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来源:爱go旅游网


方朝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

2013-06-08 09:47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有3人参与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方朝晖

【摘要】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不仅要看它过去发明的思想体系有何特征,还要看这些思想体系是如何产生的,看这一文化中的制度、价值和发展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在介绍过去数十年来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关系本位、团体主义和此岸取向。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是阐明中国未来的政治与社会道路的关键。同时,亲情为中国文化之本,以及中国社会道德与秩序重建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此岸取向 关系本位 团体主义

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

“文化”一词的现代含义是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1832~1917)于1871年创立的,指一个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乃至技能等的复合体。①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虽然权威,却也引起人们的疑惑,一个如此之多成分混合出来的东西意义何在?格尔茨说,“尽管他的概念的创新力不容否认,但在我看来,似乎是模糊之处大大多于它所昭示的东西。”②另一个给人带来迷惑的是“文化”一词的多义性。克罗伯、克鲁克洪一共搜罗到164种不同的“文化”定义,其中157种均发生于1920年~1950年这30年间。③Philip D. Smith则认为,文化的诸多不同含义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智识、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进步;各种文艺活动及其产物,如电影、艺术、戏剧等;民族、群体或社会

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活动、信仰和习俗。④事实上,包括克罗伯等人在内的文化人类学家,多半从最后一方面来理解文化。他们多倾向于把文化当作一群人(一个种族或民族)的生活方式。⑤本文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文化和中国文化的。

那么,该如何理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呢?

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⑥具体来说,文化可定义为在符号中展现、在历史中传承的意义模式,一种以符号方式表达、通过继承获得的概念系统,人们正是凭借它得以交流、延续和发展他们对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⑦文化心理学的倡导者Richard A. Shweder也认为,文化是一个通过符号组织起来并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意义世界,因而是一个典型的“人为制造出来的”的世界,作者把这个世界称为“意向性世界”(intentional worlds),意在强调人为因素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中,文化共同体内部传承下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念等等“武断地”决定了一个世界的面貌,并导致不同的文化世界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以园中野草为例,“野草”之为野草,完全是定义出来的,其存在、被拔除、被欣赏等也完全因此而定。⑧

在Richard Shweder看来,文化心理学主要研究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思想、情感、价值的,该学科强调了人类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在意义寻求方面),以及世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意向性概念(intentional conception of \"constituted\" worlds)。前者认为人类存在高度地依赖于从社会文化环境中把握意义和资源的特点,后者强调主体与客体、实践者与实践、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相互渗透,无法将它们分开来独立对待。“文化心理学的基本观念是,没有一种社会文化环境或其属性可以独立于人从中把握意义与资源的方式而存在,与此同时,人也是通过从社会文化环境中把握、使用意义和资源的过程而转变其主观世界和精神生活。”⑨

文化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部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坚决反对人类一切文化中的心理现象都是某种全人类或人性普遍共通的规律或法则的产物的观念(特别是跨文化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均无视文化的差别,将所有人类假设为遵照同样的心理规则)。

在《文化思维:文化心理学的征程》(Thinking through Cultures: Expeditions in Cultural Psychology, 1991)一书中,Richard Shweder激烈地抨击了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人在一种进化论社会历史观的支配下,以巫术∕科学,原始∕现代,迷信∕客观性等二元区分的眼光看待非西方社会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在爱德华·泰勒(Sir Edward Tylor)和弗雷泽(Sir James Frazer)那里得到了明显的体现。⑩

他说,不同的种族(ethonic groups)有不同的世界观或价值观(conception of things),比如很多种族相信祖先的灵魂可以进入一个人的身体里并对他发生毁坏;寡妇是不祥的象征,应加回避;邻居的嫉妒可能使你生病;灵魂可以轮回(转世);世间一切都是报应,死亡也不是例外;模仿经典启示(parody of scriptural revelation)是亵渎,应受惩罚,等等。这些世界观或价值观(conception of things)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否合理(rationally justified)呢?人们相信,如果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合理的话,我们的自然就不合理,反之亦然。而人类学相对论者可能认为二者均合理,但这需要以我们理解他人的思维逻辑(make rational sense of their conceptions of things)为前提,否则究竟我们凭什么认为别的种族的世界观是合理的?

他又说,也许他人并不是真的与我们有本质不同,尽管双方世界观不同。当我们理解了他人的世界观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世界观的可行性(available);换言之,我们自己的世界观本来就不是固定的、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因为它从一开始在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就并不统一,而是人各有异。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向一切方向发展的可能性(everyone gets everything)。因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不同文化中,某种特定的世界观

从隐到显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以婴儿为例,虽然他并不认为婴儿的潜质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但是研究证明,婴儿具有一种高度复杂、发达、精致的识别声音的能力。对婴儿的语言能力研究证明,四个月大的新生儿就能辨别特定语言的声调。如果这一能力在两年时间里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得以保存,就可以保持到成人阶段。但是这一能力在孩子临近一岁时就会消失,以后再激活它也比较难。例如,在日语中[ra]与[la]的发音差别,一般的日本成年人难以辨别,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学会识别它们。如果上述对婴儿所作的研究可以推广的话,那么日本婴儿在四个月大的时候识别[ra]与[la]的发音差别应该没有困难。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有某种先于经验的知识,但是他们生长的环境使他们激活了其中一部分,而遗失了另外一部分。就好比说,一个婴儿刚来到人世时,它的“键盘”上有很多个“键”,但是后来只有一部分键被使用,而另一些未被使用而被废弃。所以爱斯基摩人,巴林人,Oriya人会与我们有所不同。

Shweder进一步从“此在”(existence)与“纯存在”(pure being)的区别来批判西方几千年思想史,说明今日西方文化中心论形成之思想根源:“此在”指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世俗社会中多种多样的存在;“纯存在”指理想意义上的存在样式,作为一切知识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形式”就是其典型,也可指现代科学或哲学家所追求的完全符合理想标准(如经得起一套严格科学手段检验的逻辑论证过程)的知识形式,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到现代结构主义,都在追求这种形式的纯存在。作者说,按照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一切感官的、主观的、具象的(embodied)、暂时的、地方的或传统的事物,均被当成了偏见、教条或幻觉。

Shweder认为,本来理性、客观性与传统之间并不一定是如此对立的。尼采说过:他只相信会跳舞的上帝。在印度,我们确实看到了神来到了人间,死活都要进入到武斗、膳食、浪漫故事、休假、舞蹈等之中。他对各地与基督教不同的自身信仰传统,特别是多神论信仰的辩护立场(他引用较多的是印度的民间宗教)。认为各地不同的文化样式,即此在,才是纯存在赖以体现自身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与纯存在对立的东西。他主张,没有此在,

