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消毒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过量消毒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今年2003年3月初至6月末,一场史无前列的“非典”忽然兵临于北京城下,谈虎色变一般的“非典”,让北京人身受其害。北京的全体市民都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非典”侵袭。今年7月在战胜了“非典”侵袭之后,北京人的健康又有了明朗的春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但靠精神上自信,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科学策略及有效的方法,防止了“非典”扩大,蔓延,不给“非典”一丝生存的环境。另外,普及、宣传、广告、及时地走进千家万户,让我们了解“非典”的性质,如何预防,如何隔离,像我们采取的配带12层以上的口罩,饮食上的注意,空气的流通,对周围环境消毒清理,特别是“84”消毒液、过氧乙酸,在生活中给我们立下了汗马功劳(据问卷调查显示:非典期间,有66%的家庭经常使用消毒液,有33%的家庭有时使用消毒液,且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毒剂当属“84”消毒液占68%、过氧乙酸占44%)。医院、机关、学校、家庭、飞机、火车、公交车、公共场所等,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有的用水稀释好的溶液,进行消毒,也有的直接用原液进行消毒,目的增强杀菌消毒能力。常用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地上洒、空中喷,的确消毒液成了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助手、好朋友,功不可没,生活中我们真的离不开它。然而,大量使用消毒液,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北京晚报”报导,由于过量使用消毒液,使得家庭成员晕倒、灼伤皮肤;某卫生防疫站两名工
作人员在配置消毒液后出现类似非典病人症状:喉咙难受、胸闷、呼吸困难、自觉体温高,后确诊为吸入性药物过敏,其罪魁祸首是过氧乙酸。… 这些事件,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过量的使用消毒液是否也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呢
基于上述想法,我们用了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此来验证过量使用消毒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在了解“84”消毒液、过氧乙酸的消毒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过量使用“84”消毒液、过氧乙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方法
问卷法
选择了100个家庭或学生对非典期间,消毒液的使用、品种、方法、用量、以及造成的危害等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实验法
根灌:在植物盆里直接浇灌,(是由生活中人们习惯在地面直接喷洒消毒液联想到的)。
叶喷:在植物的叶片上直接喷洒,(是由生活中人们习惯在空中喷洒消毒液联想到的)。
观察法
对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肉眼和触摸观察。
对植物的土壤进行观察和pH值的测
定。
2.材料
(1)14个植物盆景。(①品种相同:榕树 ②盆的直径相同:15cm ③生长期:相同)
(2)“84”消毒液、过氧乙酸 (3)pH试纸(测酸碱度)
(4)营养液(改良土壤) (5)10ml量筒 ,500ml的小瓶
三、研究过程:
问卷调查:
通过对100个家庭或学生在非典期间,对消毒液的品种、方法、用量、以及造成的危
害等情况的了解,(问卷详见附录)从而确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问卷发放后,回收有效问卷97份。
部分调查结果:
2.土壤灭菌:
从市场上买的14个花盆、榕树苗、编号,依次顺序地进行土壤处理(消毒、灭菌)。将少量的土壤放在广口玻璃杯里,倒入清水,没土壤表层为宜,进行摇晃之后,用pH试纸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土壤近中性(PH值=)。
3.营养处理:
将14个花盆依次倒入少许的营养液(市场购买),进行土壤营养处理,为后面的实验过程,做好前期准备,目的、起点标准是一样的。
4.对比实验 :
14个花盆分成两组,每组为7盆,两种方法分别用在每组7个花盆。
第一组——根灌法(所用的消毒液是:“84”消毒液。)花盆编号:1、2、3、4、5、6、7。其中1号花盆是清水根灌法。(不含“84”消毒液),其余为“84”消毒液浓度依次升高。
第二组——叶喷法(所用的消毒液是:过氧乙酸消毒液。)花盆编号:8、9、10、11、12、13、14。其中8号花盆是清水叶喷法(不含过氧乙酸),其余为过氧乙酸消毒液浓度
依次升高。
5.时间安排
从9月20日——10月20日,观察时间一个月。(30天)
当天根灌(或叶喷)时,记录当天温度并观察,每五天为一观察周期,第五天记录观察现象和结果。
根灌或叶喷时,均为晚上6:00左右。
6.配比浓度顺序
用量筒分别量取5ml的消毒液,分别倒入500ml的水里,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随着1到7号顺序浓度依次增大。(同时,8—14号与1--7号相同),见下表:
第一组用“84”液 1 2 3 4 5 6 7 乙酸” 8 9 10 11 12 13 14 10 15 20 25 30 500 500 500
第二组用“过氧
每组消毒液容量(ml) 0 5
每组加水量(ml) 0 500 500 500
浓度 (%) 0 1 2 3 4 5 6
7.记录实验现象
①第一组根灌法
9月21日至25日 平均温度:25℃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1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2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5 无变化 无变化 无
9月26日
