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学习假说”在英语外来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常漪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外来词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有巨大的影响。本文立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LA),采用该理论体系中克拉申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集中分析监控理论中的“习得—学习假说”在英语外来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将该假说与外来词教学相结合,探索并丰富现有的英语外来词教学模式。
关键词:借词;第二语言习得;克拉申;监控理论;习得—学习假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53—02 英语中的外来词占总词汇比例极大,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人们来说,外来词的学习无疑是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克拉申监控理论出发,用习得假说分析外来词的教学过程,探索其教学模式。 一、外来词
外来词,即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借用的词汇。英语随着历史上英国航海业及殖民主义的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当地的语言在融合的过程中扩充其词汇,形成了大量的借词。另一方面,英国的开放性使得各地人民移民至英国,为英语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词。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它的世界化过程就是借词发展的过程。英语中的借词具有来源广、数量大、涉及面宽等特点。西方语言学家认为至少有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英语词汇可以确定是外来词,而且这个数字随着当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而上升。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因此掌握并熟练使用英语词汇中比重大的外来词已经成为SLA词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语言习得与克拉申“监控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SLA)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是个新领域。该研究着重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包含多阶段多理论,至今仍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包含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研究共性为主,包括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在不同环境下的语言习得的共性。另一种研究传统强调差异,比如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潜能、动机等等。后来涌现的大量研究多集中于课堂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这种研究为SLA开辟了新的领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监控理论”。该理论与语言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语言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涵盖社会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及话语分析等多个层面。该理论由三大核心观念(输入、内在及输出)出发,包含五大假说:习得——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本文从“习得—学习假说”出发,结合借词教学实践,探索并丰富英语借词教学模式。
三、“习得—学习假说”与英语外来词教学
“习得—学习假说”即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克拉申认为,成人二语习得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一是习得,二是学习。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对象是成人二语习得者,因此该理论尤为适合。
根据“习得—学习假说”,语言的“习得”是通过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通过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达的意义,是一种可理解输入。它是一种下意识的内隐学习。所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是不可言说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的储存方式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习得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语言的自动加工,是语言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而语言的“学习”则是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是课堂的规则学习,它主要关注语言形式。学习的心理过程是有意识的外显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以明确陈述的陈述性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语言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识,也存储在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学习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整。
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标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克拉申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的“无端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自然习得研究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没有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Seliger于1979提出“无端接口观点”的证据,他将学习者在图片描述中使用冠词“a”和“an”的情况与学习者陈述冠词用法的规则分别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者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彼此独立。有的学者认为,克拉申的无接口观点过于绝对,针对这种问题,他们提出了有接口观点,认为两者相互影响。克拉申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一个“学习大纲”,学习者的“内在大纲”是一个“习得大纲”,前者无法改变后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英语外来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母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中来源于汉语的外来词。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汉语是习得者的母语,英语是第二语言。汉语对英语中外来词习得的影响分为两大类:
(一)发音体系中音标的差异或缺失所导致的拼读及拼写错误。如:汉语拼音中的“g”、“z”、“c”等音标在英语中找不到发音完全一致的音标,因此,英语外来词中来源于汉语的那部分单词,在拼读及拼写方面往往与汉语源词有差异。这部分外来词的习得与学习完全分割开来。例如,按照习得规律,学习者会误用“gongfu”来表示“功夫”;“zhou enlai”、“zhou jielun”来表示“周恩来”、“周杰伦”等名字;通过“学习”规律,学习者可以学得正确的表述方法应为:“Kung fu”、“Chou enlai”以及“Chou jielun”。这些英语外来词与本源词在拼读和拼写方面具有差异,不能一味地按照“习得”规律学习。
(二)汉语与其他语言中指代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所导致的外来词混用及错误使用。如:“tofu”和“ravioli”,按照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习得规律会错误地用“Chinese bean curd”和“Chinese dumpling”来表示同一事物“豆腐”及“饺子”。通过学习规律,学习者可知,地道的外来词为“tofu”和“ravioli”,分别来自于日语及意大利语。正是因为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域名称的差异令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自身熟悉的语言。这一定程度表明了英语外来词学习过程中的“无端接口”。 要正确地学习及掌握英语中的外来词,必须要克服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无端接口”,将两者连接起来。以习得为基础,结合学习规律。要明确认识到英语中的外来词并不单单是其本源词的映射,而是本源词与英语结合、派生的过程。因此,外来词的学习不能单单依靠“习得”规律。缺失了“学习”规律,外来词的学习便不完整,可能出现严重偏差。在“学习”的过程中,本源词的解释可以加深学习者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促进词义及发音的学习。如:大部分外来词在发音上均与本源词有相似性。Fahrenheit(华氏温度表),来源于德语,以德国物理学家Gabriel Danied Fahrenheit的名字命名,lychee(荔枝),longan(龙眼),等。 四、总结
克拉申“习得—学习假说”中认为“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目标语后,潜意识地获得该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学习”则是学习者为了掌握目的语而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该语言。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是学习的核心。基于克拉申关于习得与学习差异的解释,笔者认为在英语外来词的教学实践中,应将“无端接口”的两者结合起来。在“习得”的基础上加入“学习”,将使英语外来词的教学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宋荣超.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大学英语学校的启示[J].时代教育,2011(08). [2]常漪.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浅析外来词汇[J].文学教育,2011(02). [3]常漪,徐庆宏.英语中外来词的教学原则[J].考试周刊,2010(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郭彤彤,陈亮.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意义[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