就没有纯存在。这是从哲学“本体论”立场上对西方“中心论”的一种否定。

Shweder把浪漫主义当作反叛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极好例证。浪漫主义否定了此在是纯存在对立面的观点,并为此在与纯存在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此在是意识、纯存在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是对自然、人与神之间界限的模糊。浪漫主义认识到,感官与逻辑并不能在此在与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感官和逻辑的世界是无生气的,死的,把超验存在完全摒弃在外。浪漫主义通过以浪漫的方式重新激活自然和感官经验世界,赋予后者以生气,让超验存在重新回到此世,无情地嘲弄了过去以纯存在征服此在的西方传统,后者一直主张表象服从实在,地上服从天上,世俗服从神圣,肉体服从心灵,外在服从内在,表层服从深层,常识服从逻辑,个案服从原则,模糊服从精确,直观服从反思,感觉服从计算,艺术服从现实,主观服从客观,具体服从普遍,特殊服从一般,部落服从国家,差别服从相似,内容服从形式,感觉服从理性,形象服从本质,观察服从深思,传统习惯服从个人自主,等等。浪漫主义否定了这种服从关系设定,把现实看成了艺术和发明的产物,客观性看成是想象中的“范式”进入自然,把共同体和神圣传统看成是世俗知识和自由批评的前提,把具体、特殊的事物看成是超验存在的媒介,感觉和感情看成一种理性的存在方式,爱是我们可以证实的本性的实现,语言(特别是艺术语言)是实在之神圣表达工具。批评者误解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目的是重估此在,但不损坏纯存在;拔高主观经验,但不否定实在;欣赏想象,但不贬低理性;尊重差别,但不低估普遍人性。浪漫主义将超验实在与自然相结合,将此在与纯存在之间相连接——通过刻画神降临的英雄行为,通过充满了对神的猜疑的世俗世界,通过有意识地展示想象的启示作用。浪漫主义把我们带向逻辑所到达不了的实在。11

Shweder还认为,人类学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吃惊地”认识到,人们并不是要在一元论的绝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之间二者择一,因为在二者之间可能还有很多路可走。人类学家发现的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就象精神分析学家和存在主义者Victor von Gebsattel所说的

强迫症病人的世界一样,在那里“吃惊”是一种“充满好奇心的基本存在经验”。有的人(如Allan Bloom)批评文化人类学走向了相对主义、情感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指责它导致当代美国青年一代在道德上的堕落和浅薄。然而,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并不是如此严重,因为它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生活世界,不是大脑的主观构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作者进一步描绘人类学家所发现的新世界,即让人吃惊或好奇的世界的特征,那就是我们体验到此在与超验存在之间的张力,我们不仅看到了对超验存在、纯存在的追求和冲动,而且体验到此在摧毁‘形式’的恐怖(ontological terror of \"form-destroying\" powers of existence)。另一方面,在这个我们自己的世界——也就是Gebsattel所说的强迫症病人所反感的世界——里,人们如何被其自己的普遍怀疑、逻辑分析和否定此在等行为所折磨。后面进一步以印度的殉夫行为为例来说明,另外一种世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不可理喻。12

发现亚洲“人”:思维方式

如果说, Shweder所提出的只是一般性的文化心理学理论,那么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在东亚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则有助于具体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

在1998年出版的、由Daniel T. Gilbert, Susan T. Fiske和Gardner Lindzey主编的权威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中,13一批文化心理学者写道:过去四十年或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没有认识到人类心理多么深刻地受到了文化的影响,而当代的社会心理学把当个人当作一个现存的、孤立的分析范畴,使社会学变成了完全是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心理学界的一种错误的观点,是把每个人的心灵比作一架同样的机器或计算机,唯一区别的只是它所加工的材料。殊不知,这种把心灵比作独立于加工过程之外的机器或计算机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当今北美的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常常不自觉地假定了一些注重个体权

力、独立、自决及自由的文化价值或行为,并无意识地把当代西方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当作是整个人类的代表。14

作者说,欧美文化把人理解为一种连续、稳定、自主、边界确定、独立于处境的实体(entity),这个实体拥有一系列内在的个人属性(internal, personal attributes),包括爱好、动机、目标、态度、信念、能力、主观感受,等等,并由这些属性支配、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外在行为。在这一基础上,每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独特的自我(distinctive self)。具体表现为,在欧美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调查发现,有64%的美国母亲和只有8%的中国母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美国中产阶级从婴儿起就让孩子与自己分开睡甚至分屋睡。在学校里,孩子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描述自己,展示自己。甚至儿童的课程设置也是为了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潜力,强化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感”,所以已经“个人主义化”。美国孩子们养成了“对于一个‘稳定不变的我’的欲望”(desire for a consistent self),这个“我”是完整、稳定、不可分割和独立于周围环境的。例如,他们认为,一个人换了一种场合就隐瞒自己原来的观点,是“自我没有稳定性”(consistency)的表现,说明一个人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15

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孩子们从小学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养成自主

(self-determination)的习惯。表现为被鼓励或要求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感,包括对自己的食物、衣服、冰淇淋、洗澡时间、发型等生活中所有方面的事情上自己进行选择和决定。孩子们被鼓励对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哪怕是非常细小的事情,由本人亲自决定。“你是现在就睡呢,还是先洗个澡再睡?”一个独立而自主的自我就是这样形成的。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围绕着让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自我选择而展开的,在超市里,在餐厅里,在所有的购物场所,人们被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选择,并由此展示、确认或表达他们的独特自我。“Help yourself”,美国人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我的独特感,和对自身命运的主宰意识。这种个人主义型的社会性及自我模式(individualist model of

sociality and the self)在社会心理学的绝大多数领域中被或公开或潜在地使用着。16

但是,在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人的概念颇不相同,认为“人”从根本上就是与其他人相联系的(作者按:在中国古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前辈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有曾子临终时“启予手、启予足”之说;历代的国君也都把保存好家业或者说祖宗之业当作自己最神圣的责任),注重同情心、互助、依附、亲情、等级、忠诚、尊重、礼貌。因此,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与他人处在“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t)之中,社会关系、角色、规范、集体团结比个人的需要更受重视,对一个人的期望是他能够调节自己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自己所在的组合、集体、机构或国家而工作。这种相互依赖型的人(the

interdependent model of the person),以他人或群体为本位,倾向于认为那些我行我素、自我中心、刚愎自用的人幼稚和不成熟。17

在美国学校里,好学生的衡量标准是能干(good performance)、发挥自己独特的潜力;而在日本学校里,好学生的标准则对每个人而言完全一样:心地善良、有恒心、热情、帮助别人、非常刻苦、勇于自我批评等。西方文化要人们“认识自我”(know thy self),而亚洲文化特别是佛教则要求人们忘我(ignoring and transcending oneself)。18

在东亚社会里,母子亲密接触现象十分普遍,包括同浴、同睡;在其他类型的关系(如上下级关系)中也有类似现象(作者按:朋友关系亦然)。在欧美文化中,人们被鼓励大胆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许多东亚社会,人们要学会“倾听”别人,解释别人的意思,而不是表达自己。“多听少说”,甚至不说,在东亚社会中受到重视;人们被教育要学会适应社会、理解别人,以他人为导向。日本的母亲在孩子需要作决定时,往往不是问孩子自己的倾向是什么,而是往往代孩子们决定和办理。日本人或东亚人往往以情感的态度来看待事物,而不是以理智的、关心原因的方式来看待事物,这是一种移情(feeling and empathy)思维。例如,在一项实验中,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学生在“理解”一群鱼的感受方面比美

国学生多得多。在东亚社会,“道歉”,甚至是不问原因、不管自己是不是真错的“道歉”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谦虚的、自我批评的态度,有助于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关系。“害臊”(shaming)是东亚社会中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手段。19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的Richard Nisbett等人主导的比较研究发现:与西方相比,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relational, contextual, interdependent(即关系性、处境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特点,可以得到大量心理学实验的支持。Richard Nisbett在《思维地图》(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2003)中将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代表的东亚思维方式归结为relational, contextual,

interdependent三个特点,即对关系、处境和相互依赖的关注。下面是他提出的两个试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东亚与西方思维方式的若干区别。

