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摄影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及创作构思的表现

来源:爱go旅游网


谈摄影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及创作构思的表现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理论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摄影艺术家和理论家的不懈努力下,摄影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努力探索与其它艺术门类的丰富联系。其中一个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摄影文学的提出。此后,摄影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既激发了摄影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又开拓了文学艺术作家的新境界,使摄影艺术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摄影文学艺术形式的产生是人类读图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 摄影文学简述

摄影文学概念是由成东方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它是一种融合了摄影、文学的艺术形式长处,借助于现代的网络、传媒和印刷技术而广泛传播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形式上,它依据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规律,以单幅或多幅配有少量说明性或描述性文字的摄影画面生动地表现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

长久以来,人们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地再现生活、抒发情感,而追求形象也成为文学作品的既定目标之一。尤其是在诗歌文学艺术作品当中,这个目标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让艺术家苦恼的是,语言文学表述形象空间的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每个人在阅读文字时展开的空间想象都是基于个人水平、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等因素之上的,并不能充分了解作者的意图。当文学作品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以后,带给读者的是非常直观的感觉,从而克服了单纯文字表述的缺点。例如,我国大多数名山大川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仅凭文字很难传递出寓意在风景中的文化典故,而通过摄影文学的方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002年的摄影文学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就以摄影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张家界的优美风光及其迷人的人文风光。

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以画代字的年代时,图像曾经是人类推崇的对象。特别是在愚昧的原始巫术年代中,人们总是认为那些神奇的图像具有超越自然现象的神奇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字渐渐成为

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图像的强势地位渐被文字所取代。深知想象空间无穷魅力的人们,却并没有舍弃文学作品在抽象内容表达方面的努力。通过将图像与文字的共同联合,人们在想象空间制造“象外之旨”,以图像留白、图像配诗等方法让读者能够感觉到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瞬间,进而获得作者所有意思表达的暗示。现代摄影理论家正是遵循这一发展规律,提出了摄影文学的概念。

在摄影文学中,摄影图像与文字语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图像瞬间的捕捉是从一个特殊的视度契合文字内容,并努力呈现更为深刻的内涵;文字语言着力追求形象的表现,从斟字酌句开始到整个篇幅的结构组织都是围绕形象生动的目的而展开的。在现有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摄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可以相互依托,积极探索水乳交融般的新的艺术形式——摄影文学。

仅从艺术门类的特征来看,摄影艺术是完全依赖人的视觉感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要依靠照相器材、感光胶片和数据存储等基本创作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从而完成艺术作品。而文学艺术是直接诉诸于读者想象的一种文字语言艺术,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仅靠文字语言这一媒介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摄影与文学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然而,它们表现的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等。因此,我们不能将这两种艺术完全对立起来,应当承认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摄影与文学间的联系不会如同摄影与绘画一样密切,可以从中找到色彩、构图、色调等相同点。

二 摄影文学的重要作用

1 鉴于摄影艺术的特点,没有实际对象的想象显得虚无缥缈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是一件物品,有着某些物质的结构,如声音、词汇、体积、色彩以及动作等,同时有着时间、空间以及时间—空间并存的特征,而这些结构与特征都是先

于人的知觉之前就已经有了的。当然,我们不能直接就将艺术作品与这些物质结构画上等号,但这些物质结构特征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艺术作品就不会被人们感知,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物质结构是艺术作品的本体,是它得以存在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它可被人感知的现实状态。正如美国著名自然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桑塔耶纳在《美感》一书中所言:

“虽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厦或一首诗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么次要,但是这种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

在众多物质结构中,文学作品中用到的词汇带给人们的韵律感,与所描述的自然美景、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是完全两码事。近些年来,插图本成为了不少文学经典的翻新样式并获得了读者的好评。文学评论家鲍风以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湘行散记》与《边城》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述。在这两本书中都附有作者的生活照和提及的地区风光,特别是《边城》当中的摄影作品极具湘西的地域风情,让读者一下置身于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环境当中。如果撇开图画不看,即使文学作品将故事描述得再详细生动,也不能与之直观表现相提并论。现代社会人们讲究对事物的实感体验,而小人书的表现形式就已经体现了这一现代社会特征和现代人的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所述摄影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针对艺术作品完成的全部过程,而不是单纯仅就某一幅摄影作品而言。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它是不可避免必然存在的,而对于某一幅摄影作品,它却是偶然存在的。由于摄影师使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技巧已经能够较好地表现被拍摄对象,使得创作的独立性上升到主导地位。比如,有的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只标注作品的创造时间和地点,没有醒目的标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的真实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2 摄影文学在作品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摄影作品主题千变万化,因此有的摄影艺术作品必须依靠文学艺术才能表达得更为深刻,才可以升华到一个艺术新高度。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深层历史背景的摄影艺术作品,如果读者没有足够的了

