象:模板节段拼装处上下(横向)合缝不平整、错台,呈抱箍状缝痕或深浅色差;模板竖向合缝处不平整、错台,有砂线砂斑或深浅色差。防治措施;提高模板加工质量,尤其缝口加工精良;柱高≤15 米时,模板不分节,采用两半个模板竖向合缝拼装;当柱高≤10米时,采用预先拼合成整体,整体吊装。拼装合缝严密、平顺、不漏水、漏浆。振捣混凝土时,振捣棒离开模板缝口20 厘米。立柱混凝土浇到顶端时, 须将浮浆(含粗集料少的稀浆混凝土)清除干净,用海綿体吸附并清除到模板外侧。 2.4 预制箱梁、盖梁混凝土外侧,出现色差、色斑
外观现象:混凝土外侧呈横向色差带,深浅颜色明显或不规则的水波纹状、云斑或鳞斑。防治措施:严禁早振,每层混凝土前沿必须剩留约1 米范围暂时不振, 待下一段混凝土接茬后一并振捣,当混凝土布料厚度不一或全断面铺满时,也不要急于早振;箱梁底板混凝土,可采用芯膜顶面开窗洞,底面留空档的办法完成大部分底板混凝土浇筑; 采用连续级配粗集料,粗集料最大粒径为25 毫米为宜,或在钢筋较密或断面狭窄部位,可用同强度、弹模的细石混凝。 参考文献:
[1] 胡颖明.混凝土施工中质量通病的产生与防治[J]. 科技资讯. 2009(10) [2] 孙莺莺,史国栋.浅析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