3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4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变化 至 30
6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7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日 平均温度:21℃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1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2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5 无变化 无变化 无
3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4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变化 6 无变化 无变化 有几片叶片无光泽
7 无变化 无变化 有几片叶
片无光泽 10月1日至 5日 平均温度:20℃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1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2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失去水分
3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无光泽 4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晦暗无光泽
5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弹性减弱 7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开始焉巴
6 无变化 无变化 暗淡叶片上开始卷边
10月6日 10日 平均温度:19℃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最后一天)
2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无光泽
1 无变化 无变化 长芽尖
3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无弹力 5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无弹力
10
月
4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无光泽 6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卷边
7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渐黄
11日至15日 平均温度:11℃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无光泽
1 无变化 无变化 芽尖渐大
2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
3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无弹力
4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卷边
7
5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渐黄 6 轻度腐烂 无变化 叶片发黄、萎缩
轻度腐烂 无变化 叶片焉巴脱落 10月16日至20日 平均温度:18℃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叶片焉巴 片变黄 片落下
1 无变化 无变化 生出小叶
2 轻度腐烂 无变化
3 轻度腐烂 无变化 零星落叶
4 中度腐烂 无变化 叶
5 中度腐烂 无变化 部分叶片落下 7 重度腐烂 无变化 全部落叶
6 中度腐烂 无变化 大部分叶
②第二组叶喷法
9月21日至25日 平均温度:25℃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8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9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12 无变化 无变化 无
10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11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变化
13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失水、卷边 14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卷边、萎缩
9月26日至30日 平均温度:21℃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8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9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12 无变化 无变化 叶
10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1
11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片失水、卷边
3 叶片卷边、变黄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卷边、萎缩 14 无变化 无变化
10月1日至5日 平均温度:20℃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8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9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12 无变化14 无变化
10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开始萎缩 无变化 部分叶片脱落
11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卷边 13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渐黄、落叶