试验一:设计一种由八种色彩激活起来的水下动感场景,其中有一两条鱼体积最大、色彩最亮、运动也最快,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运动速度相对慢一些的鱼、石头、泡沫,等等(见下图)。该场景向被试验者先后放映2次,每次20秒。分别让一批日本京都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学生被试验者来描述他们看到了什么?结果发现:对于体积最大、运作最快的“焦

点”鱼,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提到的次数一样多,但是日本学生提到背景物如水、石头、泡沫、水下植物及其他动物的次数,比美国学生多60%。尽管美、日学生提到活动动物的次数一样多,但日本学生提到背景事物之间关系的次数是美国学生的两倍。另外,日本学生开头一句话往往是“这是一个水池”,而美国学生开头一句话往往是“一条很大的鱼,可能是鲑鱼,正在向左方游去。”20

另一项实验是:让所有参加者看96种不同事物的照片,其中有一半他们以往见过,一半未见过。然后,以两种方式重现这些东西,一种方式是让这些事物在与当初同样的环境中出现,另一种方式是让他们在与当初不一样的环境中出现。(见上图)结果发现:日本学生对于重现环境未变的对象的识别能力大于美国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环境的变化对其识别效果根本没有影响。这说明:东亚人所认识的对象与环境“紧密连在一起”。再将一批动物放在多种不同的背景下展示,测试美国学生与日本学生识别它们的准度和速度。结果再次发现日本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多地受到背景的影响,当背景发生变化时,他们犯了比美国学生多得多的错误。21

发现亚洲“人”:价值取向

另一有关亚洲人人格特征的文化心理学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比利时学者Geert H. Hofstede等人发起、Harry C. Triandis等一大批学者推进的文化团体主义(collectivism)研究成果。

Geert Hofstede视文化为人类集体具有的“心灵程序”(mental programming),从孩提时代起就在各民族得到培养和强化,这种心灵程序最清楚地表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上。22他提出文化的四个维度,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个人主义∕团体主义维度。他最初通过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40个国家分公司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并设计了用于衡量个人主义

程度的14个工作目标方面的指数,通过问卷调查来说明各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团体主义程度(个人主义程度高,即指团体主义程度低;反之亦然)。23

H. C. Triandis, M. H. Bond等一批学者对于文化团体主义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此处略加介绍。根据Kwok Leung的说法,个人主义指这样一种趋向,即一个人更关心自己的行为对于满足自身的需要、兴趣和目标的效果;与此相反,团体主义则指这样一种趋向,即一个人更关心自己的行为对于其所在集体的效果,同时也更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以满足集体需要。在个人主义社会里,自己人(ingroup)与外人(outgroup)之间的区分相对不重要,自主、竞争、成就及自足更受人们重视。在团体主义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集体的行为方式与对待别的集体明显有别,人与人关系和睦,集体内部的团结更受人们重视。24

C. H. Hui &H. C. Triandis设计了70个不同的问题去问社会科学家们,比如“你的私人所有品,衣服∕鱼杆∕收音机∕自行车等,是否有人代用或提出借用?”答案从“一直有人”到“从未有人”,由此得出团体主义者具有如下特征:25

①高度注重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意义;

②与他人共享物质或非物质资源;

③注重集体内部的团结;

④受到“shame”(羞,即“不好意思”)的控制;

⑤结果好坏均与人分享;

⑥自认自己是集体生活中的一分子。

H. C. Triandis联合来自九个国家的十余位心理学家,在共同的模型之下进行对所在国家的团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特征的统计分析。26作者确立了四大类参数(factors)和21个不同的参数项(items),对每个参数项的回答分为6个档次(从极其同意到极不同意),对每个参数项的好坏及合适与否加以评估,只有一个参数有9国中的8个国家合适才会采用。每个参数的6个档次的问题,各找100位对象进行调查。(见下表)

调查所得结果是,在家庭团结方面,哥斯达黎加、香港、印度和印尼得分最高,法国和荷兰得分最低;在相互信赖及社会性方面,哥斯达黎加、伊利诺斯得分最高,希腊和印尼得分最低;在与集体保持距离方面,伊利诺斯及法国人得分最高,香港与印度得分最低;在自主及追求享乐方面,智利得分最高,印尼得分最低。

多数研究发现,文化团体主义的一个最突出特征是区分“自己人”(in-group,也可译为“圈子内”)和“外人”(out-group,也可译为“圈子外”),在对自己人和对外人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别,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二战中日本人不把受侵略国人民当“人”看。27另外,有关研究还发现:文化团体主义对于争端宁愿采取中介介入、协商、妥协等方式来解决,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不然。(Leung, 1987)在报酬分配上,文化团体主义对于同一集体成员会采取比文化个人主义更平均的方式分配。还有研究指出,在文化团体主义社会中,威权主义较个人主义盛行,上下级之间等级关系更加明显,等等。29

正如Harry C. Triandis、Geert Hofstede强调的那样,任何文化都同时存在文化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30Geert Hofstede的量化分析得出,个人主义程度最高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紧列其后的国家也皆是工业发达的欧美白人国家;个人主义程度最低的国家或地区有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基斯坦、台湾、泰国、

新加坡、香港等。南美国家如智利、秘鲁、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也位于后面。31中国无疑属于文化团体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32

下面我们介绍Richard Nisbett介绍的几个相关的试验:

实验一:让一些人来参与一个“不幸体验”试验。现在有一种苦味饮料,需要有一些人喝。受试验者需要通过抽签来决定谁来喝。分两种情况进行抽签:一种情况下,受试验者被告知,他需要单独抽签,共四次,每支签上有号码,四支上的号码总和决定他是否喝苦饮料。另一种情况下,受试验者被告知,他与另外四个人一组,每人抽一支签,由四个人签上的号码总和来决定他是否需要喝苦料。但受试验者不会见到同组的另外三个人。最后要每个受试验者说出,他是认为自己一个人单独参与活动更幸运,还是四人一组参与更幸运。日本受试验者认为四人一组参与活动更幸运,而美国人则认为一个人单独参与活动更幸运。(但美国女性则与亚洲人相近)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个人参与与四人一组参与对结果有何实际影响。33

实验二:两位社会心理学家问一批韩国人和美国人,在一堆图片对象中,他们更喜欢哪一个,美国人选择最罕见的对象,韩国人选择了最常见的对象。让他们选择一个笔作为礼物,美国人选择了最不寻常的笔,东亚人选择了最流行的笔(the most common)。34这说明美国人更倾向于追求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而东亚人则更倾向于与他们一致,或相处和谐。

实验三:让不同年龄的日本人和美国人参与一项实验,从不到2岁到成年人,即让他们看由特定材料(substances)构成的对象(objects),例如,看一个由软木塞构成的金字塔。然后,分别向他们出示两个盘子,其中一个盘中放着同样的软木塞,但形状不同;另一个盘子中由另一种材料构成的同样形状的金字塔。要求被试验者回答其中哪一种代表你开头所

看到的对象(文中称为dax)?美国人倾向于选择形状相同的,日本人更喜欢选择材料相同的。这个测试主要说明:西方人和东方人看到的世界是如何不同:西方人看到的是独立的、有显著特征、不隶属于其他事物的客体(objects),东方人看到的是连续的材料,是更加整体化的、处在与其他事物关系中的世界。35

