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63-6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运算过程,并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运算方法。
2、通过观看、测量和运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体会的同时进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进展对数学的爱好,培养交往、合作的
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并把握长方形周长的运算方法。 教学预备:课件、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对有味的好朋友。它们是小兔(显示)和小狗(显示)。今天他们俩要沿着草坪进行跑步竞赛呢。看,竞赛差不多开始拉。但是刚跑完,它们却吵了起来。
(小兔:不算不算,你跑的路程比我少。小狗:不对不对,因为我跑得比你快。)
引导:看来,假如没人来帮帮忙,它们可能会无休止地吵下去了。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它们走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的呢?(指名说)你觉得它们跑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专门观赏你对数学的敏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提问:刚才显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的判定是正确的,如此好让大伙儿心服口服。
预设:(1)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
(2)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明白了; (3)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运算。
谈话:你们的方法可真多,小组讨论一下,在那个地点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说说你的方法。(用绳子绕一圈太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专门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小狗采纳了你们的方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45米(显示),宽是35米(显示)。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那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能够独立摸索,也能够同桌讨论完成。(师巡视)
3、引导:从你们的脸上我能够看出你们确信有成果了,谁情愿来展现一下。
4、指名说一说,并要求说清如此做的道理。 可能有这四种:
(1)45+35+45+35=160(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 (2)45+45+35+35=160(米)先加两个长,再加两宽。 (3)452=90(米),352=70(米),90+70=160(米)。 (4)45+35=80(米)802=160(米)。
5、小结:现在我们发觉运算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你在小组里说说能够如何样算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数学中简单明了的东西喜爱的人总是多一些。你比较喜爱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方法。(算法优化一)
7、解决了小狗的问题,我们该帮小兔了,她量得正方形边长是40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别忘了算完后能够跟同桌交流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出示两种算法: (1) 40+40+40+40=160(米) (2) 404=160(米)
8、提问:原先两人跑得一样多。明白了结果,小兔也对周长产生了爱好。看,它来到了篮球场(出示书上的图)。
你们情愿跟小兔一起来解决那个问题吗?学生运算在草稿笨上。 指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运算的?你觉得用你刚才的方法运算简便吗?(算法优化二)
提问:小兔有点累了,球场服务员兔子女士赶忙递上手帕,它并不急着擦汗,却问我们:
显示: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如何样算的。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
过渡:把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就请你们用已把握的方法再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2) 指名回答 (3) 反馈。
2、出示第1、2题:四个没有显示长度的图形。(让学生提出疑问) 师:要想运算图形的周长我们必须明白每条边的长度,现在请你选择一个你喜爱的图形,先动手量出需要的数据,再运算。(完成在练习纸上)
3、生活中经常需要求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周长。这不,到了星期天,我们的史诺比又闲不住了。他去效外租了一块边长6米的正方形土地种花,考虑到这块地有可能被践踏,要在四周围栏杆,请你帮他算一算,栏杆一共长多少米?(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完成)
提问:假如花圃的一面借用这堵墙壁,栏杆需多长呢?(电脑出示图片)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4、出示第6题,动手拼一拼。
刚才我们依照给定的图形求出了它们的周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拼一个你喜爱的图形,然后再算出它的周长,好吗?
(1)拿出课前预备好的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桌上摆一摆。
(2) 利用实物投影展现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四、总结全课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能把你今天的收成与大伙儿一起分享吗?回家后请选择你喜爱的物体,测量并运算出它的面的周长。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