10月6日至10日 平均温度:19℃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片卷边、萎缩
8 无变化 无变化 长出芽尖
9 无变化 无变化 叶
11 无变化 无变化
10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卷边、萎缩
叶片完全变黄 分落叶
12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开始焉巴
13 无变化 无变化 部
14 无变化 无变化 大部分落叶 10月11日至15日 平均温
度:11℃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1 无变化 无变化 芽尖渐大
片渐黄
3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渐黄、萎缩
黄、萎缩
5 无变化 无变化 开始落叶
6
7 无变化 无变化 几乎全部落叶
10月16日至20日 平均温度:18℃
植物位置
花盆顺序 根 茎 叶 土壤pH值
(最后一天) 1 无变化 无变化 长出新叶 片卷边、萎缩
3 轻度腐烂 无变化 少许落叶
零星落叶
5 中度腐烂 无变化 落叶渐多
分叶片脱落
7 重度腐烂 无变化 全部脱落
四、观察结果:
2 无变化 无变化 叶
4 无变化 无变化 叶片渐
无变化 无变化 落叶渐多
2 轻度腐烂 无变化 叶
4 中度腐烂 无变化
6 中度腐烂 无变化 大部
1.根灌法:最初几天(9月20至25日)根、茎、叶均没有变化;
土壤发生较大变化,稀疏、塌陷,烂泥一样,感观上看,颜色由黑变浅,逐渐发黄、发白,没有了土壤特有的清香。1号—7号盆土壤中pH值逐渐增高。
从第一天测定开始到最后实验结束,随着时间的增加,2号至7号花盆中土壤的pH值逐渐增大,仅以浓度最大的7号盆为例:
实验进行到第二阶段(9月26—30日),6号、7号花盆有几片叶片无光泽;到了第三个阶段(10月1—5日),2—7号植物的叶片不同程度的都有所变化:叶片失水、晦暗无光泽、开始卷边、萎蔫,用手触摸,感觉弹性逐渐减弱;第四阶段(10月6—10日),叶片外观变化更加明显,叶片无光泽、无弹力、有些变黄;第五阶段(10月11—15日),叶片发黄部分增多,有些叶片开始脱落;第六阶段(10月16—20日),2—7号植物的都有叶
片脱落现象,6号盆大部分叶片脱落,7号盆的叶片几乎全部落下,只剩下干枯的茎, 1号盆长出新叶,其余2号—7号未长出新叶。6号、7号盆的根部在第五阶段(10月11—15日)出现了部分烂根现象,其余的2—5号盆只在第六阶段(10月16—20日)有部分烂根现象,茎部变化肉眼没有观察到。
2.叶喷法:土壤的pH值除了8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外,其余的
9—14号盆是酸度逐渐增强,增加幅度不大。13、14号植物的叶片在第一阶段就有变化,叶喷法叶片变化比根灌法明显,无光泽、无弹力、变黄、叶片开始脱落等现象都比根灌法的时间提前,随着时间延长,脱落的叶片越来越多,第14号盆的叶片全部落下,只剩下干枯根茎, 8号盆长出新叶,其余9—14号未长出新叶。
根部在最后阶段有烂根现象,茎变化不明显。
土壤:随着时间延长,“84”液延期浇灌,浓度的加大,
土壤的颜色由本色渐渐变深,如下图所示,另外,第一组根灌法比第二组叶喷法土壤颜色明显。
叶:a.触摸式:第1(8)号盆的叶片弹性最强,第7(14)号盆的叶片弹性最弱,第2—6(9—13)号的叶片弹性逐渐减弱。
如图所示: 叶片弹性
1 2 3 4 5 6 7 花盆号
b.颜色:第1(8)号盆的叶片颜色很绿,一直保持原来的光泽。第7(14)号盆叶片颜色变黄、散落。第2—6(8—13)号叶片颜色逐渐变化,如图所示;
叶片
深 水 暗 焉 黄 黄 落 颜色变化
绿 绿 绿 绿 绿 叶 叶
叶片散落密度:第1号(7)叶片,没有散落现象,并长出新芽第7号(14)盆叶片,叶片全部散落,未长出新叶。 第2—6(8—13)号盆叶片,散落密度逐渐增多。
五、分析讨论
1.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为无色透明液体,带有很强的刺激性的醋酸味,易挥发,易溶于水、乙醇、乙醚与硫酸,呈弱酸性和腐蚀性,并有强氧化性,其水溶液为广谱、高效、速效灭菌剂,
由于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作用,因此它的水溶液是一种普遍应用的高效消毒剂。能够迅速杀灭各种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及真菌等。过氧乙酸溶液容易挥发、分解,其分解产物是乙酸(俗名为醋酸)、氧气和水,因此使用过程中不会留下任何有害物质。
过氧乙酸的消毒效果:过氧乙酸的杀病毒浓度为~%,浓度为16%的过氧乙酸应稀释30~60倍后使用,若有有机物保护,可使用浓度为1%的过氧乙酸,时间可大于30分钟。通常消毒后的房间通风 h后,空气中的过氧乙酸几乎全部分解,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也不会污染环境。
2. “84”消毒液:
“84”消毒液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次氯酸钠及表面活性剂。“有效
氯”(指:过量的HCl和NaClO作用生成Cl2的质量与消毒液的质量比)的浓度通常为,密度约为。使用时人们可以闻到强烈刺激性的气味。
“84”消毒液的的化学反应原理: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 分子式:NaOCl、溶液显碱性) 苍黄色,极不稳定固体,水溶液有腐蝕性。能逐渐分解,见光和加热时分解加速。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纺织物的漂白。
3.实验结果分析
第一组根灌法,直接浇在花盆的土壤中,使得土壤中碱性增强,影响根的吸收作用,虽然没有直接喷在叶片表面上,初始阶段根、茎没有明显的变化,叶片发生变化,完全取决于根茎的内因变化,才引起外因变化——叶片的褪色、落叶直至枯萎。
土壤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开始进行土壤处理,一来排除外界干扰,二来给所有花盆做营养处理,这样实验的基础是一样的,起点相同,土壤均为中性的。随着根灌法实验中的浓度变化,土壤的碱性增强,泥土毫无生机,失去芳香,稀疏得像一摊烂泥巴。因为“84”消毒液的原理是:具有强氧化性-碱性pH >7引起的。土壤除1号为中性外,其余(2-7号)为碱性越来越大,对土壤破坏作用也渐明显。我们认为消毒液具有侵蚀性,对土壤有很大的破坏性。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缓慢的、持续性的.