实验四:让一批美国、中国及日本7岁~9岁的儿童参与一项试验,问他们:“从GREIT这几个字母可以拼出什么字来?”一些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按照特定的方式(catergory)来做;另一些孩子被给出若干拼字法,供他们选择;还有一些儿童被告知,实验者已告知他们的父母按某种方式来做。研究者要检验每个儿童采取的拼字方式及花费时间。美国小孩对于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做表现出最大的兴趣,而他们对要按照妈妈的教导来做表现出极低的兴趣,说明他们认为这样做自己的自主性受到伤害、个人兴趣得不到鼓励。相反,亚洲儿童对于听妈妈来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6

除此之外,Nisbett还讲到这一些故事。比如一位年轻的加拿大心理学家在日本生活了几年后,向北美大学申请职位。他的导师惊恐地发现,他的信竟然开头为自己“不配该职务”而道歉。他同时说,自己同行中一位非常杰出、职位甚佳的社会科学家,是一位深具加尔文廉直精神的苏格兰—美国长老教会的坚定成员。他有一个也是社会科学家的儿子,1970年代职位稀缺时,此人不得不整日为找工作而辛苦奔波。他的父亲非常自豪地说,尽管他要帮助他儿子非常容易,但是从未介入去帮助他儿子。37

重读中国文化:关系本位

我们今天读儒家经典,很容易发现儒家学说注重“关系”、“处境”及“相互依赖”的特点。首先,在儒家思想史上,人伦关系是天下治乱之根本。孔子曾强调为政之先在于“正名”,尤其要确定君臣、父子之关系。《中庸》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

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孟子说,古代圣贤如尧舜之辈“察于人伦”,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教以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三代学校教育“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是为王者师也。”所以,所谓圣人就是“人伦之至”的意思。荀子曾极论乡饮酒礼之中速宾、拜宾、揖、拜、献、酬、受、坐、祭、立饮等细节,并云“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荀子·乐论》),其中含义非常清楚。到汉代,从五伦发展到三纲六纪,其中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六纪指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和朋友六种关系(《白虎通·三纲六纪》)。

其次,儒家的核心范畴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就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高价值。“忠”、“孝”分别对应于君臣、父子关系。“仁”本来就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仁字从身从心,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意思,与“仁者爱人”之意一致。“义”是指对待朋友、亲人及社会事物的态度,所以有西方学者主张不能将“义”译成righteousness,后者有基督教背景,暗含人与神的关系;38David Schiller主张译“义”为what is fitting, what is fitting to the circumstances,显然是从“义者,宜也”(《中庸》)而来,强调处境的重要性。39“礼”与“信” 毫无疑问针对人际关系而言;“智”与“义”都体现了人在具体的处境中行为的能力。其中“智”按照David Schiller的观点,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phronesis,其在英文中常译为practical wisdom,在中文中则常译作“实践的智慧”或“明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知”(episteme)与“智”(phronesis)的区分得到了强调。“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包括随机应变的能力,因而意味着当事人对环境的洞察力。40

如果儒家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目的在于规范,那么道家特别是老子对于人际关系之研究目的在于逃脱。通观《道德经》全书,可知其为深谙中国文化习性之大师。老子所教人者,实为滑头、犬儒哲学,然而此处所谓“滑头、犬儒”,不是贬义,而是指在以人际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中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所反复讲解的观点,即所谓以弱胜强,以柔胜刚,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而不是“无为”。为什么要以弱胜强、

以柔胜刚、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呢?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心理的相互感应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本能地敏感于他人的存在所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威胁。一个人为自己的利益争得愈多,别人越容易视此人为威胁,这样的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子善以水比喻,水不仅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善处于下,故能“不争而莫能与之争”。这可以说经典地总结了中国社会中为人处世的精髓,即只有一个能下人的人,才能成为人上人。能下人,则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能下人,则能让所有人觉得放心;能下人,则能藏污纳垢、忍辱负重;能下人,则能满足所有人的自尊心,让所有人觉得开心。只有这样的人在中国社会中才不会被人所害。“善利万物而不争”,只有不争才会无人能与之争,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不争之人,才会让所有人的觉得可爱,没有人会在背后害他,最终所得利益比谁都多。故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史记》中记载老子见孔子,老子让孔子去除骄气与辞色,因为他看破了中国文化中人常有的自负心理。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56章),讲的正是做人不要有锋芒,不要太张扬;要学会与他人沆瀣一气,才能为其所容。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81章)。此是说做人要懂得他人的心理,越是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越是得不到人的信任;越是迫不急待地为己辩护,越是得不到他人的承认;越是真正有知识的人,越不害怕别人不承认自己。等到了需要靠自己用言语表白、辩护、证明自己的时候,已经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自然也不会有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取得他人信任最聪明即最有效的办法,永远都不是这些。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第27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2章),这是讲做人的聪明。这是对中国社会人心相互猜忌的现实的一种洞察。

老子一再强调“功遂身退”。这其实是针对中国人人际心理的复杂而言。功遂而不退,

易因功大而招人忌妒;功成而不退,怨谤亦多。《左传》襄公21年~23年栾氏之灭,以及后来范氏、中行氏之灭均与此有关。老子云:“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道德经》第2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51章)。从老子的上下文看,它似乎更适合于理解为:如果你帮助了别人而一再标榜,反而成为他心中的负担;如果你作出了贡献而居功自傲,反让人视你为眼中钉;如果你取得了成就而自以为是,反让人不敢重任你。通读《左传》可知,数百年间晋、鲁、宋、卫、郑、齐等国的政治完全是由一场接一场血腥的杀戮所组成,而其中多数杀戮都与人际矛盾有关。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是对老子做人哲学最好的证明。

《道德经》中很多讲治国之道,其要害在于不要“争”,这恰恰是从另一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关系本位的洞察。在关系本位的文化中,人们做事容易“对人不对事”,所以“争”会伤害感情,导致关系从此陷入僵局。老子讲“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是要从根本上杜绝“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在中国文化中,争是最大的忌讳,因为会消耗庞大的社会资本,导致治理困难。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17章)此语道出儒家入世思想的根本症结。儒家固然是体大思精,为社会确立规范,为人间建立秩序,为人心树立信仰。这一切,都出于“有为”。正是这个“有为”也成为一切问题的症结。你可以用道德来规范社会,他也可以打着道德的旗号来谋利;你可以用秩序来整合人世,坏人也建立秩序来破坏正义;你可以用信仰来整顿人心,他也可以假信仰来沽名钓誉。这就是庄子所谓“盗亦有盗”。仁义可以被一些人别有用心地利用,人间多少丑恶是在仁义或爱的旗帜下进行的!道德可以成为一些人杀人的武器!多少人因信仰而被他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老子的治国思想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无为”。

无为就是取消这一切人为的说教,人心回归于朴素率真,自然不会有那么奸巧和利用,而卑鄙的政客也无所用。

张舜徽说老子所讲为“人君南面之术”,盖其要旨在于御人之术。此思路无疑在韩非子那里得到了继承。故韩源自于老。故老子更近于韩非子,而非庄子也。如果说老子讲的是驾驭,庄子讲的就是解脱;老子是明察,庄子则是解脱;老子是看破,庄子则是逍遥;老子是法术,庄子则是境界。庄子启示我们,如果儒家学说的关系本位特征是以人与人关系为本,道家学说的关系本位特征则表现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本。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在《周易》中也得到鲜明的体现,不过表现方式完全不一样。首先,《周易》的基本原理,严格说来是从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的。由阴、阳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八卦,进一步由八卦构成六十四卦。《周易》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卦义甚至各爻的爻义均可从阴阳之间的关系得到基本理解。比如阳在上,阴在下;阳为主,阴为辅;阳主外,阴主内;等等。由阴阳之间的互动,演绎出了整个世界,人间事物的全部道理,无不包含在其中。

