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爱go旅游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10)授权公告号 CN 204326647 U (45)授权公告日(45)授权公告日 2015.05.13

(21)申请号 201420802075.7(22)申请日 2014.12.18

(73)专利权人山东莱钢泰达车库有限公司

地址271000 山东省莱芜市莱钢区泰达工业

园(72)发明人赵伟忠 秦立存 王震 张磊(74)专利代理机构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37207

代理人高强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7页

(51)Int.Cl.

E04H 6/18(2006.01)E04H 6/4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包括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升降机支架、载车平台、在载车平台和升降机支架之间设置驱动载车平台沿升降机支架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分别对称设置在载车平台的前后两侧并与驱动装置配合使用的配重装置、分别设置在站层和载车平台之间并位于载车平台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载车平台的中部分别对称设置带有对中推杆的对中装置,所述对中推杆从载车平台底部往其顶部转动并推动偏心的车轮在载车平台上移动。由于设计了升降机支架、驱动装置、配重装置和对中装置,实现了载车平台在不同站层之间的安全停靠,同时提高了该升降机的灵活性,且四柱式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由于设计了对称设置带有对中推杆的对中装置,实现车辆停稳之后对车辆进行有效对中,避免了车辆与主系统之间的剐蹭现象,同时对中推杆设计为从载车平台底端往其顶端转动,不干涉汽车的驶入和驶出,使用方便。

C N 2 0 4 3 2 6 6 4 7 U CN 204326647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其特征是:包括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升降机支架(1)、载车平台(3)、在载车平台(3)和升降机支架(1)之间设置驱动载车平台(3)沿升降机支架(1)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2)、分别对称设置在载车平台(3)的前后两侧并与驱动装置(2)配合使用的配重装置(4)、分别设置在站层和载车平台(3)之间并位于载车平台(3)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5),载车平台(3)的中部分别对称设置带有对中推杆(21)的对中装置(9),所述对中推杆(21)从载车平台(3)底部往其顶部转动并推动偏心的车轮在载车平台(3)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对中装置(9)包括铰接在载车平台(3)中间端部的旋转壁a(18)、固定设置在载车平台(3)底部的电机(10)、与电机(10)连接的驱动连杆、与驱动连杆连接并在轨道上左右移动的滑块(20)、与滑块(20)铰接的旋转壁b(19),旋转壁a(18)与旋转壁b(19)共同铰接对中推杆(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分别固定设置在载车平台(3)底部的驱动电机(43a、43b)、驱动电机带动的转轴一(6)和转轴二(7)、固定设置在升降机支架(1)的支柱上的齿条,转轴一(6)和转轴二(7)两端的齿轮(8)分别沿齿条(15)上下运动,

所述配重装置(4)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架(1)顶端的链轮、链轮上的链条一端固定连接在载车平台(3)和其另一端固定连接配重块(1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载车平台(3)外侧的定位孔、固定设置在站层上的支座(13)、固定设置在支座(13)上的电机(17)、电机(17)前端连接推杆(16)、推杆(16)通过销轴连接定位杆(14)的后端,定位杆(14)前端可插入定位孔进行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配重块(12)固定设置在方形的配重框(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站层设置为2层且出入口在同一层。

2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

1/4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

[0001]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与立体车库的主系统配合使用的升降设备中,通常为整体框架式,结构

复杂,所以安装和调试过程中费工费时,同时设备的通用性也比较差,不能配合不同的主系统使用;同时普通的升降设备无法方便的实现车辆的对中,当配合主系统的取车装置使用时,容易发生刮擦现象。

[0002]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结构紧凑且运行可靠,可以配合不同的主系统的取车装置使用,提高了设备的通用性;同时方便的实现了车辆的对中,有效避免了剐蹭现象的发生。[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升降机支架、载车平台、在载车平台和升降机支架之间设置驱动载车平台沿升降机支架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分别对称设置在载车平台的前后两侧并与驱动装置配合使用的配重装置、分别设置在站层和载车平台之间并位于载车平台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载车平台的中部分别对称设置带有对中推杆的对中装置,所述对中推杆从载车平台底部往其顶部转动并推动偏心的车轮在载车平台上移动。[0005] 存车时,车辆从站层开到载车平台上,对中装置通过对中推杆推动车轮移动至载车平台的中间位置,然后主系统的取车装置将载车平台上对中之后的车辆取走放入车库;取车时,主系统的取车系统将车辆放到载车平台上,配重装置配合驱动装置实现载车平台沿升降机支架上下升降至站层,启动定位装置将载车平台进行定位固定,最后车辆安全从载车平台驶出站层。