第二组叶喷法,直接喷在叶片表面上,叶片的变化很明显,大块的变黄、萎蔫、脱落。
叶喷法的分析,基本与根灌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叶片上喷,看到的变化更明显,过程短、反映直接,叶片表边、变黄、焉巴、烂掉,更直观地说明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也具有酸性(pH<7),侵蚀性、杀伤性。
土壤除8号为中性外,其余(9-14号)为酸性越来越大,对土壤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六、结论
因为“84”消毒液、过氧乙酸所具有的强氧化性,使土壤的有机成分减少,土壤的碱性或酸性越来越强,因此过量使用消毒剂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过量使用消毒液,无论是根灌法还是叶喷法对植物的生长都是不利的。而且,这种危害是循序渐进的、是持续的、长久的、是不容忽视的。
七、体会:
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实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能力。首先,学会了动手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锻炼语言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查询资料能力。同时,学会用政治哲学的观点,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根本的原因。另外,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真是获益匪浅。除此之外,提高了对社会的关注。由于时间短,观察初步,我们对植物的认识仍
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学习、分析和研究。本次实验告诉我们,只要用科学严谨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事物的变化,那么,就一定会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告诫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环境问题,考虑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非典”过去了,“84”消毒液和过氧乙酸也告别了他们最辉煌的历史,但是留给自然界、留给人们的是什么但愿他们不会给植物和土壤以及大自然留下太多的隐患。
八、建议:
1、广泛宣传过量使用消毒液的潜在危害。杜绝泛用消毒液的做法,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消毒液。
2、利用开窗通风、水煮、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杜绝不合理的做法和盲目性。
3、宣传从我做起,改变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彻底杜绝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等破坏清洁环境的不良习惯,阻断传染病的流行渠道。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们的体质,以提高免疫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九、参考文献
1.王伟中主编 《明智选择化学品》 商务印书馆
2.江晓珂主编 《北京的环境》 北京环保基金会
3.康 娟主编 《身边的化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4.裴晓菲 《吸取非典防治的经验教训转变传统环境保护模式》绿岛 HYPERLINK "" 2003-05-24
5.尹冬冬《消毒引起非典症状 专家提醒:慎用过氧乙酸》
楚天都市报2003-05-08
6.李 皓 《非典与环境行为密切相关》人民日报(2003-05-20)
7.周又红主编 《科学小论文获奖作品点评》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录:
调查问卷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遭到各种病菌和病毒的侵害,特别是在“非典”时期,人们更是深受其害。为此,人们常会用各种方法进行消毒,尤其是使用各种消毒剂。下面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下列有关消毒剂的使用的问题:(部分可多选)
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使用消毒剂消毒的习惯
A.经常 B.有时 C.从不
您在“非典”期间有无使用过消毒剂进行消毒
A.经常 B.有时 C.从不
使用过何种消毒液
A.“84”消毒液 B.过氧乙酸 C.其他消毒液
使用消毒液的方法
A.泼洒 B.喷洒 C.擦拭
5.使用次数(次/天)
A.5~10 B.3~5 C.1~3
6.用量的多少
A.大量 B.适量 C.少量
7.您在使用的消毒液后是否会出现下列症状
A.呼吸困难 B.头痛 C.恶心 D.皮肤过敏 E.无症状
8.使用消毒液后对您家中的动植物有无影响
A.严重影响 B.轻微影响 C.无影响
9.您家中的地面、家具、及衣物等在使用消毒液前后的变化
A.严重腐烂 B.褪色 C.无变化
10.“非典”过后您认为是否还有必要使用消毒液
A.有必要 B.无所谓 C.没必要
11.您认为如何使用消毒液为宜
A.大量 B.适量 C.少量
12.除使用消毒液外,您认为更好的消毒方法是:
。
谢谢您的合作!
2003.9.
调查问卷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使用消毒剂消毒的习惯:
A.经常 (占3%) B.有时 (占90%) C.从不(占6%)
2.在“非典”期间有无使用过消毒剂进行消毒:
A.经常 (占66%) B.有时(占33%) C.从不(占1%)
3.使用过消毒液的品种:
A.“84”消毒液(占68%) B.过氧乙酸(占44%) C.其他消
毒液(占14%)
4.使用消毒液的方法:
A.泼洒 (占14%) B.喷洒(占68%) C.擦拭(占40%)
5.使用次数(次/天)
A.5~10(占11%) B.3~5(占62%) C.1~3(占28%)
6.用量的多少:
A.大量(占40%) B.适量(占50%) C.少量(占10%)
7.在使用的消毒液后出现下列症状:
A.呼吸困难(占3%) B.头痛 (占11%) C.恶心(占30%)
D.皮肤过敏(占13%) E.无症状 (占19%)
8.使用消毒液后对家中的动植物的影响:
A.严重影响(占3%) B.轻微影响 (占54%) C.无影响(占38%)
9.家中的地面、家具、及衣物等在使用消毒液前后的变化:
A.严重腐烂(占4%) B.褪色(占24%) C.无变化(占38%)
10.“非典”过后您认为是否还有必要使用消毒液:
A.有必要(占42%) B.无所谓 (占40%) C.没必要(占8%)
11.如何使用消毒液为宜:
A.大量(占6%) B.适量(占76%) C.少量(占16%)
12.除使用消毒液外,认为更好的消毒方法是:
勤洗手、讲卫生习惯、水煮消毒、晒太阳(衣物)、微波消毒、吃预防药、勤换衣、熏醋、开窗通风等。
PAGE
PAGE 10
EMBED PBrush
EMBED \\s
EMBED \\s
EMBED
EMBED \\s
EMBED \\s
EMBED \\s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