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的京津冀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探讨
物流业作为服务性产业,从服务产业角度看,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涉及实物流动的行业。京津冀各地区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不同地区的物流服务对象的差异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结构的京津冀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思路,为区域物流集聚区数量、布局及规模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物流功能集聚区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现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与建设进展
2004年,京津冀三方达成“廊坊共识”正式确定“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思路。京津冀一致同意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消除壁垒,扩大相互开放,创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
2005年,国家发布消息,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新亮点,国家正式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又先后批准北京、天津城市发展规划,同年批准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及京津冀都市圈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基地和能源枢纽港。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会议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2011年3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仍需较大幅度调整。原因之一是京津冀三地对规划中各自定位的认识不统一。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建设也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
(二)京津冀区域物流功能集聚区的建设进展
区域物流业的规模化表现为物流产业集聚与物流功能集聚,统称为区域物流集聚区。物流产业集聚是物流相关组织的集聚,而物流功能集聚是具有物流功能的相关组织的集聚,其中包括商贸、服务等。因此前者较后者范围小,而后者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鉴于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
2009年3月,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做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合理布局重大项目。
2010年4月,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要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整合。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要面向周边制造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布局集中、用地节约、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等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提高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11年3月,我国发布《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提出:促进商贸物流产业适度集聚。
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
基于三次产业的京津冀物流功能集聚区形成研究
京津冀两省一市的产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近些年来出现了产业趋同的倾向。但这仅仅是产业发展的非主流方面,从本质来说,三省市产业发展具有梯度差异。三省市产业发展的梯度差异,可以从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及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区位商,京津冀三次产业间的互补与发展。
(一)基于第一产业的京津冀物流功能集聚区
区域产业的分工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主要决定因素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和产业的区位商。产业贡献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可以综合反映某产业在研究期内的比较优势、经济地位和贡献大小。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0、1.7和13.0,河北省农业在本省具有较北京市、天津市更明显的作用。通过区位商看京津冀各城市的区位商,更进一步分析各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见表1。
在京津冀13个城市中,河北省具有很强的总体优势,衡水市区位商最高,其次是张家口和保定。为此,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应重点发展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提供“米袋子”和“菜篮子”。
(二)基于第二产业的京津冀物流功能集聚区
从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
分别为23.2%、.8%和52.1%。从区域总体分析,第二产业对天津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区位商看京津冀各城市的区位商,更进一步分析各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见表2。
从区位商方面分析,天津在第二产业方面的集中程度比北京和河北省高。为此,该区域中天津应重点发展第二产业。此外唐山也具有较高的第二产业区位商,主要是其钢铁及装备制造对整个第二产业的拉动。而承德市虽然同样也具有较高的第二产业区位商,因为其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较小,工业规模并不大,因此,在天津市、唐山市及承德市建立服务于工业的物流功能集聚区时,应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数量、规模。
(三)基于第三产业的京津冀物流功能集聚区
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75.8%、43.5%和34.9%。从区域总体分析,第三产业对天津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区位商看京津冀各城市的区位商,更进一步分析各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见表3。
从产业的区位商分析,北京的区位商是最高的,为此,在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方面为主。同时北京还应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此外第三产业中的零售业是服务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行业,物流业对零售业的支撑作用是第三产业中最为重要的。2009年京津冀门店总数共计14037个,占全国8%,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占商品购进总额的57%,而全国的指标为76%,可见京津冀地区统一配送率还应进一步提高。2006—2009年京津冀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见表4。
根据表4绘制图1。2006年—2009年,京津冀连锁企业通过统一配送商品购进总额占商品购进总额分别为58%、60%、
52%和57%,可见零售企业连锁配送未出现较大变化。京津冀区域经济应增加在本区域内的连锁配送率,通过区域性的社会消费品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提高物流效率、较低物流成本。
以产业联动为目标的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
(一) 京津冀三次产业差异的比较分析
加强农业、工业、商业集聚区的物流功能整合。本文已分别对京津冀各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区位商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在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视角下,北京市适宜发展以第三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物流功能集聚区,天津市适合发展以第二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物流功能集聚区,河北省十一市的第一产业均在其产业结构中占有较明显优势,可以发展以第一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物流功能集聚区。
(二)基于京津冀三次产业联动的物流功能集聚区建设思路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京津冀各城市的产业特色关系到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以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与布局为依据,积极引导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等释放物流需求,物流产业依托其他三次产业集聚形成物流功能集聚区,发展区域物流功能集聚区。
物流产业聚集运作模式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物流园区作为区域物流中心,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
统筹规划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物流服务体系,倡导集聚区内各级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共享共用,为物流需求释放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要面向周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制造企业及商贸服务业,充分发挥园区物流功能集聚、用地节约、经营集约等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提高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前进.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大北京物流发展研究》课题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