[0006] 由于设计了升降机支架、驱动装置、配重装置、定位装置和对中装置,实现了载车平台在不同站层之间的安全停靠,同时提高了该升降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且四柱式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由于设计了载车平台的中部分别对称设置带有对中推杆的对中装置,实现车辆停稳之后对车辆进行有效对中,避免了车辆与主系统之间的剐蹭现象,同时对中推杆设计为从载车平台底端往其顶端转动,不干涉车辆的驶入和驶出,使用方便;由于设计了分别设置在站层和载车平台之间并位于载车平台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共同作用,保证了载车平台的受力均衡和提高了载车平台在站层位置的稳定性,为车辆进入或驶离载车平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由于设计了分别对称设置在载车平台的前后两侧并与驱动装置配合使用的配重装置,保证了载车平台前后受力均衡且运行稳定。

[0003]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所述对中装置(9)包括铰接在载车平台(3)中间端部的旋转壁a(18)、固定设置在载车平台(3)底部的电机(10)、与电机(10)连接的驱动连杆、与驱动

[0007]

3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2/4页

连杆连接并在轨道上左右移动的滑块(20)、与滑块(20)铰接的旋转壁b(19),旋转壁a(18)与旋转壁b(19)共同铰接对中推杆(21)。[0008]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分别固定设置在载车平台(3)底部的驱动电机(43a、43b)、驱动电机带动的转轴一(6)和转轴二(7)、固定设置在升降机支架(1)的支柱上的齿条,转轴一(6)和转轴二(7)两端的齿轮(8)分别沿齿条(15)上下运动,[0009] 所述配重装置(4)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架(1)顶端的链轮、链轮上的链条一端固定连接在载车平台(3)和其另一端固定连接配重块(12)。[0010]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载车平台(3)外侧的定位孔、固定设置在站层上的支座(13)、固定设置在支座(13)上的电机(17)、电机(17)前端连接推杆(16)、推杆(16)通过销轴连接定位杆(14)的后端,定位杆(14)前端可插入定位孔进行定位。

[0011]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所述配重块(12)固定设置在方形的配重框(11)内。[0012]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所述站层设置为2层且出入口在同一层。附图说明

[0013] [0014] [0015] [0016] [0017] [0018] [0019] [0020] [0021] [0022] [0023] [0024] [002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对中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对中装置的左视图;图6为对中推杆落下的状态;图7为对中推杆升起的状态;图8为对中装置的俯视图;图9为驱动装置的俯视图;图10为驱动装置的主视图;图11为定位装置的主视图;图12为定位装置的俯视图;图13为带有配重框的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0027]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该与立体车库配套使用的带有对中装置的升降机,包括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升降机支架1、载车平台3、在载车平台3和升降机支架1之间设置驱动载车平台3沿升降机支架1上下运动的驱动装置2、对称设置在载车平台3的前后两侧并与驱动装置2配合使用的配重装置4、分别设置在站层和载车平台3之间并位于载车平台3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5,在图3中明显看出定位装置设置在了载车平台3的对角位置,为了描述方便,在图1与图2中,将载车平台3的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都表示在了同一个图上;如图3-5所示,载车平台3的中部分别对称设置带有对中推杆21的对中装置9,所述对中推杆21从载车平台3底部往其顶部转动并推动偏心的车轮在载车平台3