其次,以自然说明、指导人事是《周易》最重要的思想特点。这一点首先体现为八卦不仅代表了八种不同的自然事物,而且进一步上升到各种人事。所以这八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周易》各卦的条件之一。乾、兑、离、震、巽、坎、坤、艮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地、山,进一步又分别代表健、悦、丽、动、入、陷、顺、止等八种行为,再进一步还可分别代表男、少女、中女、长男、长女、中男、女、少男等。由八卦构成的六十四卦正是体现了由自然过渡到人事的过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

学习《周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研习卦象来理解这些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深入玩味和理解当事人自身与一些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即“观其象而玩其辞,观其变而玩其占”(《周易·系辞》)。按照《周易》,对这种关系体味得越深,一个人就越能取得成功,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礼记·经解》所谓“洁静精微,《易》教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时常习惯于用《周易》某卦来比喻自身目前的处境,或所发生的事件。例如,黄宗羲用《周易》“明夷”来比如自身当时的特殊处境。从卦象上看,该卦离下坤上。离代表明,坤为地,所以明夷的特点是“明入于地中”。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应当指出,《周易》所讲的观察物象及其与人事相互关系的思维方式,与希腊哲学寻找普遍本质或普遍法则的思维方式(在现代自然科学中蔚为大观)是有本质不同的。有关学者称《周易》思维为“象思维”,指出“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其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41所谓的“象思维”,是指在两个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由前者说明后者。比如“过河拆桥”,被用来说明恩将仇报;“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被用来说明追求实效的政策路线。这种思维方式在《周易》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它与形式逻辑中的推理方式迥然不同,从“过河拆桥”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恩将仇报”来,从“白黑好猫”也推不出实用政策路线来,从“天尊地卑”推不出男尊女卑和三纲来,其他同理。

在希腊哲学中,我们看到另一种类型的推理方式,即从大前提可以直接推出结论来,要求推理过程严密有效。这一推理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所追求的知识是完全超出感性经验的,只有超出感性经验的范围,在纯粹观念的世界才可能建立严密有效的逻辑推论,并建立具有绝对必然性的知识。固然,希腊哲学家也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它的旨归或导向却是不断超越感性世界,而不是为了回过头来处理与感性事物的关系,

这一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作了最经典的阐述。这就是今日所谓“认知主义”

(intellectualism)。如果用希腊哲学的标准来衡量,则可以说,中国思想家几千年来一直未能摆脱从感性体验事物,上升真正抽象的高度来思维,建立起完全脱离感性经验的绝对知识。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来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抽象思维。然而,今天我们也可以说,“取象思维”(或称“象思维”)的旨归不在于建立脱离感性经验的绝对知识,这是由于中国人没有为知识而知识的嗜好。

上面我们讲《周易》所体现的东亚思维或中国思维时,主要讲了其中所包含的关系思维,其实我们从《周易》对阴阳及八卦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中也可以清楚地发现《周易》所谓的就是“相互依赖性”的关系。事实上,关系导向本身必然也会是处境化的,因为对我与事物关系的意识,必须以对处境的清醒意识为前提;同时,关系的另一含义就是我与处境、环境的关系。许烺光(F. L. K. Hsu)在其有名的《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就提出中国文化是处境中心的(situation-centred),美国文化是个人中心的(individual-centred);前者以相互依赖(mutual dependence)为核心,后者以自立(self-reliance)为核心。42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Nisbett所谓“处境化思维”(contextual thinking)。另外一个重要事实是,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人的关系概念中的两个核心要素。黄光国指出,中国人的权力关系是以“人情”和“面子”为内在机制的。43何友晖指出,中国人的关系具有“非自愿性”和“趋向永久性”等特点,包括“人在多种关系中”和“同一关系系统中的多人”两方面,常常受血缘、地缘、民族、工作等因素影响。44

笔者曾根据费孝通、梁濑溟、许烺光、何友晖、黃光国、滨口惠俊、以及特别是Richard Nisbett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文化概括为“关系本位”模式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人与人心理上、情感上以及价值观上相互模仿、相互攀比、相互依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在人与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寻找自身

的安全感。这种特征,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中的“关系本位”,也称为中国文化的习性或中国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45

今天的现实中,关系本位体现在人情往来中,也体现在柏杨所谓的“酱缸文化”中。如果说老子的无为主义是为了在现实中驾驭关系,庄子的自由主义则是为了从根本上摆脱人际关系对人类性灵的戕害。在今天,在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学界,包括Andrew Kipnis、黄美惠、杨国枢、翟学伟等人在内的大批学者均对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关系,包括拉关系、走后门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46

关系本位直接导致人们区分“自己人”与“外人”。从文化心理学上讲,这成为中国文化的“团体主义”特征,即人们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较大的集体中来寻求安全感。这就涉及中国文化的另一特点,即团体主义。

重读中国文化:团体主义

Marilynn B. Brewer 和 Ya-Ru Chen认为47,东亚社会中的“集体”概念与西方人的“集体”概念有不同。具体来说,东亚文化中的“集体”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可称为一种“关系式团体主义”;西方文化中并不缺乏“集体”意识,有时甚至更强,但其集体意识建立在个人平等基础上,因而含义不同。我认为这也说明,中国文化中的团体主义是以关系本位为基础衍生出来的。48

从价值观上看,文化团体主义导致人们在公开、正式场合下总是毫无疑问地强调集体主义,包括我们今天推行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父母总是教育子女凡事要多替别人着想,不能自私自利;所谓“厚德载物”,包容、体谅、奉献精神,等等,皆是此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每一具体的个人都是丰富、生动的,如果一味按照集体的命令和要求行事,

就可能压抑人性,伤害个性,阻碍创造力的发挥。事实上,以集体利益、牺牲奉献至上的教育如果推行不当,就很容易导致伪善,走到适得其反的境地。49

关系式团体主义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帮派主义(factionalism, sectarianism)盛行。所谓“帮派”,就是人们基于需要、感情等因素结成小的利益共同体——in-groups。帮派主义是关系本位、或关系团体主义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公”“私”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方主义则是帮派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地方”是放大了的“帮派”)。“小团体”、“帮派”、“圈子”、“地方意识”等意味着私人关系、私人庇护,是一个由熟人、感情比较深的人构成的共同体,其成员相互比较为了解、彼此比较信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与所在集体的关系被转化为个人与抽象法则的关系。每个人都这完全平等和自由的,都被鼓励充分地表达自己,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大家共同接受、从而对所有人有共同约束力的普遍法则。由于普遍法则以群意为基础,个人不容易感到压抑。但问题往往出在,由于人与人的关系转化成了人与超人(法则)的关系,所以个人容易产生孤独感。

但在团体主义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张力永远都是非常明显的。首先,集体利益最容易被利用来进行个人的权力垄断,从而导致矛盾与冲突。这是因为团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利益、公共利益往往在意识形态上被作为高于个人利益的、无可置疑的目标来追求,这不仅有可能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严重忽略,也容易导致个人表达自己的正当的诉求也受到压制。这种状况还会因为另外一种原因而被加剧,即团体主义文化出于整体安全感的追求,主流价值从来都不鼓励人们反抗,而把和谐放在第一。其次,在团体主义文化中,集体只是一抽象的、脱离实际的名义;个人与集体之间建立不起亲切的感情。集体虽然是他们在心理需要的,但也极易成为个人“搭便车”的对象。在关系式团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只能对具体、生动的个人产生感情,建立效忠或爱护意识,但是这种私人感情、以及建立在私人感情基

