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魏源:魏源,湖南邵阳人,1844年中进士,他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海国图志》,他提出了有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实行变法革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与民主政治制度,从而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他批判清王朝的腐朽自大与顽固保守,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对以后的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林则徐:林则徐,福建人,嘉庆进士,提倡经世之学,1838年,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严禁鸦片,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被魏源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9年,在林则徐的主导下,发动了著名的虎门销烟运动。 3.
虎门销烟:虎门销烟运动是清委派林则徐所主导的在广东虎门焚烧鸦片的活动,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当众销毁所收缴来的鸦片,虎门销烟也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
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4.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的基本内容有: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割岛给英国3、赔偿英国费用2100万两分四年付清。4、英商进出口缴纳的费用均需与英国商定。5、英商在口岸自由交易。而后又通过附加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及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待遇及权利。《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了破坏,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洪秀全:洪秀全,广东人,从小学业优异,多次应考却没中,之后阅读了教小册子《劝世良言》,开始从事传教活动,建立了拜上帝教。 1851年,在金田发动建立了太平天国,之后不断推动了全国各地的反清农民斗争,但由于洪秀全等人并未摆脱封建思想,以及各种矛盾不断,最终太平天国被中外联合势力绞杀,洪秀全于18年去世。 6.
曾国藩:曾国藩,湖南人,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等,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他是近代著名的湘军的开创建立者,他创立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经过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太平天国。他一生修身律己,礼制为先,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又因为坚决帮助清朝太平天国饱受争议。同时曾国藩又是近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创办了许多近代工业,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7.
金田:金田是由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发动的武装,洪秀全等人领导的武装组织经过多年的准备,于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宣布,建号太平天国,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它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打破了资本主义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 8.
永安建制: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国在永安所建立的一整套制度。1851年,太平天国攻克永安州,这是金田以来攻克的第一座城市,于是在永安进行休整,颁行天历,制定各种制度,确立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太平天国政权组织初步形成。此一系列制度称为永安建制。 9.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之后,便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基
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每亩土地按年产量分上中下三级九等,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土地,15岁以下减半,同时提出“丰荒相通”以丰镇荒的调剂办法,同时对生产以及分配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生产及分配都由农村基础政权组织“两”来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无人不平均,五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不现实的,它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既具有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并没有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以及阶级关系。
10. 湘军:湘军是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由曾国藩所创立的一支。
1853年,因丧母在籍,皇帝命令他去长沙帮助团练,他以湘勇为基础,训练出了一支特色的湘军,湘军用知识分子做营官,都与曾国藩一样笃信程朱理学,热心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以同乡和伦常的封建情谊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并且对进行教育,加强军事训练,形成了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从而湘军成为了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和太平天国的凶恶敌人。
11.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轩从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他
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便是《资政新篇》。政治方面,主张立政的关键“为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反对“结
党联盟”经济方面,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金融,奖励民间开矿,提倡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立学馆,医院等,禁止买卖人口,批判不务实的学风。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12. 《瑷珲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趁英法进
攻天津,威胁北京之际,向中国进军至瑷珲,双方交涉,五月,奕山被迫与签订了《瑷珲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仅在瑷珲对岸以南一小块地区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归中俄“共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船只往来。《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13. 《勘分西北界约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断侵犯中国,
18年,塔城谈判,被迫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到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大致约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割。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获利者。它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一系列的勘界条约,侵占了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4. 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
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了赞襄政务大臣,讲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的最高控制权,这便是“辛酉政变”
15. 衙门:由于《北京条约》规定各国在北京派驻公使的权利,
清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无可避免。1861年1月,咸丰皇帝批准了恭亲王奕䜣的建议,设立了衙门,主管外交,关税等事务,后来连铁路,开矿,造炮等也归它管理,总揽了全部的洋务事宜,衙门实际上成为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的总枢纽。
16. 《伊犁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是1881年2月是清朝与在
圣彼得堡签定的有关归还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中国的领土划归,以及其他一系列约定,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利益。
17. 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清军战胜法国的一次著名