解是很难体会作品表达的涵义的。此时,摄影师就要发挥文学艺术的作用,对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地阐述,从而使观者更好地感受作品表达的意思。当艺术家在摄影艺术作品创作中融入了文学语言后,可以更好地加强摄影图像的表达能力,建立起别具一格的摄影镜头语言。1982年的一张新闻摄影作品曾震惊世界:撒切尔夫人低着头,以一种奇怪的前倾屈膝姿式“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两名助手紧紧地搀住她。这是撒切尔夫人刚参加完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后走出人民大会堂不慎失足的一幕。是什么让这个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铁娘子”当着世界的面狼狈地跌倒在地?这让人们联想起邓小平同志在谈判中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可见,通过对摄影作品进行适当的文学语言描述后,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图片后的历史背景,从而理解作品表达出来的具体涵义。

由于摄影文学依赖于读者的欣赏能力,所以要不断地提升摄影师——创作主体的文学方面的艺术修养以及摄影技巧,才能更好地表达摄影作品;而读者——作品欣赏的客体则要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欣赏水平。对于这二者要联系起来理解,切不可完全分割开来。这就意味着,在摄影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摄影师必须找准结合点,提高作品表达的说服力。

三 摄影文学作品创作构思的表现

摄影构思的产生和联想不仅在生活运动的情节、内容和情感上有创新,而且必须有生活和某种秩序产生的形式美的因素,与美的相辅相成的融合、相互依存。其特殊意义是瞬间捕捉敏感性。摄影文学作品创作表现主要还是依赖于整体观察与把握主旋律这两个方法。我们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够在拍摄对象的高速运动中捕捉拍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观察,其实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视觉设计。视觉设计是灵活自然的观察与具有深刻创造性的艺术灵感的集中体现,是能够有效地彰显主题的设计。我们所指的摄影创作表现意识是一种艺术性的思维模式,是创作者通过分析、研究来控制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细致观察、紧紧地把握住物化的那一刻是我们如何创作出富有震撼力摄影作品的重点,是我们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精髓所在。这其中已经含有了对生活的感觉与领悟,是摄影师对于艺术的一个追寻的过程。创作者通过自我在生活中的观察来品味社会的内涵真

谛,并试图利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还原生活的真实。

摄影文学作品创作构思表现的第一个创作方法,即摄影作品需要满足用艺术来体现生活并反映出我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是我们对于创作构思表现的一个基本要求。摄影的表现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开始构思直到作品达到自己追求的效果并传播开来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里面含有所需要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整体以及局部的结构、画面构成的艺术性等许多技术方法。摄影创作构思表现中的形式不但能够实现艺术的造型要求以及对于光线的处理技巧,并需要由此能够折射出一幅美妙的画卷。我们现代艺术的表现需要使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正是在形式感中才能够良好地体现出来。曾获冰心文学奖的摄影杂文作品《不仅仅是悲壮》的画面向人们展示的是蓝天下被大火燃烧后的森林残迹,遍地满目的枯枝、断桩、灰烬与深邃的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杂文作家则从画面的表象开始着笔,引发出人们对当前自然环境问题的深度思考。

方法二:整体性的思维和画面之间联系的艺术性,这其中蕴含了创作人对于画面的意境与情调的有效把握与平衡。首先是对于形式格局的全面考虑与整体评估;其次要处理好光线在其中的作用并利用光线的特性来对画面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最后需要把握好细节之间的协调。

方法三:作品创作中的偶然性,对瞬间机会的把握和停点。摄影师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个个偶然的拍摄瞬间机会的恰当把握使图像定格下来,从而表现内心丰富的创作激情和活跃的创作灵感。摄影师再将这些作品进行精心加工,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文学艺术作品。

方法四:与其他艺术形式触类旁通,拓展作品的创作形式。每个艺术形式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如前所述,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就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摄影师要善于从其它艺术形式中寻找创作构思,并不断拓展作品的创作形式。

综上所述,从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摄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正在逐步加速发展,摄影文学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摄影创作依赖于生活,生活也表现于创新。“摄影创作的表

现意识”并非只有天分高的人才拥有,任何人只要肯动脑筋,只要把握住自己的表现意识并马上将灵感付诸于实现,创作表现意识才有机会体现到自己的作品上。多一点观察,多一点积累,多一点想象,哪怕只是幻想,都可以触发我们的创作意识。虽然得有点神秘性,但只要善于观察思考,留心身边事物的发展,加深对影像的储存,寻找发光的始点,在构思新作时,表现意识就会源源而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