础上的“小团体”和大集体的明显对立,使得它不会被鼓励。这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一方面是对集体利益的大肆强调,另一方面则是人人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于是伪善很容易出现在团体主义文化中,而整个集体实际上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个人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又反过来使统治者的专制和垄断更难被推翻。所以总体上来说,团体主义文化中威权和等级统治明显高于个人主义文化。50

个人与集体之间张力的一个后果,就是集体有自我分裂的倾向。这是因为生活在大集体中的小帮派、小利益集团很多,他们每天都在为自身在大集体中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奋斗。这在古代被称为“党争”或“门户”,在现代则可体现为部门与公司的矛盾,也可以表现为部门与部门的矛盾,甚至可以表现为几个人形成的关系网操纵或左右全单位。当小帮派、小集团表现为地方主义时,就成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激化就是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春秋战国就是典型一例。中国文化之所以最终走上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路,而不是如古希腊或西欧中世纪那样分而不合,原因则在于中国人需要在一个大的集体中找到安全感,越是强大、统一的整体,越是能使中国人找到心理上的依赖。就象我们在现实中发现,中国人就业时更乐于找一个庞大、稳定、可靠的企业工作,而西方人更乐于在一个规模小、流动大、束缚少且挑战性更强的企业工作。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处理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法家、儒家和道家。法家的典型特点是视统治者的权威高于一切,任何时候都将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害怕、反对分权和放权,在现实中表现为支持集权、专制。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则代表了另一个相反的典型,即主张彻底脱离现实的自由主义,但是这种自由主义却是以出世、避世为特点的。与法家相比,道家表达了在团体主义文化对于个人尊严的强烈呼声,所以在历史上也曾转变成以挞伐名教为旗帜的玄学。但是,道家最终摆脱不了出世的命运这一事实,也证明在一个典型团体主义的文化中,忽视整体利益、抛弃集体价值的思想在现实中终究是行不通的,无怪乎试图将自由主义转化成现实力量的魏晋玄学在中国历史上

只闪耀了一时就销声匿迹,从此再也不能死灰复燃。

但是与法家、道家所代表了两个极端相比,儒家则处于中间状态。一方面,儒家与法家一样强调集权,所以从孔子开始即特别提倡“尊王”、“忠君”,后来形成统治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三纲传统;另一方面,儒家也十分注重个人价值与尊严。从孔子“为己之学”,到《中庸》倡“成己”、“成人”,再到孟子从性善论高度肯定人性的价值与尊严,并被宋明理学所发扬光大,特别强调道统驾于政统,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对个人尊严的强大呼声。狄百瑞曾专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如何在现实政治中为捍卫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斗争。51那么,儒家是如何实现尊王、忠君与尊重个人权利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的呢?这就是儒家王道思想的秘诀。其中要害在于,儒家主张辨别集体利益与统治利益,揭穿统治者假集体利益之名行统治利益之实,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民本主义思潮,又论证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因而,尊王、忠君从本质上也只是在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情形上才可,而不是为了尊重君王个人。孟子的性善论说明,当个人尊严与价值得到充分保障,每个人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这时整个社会的秩序才能得到真正的稳固。

文化团体主义导致东西方心目中的英雄含义大不相同。中国文化中的英雄通常是非常庄严、神圣的人物形象,他们一般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为国家、民族或集体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他们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然而美国文化中的英雄,如果按照许烺光的理解,则好比是一些明星,显得好玩可爱,成功几乎是它的主要象征,因而远没有中国人的英雄那么神圣。事实上,对于拥有新教浓厚传统的美国文化来说,把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当成神来崇拜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许烺光指出,美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何那么公开表达对领袖的崇拜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英雄并不仅仅是自己崇拜的对象,也是自己暗暗追求的目标。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带有时尚性、流行性。因此,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而不是一味崇拜历史上的英雄。这体现了美国文化的个人中心。他又说,中国人的英雄崇拜体现了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的相对关系,即下

对上、普通人对重要人、施方与受方等之间的一种心理的和情感的联系。而美国人的英雄崇拜则体现了伟人与可能成为伟人的人、艺术家与可能成为艺术家的人、有魅力者与将来可能也有魅力的人之间的心性情绪关系。人们从英雄形象中找寻的并不是英雄对于社会、公共福祉的贡献,而是自己的自我。52

文化团体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另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民族主义。虽然民族主义只是一个现代术语,而且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但是,在现代东亚各自成立了民族国家之后,它立即与其原有的文化团体主义相结合,而演变成了一种整体性的民族情况。这种情绪可以因本国与别国的矛盾轻而易举地得到激化,象一把火一样把一个国民对另一国整体性的仇恨燃烧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民族主义还表现现代东亚国家在历史教育中普遍竭力美化自身过去无比光荣、灿烂的历史,把自己的祖先说得天花乱坠,试图树立起本民族的一种不可战胜的神话。另一方面,在战争方面,又总是不断强调自己是如何受到别国欺负,夸大自己如何遭到别国侵略。将自己侵略别人理解为理所应当,认为侵略向别国道歉是非常没面子的事。这种情况,在中、日、韩、朝等国共同存在。这不仅导致他们至今还很容易为六七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争端而耿耿于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国民从小在这种教育中长大,在情感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民族饱受屈辱”的心理阴影,在国际交流和交往中显得没有足够自信。

今天,民族主义还表现为,把现代化当成民族主义事业来追求,任何重要的科研成果在领导者看来,首先不是它的学术意义,而是它对于给本国、本民族争光方面有多大意义;同样,社会的改造,特别是行业的自治受到了不应的忽略,因为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视自然导致容易忽略行业自身的利益。他们甚至在教育中把本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成功的科学家、思想家都打扮成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以便让人们学习。少有人认识到,这样的教育会掩蔽了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基于人性深处的基础,从而掏空了科学和思想进步的真正动力。今天,也自发地形成了一种民族主义情怀主导下的研究,尤其在以传统文化为主

的研究领域中,不少学者在内心深处自觉或不自觉把论证中国之“伟大”当成了主要关切,并在对外交流中急于听到外国学者赞扬中国文化的伟大。

我们也可以从文化团体主义角度来分析自由、民主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先看自由主义。首先,我们从魏晋玄学人物的悲剧结局得到的启发就是,虽然中国文化中一直有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呼声,但是真正的、彻底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从来都不能真正建立起来,也许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最好的出路就是走向道家式隐逸出世。林毓生的研究也许可以证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都是团体主义者。53而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从骨子里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反抗暴政,而不在于塑造个人自由。所以他们所追求的自由,有点类似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说的“绝对自由”,还停留在否定性阶段,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而没有上升到自在自为的肯定性阶段。54

其次,我们再来回顾近代的民主运动。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其精神传统来自于儒家强大的民本主义思潮,但是当他们把民本主义转化为民主主义时,往往忽视了当人民主权的现实运作如何避免受到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帮派主义、地方主义的破坏。正如前面所说,统一和分裂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矛盾。当现代民主主义者主张分权,他们忘了这种分权运动在中国文化中极易和地方主义、帮派主义相结合,而成为国家分裂、社会混乱的根源。这个问题不解决,民主主义运动就可能成为乌托邦。而在西方,由于民主运动背后有相对成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背景,所以能避免从主权自由转变成恐怖混乱的宿命。