的战役。1885年2月,法军进攻中越边境,清军前敌主将潘鼎新不战而走镇南关失守,潘鼎新被革职,而后70岁老将冯子材就任主帅,通过机智战斗,法军全线溃败,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法国茹费里内阁因此倒台。
18.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
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14年九月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奉李鸿章之命率舰艇护送援军到大东沟,返航时,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之手。
19. 《马关条约》:1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代表
清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时: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辽东半岛,以及澎湖列岛等附属岛屿给日本。3、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5、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适应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的要求,压迫了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给中
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0. 康有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
幼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轻时接触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对清的腐朽统治感到不满,于是倡导维新,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康有为的思想对促进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以及推动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1. 梁启超:梁启超,广东新会人,19世纪90年始接触西方资本
主义文化,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也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5年,协助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以及创办强学会,1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等代表作,维新变法失败之后,逃亡日本,他的思想也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2. 公车上书:15年4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
关条约》,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消息传到北京,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们非常气愤,康有为趁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签名上书,向光绪帝提出拒签中日合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因举人别称“公车”,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和爱国救亡运动
联系在一起。
23. 东南互保:英国为了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阻挠义和团运
动,防范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在盛宣怀和英国的积极串通之下,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共同炮制了一个《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以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浙江巡抚,闽浙总督也加入其中。“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北方义和团运动。同时也表现出了满清权利的衰弱。
24. 皇族内阁:1911年清实行所谓的新内阁官制,成立由十三
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于是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是违反立宪精神的。
25. 洋务运动的评价、性质、影响:
洋务运动是封建营垒里先进的贵族地主为了维护满清封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而变为洋队”。中国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四,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
营不善,管理,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26.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顽固派代表人物,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制船造炮,以资“求强”;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仪的“蛮夷”,还是科学技术进步、政教昌明的国家。洋务派认为,中
国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西方,为了富国强兵应该向西方学习;西方各国不但有自己的政教制度,而且国富兵强,已不是什么“蛮貊夷狄”。顽固派则认为,学习西方就是“用夷变夏”,破坏了“夷夏之大防”,违反了“祖宗之法”和“立国之道”,对各种洋务活动坚决抵制。两派争论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与守旧的不同政见之争。
27. 变法维新与顽固派的争论:针对维新派要求变法的主张,顽固
派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宣称祖宗之法是古圣先王留下来的治国之道,只能恪守,不能改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祸害国家。维新派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他们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时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因此“祖宗之法”也不可永远不变。维新派在批驳顽固派的时候,把变法与救亡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积弊已深,又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要挽救危亡,必须维新变法。维新派主张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要改革封建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而实行君主立宪,就是学习和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使他们得以参与政权。顽固派则认为封建君主制度是最完善最美好的制度,万万不可更改。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并特别强调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他们认为要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变革科举,兴办学校。顽固派则攻击维新派兴
办学校的主张是“名为培才,实则丧才”,认为尊孔读经,八股取士的教育制度不可改变。这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新型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交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通过这场争论,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思想争论,往往是政治斗争的准备和思想前导,一场维新变法活剧的序幕已经拉开。
28. 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
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贫困和愚昧使他们的反抗斗争只能沿袭过去农民利用秘密结社的办法,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操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他们散发各种传单、揭帖,以朴素的语言和歌谣形式,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同时这些传单、揭帖中也带有迷信落后意识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曾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
用,最后被出卖。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义和团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29. 对清末新政的认识:清末新政多为清廷在辛丑和约后,因为反
清情绪高涨及党开始座大,为了收揽人心的缘故,而推行的敷衍。不少政令有慈禧太后本人后谕不用切实执行。在21世纪初期开始,有历史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成果其实被中华以确立政权合法性的政治原因而被过度贬低。各省咨议局中的精英,连同回国的留学生,及新军是后来辛亥的主要响应者。中国制度是从清末开始发展,早年的官僚及国会议员多是清朝已经是各省咨议局中的成员,单靠党单薄之力并不能创建初期之政党政治规模。立宪运动虽然是清廷的缓兵之计,却普及了民权观念,推动了民间的自省精神。当时,人们都认为立宪应以人民为主体,各省也自发箝备宪政。至于为速开国会进行的运动,更显示清已大幅放宽高压禁制。此外,民办报刊宣扬的多样政治思想,以及民间团体的行动,非但超出原有社会规范,也时常得到清支持,表现出近代西方政治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