4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3/4页

上移动。

存车时,车辆从站层开到载车平台3上,对中装置9通过对中推杆21推动车轮移动至载车平台3的中间位置,然后主系统的取车装置将载车平台3上对中之后的车辆取走放入车库;取车时,主系统的取车系统将车辆放到载车平台3上,配重装置4配合驱动装置2实现载车平台3沿升降机支架1上下升降至站层,启动定位装置5将载车平台3进行定位固定,最后车辆安全从载车平台3驶出站层。[0029] 如图6-8所示,其中图6为对中推杆21落下的状态,图7为对中推杆21升起并推动轮胎的状态,在本实例中,所述对中装置9包括铰接在载车平台3中间端部的旋转壁a18、固定设置在载车平台3底部的电机10、与电机10连接的驱动连杆、与驱动连杆连接并在轨道上左右移动的滑块20、与滑块20铰接的旋转壁b19,旋转壁a18与旋转壁b19共同铰接对中推杆21,正常状态下,对中推杆21在载车平台3的底部并不干涉汽车往载车平台3上行驶,当驶入载车平台3上的汽车轮胎发生偏斜时,电机10通过驱动连杆推动滑块20往前移动,滑块20推动旋转壁b19往前,旋转壁b19带动旋转壁a18和对中推杆先往前往上转动,随着滑块20的继续往前旋转壁a18和对中推杆21产生往后的运动,从而作用在轮胎上并推动轮胎进行纠偏,由图6-图7明显看出滑块21的运动轨迹,在图8可以看出,每一套对中装置9由两台电机10进行驱动。[0030] 如图9-10所示,在本实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分别固定设置在载车平台3底部的驱动电机43a和驱动电机43b、驱动电机带动的转轴一6和转轴二7、固定设置在升降机支架1的支柱上的齿条,转轴一6和转轴二7两端的齿轮8分别沿齿条15上下运动,当载车平台需要上下运动时,驱动电机驱动转轴和转轴带动齿轮8沿着支柱上的齿条15实现上下运动。

[0031] 如图4所示,配重装置4分别对称设置在载车平台3的前后两侧,在本实例中,所述配重装置4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架1顶端的链轮、链轮上的链条一端固定连接在载车平台3和其另一端固定连接配重块12。[0032] 如图11-图12所示,在本实例中,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载车平台3外侧的定位孔、固定设置在站层上的支座13、固定设置在支座13上的电机17、电机17前端连接推杆16、推杆16通过销轴连接定位杆14的后端,定位杆14前端可插入定位孔进行定位。[0033] 如图13所示,在本实例中,所述配重块12固定设置在方形的配重框11内。[0034] 从图2可以看出,在本实例中,所述站层设置为2层且出入口在同一层。[003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0036] 1、由于设计了四个支柱构成的升降机支架1、驱动装置2、配重装置4、定位装置5和对中装置9,实现了载车平台3在不同站层之间的安全停靠,同时提高了该升降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且四柱式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0037] 2、由于设计了载车平台3的中部分别对称设置带有对中推杆21的对中装置9,实现车辆停稳之后对车辆进行有效对中,避免了车辆与主系统之间的剐蹭现象,同时对中推杆9设计为从载车平台3底端往其顶端转动,不干涉车辆的驶入和驶出,使用方便。

[0028]

3、由于设计了分别设置在站层和载车平台3之间并位于载车平台3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5,对角位置的定位装置共同作用,保证了载车平台3的受力均衡和提高了载车平台3在站层位置的稳定性,为车辆进入或驶离载车平台3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0038]

5

CN 204326647 U[0039]

说 明 书

4/4页

4、由于设计了电机10、旋转壁a18、滑块20、与滑块20铰接的旋转壁b19、旋转壁a18与旋转壁b19共同铰接对中推杆21,该对中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并实现了对中推杆21从载车平台3底部往其顶部转动并推动轮胎的动作,从而实现了对车辆的对中,避免了剐蹭现象的发生。[0040] 5、由于设计了驱动电机43a和驱动电机43b、固定设置在升降机支架1的支柱上的齿条、转轴一6和转轴二7两端的齿轮8分别沿齿条15上下运动,双驱动装置更加有效的提供了驱动动力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齿轮与齿条的啮合实现了载车平台3运动轨迹的精确性和稳定性。[0041] 6、由于设计了分别对称设置在载车平台3的前后两侧并与驱动装置2配合使用的配重装置4,保证了载车平台3前后受力均衡且运行稳定。[0042] 7、由于设计了定位杆14前端可插入定位孔进行定位,定位简单可靠且易于实现。[0043]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6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附 图

1/7页

图1

7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附 图

2/7页

图2

8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附 图

3/7页

图3

图4

图5

9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附 图

4/7页

图6

图7

10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附 图

5/7页

图8

图9

11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附 图

6/7页

图10

图11

图12

12

CN 204326647 U

说 明 书 附 图

7/7页

图13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