重读中国文化:此岸取向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出发,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强烈的此岸取向。所谓此岸取向,英文中称为this-world orientation。它是指一个文化不把死后世界当作自己的终极

目标,或者说,它不是以死后世界为标准来指导或改造现世。文化的此岸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死亡和死者的态度上。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很多文化都具有以“死后”或“死后”为朝向或为标准的特征。例如,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宗教抹杀生与死的界限,常人活着与死后都在同样的“三界六道”中。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以死后为取向的宗教,因为如何摆脱死后进入轮回,成为每个人活着的首要课题;生命的无限和永不消亡,却给此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又比如,基督教同样是一种以死后世界为取向的精神传统。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死的,而我们现在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短暂的、虚幻的,就象光影一样缥缈;相比之下,只有死后的那个世界才是永恒和真实的。所以活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死后——为了死后更好地“活着”;死亡虽不可怕,但死时得不到宽恕则非常可怕。事实上,基督教正是通过这种生死观强化了人们在此生此世的职责。此外,基督教关于每个个体的灵魂独立自存、相互平等、永恒不灭的观念,对于现代西方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比如,中国最重要的本土传统之一——道家,严格说来就没有死后世界的明确观念;或者说,道家的死后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所以它希望通过“长生”把我们永留于这个世界。事实上,在道家学说中,整个世界是以“天地”为准的(与儒家相同),并未超出基督教中的此世(this-world)或印度宗教中的“三界”等的范围。道家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无论是八极之外的昆伦之巅,还是东海深处的蓬莱仙境,都未超出西方哲学中所讲的感性经验世界,因而仍旧属于此岸世界。因此,道家虽然常被我们说成是“出世的”,但若以其他宗教传统来衡量,则可以说是入世的,因为它并没有对此岸或此世持否定态度。这样一来,道家就不可能像佛教、基督教等那样以死后世界为取向,来塑造现世生活。但这并不等于说道家没有彼岸,而是认为彼岸即在此岸中。这个彼岸,需要人通过努力来达到,在超越小我、趋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

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并没有死后世界之完整清晰的理论学说;几千年来,中国人基本上不是按照死后世界的目标或观念来组织和安排此世的生活,这一点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儒家对于死的态度既与印度宗教和基督教有别,也与道家截然不同。儒家对于死的态度是非常独特的:一方面,儒家对于人死后的存在及其世界“敬而远之”。孔子甚至在被逼问、不得不回答的情况下,也只用“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措辞敷衍了事;但是另一方面,儒家却又把祭祀鬼神(死者)看得无比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颇能代表儒家的立场。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在儒家传统主导下,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死后的世界几乎没有确实可靠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祭礼在中国非常丰富发达。虽然不少人也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但对自己死后是不是会变成神灵,或变成什么样的神灵,后者如何活动及发挥作用,他们一无所知;也许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是,将来他们死后也会被后人祭悼;也就是说,他们所知道的仍然局限于此世。

中国文化的此岸取向特征也生动地体现在《周易》宇宙观中。具体来说,《周易》宇宙观的基本逻辑是以“天地”为范围,一切人类活动不出此范围;其次,以“天地”为最高准绳,天地关系当然体现了人间一切事物基本关系的出发点,人间一切事物均要以“天地之道”为指导原则。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周易·系辞》)

《周易》宇宙观的意义在于:人间世界一切行为的特点,不是要超出这个世界之外,而是以“天地”为对象,尽最大可能地理解“它”(天地)、接近它: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系辞》)

人们常把《周易》宇宙观与以柏拉图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宇宙观相混淆,部分是由于metaphysics这个词被译成了“形而上学”(据说是严复借用《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译出)。笔者认为其间有一项差别值得关注:《周易·系辞》中所谓“形而上者”,其实并不是真的要超出此有形世界之外,只不过是指出如何把握此有形世界,以便更好地回到此岸世界;毕竟“道”也是此世界的一部分,在此世界中、不在此世界外。因此,中国人的形上学或形而上学(两种译法共存,含义无别),本意并不是教人如何脱离此世界、超越此世界,而是教人更好地适应此世界、回到此世界。而柏拉图等人的metaphysics所代表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则不然,理论上说,它对此有形之世界持否定态度,在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制造截然的分裂与对立,其所追求的恰恰是要脱离此有形世界,进入无形世界。柏拉图所谓的“洞穴比喻”,所谓“灵魂转向”,所谓“心灵上升”,指的都是从有形世界进入无形世界。他之所以认为哲学高于诗歌、绘画、戏剧乃至几何,正因后者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经验。这种倾向无疑与后来的基督教传统相吻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早期以具体的个体事物为第一本体,应该说与此迥异。但是亚里士多德强调,哲学的真正动力来自纯粹的求知欲,这是一种纯粹的思想的自由,“并无任何实用的关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b20-21)。无实用关怀的纯粹思想自由,实际上也代表脱离此有形世界、进入另一无形世界的倾向,因为它并不追求如何更好地适应此有形世界、或回归此有形世界。这种倾向近代以来长期没有得中国哲学工作者很好的理解,他们总是说“中国哲学重道德,西方哲学重知识”。这一说法已经暗含着这样的思路:西方人重知识,所以才有科学发达。仿佛重知识也是为了能解决实用的需要。

此岸取向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因为并不从彼岸或来世来寻找此生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对此岸世界特别小心地经营;要从每一个日常生活细节中寻找做人的方法或技巧,导致把烹饪、喝茶、养花、书法、绘画、击剑、气功……等一切活动都当成了养生和艺术,欲从其中找到无穷的快乐。如果来世的世界仍然是这个世界,我们的灵魂永远超不出“这个世界”,那么此生此世就不得不被当作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对象,因为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换言之,如果彼岸是真实可靠的,此岸世界就变得虚幻,于是超越或寻找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才是正道。至于此岸世界是否和谐、稳定或太平,则不具有首要的意义。这是西方metaphysics思维的特征,而绝不是《周易》宇宙观。笔者在有关地方已经论证过,将metaphycis翻译成“形而上学”所包含的误导性,此处不赘。当然,在佛教中,中国人后来也发展出了一套彼岸世界的神话,但是其影响仍然主要停留于民间;在精英或学者阶层,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此岸性思维。即使在民间,那些彼岸世界的神话并也多半以“劝善戒恶”为宗旨,并不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为每个人的最高人生追求。换言之,中国人的彼岸世界神话,是为了让人们在此岸活得更成功服务的。这与基督教不同,后者直接把此岸世界视为虚幻,把55彼岸世界当作惟一真实,并以追求彼岸(天国)的生活为人生最高理想。

“此岸取向”自然会导致对处境的高度关怀,因为处境是此岸世界最重要的成分;此岸性也自然导致关系取向的思维方式,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此岸世界个人处境最重要的成分。此岸性意味着对这个我生于其中的世界的高度肯定。从这个角度讲,“内在超越”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误导性。因为它可能让人们误以为要从一种与西方mataphysics或神学不同的途径,即内在的方式,来超越这个世界,超越此岸。而中国人的宇宙观或《周易》宇宙观的基本特点是永远范围于此世界之中。如何更好地贴近此岸、经营此岸才是它给每个人的人生提出的主要任务。

中国人的“重和”意识,其实与根深蒂固的关系思维、此岸思维有关,因为中国人的

人生安全感来自于关系,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平衡,包括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此外,高度此岸化的思维取向,决定了中国人必然把此岸世界是否和谐看得异常重要。《周易·乾·彖辞》上说“保合大和,乃利贞”,与《中庸》“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人创造一个全球和睦的大家庭的世界梦想。这种梦想,对于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化来说则不一定有特殊意义。因为西方文化强烈的彼岸化倾向,使他们把否定、超越此岸世界当作重要目的。美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曾对这种差异作了异常精辟的分析,此处不赘。56

中国人的“无边亲情世界”

从Geert Hofstede所谓“集体的心灵程序”角度出发,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要探索这个民族在多大程度受制于它由于家庭生活、教育背景、历史记忆等所遗留给它的“集体无意识”。57由此我们就可以分析这个民族今天的生活,包括它的价值、制度、生活等许多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些无意识的支配。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认识一个民族在社会变迁、特别是社会整合中究竟遵循怎样的规律。其中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化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自我瓦解或走向堕落,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自我整合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还有,这个民族过去几千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哪些是由其文化习性所决定的,哪些不是;这个民族在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它与其过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何相似之处;等等。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依据我对中国文化习性的上述理解,从德性权威、礼大于法、风化效应、义利之辨、政教不分、大一统等六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中的“有效的治道”,即由中国文化的习性所决定的、治理中国所应遵从的规律;循此出发,我认为当下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可大体概括为七个方面:道统、核心价值、社会风气、任贤使能、行业自治、礼乐重建、教育立国。合而言之,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今天可从这七方面来实现。58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导致中国人以家庭为人生的中心,由此特别重视亲情。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即是让人们在对人、特别是对亲人的感情中认识人生、理解生命;儒家揭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种活的灵魂,即在无边的亲情世界中“成为人”。牟宗三先生在《历史哲学》一书中对此作了极为精彩的描述,他说:59

宗法的家庭族系,依着亲亲之杀,尊尊之等,实兼融情与理而为一,含着丰富无尽藏的情与理之发扬与容纳。在此种情理合一的族系里,你可以尽量地尽情,你也可以尽量地尽理。而且无论你有多丰富的情,多深远的理,它都能容纳,决不能使你有无隙处之感:它是无底的深渊,无边的天。五伦摄尽一切,一切摄于五伦。

无论为天子,为庶人,只要在任何一点上尽情尽理,敦品励行,你即可以无不具足,垂法后世,而人亦同样尊重你。

就在此“尽”字上,遂得延续民族,发扬文化,表现精神。你可以在此尽情尽理,尽才尽性;而且容纳任何人的尽,容许任何人尽量地尽。(荀子云:王者尽制者,圣人尽伦者也。孟子云:尽心知性知天。)在此“尽”上,各个体取得了反省的自觉,表现了“主体的自由”,而成就其为“独体”。

梁漱溟先生也曾将中国人亲情关系的理想境界描述为:

要在有与我情亲如一体的人,形骸上日夕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此即所谓“亲人”,人互喜以所亲者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者之悲,悲而不伤。盖得心理共鸣,衷情发舒合于生命交融活泼之理。60

牟宗三和梁漱溟先生所描述的中国文化中的亲情,为每个人生找到归宿,为社会道德奠定基础,体现了中国文化人伦世界的精彩和魅力。亲亲变成了现实,人心才有了依归;亲情得到了深化,人生才有了温暖。亲情是人间之爱的起点,亲亲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故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让人们舍亲而爱人,废私而爱公,就是在追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是在掏空社会道德的根基,堵塞社会秩序的源泉。

一提到亲情,人们自然想到了孝悌。这里,笔者想特别强调一下亲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另一表现方式,即祭祀。毫无疑问,祭祀也是关系本位的一种体现(我与祖先),但另一方面,它在中国文化中也体现了鲜明的此岸取向特点。

首先,在没有“灵魂不死”强大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身边之人、特别是亲人的死去,最容易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天人永隔的伤痛最刻骨铭心。在祭祀中,通过回忆死者的音容笑貌,生者对死者的痛楚达到顶点。在深深的遗憾和叹息中,人们不得不严肃面对死者的心愿;在痛苦的回忆和哭泣中,不得不认真调整人生的坐标。从此,我们对生命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在死者的期待中站起,在先人的庇佑下前行。从此,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光荣与梦想,都和死去的人息息相连。

祭祀不仅升华了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使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今天我们对于死者的承诺,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兑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精神的升华,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如何恪尽职守以及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祭祀不仅让我们认识人生的职责和使命,还起到了理顺人群关系、塑造社会秩序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祭祀是中国人学会“成为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祭祀,我们对于人生多了一份理解;通过追思,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份敬重。每一个死者的离去,对他来说是

人生的谢幕,对我们来说则是严重的警示。我们也对人生少了一份贪恋,因为我们在有生之年对于金钱、财富、名利的所有聚集,终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死,特别是亲人的死,让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和可怕,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我们由此对人生不敢再掉以轻心,不敢再玩忽怠慢或挥霍浪费。我们在丧祭中走向成熟,逐渐变成为有责任感和尊严的、顶天立地的人。由此我们理解,为什么儒家认为一个人懂得了禘尝之义,治国将易如反掌(《论语·八佾》);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孔子和儒家强调祭祀必须无限诚敬,因为诚敬是实现上面所讲的一系列功能的前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祭祀达到同样的醒悟和长进(“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礼记·祭统》)。

需要指出的是,祭礼正是借助情感的巨大力量,来达到深刻改造人的效果。祭祀是一个人从生命底处对另一个人真情的流露和渲泄,这一情感从亲丧之初即已奔涌。“恻怛之心,痛疾之意……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礼记·问丧》);故孟子曰:“亲丧,固所自尽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一个并不是以死后世界为导向的文化中,祭祀恰恰是强化人生责任、确立人生信念、整顿社会秩序等为此世服务的最佳方式之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鬼神观念并不发达、死后世界并不清晰的中国文化中,祭祀活动却异常丰富和发达。虽然祭祀在古代世界各地非常普遍,在包括古代印度、埃及等在内的许多王朝或国家里,都可以看到异常发达的祭祀传统,但它们在这些文化中的含义和功能却可能与其在中国文化中迥然不同。因为在这些国家中,祭祀往往是以彼岸为导向的,即为了配合这种文化对于死后世界的追求服务的。而在中国则不然,祭祀严格说来是为此岸服务的,即为了人们在此岸的生活这个终极目的服务。而这一现象本身,与中国文化早就具有的此岸化倾向有关。

有必要指出,在以此岸为导向的中国文化中,对于死和死者的祭祀也是以此岸为导向的。具体说来,中国人是把死者当作了生者世界的一部分或延伸(“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从未将二者分开;对于死者的祭祀,其主要功能也在于更好地认识“生”。

具体地说,祭祀的功能包括:通过祭祀强化自己与死者的感情联结,认识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通过祭礼认识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构合理的人间秩序;通过祭悼来反省人生的终极归宿,确立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者的祭祀,同样达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但是显然,这种效果是通过与佛教、基督教完全不同的方式达到的。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中的这些话,在我看来极好地展现了中国文化之活的精神:中国人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面貌正是在对死者的祭祀和追思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在现代中国革命运动的浪潮中,人们曾把所有祭祀祖先的活动称为迷信,不让人们去祭祀亲人,在人生观教育中不再以孝亲为本。今天,当我们强调文化自觉的时候,也许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恰恰是,如何认识中国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之最深刻的基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今天我们重建社会道德,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具体来说,就是要脱离霸道,转向王道,从最生动地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真实人性的亲情入手,找到社会秩序重建的正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